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花外集斠箋
》
售價:NT$
704.0
《
有兽焉.8
》
售價:NT$
305.0
《
大学问·明清经济史讲稿
》
售價:NT$
330.0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
》
售價:NT$
295.0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与现代化思想贯通起来进行研究。
孙中山继承了中国大同思想传统,并根据时代要求予以改铸。民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诉求,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深层问题,对于西方现代性的抵抗性思考是其基本特色。大同思想传统是民生社会主义的精神依托,民族主体立场是民生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是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种“本土形态”社会主义。民生社会主义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相统一的意蕴,展现了孙中山在现代化道路探索中的问题意识。其现代化诉求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而民族主体立场则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借鉴,它的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示了关注重点,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
目錄:
|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与目的
第二节 现状及评价
第三节 方法与框架
第二章 艰难新知:民生社会主义演生的历史境况
第一节 晚明清初以来现代性的萌芽
一、现代性萌芽的问题
二、早期启蒙思想的现代性意味
三、沟口雄三的目光
第二节 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判断
一、《万国公报》对垄断组织的揭露
二、梁启超对资本主义矛盾的判断、剖析与考察
三、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与大同理想的嫁接现象
第三节 早期国民党人对社会主义的探讨
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否定
三、超越同期孙中山思想的主张
第三章 与时偕行:民生社会主义的内容及其发展
第一节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生社会主义
一、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同情工农劳动阶级
二、提出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方法,强调“国利”和“民福”
三、“社会革命”和“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四、民生主义基本纲领的提出
五、糅合“单税”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以及“互助论”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生社会主义
一、欢迎十月革命,指出中国要“以俄为师”
二、提出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
三、民生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及其相互关系
四、实现民生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具体措施
第四章 大同与现代化:民生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
第一节 民生社会主义对大同传统的继承与改造
一、大同传统是中国特色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孙中山对“大同”的继承和改造
三、孙中山对“均平”的继承和改造
第二节 民生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检视
一、机器对工人的压迫
二、资本主义是一种新型压迫制度
三、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冲突
四、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的恶果
第三节 民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诉求
一、孙中山关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总体构想
二、民生社会主义对西方式现代化的抵抗性思考
第五章 审视:科学社会主义视角下的民生社会主义
第一节 民生社会主义是一种“本土形态”
一、民生社会主义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
二、民生社会主义作为“本土形态”的社会主义
第二节 民生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吸纳与“拒绝”
一、民生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吸纳
二、民生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拒绝”
第三节 从列宁到毛泽东——科学社会主义对民生社会主义的两种审视语境
一、俄国经验——列宁的审视语境
二、中国革命实践——毛泽东的审视语境
第六章 辨析:民生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一节 民生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资源
一、社会主义“本题说”与社会主义本质论
二、“节 制资本”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三、“欲使外国之资本主义以造成中国之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开放论
四、对一种观点的辨析
第二节 民生社会主义的意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七章 歧出:国、共两党对三民主义的不同阐释
第一节 三民主义儒家化的政治倾向及其现代化归宿
一、戴季陶的儒家化解释
二、蒋介石的儒家化解释
三、三民主义儒家化解释的政治倾向
四、三民主义儒家化解释的现代化归宿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及共产党人对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肯定
一、共产党人对三民主义的认识过程
二、共产党人对新三民主义的历史肯定
三、新民主主义对三民主义的创造性发展与超越
第三节 社会主义改革与民生社会主义价值的再发现
一、社会主义改革的民生指向
二、民生社会主义价值的再发现
第八章 重估:民生社会主义之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史地位
第一节 民生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参照
一、现代化诉求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背景
二、民族主体性立场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鉴戒
三、民生社会主义的探索为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提示了关注重点
第二节 民生社会主义的历史指向及其局限性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