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从心开始

書城自編碼: 2647565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吴九箴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084022
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5/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266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
《 首辅养成手册(全三册) 》

售價:NT$ 551.0
清洁
《 清洁 》

售價:NT$ 296.0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组队:超级个体时代的协作方式 》

售價:NT$ 352.0
第十三位陪审员
《 第十三位陪审员 》

售價:NT$ 245.0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微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Python贝叶斯深度学习 》

售價:NT$ 407.0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文本的密码:社会语境中的宋代文学 》

售價:NT$ 306.0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启微·狂骉年代:西洋赛马在中国 》

售價:NT$ 357.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249
《 其实,我们都只是宇宙中的泡沫 》
+

NT$ 247
《 在当下觉醒 》
+

NT$ 266
《 红尘中的幻象 》
+

NT$ 209
《 当你接受自己,人生才真正开始 》
編輯推薦:
世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种开悟方式……

我们要觉醒、要开悟,不是说要否定自己、逃避开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琐事,而是要真正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己,从而获得快乐、简单的生活……

痛苦来自于快乐,没有快乐就没有痛苦。能让你觉悟的智慧就藏在这些美好和痛苦的背后……
內容簡介:
大千世界,扰扰不安。在这个追求速度、讲究效率的时代,每个人都难免不时被困惑和不安折磨,甚而陷于人生的低潮。该如何走出困境、摆脱七情六欲的束缚拯救自我?本书作者著名的心灵导师、专栏作家在书中,以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种种实例和小故事,告诉我们这些不过是成长过程中伴随的自然现象,我们要觉醒、要开悟,不是说要否定自己、逃避开发生在身边的种种琐事,而是要真正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超越自己,从而获得快乐、简单的生活。
關於作者:
吴九箴,心灵导师,畅销书作家,其作品在台湾、香港及马来西亚等地屡次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其文章及“吴九箴语录”被中国网友在博客、论坛中广为转载。

因为最怕习性和业力,因此,每日三省吾身外,还要九箴吾心。

从不认为物质只是物质,相信“万物有灵”,深感人生是苦,却发现很多人在苦海中甘之如饴。

最喜欢与释迦牟尼和老子聊天,偶尔也和科学家及禅师谈论《金刚金》。

曾任记者及专栏作者,目前致力推广“自力觉醒”运动,以及“人本自然”式的人性和自然为本的修行。
著有:《抛开妄想,告别任性》、《让寂寞来,让寂寞走》、《自在的幸福——享受生活带给你的每一张牌》等。
目錄
作者的话

每个人身上,都藏有独一无二的开悟密码 1

自 序

佛,只是教你自己救自己的觉悟者 6

第一篇 人是佛的种子

没有“人”,就没有佛法 3

感谢上天,让我们有七情六欲 10

佛经的“空”害了一堆人 17

开悟,要像植物生长一样地自然 24

烦恼,是最珍贵的成佛催化剂 31

佛是超越人,但又包含人的存在 38

不想当人,就无法成佛 45

藏在人体内的惊人秘密 52

真实不虚的天堂地狱 59

不要去管天界神界的事 67

人,只是未觉醒的佛种子 74

第二篇 你是独一无二的“待成佛者”

原地踏步的玩具兵 83

如果你还没找到自己,请不要学佛 90

地图不是实境,佛经也永远只是佛经 98

看时钟吃饭的傻子 106

围着路灯膜拜的人们 113

尽信佛法,不如从没学过佛 120

不要否定自己的一切 127

相信自己的身体和直觉 134

幻觉,人生最甜美的陷阱 141

没有迷失过,就不知什么是觉醒 148

经历一切吧!所有好的坏的,都是宝藏 154

你是独一无二的“待成佛者” 161

第三篇 学佛陀,但不要想成为悉达多

感谢悉达多帮我们缴了学费 171

悉达多的药,不见得适合所有人 178

没有感冒,为何要吃感冒药? 185

悉达多也曾犯过错 192

佛,只是个无法定义的名词 199
学佛陀,但不要想成为悉达多 206
內容試閱
第一篇人是佛的种子



没有“人”,就没有佛法



我儿子还在读小学一年级时,有一天问我:“我们吃的菜,原本就是长那个样子的吗?”

