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互联网思维不是空洞的概念,而应该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李彦宏、马云、马化腾、雷军、周鸿祎、丁磊、刘强东、曹国伟、史玉柱9名互联网精英,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小米、360、网易、京东、新浪、巨人9家互联网企业对互联网思维的使用和实践为例,详细分析了每一位精英是如何使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产品、战略聚焦、贴近用户、紧跟市场的。本书将互联网思维的理论与每一位精英的相应观点和具体措施相结合。对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转型或互联网创业者,本书也提出了可供操作的建议,可谓干货满满。
|
關於作者: |
王春燕,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六年互联网相关工作经验,供职于互联网行业领军企业,对网络营销、互联网思维有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实战经验。长期关注互联网趋势与创新思维,致力于电子商务与移动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商业化实践。有独特的互联网观、产品观和管理思想。本书是其多年从业经验研究和实践后的呕心之作。
|
目錄:
|
第一章 李彦宏的“百度世界”
百度的招牌——搜索
百度距离破产只有30天
自我变革:鼓励狼性,淘汰小资
找到有价值的大数据
最重要的是“云”,打造开发者乐园
构建多方共赢的平台生态圈
第二章 马云的“阿里巴巴集团”
阿里巴巴的专注——电子商务
做企业要有专注精神,专心且坚持做好一件事
没有“诚信通”,就没有阿里巴巴
信用就是贷款
余额宝是“草根”网民的理财神器
互联网金融思维:银行不改变,那就改变银行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敢于拥抱变化
把90%的人说“好”的决定扔进垃圾桶
用互联网思维做娱乐、踢足球、做慈善
打造唐僧团队,发挥团队的力量
把大公司拆成小公司运营,实现小而美
第三章 马化腾的“QQ帝国”
腾讯的标签——社交
社交化是趋势,圈子有魅力
产品的核心能力要做到极致
搞不懂年轻人,就无法搞定产品服务
将一切人、物、钱、服务都连接起来
不拼钱,只拼团队
创新:如果没有微信,腾讯就玩完了
只要打开开放的大门,就不会关闭
第四章 雷军的“小米智造”
做产品就是极其专注,就是极致
超出用户预期,不断引发用户尖叫
让“米粉”成为小米的代言人
小米秘密背后的真正秘密:销售参与感
硬件免费,服务收费
用“海底捞的精神”做好服务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一定要快跑
扁平化管理催生小米的效率
坚持透明的利益分享机制
第五章 周鸿祎的“360安全帝国”
360的核心竞争力是安全
创立“拜用户教”,用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免费是最好的互联网精神
微创新将引领互联网新趋势
颠覆式创新:满足人性
越方便,越让人喜欢
第六章 丁磊的“网易天下”
没有电子邮箱就没有网易
坚持内容为王,高质量的内容是常青树
用互联网打破教育壁垒,构建在线教育生态圈
寻找创新和保守的完美统一
第七章 刘强东的“京东商城”
聚焦电商:坚持“吃掉更多的甘蔗”
用户体验是“最有强烈冲击力的事”
物流是核心竞争力,再亏也要自建物流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最后一个“宝藏”
第八章 曹国伟的“新浪微博”
牢牢围绕媒体这一核心竞争力做文章
对手是自己,微博是新浪的二次创业
把握互联网的“社交+本地化+移动”趋势
开放微博平台,打造优秀健康的生态链
第九章 史玉柱的“巨人营销”
只要是面向消费者的生意,都要研究消费者
跨界竞争——做保健品转做游戏不是乱来
终端策略关键在服务,重视营业员素质培养
模式用多则无竞争力,创新才有出路
业务多元化是陷阱,越简单越聚焦
|
內容試閱:
|
超出用户预期,不断引发用户尖叫
“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雷军
超出用户的预期,不断引发用户的尖叫是小米做产品的一个基本要求。
从2013年8月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虎嗅网创始人李岷对雷军的那段采访,我们就能看出小米对“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的坚持。
当时,李岷问:“雷总谈谈红米会不会对小米品牌造成负面影响?”
雷军说:“我们不考虑,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李岷问:“雷总谈谈小米构建的铁人三项?”
雷军答:“三项啊,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李岷问:“雷总谈谈小米的生态系统?”
雷军答:“生态?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李岷问:“雷总谈谈对当下移动互联网的看法?”
雷军说:“这个啊,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李岷问:“雷总对可穿戴设备有什么看法?”
雷军答:“可穿戴啊?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李岷问:“雷总对改变世界怎么看?”
雷军回:“不关心,我们只专心做出让用户尖叫的产品。”
在这次采访中,不管李岷问什么,雷军始终只有一句回答。这看似有些“奇怪”的回答,又何尝不是小米产品思维的核心呢?
