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書尤令人瞩目的是其深刻的理論思考及頗具創意的論證角度與論證方法:以“中國人”這一新穎視角來研究司馬遷的民族觀;将宏觀視域與微觀研究相結合,既有關于“中國人”“參彼己”這樣的宏文,又有對《史記》“太史公曰”這一評論形式的深刻細緻地探究。作者廣泛征引、論析嚴密、行文灑脱,可使國内学者一窺美国学者對《史记》相關研究的高度及風采!
|
內容簡介: |
本書收録了吴淑惠教授關于《史記》研究的六篇論文,共六章。第一章探討司馬遷心目中“中國人”之定義、來源和組成,以及介紹近年來西方學者有關司馬遷民族思想研究的著作,并評價其論斷得失。第二章以陳涉起義、項羽滅秦、劉邦立漢三大變化爲中心,探析司馬遷“參彼己”的論史方法和表現内涵。第三章從有關將相名臣年表的各方面,包括作者、表的形式和内容、漢代官爵制度及權力的替嬗等,做了深入的討論研究。第四章對《史記》“太史公曰”中“余”與“吾”兩第一人稱代詞所引的諸動詞加以整理、統計與分類研究,進而論析它們對司馬遷論史表現的影響。第五章討論司馬遷在“太史公曰”中借感嘆評語抒發其個人情感和歷史評論。第六章比較分析《漢書》“贊曰”與《史記》“太史公曰”中的感嘆評語,論證兩史家之個性、用詞之異同,及對歷史人物、事件的不同偏好,及此偏好對史論産生的影響。
|
關於作者: |
吴淑惠,中國史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漢學系博士。曾爲普林斯頓大學、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加州史丹佛大學、紐約康乃爾大學的訪問學人。現任教于美國密西西比州立大學。主要从事先秦兩漢史學及史學理論、18世紀清朝邊疆民族史、民國初期知識份子史等研究。曾獲得蔣經國基金會美國研究贊助項目1997—1999和資助出版項目2004、台北漢學研究中心研究贊助項目2007、日本國際基金會資助出版項目2014等。發表多篇中、德、英文學術論著與論文,包括《18世紀清朝征服和碩特蒙古史》(Die Eroberung von Qinghai unter Beruecksichtigung von Tibet und Khams, 1717-1727)、《 連橫與台灣的認同和傳統的追尋》( Lien Heng〔1878-1936〕: Taiwan’s Search for Identity and Tradition)等。
|
目錄:
|
第一章 laquo; 史記raquo; 中的中國人:兼駁近年來西方學者有關司馬遷的民族觀之論述
一、秦統一前中國之人的由來與組成
二、秦漢統一後的中國人
第二章 參彼己:司馬遷論史的表現與内涵
一、以秦史爲中心
二、以秦漢之際爲中心
三、結語
第三章 laquo;史記raquo;將相名臣年表新論
一、表十的真僞説與作者論
二、表十的結構與特色,兼對標題與倒文提欄的論析
三、表十倒文的内容
四、西漢朝權力的嬗替
五、表十與出土的漢簡
第四章 laquo;史記raquo;“太史公曰”中的第一人稱代詞“余”與“吾”之應用和意義
一、“余”或“吾”連接行動詞類
二、“余”或“吾”連接感官反映動詞類
三、“余”或“吾”連接“讀”動詞類
四、“余”或“吾”連接寫作動詞類
五、“余”和感受感嘆動詞類
結論
第五章 laquo;史記raquo;“太史公曰”中的感嘆評語
一、感嘆評語列表舉例
二、感嘆評語表内容之綜合分析
三、附“報任安書”中的感嘆評語
第六章 laquo;漢書raquo; “ 贊曰” 與laquo; 史記raquo; “ 太史公曰” 的感嘆評語之比較與論析
一、laquo; 史記raquo; laquo; 漢書raquo; 共有章卷中之“ 太史公曰” 與“贊曰”内所使用的感嘆評語之比較與論析表
二、laquo;漢書raquo;laquo;史記raquo;類傳中的“贊曰” 與“ 太史公曰”所含之感嘆評語表
三、laquo;漢書raquo;中laquo;史記raquo;所無之章卷的感嘆評語表
結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