在他小小的脑袋里觉得,牛排就是牛排,豆腐羹就是豆腐羹,和牛与黄豆都是不相干的。所以,当他上完一堂植物课,听到老师说“豆腐的原料是黄豆”后,心中着实被激起不小的涟漪。

他还无法想象,为什么黄色的黄豆可以做成看起来白嫩嫩的豆腐,为什么这两样东西明明完全不相似,却的的确确是同一种东西的变化。但他也开始明白,原来我们看起来“就是那样”的东西,背后往往有更基本的组成。

听到他提出这个问题,我感到有点欣慰,也有些感触。

因为,我认识许多学佛多年的朋友,他们看得到佛经,听得到佛法,却不曾细思“佛”到底是什么,而“佛法”又从何处来。

我并不是说他们没有细读佛教诸经典,或者不明白佛陀在成为佛陀前,原本也是俗人;而是说,“佛”这个字,在他们心中的地位神圣不同于凡人,佛陀经历的一切,在他们心中也像童话或神话般,引人入胜却遥不可及。

于是,佛成了真正的“偶像”,而佛法则成了一些教徒的教科书,他们认为只要照章吃斋、念佛、不杀生,有朝一日必能升天享乐。

老实说,我相信这并不是佛或佛法存在的本意。

佛法之所以存在,正因为它是未成佛前的悉达多,在成为佛陀的这段路上所经历的苦难、挫败、省思、体悟的总和。如果没有身为俗人,了解人必然拥有某些情感的悉达多,就不可能有“摆脱”苦痛和七情六欲的佛陀,自然也不会有佛法。

这个世上可能只有悉达多而没有佛,却不可能只有佛而没有悉达多。佛,原本就是世人们加诸在悉达多身上的崇高名词。

但在世人心中,佛是没有也不该有七情六欲的。他们忽略了,少年时无忧无虑的悉达多,在被刻意与世隔绝的宫殿中,只因为凝视一朵小花,看着它从灿如繁星到凋零落地,向来没烦恼的他,就从中感悟到人世间的生存与死亡、快乐与忧伤,也因为有了这些情感,才成就了他超越一切苦痛和情感的想法。

一个不知道自己置身黑暗之中的人,不会明白色彩是什么;同样的,一个不明白七情六欲的人,怎么会有解脱和超越的念头?

悉达多并不想成为现代人所认知的这个虚幻的“佛”,他只想寻求解答,知道人为何而苦、为何而痛、为何而死,并期望能悟道、能超越苦痛,然后帮助世人了解,原来自己陷于黑暗而不自知。

但现在有许多人却将这里面的因果关系倒置了,在他们把“佛”当成偶像崇拜之后。

我听太多人说过,只要虔心礼佛,必有福报降临;只要这辈子多做好事,来世必有好报……在他们的心目中,生而为人是上天降下的责难,也是苦难,而习佛的目的,则是设法在苦难中讨点糖水喝。
换句话说,这些人只是抱持着和上天“谈条件”的心态,希望自己所做的好

事能被上天看见,然后借由这些好事,来为他们的未来或来生加分,以期摆脱现世的苦痛。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的人。

除了上班,他其余的时间不是忙着到各大庙宇礼佛,就是捐钱供奉几位得道法师。但他并不算是富有的人,这些捐献几乎耗尽他每个月的薪资,他的妻子、小孩终于因为彼此间情感疏离而离开。

在刚离婚那段时间,我曾问过他,这样做值得吗?

他说,佛陀开示,人的肉体原本就是一副臭皮囊,妻子、小孩更是造成人一生劳碌的负担,现在可好,负担去了一大半,他就有更多时间和金钱投注在捐助上,他相信佛会因此更加保佑他。

就在那之后一年,他罹患了癌症。我前去探视时,他还用奇特的语调问我,为什么他该做的都做了,还会遇到这种考验?好心不是该有好报吗?为何上天和命运要这般捉弄他?难道是要他早日脱离这躯壳?