“专注、极致、口碑、快”。为了实现这七个字,雷军确实没少费脑筋。在产品方面,雷军一直通过精益求精打造高质量的产品,以同仁堂为榜样,坚持做真材实料的手机,同时还把“顶配”“首发”“低价”等落到实处,就连细节上的问题一丝一毫也不放过。
刚创立小米,雷军就在思考怎么把小米做成一家基业长青的公司,让产品获得人们的长久喜欢。后来他研究了中国生命力很长的一批企业,发现老字号同仁堂已经有340年的历史了,经过了好几个朝代的变迁,挨过了各种各样的波折,还能在今天是一个知名品牌,可谓是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雷军发现,同仁堂药店两侧的对联一边写着“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另一边写着“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雷军把这两句话,简称作“真材实料不偷懒”,并下定决心,小米做产品时应该倡导同仁堂精神,要做一家真材实料的公司。
雷军做小米手机的时候,全部用的是最贵的原材料,最贵的供应商,最贵的组装厂。就连其卖699元的红米也都是富士康生产的。为什么在这里要强调这一点?富士康生产意味着加工成本贵了一倍。而贵就贵在是它的质量要好很多。在小米之前,绝大多数国产手机公司都是做几百块钱的手机,很多人是怎么便宜怎么来。但是,雷军认为,小米是给自己做的,一定要好用,所以就向苹果和三星学习,用全球最好的供应链、最好的原材料、最好的工厂,才有机会去做出最好的手机。
众所周知,小米手机自上市以来,一直面临着各种质疑和批评。比如,小米一直宣传自己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电磁技术,用的世界一流的锂离子聚合物电池,安全技术高很多。据说这个电池是一个固态的,比液态的贵不少,而且全部来源于世界一流的供应商。但是,因为电池是有包装的,大家都看不到,会觉得小米在说谎。然而,2013年3月15日浙江工商局查了所有手机,只重点查电池这一条。结果是,所有手机品牌只有两家公司电池全部合格,一家叫iPhone,一家叫小米,这是3月15日浙江工商局官方发布的信息。
小米用高质量的新技术元件保证了手机的高性能,按说这样的手机价格一定不低。但是,雷军意识到国内的手机市场主要有两种类型的手机:一种是以苹果、三星为代表的高价格高性能型手机;另一种是以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为代表的国内智能手机,相对来说属于低价格、低性能型,所以如果自己要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也只有走高性价比的道路实现差异化才能行。
所以,雷军最早在给小米手机定价时,曾经想定1499,甚至是999元。可核算了各种成本之后,他只能把价格尽量压到极致,无奈地将其定位在1999元,基本接近成本,而且内置的MIUI系统也是免费的。强烈的性价比形成很高的进入壁垒。这很容易成为小米的竞争优势。这个价格让人们尖叫:“小米有如此高的配置,这个价格太便宜了!”之后,小米2采用发烧级四核高性能芯片,首款28纳米芯片,内存标准从当时普遍的1G提升到2G。作为“最高标配”,小米2的价格依然是1999元的中档位。这种颠覆式的低价高能,很快取得了成效:小米手机刚卖一个星期,就冲到了中国市场手机品牌的第九位。
雷军曾开玩笑说:“最快的手机里我们是最便宜的,最便宜的手机里我们是最强大的。”东西又好又便宜,这是用户的需求,也应该是企业发展创新的目标。
小米引发用户尖叫的地方不止这两个方面。为了用心给用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小米在一些细节上也努力做到极致,给用户创造极致的产品和体验。
比如多看阅读软件研发应用时,里面有3000本书。这3000本书可不是胡乱选的,而是从76家出版社的几十万本中挑选出来的,每一本书都精排过。研发时,雷军发现许多扫描版的文件没法看,但是扫描文件又是今天用得比较多的。最后,小米人把扫描文件切成一个又一个的小方块,按照手机的屏幕尺寸进行重新排,让它们在手机上也能清楚阅读。
除了软件,在一些配件或装饰上,小米也会做到极致,大大超越用户的预期,让用户不断感叹和尖叫。
当用户第一次拆开小米手机的包装盒时,大多数人都有一种惊艳感,因为它极其简约又有高品质感。所以,很多用户会把包装盒留下来,当收纳盒装小物件。如此令人赞不绝口的手机包装盒背后,其实离不开小米人对细节的极致完善。
小米手机3发售之前,小米专门从国外定制高档纯木浆牛皮纸来做包装盒,这是为了保证纸盒边角的“绝对棱角”。材质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小米的包装工程师除了改进制造工艺之外,还在纸张背面的折角位置事先用机器打磨出12条细细的槽线,以确保每个折角都是直角。一张牛皮纸的厚度只有零点几毫米,在其上面精密开槽,这是何其细致的工作。
包装盒子自然要有坚固耐用度和使用便利度。为此,工程师们将盒壁设计成向内倾斜合适角度,以抵消包装盒成型后通常的向外膨胀。为了避免手机晃动,且不影响用户轻松取出,手机托盒底部的长都比上部要减少了1毫米以形成梯形。
仅仅是小米的包装盒子,整个设计团队就耗时6个月,修改了30多版结构,上百次打样,做了一万多个样品,才有了最终令人惊叹的版本。
雷军曾这样说:“在互联网上,刚刚开始时最重要的不是大规模地做广告,而是做好搜索引擎优化和病毒式营销,尽量压下用户的预期值,专心做好产品,让产品说话。”所以,如果我们要创办一家企业,研发产品或者提供一项服务,一定要用心再用心地做产品,超出客户的期望值,这样才能不断引发用户的尖叫,获得用户的追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