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NT$
454.0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NT$
454.0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NT$
505.0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NT$
286.0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NT$
265.0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焕然冰释,怡然通顺的道理。——陆象山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书话散文。30年来,作者日日读书,笔耕不辍,诸多精彩文章登载于各大报刊。本书甄选了68篇有关作者读书、买书、藏书、评书等与书交集的文章,共分为5卷,分别为“书人书事”、“师友记往”、“咬文嚼字”、“青灯黄卷”、“秉烛夜谈”,内容丰富,文笔犀利,是一部有骨有气,有趣有味的书话小集。
|
關於作者: |
靳逊,本名靳凤岗,独立书评人、专栏作者,1962年生于河北省,1984年毕业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建筑系五队。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文字百余万。
三十多年来,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买书、读书、藏书,和做与书有关的事。每日穿梭在书里书外的他,真是活得自在又丰富。记录他三十多年读书感悟的这部书,也是五味俱全,有骨有气。
|
目錄:
|
卷一书人书事
我的《随想录》3
孙犁是一盏灯6
汪曾祺的书10
孙卫卫的书13
闲聊朱晓剑17
安武林的随笔20
池莉的三本书23
《苹果树下》话董桥27
记得高晓声30
可爱的《藏书报》34
胡兰成和他的《今生今世》36
小说闲话及其他40
《散文观察》43
聊倪萍45
扫红的尚书吧47
汪曾祺的脾气51
沈从文的书54
我与《瓦尔登湖》56
喜欢方方60
读怀一63
蒋勋的书66
爱情更是一种病
——关于《病相报告》69
我与《柴门清话》72
巴尔加斯·略萨与我74
《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76
卷二师友记往
小书背后的孙犁先生81
我所认识的郭秋良86
贯通老人费秉勋89
安然的散文92
我的老友刘国玺95
“羽毛”张进良101
韩大星的印105
《深情在左浓情在右》108
纯朴的《小小孩的春天》111
藏《我的阿勒泰》记113
何申赠书117
播撒在阳光里的爱121
从张掖寄来的书124
温“暖”126
小说孟宪岐128
陈弘志的书130
俞晓群的“旧书单”132
我的责任编辑135
卷三咬文嚼字
在读书上遭遇的小烦恼145
《芸斋小说》及其他148
孙犁老家的村名151
孙犁书事155
又买了孙犁两本书158
说贾平凹编散文161
卷四青灯黄卷
别读了,书很危险167
玩核桃式的读书172
题《芸斋书简》175
读史航《致孙犁先生》177
买《芸斋小说》记179
读《阅读孙犁》181
买《静水深流》记183
买《画坛师友录》记185
书话还是无底线好
——致《书话史随札》作者187
真的是好事189
读《贾平凹短文》192
卷五秉烛夜谈
书丛绿花朵
——题《文心书影》217
致《书事六记》的作者220
秉烛夜谈224
理洵散叶231
聊一聊贾平凹240
与北雪书253
与作家夏可可说话262
云雀叫了一冬天276
后记
为兴趣而读书312
|
內容試閱:
|
《苹果树下》话董桥
《苹果日报》有一个栏目叫《苹果树下》,有一批作者,如林青霞、杨凡、梁文道、毛尖等,轮番为它写稿,一时名声大振。这是“大家长”董桥主持的。所谓的“大家长”,一个是年龄大,一个是董桥是散文名家。他的散文下笔生花、妙语如珠,优雅如宋词,写的又都是民国往事,令读者深为感喟,时常翘首以待。所以,他出版的书,几十年来,长盛不衰,真是一个文化奇迹。我读董桥很晚,才几年的时间,书也买了不少,但我从没在《苹果日报》上欣赏他的锦绣文章,因为我不知网址,偶尔看到一篇两篇,也是朋友转来,我才读的。读了就是读了,也不留存,因为不久,他就有新书出版上市了。
我最早读到董桥,是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故事即过去的事,却又在董桥的笔下生动了起来。读董桥,我觉得董桥是最不懂规矩又破规矩的人,如他说翻译:“好的翻译,是男欢女爱,如鱼得水,一拍即合。读起来像中文,像人话,顺极了。坏的翻译,是同床异梦,人家无动于衷,自己却欲罢不能,最后只好‘进行强奸’,硬要硬来,乱射一通,读起来像鬼话,既亵渎了外文也亵渎了中文。”都一把年纪的人了,却拿性事做比喻,让读者忍俊不禁,拍案叫绝。因为生动极了,形象极了,这才是大俗中的大雅。他在《中年是下午茶》中说:“中年最尴尬,天没亮就睡不着的年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中年是吻女人额头不会吻女人嘴唇的年龄。……中年是杂念越想越长,文章越写越短的年龄。”董桥不说假话,此为他的经验之谈,让已到中年的人,惊叹不已。懂规矩的人,不会实话实说,因为真话让人讨厌!