我相信不是这样的。

有个故事是这么说的:

张三和李四都想去遥远的山洞中取经,但这段路途不但困难重重,更有许多人们连看都没看过的野兽出没,一不小心便会被撕裂。

于是张三想,他必须把可能遇到的危险都写下来,并准备所有会用到的用具,只要备妥这些东西,就能顺利取到经书。

而在此,当下,李四则带着一些基本用品出发了。

过了一整年,李四拿着经书回来了,但他去找张三时,张三家几乎成了废墟,他走到唯一亮着灯的房里,找到半似人半似鬼的张三。原来,他一直窝在书房里,想着那些没有人见过的野兽应该会长什么样子,但终究想不出头绪,所以一笔也没画下,反倒是一家人全被他气走了。

张三听到李四的声音,抬起头,对上墙上的镜子,惊呼:“李四,你怎么取了经书,反倒成了鬼了?”

许多事情没有经历过,你永远也找不到成事的途径,甚至因为自己走错了路,反而认为是其他人走错了。

如同“人是一副臭皮囊,妻子、小孩使人一生劳碌”云云,并不是佛要你脱离肉体、抛家弃子。其实他的原意,是要你好好珍惜身为人的时光,好好负起应该负的责任。因为,只有明白什么是苦痛和责任,才会知道怎么解除和超越,如果没有这些过程,你永远也不会明白成佛是什么。

也有人认为,成佛,就是如同电影、电视里所演的,荣登仙界、享尽安祥和乐。其实,何尝是如此呢?成佛应该是,成为如同悉达多一般,感悟生老病死、超越七情六欲掌控的人啊!

感谢上天,让我们有七情六欲│

感谢上天,让我们

有七情六欲据据说,佛陀有次在市集中丢下一锭银子,闻声,几乎所有人都转过头看着那锭银子,大家都想弯腰去捡,但既不想表现出自己的贪婪,却又怕被其他人捷足先登,一瞬间空气竟像凝结了似的,市集中里不复熙攘嘈杂。这时,整个市集只有一个菜贩始终不受影响,安安静静摆着他的菜。

跟在佛陀身旁的阿难尊者问:“佛陀可要成就菜贩?”

佛陀摇摇头:“此中唯菜贩最难得道。”

阿难尊者细思后露出微笑:“今日又上一层楼。”

事实上,很多人为此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不受物欲影响的菜贩,反而最难得道?而阿难尊者又明白了什么?

其实,若细思佛家所谓的成佛智慧,我想,多少可以明白佛陀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佛陀想说的应该是:菜贩的不受影响并不是真正的悟道或看破,只是单纯的没有好奇心,或对四周环境的漠视。

佛家所说的大智慧,是指明白一切事项、了解一切事理,也就是希望大家多看、多想、多去体会。但很多人却都以为,那些不受周遭所发生的事物和情感、欲望所吸引的人,才是真正的天之骄子,也是所谓最有“慧根”的人。

只是大家往往忽略了,在人生这条路上,七情六欲正是一个人的灵魂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假若一个人未曾走过这条人生必经之路,不想认真看待这些情感,一个连自己都不能了解的人,又如何能明白一切事理呢?而一个完全没有好奇心的人,又怎么可能知道自己对世事一无所知?如果悉达多在看到乞丐、病患时,从不曾对生、老、病、死表达想“知”的欲望,这世上又怎会有佛陀存在呢?

一些被现代人认为“有慧根”的人们,也许没有被这些思绪干涉太多,但另一方面,他们也极少正视自己的内心和想法,这样的不受影响并不是“看破”,只是一种“逃避”。现代的许多人,很容易把佛说的“看破”和“逃避”画上等号,也常把“大爱”和“无情”搞混,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人们还没有认清这些行为间的差距,其实在于每个人内心对人生的经历和体悟啊!

