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編輯推薦: |
本书由著名的中国文化书院组织编写,内容涵盖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层级,涉及文学、历史、艺术、科学、民俗等多个领域,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用较少的篇幅,使广大读者对中国历史文化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中国精神和中国风格有较为深切的感受。
丛书的作者均为国内知名专家,有的是学界泰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们的思想视野、学术底蕴和大家手笔,保证了丛书的学术品质和精神品格。
|
內容簡介: |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简介:孔子和孔子弟子都是我们的先师,而孔子是至圣先师,孔子和他的弟子在儒学上已凝结为一个整体,要理解孔子,首先要理解他的弟子,这也是了解孔子好的突破口,如此也更客观地去看待孔子,更加真实地还原孔子。作者以多年的专门研究为基础,辅之以深厚的哲学功底,其行文既有广泛史料考证,又有深湛的道理铺陈,可谓“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
關於作者: |
高专诚,山西大同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现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孔子·孔子弟子》、《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听听孔子怎么说》、《孔子的仁爱世界》、《论语通说》、《孟子通说》、《孟子的理想王国》、《子夏与三晋儒学》、《荀子与先秦学术的终结》、《老子通说》、《御注老子》、《老子的政治蕴意》、《专制之父韩非子》、《风起云涌话战国》、《三晋纵横家》等。
|
目錄:
|
总序
绪言
第一章十有五而志于学——少年立志
第一节前辈的遗产
第二节少年立志
第三节年轻的求索者
第二章三十而立——行教之始
第一节而立之年
第二节孔子早期的行教
第三节孔子之教初探
第四节游历求仕的尝试
第三章四十而不惑——师生切磋
第一节不惑之年的政治观念
第二节自齐归鲁后的思想文化活动
第三节孔子行教再探
第四节不仕的考验
第五节孔门中的德行弟子
第四章五十而知天命——共同的政治求索
第一节短暂的从政辉煌
第二节五十而知天命的积极意义
第三节前期流亡生涯中的追求
第四节政事弟子在孔门中的地位
第五节孔门的任侠弟子
第六节孔子政治思想之不足
第五章六十而耳顺——从希望到失望
第一节流亡生涯的后期
第二节天命观念的消极转变
第三节六十耳顺
第四节曾子、有子的思想贡献
第五节孔门中的激进倾向
第六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失败与荣耀
第一节归鲁与不逾矩
第二节孔子的文化贡献
第三节子游的思想特点
第四节子夏的学术成就
第五节“仲良氏之儒”
第六节孔子弟子的分化与“中庸”原则
第七节生前的失败与身后的荣耀
孔子及孔子弟子年表
出版后记
|
內容試閱:
|
不惑之年的政治观念
孔子匆匆离开齐国的时间史籍无载,根据他后来的活动推测,估计是在他四十岁左右。鲁昭公去世后,鲁定公即位,那时孔子是四十三岁。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说明他在四十岁左右时思想又有了新进展。孔子对这种进展未加详述,但他四十岁左右的一系列言论和行动却为我们探讨“不惑”的具体内容作了必要的说明。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五一四年),孔子三十八岁,晋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起了孔子的注意。权臣韩宣子卒,魏献子开始执政。魏氏很有魄力,首先大胆地进行了人事大改动,总的方针是举贤才,即所谓“夫举无他,唯善所在,亲疏一也”的原则。所以:
仲尼闻魏子之举也,以为义。曰:“近不失亲,远不失举,可谓义矣。魏子之举也义,其命也忠,其长有后于晋国乎?”
孔子政治思想的中心是“德”政,德政的中心点之一是举贤。用现代术语讲,孔子是位仁道主义者,他孜孜追求的理想的邦国之政是从政者通过自己的德行影响臣民,使社会在平和的气氛中稳步发展,而不可处在流血、恐怖与动荡之中。所以,当次年晋国的赵鞅等人把范宣所作的刑书铸成刑鼎时,孔子感到十分震惊:
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且不论晋国会不会因铸刑鼎而亡,也不论孔子的主张是否现实,我们所关切的是孔子在此表述的政治思想。从孔子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他所肯定的两种法——唐叔所受之法和被庐之法,相当于今天的行政法,是要求卿大夫为民树立道德榜样,从而实现社会的安定,即“民尊其贵,贵守其业”。而刑鼎则是刑法,其内容是强制性的。按照孔子的想法,君主和卿大夫的贤明和德行是实现社会安定的最佳途径,也是政治的
本义,即所谓“政者正也”,这样做的结果是“民有耻且格”,人民有守本份的自觉性;而弃德用法的结果,人民只想着侥幸地钻法律的空子而变得毫无廉耻。倘若卿大夫不重视自身的典范作用,只是一味地依法行事,强制百姓,社会则会更加动荡不定。
上述孔子的这套主张是相当系统的,且就其自身而言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所以很快得到了同时代一些人的赞同。蔡国史墨评论道:“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意思是说,刑鼎已铸,无可挽回,但如果能加强德治,赵氏等依然可以免于败亡。
总之,通过这两件事的分析可以看出,孔子所谓的“不惑”,大抵讲的是,年轻时就开始的对政治的思考,到四十岁左右时终于达到了豁然贯通的境地,并且可以作为一个整体而运用了。在齐景公问政时,他虽然也强调君君臣臣,但也不免迁就景公,讲了“政在节财”的看法。在经过了游齐的挫折和数年考察和思考之后,“不惑”的孔子终于确定并展开了德政的思想,他已经没有任何疑虑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