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十一年夏至
》
售價:NT$
347.0
《
如何打造成功的商业赛事
》
售價:NT$
407.0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編輯推薦: |
过伟敏、刘佳编著的《镇江近代建筑》系统、深人地调研并梳理了镇江近代建筑的情况,为镇江近代建筑的保护、修复及再利用做好扎实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本书针对镇江近代建筑研究缺乏的现状进行研究。由于许多近代建筑已被拆除或被湮没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对它们的关注度和研究程度不够,这为遗存的近代建筑遗产保护和修复利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首要目标就是对镇江近代建筑的建造状况、背景资料等内容通过文献梳理、实地调研、史料考证等多种形式进行详实的梳理,并且对现存建筑遗产的分布和分类情况、建筑生存状况等等做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同时,对近代建筑在当今社会的价值认知、价值评断体系有所充实,为镇江建筑研究和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及发展奠定基础。
|
內容簡介: |
《镇江近代建筑》是作者过伟敏、刘佳及研究团队多年来对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以镇江近代建筑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建筑物质形态本体特征及其演变为主线,以设计艺术学、建筑学、文化人类学等交叉视野和方法来研究镇江近代建筑。主要内容包括:对镇江近代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背景、发展阶段和历史背景的梳理;镇江近代公共建筑、产业建筑和居住建筑的类型及分布特征的研究;镇江近代建筑风格特征、空间形态特征、建筑造型特征以及建造方式及其演变,并在此基础上对镇江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路径及动因进行分析。全书初步建构了镇江近代建筑的“基因库”,对中国近代建筑体系和镇江历史文化研究都是有益的充实,为镇江地域文脉的传承及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生工作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本书可供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工作者、历史建筑保护与管理工作者、建筑相关专业师生、建筑设计工作者、美术工作者使用,也可供建筑爱好者阅读参考。
|
目錄:
|
1 镇江近代建筑概述
1.1 镇江近代建筑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1.1.1 自然地理环境
1.1.2 地域人文环境
1.1.3 城市建设沿革
1.2 镇江近代建筑的发展阶段和历史背景
1.2.1 长江时代——兴起阶段(1861年至20世纪初)
1.2.2 铁路时代——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1929年)
1.2.3 省会时代——小高潮(1929年至1937年)
1.2.4 抗日战争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前(1937年至1949年)
1.3 镇江近代建筑的调研
1.3.1 调研对象
1.3.2 调研范围
1.3.3 调研方法及过程
1.3.4 镇江近代建筑遗存现状
1.3.5 相关保护措施及保护名录
1.3.6 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2 镇江近代建筑类型与分布
2.1 镇江近代建筑的分类
2.2 公共建筑及其分布
2.2.1 宗教建筑及其分布
2.2.2 政府行政建筑及其分布
2.2.3 市政交通建筑及其分布
2.2.4 商业建筑及其分布
2.2.5 公益医疗建筑及其分布
2.2.6 文教纪念建筑及其分布
2.2.7 军事防御建筑及其分布
2.3 产业建筑及其分布
2.3.1 工业建筑及其分布
2.3.2 农业建筑及其分布
2.4 居住建筑及其分布
2.4.1 传统民居建筑及其分布
2.4.2 里弄建筑及其分布
2.4.3 其他居住建筑及其分布
2.4.4 私家花园及其分布
3 镇江近代建筑风格及其演变
3.1 传统建筑风格的演变及西化
3.1.1 传统建筑风格的延续
3.1.2 传统建筑的转型和演变
3.2 殖民地式建筑风格的植入
3.3 仿西式建筑风格的出现
3.3.1 仿西方古典式建筑
3.3.2 仿哥特式建筑
3.3.3 仿巴洛克式建筑
3.3.4 折中主义建筑
3.3.5 别墅式建筑
3.4 中西合璧式建筑风格的逐渐形成
3.4.1 内中外西式
3.4.2 内西外中式
3.4.3 中西融合式
3.5 现代式建筑风格成为近代后期的发展趋势
4 镇江近代建筑的空间形态及其演变
4.1 空间造型特征
4.1.1 空间的形状和大小
4.1.2 空间的体量和尺度
4.2 空间结构模式
4.2.1 传统合院模式
4.2.2 里弄空间模式
4.2.3 内部回马廊模式
4.2.4 单间并列模式
4.2.5 线式布局模式
4.2.6 集中式布局模式
4.2.7 过渡空间连接模式
4.3 特殊空间的形态特征
4.3.1 多样的入口空间形态及类型
4.3.2 天井空间形态及其演变
4.3.3 新型附属空间的出现
4.4 群体建筑空间特点
4.4.1 伯先路一京畿路街道空间形态
4.4.2 建筑与外部空间的关系
4.5 不同风格建筑的空间含义
4.5.1 具有封建性和内向性的传统建筑空间
4.5.2 讲求功能性和效率性的西式建筑空间
4.5.3 体现文化交融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空间
5 镇江近代建筑的造型特征及其演变
5.1 屋顶造型由坡变平
5.1.1 双坡硬山屋顶为主的传统建筑
5.1.2 四坡屋顶为主的近代建筑
5.1.3 平屋顶的现代式建筑
5.2 建筑立面由结构性转向设计性
5.2.1 具有结构性的传统建筑立面
5.2.2 以外廊为特点的殖民地式建筑立面
5.2.3 具有设计性的仿西式建筑立面
5.2.4 文化交融的中西合璧式建筑立面
5.2.5 简洁的现代式建筑立面
5.3 建筑门窗具有中西杂糅的特征
5.3.1 传统式样的门窗特征
5.3.2 西方式样的门窗特征
5.3.3 中西合璧式样的门窗特征
5.3.4 现代式样的门窗特征
5.4 建筑其他部位的形态和演变
5.4.1 室内天花的出现
5.4.2 楼梯和扶手的变化
5.4.3 多样化的栏杆造型
6 镇江近代建筑的建造方式及其演变
6.1 传统建筑材料的发展和新材料的出现
6.1.1 新型屋面材料的出现
6.1.2 结构材料的发展
6.1.3 墙体材料的变化
6.1.4 其他附属建材
6.2 建筑构造的新发展
6.2.1 建筑结构由构架式转向承重墙式
6.2.2 屋顶的建造技术
6.2.3 墙体的建造技术
6.2.4 地面的建造技术
6.2.5 建筑附属设备的完善
6.3 人为因素的新变化
6.3.1 设计师和设计机构的出现
6.3.2 施工专业化和工种的变化
6.3.3 经营方式的改变和制度法规的完善
7 镇江近代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路径及动因
7.1 建筑形态的演变特征
7.1.1 整体性演变
7.1.2 由封闭形态走向开放形态
7.1.3 由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形态
7.1.4 由家族性转变为社会性
7.2 建筑形态的演变路径
7.2.1 镇江近代建筑发展的两条路线和一个趋势
7.2.2 “非典型性”的“本土化”演进方式
7.2.3 镇江近代建筑走向现代化的路径
7.3 建筑形态演变的动因
7.3.1 文化的冲击和融合
7.3.2 社会的变动和发展
7.3.3 人的心理、思想意识及行为的转变
结语
致谢
附录一:镇江近代时期主要建筑名录
附录二:镇江近现代**建筑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