我在多年前听过一位师父说了一个小故事:

有个小僧出家多年,依然常常想起在家的年迈父母,他为此感到困惑而且害怕,“为何我摆脱不了这些俗念?难道我终究是个没有悟性的凡人吗?”为了摆脱思念的纠缠,他准备了一根小针,每当想起父母时,就用针刺自己一下,希望借由痛苦来忘却亲情。

他的师祖发现了这件事,将他叫到跟前来:“你用这个方法,可曾忘了父母?”

小僧摇摇头,“不但没有,还与日俱增,也许因为害怕想起,结果父母两个字,反而一直搁在心里了。”

“为什么你害怕想起呢?”

“每每想起他们孤苦无依,便有各种情绪涌上来,不利修行成佛。”小僧不安地说。

师祖听后却捻须微笑:“很好,很好。”

故事说到这里,师父问我:“你觉得师祖会怎么做?”

我想了想,答道:“再开示这名小僧,让他明白既已出家,凡尘事务不该再牵挂,应该更用功、用心修行才是。”

师父摇摇头,继续把故事说下去。

这位师祖最后竟要小僧回家善尽孝道,直到父母离开人世,否则不可再次出家。

多年后,小僧又回到寺庙中,他问师祖:“您当初为何要我离开呢?”

师祖反问他:“你现今可忘了父母?”

小僧笑了笑:“亲情岂能说忘就忘?但不刻意去忘,也就不会刻意去想,因此可以说没忘,却也可以说忘了。”

“这才是看破,而非逃避啊!”

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曾说了一句甚富禅理的话:“人类的不幸,源自于不能一个人好好待在房间里、待在自己的地方。”

他所指的,当然不是单纯指一个人能不能自己待在房间这件事,而是说,你能不能正视并接受自己的内心情感、自己所处的环境,同时真正了解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

故事中小僧心境的转变,正是因为他从原本的压抑情感,到最后把想做的事情完成的呈现。我回答的方法并没有错,也是许多修道人士所用的方式,但如果师祖不曾给小僧回家侍奉父母的机会,只怕再过十年,这份遗憾还是会留在小僧心中,反而成为他悟道的阻碍。

现代也有很多年轻人,一遇到感情不顺就呼天喊地,求生求死,甚至有些人跑去出家,但无论出家或就此离世,问题难道就解决了吗?绝对不是,问题不但还在,甚至会有更严重的后果。

我遇到过一个年轻人,他和交往六年的女友分手,一时气不过,决定出家修行,但在寺中不到一周又还了俗。他说,寺中虽号称佛门清净地,但钟声、诵经声、木鱼声不断,让人很心烦。我却知道让他心烦的不是这些外在的声响,而是他自己内心的不平静啊!

修行的重点,并不在于身体出不出家,而是内心能否明白自己现在所遭遇的一切,都只是生命中的一个过程、一个经验,再从这些事物去感觉、思考,得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体认。

而且,佛家所说的杜绝七情六欲,绝不是叫你不碰不沾,相反的,希望你能多去经历体会,并从中体会出为与不为间的差异。如果所谓的戒除七情六欲,是一辈子不看、不听、不深思,悉达多何必舍弃无忧无虑的太子生活,跑到野外苦修六年,每日只食一粒米、一粒柏实、一粒芝麻?又何必坐在菩提树下四十九天,与自己的烦恼心魔,展开夜以继日的搏斗?

这一切都是为了看到过往不曾看到的、得到不曾经历的经验啊!

