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的写作特点主要表现在:1 功能上,适应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特点,教材既要满足教师教育专业学生掌握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需要,更要适应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新要求,还要满足部分学生报考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生的需要,以及在职教师进修学习提高教育理论水平的需求。
2 内容上,注意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保证教材编写的科学性、稳定性的基础上,突出教材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3 表达上,正文叙述尽量生动活泼,文字信息量丰富又不失简易,努力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力求逻辑严密,层次清晰,概念明了,文字简练,举例精要,图表规范。
4 立意上,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思想,兼顾教材的“导学”与“考试”功能,注重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告诉学生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还要启发学生的教育思维,激发学生的教育情怀,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同时本书在写作体例上也做了一些变革尝试,试图凸显大学教学过程的探究性,也便于学生学习和应考。
|
內容簡介: |
本书作为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规划教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后简称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和综合知识考试大纲的要求,按教育学的逻辑体系整体设计内容框架,强调教育理论知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本书集中探讨了教育的基本概念、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法律法规、教师与学生、课程、教学、德育、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等主题,共由十一章构成。写作体例上,每章由“情境导入”“思考问题”“学习目标”“正文”“本章小结”“学习评价”等几个部分组成。本书既能为教育学课程教学提供基础性资料,为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提供基本的思路,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学习和应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
目錄:
|
绪论1
**章教育概述12
**节教育的概念13
第二节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6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28
**节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29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32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关系36
第四节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2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47
**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48
第二节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53
第三节教育有效促进人的身心发展63
第四章教育的目的67
**节教育目的的概述67
第二节我国的教育目的74
第五章教育制度与法律法规84
**节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85
第二节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92
第三节教育法律法规99
第六章教师与学生108
**节教师108
第二节学生124
第三节师生关系128
第七章课程133
**节课程概述133
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43
第八章教学上153
**节教学概述154
第二节教学过程157
第三节教学原则168
第九章教学下177
**节教学方法178
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184
第三节教学评价192
第十章德育203
**节德育概述204
第二节德育规律与原则213
第三节德育途径与方法223
第十一章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231
**节班主任工作概述232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234
第三节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247
参考文献2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