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回家:郝堂村新农村建设纪实》内容包括第一篇调查;初识郝堂;郝堂规划探索;第二篇营造;郝堂营造方案;规划要落地;古村规划与建设三道坎;第三篇实施;帮忙不添乱的实施方案;激活乡愁,守护旧村;超越古人,让郝堂村说话;第四篇成果;“夕阳红”合作社;健康服务进家庭;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紫云英让村庄更美丽;赋予生命的乡村色彩;复苏中的乡村小学;郝堂的桥等。
|
目錄:
|
第一篇调查
初识郝堂
郝堂规划探索
第二篇营造
郝堂营造方案
规划要落地
古村规划与建设三道坎
第三篇实施
帮忙不添乱的实施方案
激活乡愁,守护旧村
超越古人,让郝堂村说话
第四篇成果
“夕阳红”合作社
健康服务进家庭
垃圾分类,从我做起
紫云英让村庄更美丽
赋予生命的乡村色彩
复苏中的乡村小学
郝堂的桥
郝堂的砂石路
第五篇回家
我们回家
古老的救赎
茶味飘香的郝堂
把艺术还给乡村
幸福郝堂人
附录
画家画出来的最美乡村
平桥楚王城,郝堂茶人家(简略版)——平桥区深化改革实验区项目建议书
|
內容試閱:
|
郝堂的砂石路
郝堂村的路,也费尽周折。现在村里的主干道已经变成了柏油路。但我对它的印象最深的时候,却是它是砂石路的时候,那个时候开车走在上面,听着沙沙的声音,窗外绿油油的稻田,很有乡村的感觉。这条砂石路只存在了一段时间,又被柏油路替代了,原因还是觉得它灰大,处理不好。并不是说柏油路不好,只是多样性或许更应该被尊重。
郝堂最初的砂石路,也有很多人坚持。进村的道路一开始定位砂石路,这种路对乡村环境没有破坏,有利于地下物种生活,又方便山区水系的流动,路保持了原来的形状,依山、依旧、依河而修。孙老师说,谈到道路问题,当时的吴区长坚持他提议的不修水泥路,不修柏油路,只修山石路,并保持随弯就弯,高低随势。在吴本玉副区长的有力推动下,路的问题不再找公路局,因为公路局耗时要两个月,费用约180万,而把修路工程交给村委会,150万就可以完成了。吴一直强调路不在于有多宽,而是通行量如何。吴区长是他见过女区长中印象较深的人,基层干部对她都很认可,务实、真实并很有自己的思想。
而砂石路,却是村民不喜欢的,他们认为这是落后的路。城市文明往往成了一个风向标,城里人的标准成了村民们的标准。这就像一个围城的故事,城里画的人想出来,城外面的人想进去。城里面的人渴望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城外面的人渴望城里的灯红酒绿、醉生梦死,很难找到一个平衡。加上中国城乡差距在各方面的拉大,让城乡的价值观差距更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