所谓摆脱七情六欲,并不是要我们真的无情、无欲、无求,而是在教导我们,认清自己身为人,就确实有这些感情、欲望和需求,然后明白为什么需要,这样,才能进一步看开、超越这些欲望的束缚。

七情六欲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要助人成佛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七情六欲,就没有成佛的可能,毕竟,佛正是因超脱七情六欲而来。



佛经的“空”害了一堆人



前几天搭车时,看到几位老先生、老太太上车来,一群中学生坐在座位上,却完全没有让座的打算。有个年轻人看不过去,问他们可否让座,学生们却回答:“这又不是博爱座。”理直气壮得很,一时间竟让年轻人哑口无言。

过了好半晌,站在我身旁的年轻人终于轻轻吐出一句话:“让座不是义务或责任,而是人性中慈爱的表现。”只不过这时学生们早已下车。

我要讲的,并不是关于人权、教育或道德伦理的问题,而是一种社会和人性的常态。

很多时候,当我们想用最好的方法或说法,试图让某些事情达到最好的结果时,所得到的后果往往不如想象中完美,甚至有时候还会让整件事更糟糕。我猜,应该没有人会想到,我们对孩子们从小谆谆教诲,希望他们懂事、有礼貌、有爱心,并替别人着想的后果,竟会让他们以为“只有博爱座才需要让座”……

这种误解并不单纯是“谁”的错,而是整个传授过程中所造成的错觉。当你愈是向人强调“你必须在这里这样做”之后,大家不但会慢慢遗忘“其实在那里也要这样做”,也会渐渐忘记为何要这样做的真实理由。

这就好像过去许多佛经的译者,用“空”这个字,来代表佛法里的无常和非实相,告诉大家在任何状况或情境时,都要把持“空”这个要素,强调大家必须专注在这个字上面,而忘了它背后的意义,其实是要大家凡事不可太执著。

根据人性,通常一件事愈是需要强调,就表示它愈难达到。毕竟透过这种方式宣扬时,已经让大家开始执著在“让一切成空”这件事上面,只是人们还欣然自得的以为,自己已经把“空”放在心上,已经达到无欲无求的目的。事实上,他们压根忽略这件事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欲望。

每次看到这种循环一再发生,都会让我想起一则小故事:



有两个和尚某天走到一片田地中,看到一个农夫把刚收到的银子,放在挂在路旁的衣袋中,旋即转身继续耕作。

师弟开口对师兄说:“这农夫不知在想什么,竟将银两放在可能会被偷的地方。”

师兄微笑道:“我瞧他是个有慧根的人,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足眷恋。更何况他还有这片田地,纵使那些银子被偷了,一样可以用这些作物赚回来啊!”

师弟听了,有些难为情:“原来我心里毕竟还是记挂着钱财这俗物,多谢师兄教诲。”

待他们走后,佛陀化为寻常的路人靠近农夫,向他说了这段对话,农夫听了哈哈大笑:“师弟是俗人,师兄却更是俗人,师弟至少自己知道心里记挂钱财,师兄却以为自己真的忘了钱财,如果他当真无欲无求,何必要我赚回来?其实要我说的话,只要知道自己还活着,即使没有银子、没有田地,照样可以快活地过日子啊!”

佛陀点点头,嘉许道:“你果然是有慧根的人。”



其实,真正可怕的欲望,并不是你能够明白、感受到的,而是那些你无法察觉的部分,因为无法察觉,当然也就无法修改或戒除,只可惜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个重要的前提。

“空”这个字所造成的另一个错觉是,让大家以为世间万物都是空,都是无意义的。因此,有人自暴自弃,有人不珍惜肉身和自己拥有的一切,甚至否定“自己”的存在,包括佛学中的一个技巧──“白骨观”或“不净观”,它们认为人体内的五脏六腑都是污秽的,并视人的基本需求和情绪为悟道的阻碍,要求人们戒除这些本性等等,也误导了人们,让大家错以为,学佛就是要鄙视或否定我们的肉身。于是,本意在使人觉醒、了悟的佛法,反而成为面对生活和自己的阻碍。

其实,我相信在一开始,“空”这个字的确能代表佛法的真意,只是由古至今,大家在传递这个“空”字时,产生了无数的歧义和解释,渐渐混淆了它的真实意境以及佛陀所要传达的概念,使它无法完整地被修行者所接受吸收,使多数人对它产生误解,这也使佛经里的这个“空”字,不知害了多少人。

