新書推薦: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从天下到世界——国际法与晚清中国的主权意识
》
售價:NT$
347.0
《
血色帝国:近代英国社会与美洲移民
》
售價:NT$
265.0
《
海外中国研究·王羲之:六朝贵族的世界(艺术系列)
》
售價:NT$
811.0
《
唐宋绘画史 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449.0
|
編輯推薦: |
路易斯·康对金贝尔美术馆的思考是富有洞察力与远见的。无论是对路易斯·康设计理念的研究,还是对金贝尔美术馆的拱顶、细节与采光的介绍,都曾在其他文章或书籍中多次提及,但《金贝尔美术馆手稿集》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这位伟大的建筑师和这座伟大的建筑,不仅通过金贝尔的珍贵手稿和相关访谈与文章展示了建筑创作过程中的细致思考,更展示了金贝尔不为人知的另外一面,即优秀建筑背后广泛的团队合作和伟大建筑师的个人特质。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特别呈现金贝尔美术馆的建筑手稿集。
金贝尔美术馆,竣工于1972年,是路易斯·康后期作品之一。本书将重点介绍一批创作于1969—1971年的施工图,它们来自普雷斯顿·格伦事务所的收藏。这家事务所从项目设计初期开始便参与其中,协助康一同完成了这座建筑。
书中收录了对格伦事务所两位建筑师的专访,正如文中所提到的,他们都曾在金贝尔项目中与康的事务所密切合作。而借助这些施工图,可以愈发清楚地看到康的理念如何一步步化为现实。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建筑学院的劳伦斯·斯佩克教授的文章,则向我们介绍了设计过程中的各种合作。作为美术馆馆长的理查德·布朗所创建的伟大计划无疑给设计带来了诸多影响;而其他人,例如康事务所的马歇尔·梅耶、照明顾问理查德·凯利、结构工程师奥古斯特·科曼丹及普雷斯顿·格伦事务所的弗兰克·谢伍德,也都对美术馆最终形态的呈现起到了重要作用。莱斯大学建筑学院的卡洛斯·希门尼斯教授则撰文讨论了金贝尔美术馆给人带来的永恒感。
金贝尔美术馆是康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我们不可能将它带给参观者的感受在这里一一传达。然而,这些细节部分与不常向公众开放的工作区域的手稿,或许会促使我们反思,究竟是什么造就了这座意义非凡的美术馆。
|
關於作者: |
《a+u(建筑与都市)》编辑部于197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致力于以权威的视角和中立的姿态介绍世界范围的新锐建筑作品。
|
目錄:
|
金贝尔美术馆景色
论文:建筑是一项团队运动
劳伦斯·斯佩克
普雷斯顿·格伦建筑手稿
平面图
拱顶与墙壁
访谈:金贝尔美术馆建造中的合作关系
弗兰克·谢伍德,德维恩·曼宁,凯蒂·皮尔斯·梅耶(采访者)
室内采光
采光中庭
图书馆
礼堂
商店区域和办公室
论文:当下的远古与未来之景:金贝尔美术馆印象
卡洛斯·希门尼斯
其他图纸
|
內容試閱:
|
从1967年3月的第一稿设计方案中可以看出,康的想法是将建筑设计为一系列带有顶部采光开口的仓库结构。建筑最初为带有棱角的设计(与两年前勒·柯布西耶的威尼斯医院方案极为相似),后来在修改稿中改为了半圆。布朗对这两种都不满意,他认为对于陈列出来的小体积展品,过高的天花板只会使空间显得过于庞大而缺乏亲近感。
于是康事务所的一位项目建筑师马歇尔·梅耶提出了一份方案,建议采用中央扁平侧边圆弧的形式来降低拱顶高度。扁平部分设有连续线性天窗,天窗下方设置反射板,一部分光线通过反射板反射到拱顶内侧曲面上,另一部分光线则穿透反射板直接进入室内。梅耶说:“康很喜欢这个创意,称它为‘一种新式窗户’,并提交给布朗。”尽管后来摆线形式的拱顶很快取而代之,但天窗与反射板仍被保留了下来。
1968年制作反射板时,团队尝试了各种外形与材质(如带有夹层的曲面玻璃与树脂玻璃),但始终没有找到能够同时满足成本与效果需求的方法,直到照明顾问理查德·凯利加入。1969年2月,他建议使用穿孔铝板,并设计了一种新式样的反射板,令光线能够完美地反射到摆线内壁上。同年,为了完成精确的数学计算,实现一个极其老式的关于摆线上反射光亮度的计算机模型的运作,凯利还找来了纽约爱迪生普莱斯照明公司的埃塞克·古德巴,最终解决了反射光的问题。
但是制作穿孔反射板的决定一直到1971年年中才最终落实。这是由于当时已有的两个实体模型都射入了过多的直射光,以至于康几乎要放弃这一形式。此时普雷斯顿·格伦事务所的项目负责人弗兰克·谢伍德(合作建筑师)提议,将展厅内的反射板做成部分实心与部分穿孔,而在礼堂、书店等光线控制不太重要的公共空间仍保留全部带孔。这样一来,康与布朗都欣然接受了新方案。
在金贝尔项目中,还有许多关键性设计元素可以像这样追溯到出色建筑师、工程师及顾问们的通力合作。结构工程师奥古斯特·科曼丹博士曾在著作中专辟一章,记述了他在研究尝试摆线拱顶时的角色;音效顾问博纳博士在与声音相关的设计上——尤其是礼堂部分——同样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然,举例种种并非是要削弱康在项目中的重要性,而是要说明,他最伟大的作品正是源于广泛的合作,以及——正如布朗所指出的——他愿意听取他人建议的个人特质。
然而为何建筑评论家与历史学家都倾向于将伟大的建筑作品归结于一人之力呢?以金贝尔美术馆为例,被谈论起的通常只有路易斯·康。眼下我们仍在“明星建筑师”的时代中止步不前,人们常常侧重于宏观叙述建筑作品之优秀,而对其中合作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轻描淡写。然而,建筑归根到底是一项团队运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