据我所知,在内地,最推崇董桥的,是沈昌文老先生。他主持《读书》时,刚开始介绍董桥的时候,就亮出了旗帜:《你一定要看董桥》。文章是香港人柳苏写的,他也是董桥的铁杆“粉丝”。之后,在沈昌文的鼓动下,又在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董桥的散文集。沈昌文从三联退休后,被当时的辽宁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俞晓群“勾引到手”。他痴心不改,仍“染指”图书,再推董桥,我才在图书中,看到、读到一本本董桥的书。这其中的功劳,与沈昌文有直接关系。
董桥的书,在内地出版总是定价最贵,版式、装帧、纸张又是最好的。董桥七十岁时,海豚出版社为他出了一本《董桥七十》,作为纪念,同时出版的还有香港牛津版。书的包装,堪称绝顶。一本牛津版羊皮封面的书,已卖到五千二百多元了。一本书卖到这个价格,不是艺术就很难解释了。
从微博里获悉,董桥从《苹果日报》社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了。与此同时,《苹果树下》也与在“树下消磨了不少温馨愉快日子”的读者告别了。在最后一期的《苹果树下》,董桥写了《珍重》,林青霞写了《不舍》,文章写得声情并茂,句句珠玑。我读了董桥的文章,真想对董桥老人说:不舍呀,老先生珍重!老作家孙犁先生,在编就《孙犁文集》五卷本时,已是七十岁高龄,仍然没有停下来,又继续他的艺术跋涉,完成了继《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之后的七本小书,在当时的中国,诞生了震惊文坛的《耕堂文录十种》。
艺术的人生是不会与职务上的退休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的。退出《苹果日报》社长舞台的董桥老先生,会更自在,也更自由。他也一定会继续耕耘,并且越写越好。
此时已是夏天,抬头望远,苹果园里生机勃勃,苹果树上挂满了累累果实,等到秋天的时候,就可以收获了。
孙犁书事
孙犁是我喜欢的人。既然喜欢,就希望有更多的读者读他的书,理解他,诠释他。但从我买到《孙犁文集》(珍藏本)之后,和许多读者一样,读了几遍,也就不再读了。因为光读一个人,又没有交流,确实很孤独。这几年,孙犁的书出的多了,尤其他逝世之后,先是全集、选集,再是补订版。补订版不是修订版,但有修订的意思。同时,又出了既是老问题的新问题,这就是校对。
《孙犁文集》最早的版本,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刚刚开放,做事的人很认真,出个差错,吓得几天几夜都睡不好,怕影响进步。《毛泽东选集》“文革”版,校对更细致,那时谁敢出错?出错会蹲大狱的,所以那时的《毛泽东选集》你仔细读读,一个错别字都没有。据回忆,光校对就十遍以上。现在呢?你翻翻一本书,没错字或者不印错点就不叫书了。以《孙犁文集》为例,也是初版比珍藏版好。到人文版全集了,就更邪乎,并吹嘘说:这是据鲁、郭、茅、巴、老……之后,由人文社决定的出全集,是一种荣誉。然你要珍惜荣誉啊!匆匆忙忙,书就出版了,遗憾甚多,更让人耻笑的是,编选者错把韦应物的诗以为是孙犁的原创收入集里了。可见编者的水平!出全集是好事,但要好人编,至少你要负责啊。当然,不懂可以问询、求教,让懂的人帮助你是最好的。弄懂需要时间,一着急就坏事。编辑是学术,学术是不能蛮干的,最怕的是不懂装懂,再加上蛮干,粗制滥造,不负责任。据我所知,人文版《孙犁全集》上市后,让读者挑出上百处错误,四百多万字的一套集子,差错率惊人,赶上过去不识字的妇女刻字印书了。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个什么地方,差错竟如此之高,这样下去,再小一点的出版社出的书还能看吗?
201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出了孙犁系列经典,它是孙犁出书的首选,晚年的十本小书,就有八本出自百花文艺出版社,一本《老荒集》出自上海,一本《无为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最近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铁木前传》里边,收孙晓玲《留在〈铁木前传〉上的思念》,就把孙犁逝世的日子7月11日,印成了11月7日。几近胡闹了。
《孙犁文集》(补订版)我没买,当然也不会读了,但我可以说的是:它和人文版一样,是“赶出来”的。赶什么呢?赶在孙犁百年诞辰日之前上市,这还有好?!据最近拿到这套书的读者告诉我,编者仅四五人,且编辑的时间急促,所谓的补订也是一种形式。
想起此事的时候,尤其是当我静夜深思的时候,我常常冷笑。我觉得,我们很多人正在有意无意地跟孙犁这个视文字为生命的人,开着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这种“玩笑”是以白纸黑字为证据的。已经印在了纸上,这种与认真、细致背道而驰的做法是让后人耻笑,甚至嘲讽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印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近读《我的朋友鲁迅》,鲁迅有一句话:“我不得不承认日本人非常认真。”又说,“我想,中国即使把日本全盘否定,也决不能忽视一件事——那就是日本人的长处——认真。无论发生什么事,这一点,作为中国人不可不学。”我是学建筑的,建筑讲“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话仅仅说在口头上,为了利益,一些人总是偷工减料、马马虎虎,结果是房倒屋塌,老板为利益蹲班房。但谁又为资源的浪费买单呢?
人为贪图一时之利,丧失名节、杀鸡取卵,到头来总是得不偿失的。文化的沙漠化,是对人类的最大伤害,是比“文革”、比焚书坑儒更要命,更值得警惕、警醒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