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NT$
806.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NT$
281.0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NT$
1010.0
|
編輯推薦: |
《视觉中国文化之旅》是一套综合性的文图读本,极具文化的传承性和艺术性。
汪传树、熊进玉编著的《佛教名山之旅》以祖国的名山大川的佛教圣地为主线,道尽佛之理念和佛教圣山的风采。通过阅读,体味佛教名山至纯至美、不染一丝尘埃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观者在欣赏和亲近古代文化遗产的同时,也将身心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摆脱一切俗务与烦扰,自由地驰骋于心灵的天地,尽情享受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乐趣。在大自然中休憩身心,陶冶性情,乐山乐水,从而更激发起对佛教文化、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
內容簡介: |
《佛教名山之旅》由汪传树、熊进玉编著。
晨钟暮鼓、梵音缭绕,山因佛教的传入而有了灵性。在这些佛教名山中,又尤以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因是佛教四大菩萨在中国显迹、度化的道场而名扬天下。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中国佛教除敬奉远在西方的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位东来使者: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他们的道场分别为: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
|
目錄:
|
第一部分 五台山
清凉世界
大智文殊
佛传五台
五台归来不看庙
第二部分 普陀山
南海圣境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海天佛国
普陀三寺
第三部分 峨眉山
仙山佛国
普贤道场
峨眉天下秀
佛寺大观
峨眉论武
第四部分 九华山
东南第一山
掩尽九华一袈裟
三教同山佛称盛
莲花佛国
九华肉身
延展阅读
|
內容試閱:
|
序言
中国名山众多,各怀绝景。传统意义上的五岳,就山的本体而言就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衡山之云、恒山之奇、嵩山之秀,而泰山更以深具儒家文化、历代帝王封禅而成为华夏文化的地标。此外,黄山、庐山、峨眉山、五台山、丹霞山、武当山、青城山、三清山等亦各有千秋。2005%, 《中国国家地理》以全新的视角推出了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西部雪山横空出世。在这些名山当中,还有一类山脉,它们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与宗教信仰结缘,或佛、或道、或儒,或佛道并存,更或是三教合一,可谓之“宗教名山”。
在宗教名山之中,又属佛教名山影响深远。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南宋陆游说:“天下名山,唯华山、茅山、青城山无僧寺。”这种无山不寺,无山不庙的现象,最终形成了山以寺名,寺依名山的格局。
晨钟暮鼓、梵音缭绕,山因佛教的传入而有了灵性。在这些佛教名山中,又尤以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因是佛教四大菩萨在中国显迹、度化的道场而名扬天下。道场是佛教术语,指佛祖或菩萨显灵说法的场所。中国佛教除敬奉远在西方的佛祖如来之外,还特别敬奉他的四位东来使者:大智文殊、大行普贤、大悲观音、大愿地藏。以上四山就是他们的道场。
这些道场千年以来,受到历朝历代帝王贵胄和普通民众的尊崇,已演化成了一座座历史宝库。在这些历史宝库中,不仅蕴含着绚丽的自然风光,而且典藏着丰富的佛教文化、瑰丽的历史文物、辉煌的建筑艺术等。
今天,步入这些远离尘世的僻静山林,欣赏着那些久远的历史带给我们的文化传承,仍可让我们心生敬畏和感动。
文摘
菩萨顶 位于台怀镇的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更是五台山十大黄庙之首。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99)时期,初名大文殊院。唐睿宗景云年间(710—711),有僧法云目睹文殊菩萨在此显圣,露出真容,便将寺名改为真容院。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敕赐金泥书经一藏,供奉院内。景德四年(1007年),宋真宗赵恒“特赐内库钱一万贯,修大阁一座,赐额名‘奉真之阁’”。明永乐初年,成祖朱棣诏令改真容院为“大文殊寺”,并“敕赐贝叶灵文、梵文藏经”。万历九年(1581年),神宗朱翊钧敕令太监李友对寺院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皇帝崇信藏传佛教,蒙藏等地教徒大量进驻五台山,始有菩萨顶的称谓。菩萨顶是满族语,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菩萨顶由青庙改为黄庙,并从北京派去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赐“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更是敕命菩萨顶前后门设官永镇,守护香火供器,这在佛教四大名山中是绝无仅有的。民间野史演义说此举与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的一段风流韵事有关。话说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台山路过营坊街,见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此女长得象梅花一样俊俏,康熙夜宿皇城,情动于衷,吟诗一首:“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粱。玉指杆头托,金莲裙底忙。轻起笤,慢簸扬,回道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娥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康熙写完便将诗稿置于书案,内侍太监发现后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长大后送到菩萨顶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赐予提督印等特权,称“当朝一品”。梅枝亦被封为妃子,住在菩萨顶下的妃予寺。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字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是一则传闻。但在清朝,康、雍、乾、嘉四帝及蒙古诸王到五台山礼佛均在该寺驻跸,这亦不能说不是一种恩宠。其中,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都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3米、宽1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
菩萨顶占地面积9160平方米,顺山就势而筑殿宇,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430余间,均为清代建筑。该寺参照皇宫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有“小布达拉宫”之称。
寺居山巅,门前筑有108级石阶,从下向上仰望,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山门内的各种建筑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部地势高峻,前列三院,以中院为主,东西两院建禅堂、僧舍;后部所处地势较低,并立两院,均为僧舍。寺内中轴线上山前至后依次排列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文殊殿、后殿等。东西两侧廊房、配殿齐备,禅堂、茶房等置于东西偏院及后院内。
菩萨顶的建筑非常有特色,其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郁的藏传佛教韵味。面阔七问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内的亦有很大不同,这里是按藏传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式,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菩萨顶最有特色的建筑还属大文殊殿,它以“滴水殿”的雅号驰誉古今,被列为五台山“十大奇景”之一。大殿三问见方,单檐五脊庑殿顶,殿顶覆黄色琉璃瓦,四周筑围廊,下施台基,前檐十二块隔扇门均雕花卉、云龙图案。大文殊殿在所处位置、建筑面积、殿下台基高度、勾栏和殿顶规制等方面均高于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是为一奇。另外一奇则是每年的春、夏、秋,无论阴、晴、雨,殿檐上都会向地面滴水。时间长了,檐下坚硬的条石上被水砸出许多蜂窝状小洞。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所致,因而“圣水长流、甘露时降、普济众生”。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从而形成了殿檐滴水的奇观。令人遗憾的是,现在滴水现象已十分罕见。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P36-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