我问过很多朋友,学佛的用意在哪里?他们都说,是为了让自己没有烦恼,可以远离痛苦,可以活得快乐、自在……

他们认为,修了佛,戒除了七情六欲,体会世间万物原是一场虚幻后,心里的重担就可以放下。但事实上,他们学佛之后,每天念那些艰涩难懂的佛经,每天催眠自己,一切是空,四大皆空,肉身是空,友情、爱情是空,亲情也是空……搞到最后,整天就在想着还有哪些没有“空”,把自己搞到差点疯掉。

这种修行不但没有让他们更自在、快乐,反而整日活在消极不安中,日子过得了无生趣,却又不知为何会如此。

仔细想想,没有肉身何来修行?没有眼、耳、鼻、舌、身,没有感官,没有视神经、脑神经和脑思考功能,我们如何知道什么是佛经?什么是佛法?

佛陀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太执著于这个变化无常的肉身。例如,有些人因为眼尾长了一道皱纹,就哭天喊地急着去拉皮;有人因为腰间多了一圈肉,决定不吃不喝让自己饿到只剩皮包骨;也有人为了保护一头秀发,只要有旁人碰触就张口大骂……这些其实都是不必要的,佛陀要说的就是这个,一旦年华老去,你现在所专注的一切也会跟着变样,何必为了这些不断变动的外在因素,让大家都不好过?

只可惜大家都习惯把话听一半,以为佛陀是要大家舍弃肉身,因此才有人会虐待自己的身体;也有人因此毁坏自己“肮脏”的身体,或者索性自杀……这一切,都是大家对空的误解。如果总的归纳下来,也可以说是很多佛经没有把话讲清楚,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

修习佛法的人应该都知道,佛陀后来领悟到中道的真理,也就是凡事不要走极端,我们可以不执著肉身,但也不要刻意糟蹋或毁坏这个肉身;相反的,我们应该好好地过生活,养护身心,唯有身心平衡健康,才有平静和自在,不必为病痛而烦恼,也不必为心理抑郁而困扰。

真正的空,不应该是视外在发肤为无物,也不该视它们为污秽肮脏,而是内心对任何事物,包括“空”这个念头,都不刻意留恋、痴迷啊!



开悟,要像植物生长一样地自然



我儿子有一天放学回来,说他早上被老师罚站。他告诉我,早上他陪一个看不懂公交车站牌的阿婆等公交车,直到阿婆上车后,他才进校门,结果就迟到了。

然后,他带点委屈地问我:“可是,老师不是说要帮助别人吗?为什么我做好事还要被处罚?”

我能做的只是告诉他,“你做得很好”,却没办法说老师错了,只能无奈地向他解释,有时候制度和人性之间的取舍,并不是大家都可以拿捏得恰到好处。如果今天老师不是处罚你,而是奖赏你,他怎么知道以后大家不会把这种情况拿来当成迟到的借口?总不能要大家做好事时,还请对方签字当证明吧?

“那,是不是大家为了不迟到,就算看到有人需要帮助,也不能去帮他了呢?这不是很奇怪吗?”童言童语倒是一下戳破我说的道理。我几乎可以预见,依照这样的逻辑推论,相信“只有博爱座要让座”的孩子又要增加一个。

“而且,”儿子接着问,“为什么老师会觉得有人想骗他?”

我失笑,看来举这个例子倒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小孩的脑袋里压根没太多复杂的想法,只是随着直觉去做,随着天生自然的本性去帮助别人,也因为他们行事不需要顾虑太多,思绪反倒显得比我们这些大人们清晰,也更直率。

我不敢说因为某些制度扼杀了人们善良的天性和习性,但这些套装制度,的确对人们的某些观念或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会让某些创意或善意局限在框架内。

同样的,对学佛的人来说,成佛最大的阻碍,并不是有没有慧根这件事,毕竟,佛陀不是说过吗,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我觉得,这其中真正的困难在于多数的学佛者,只想着跟随前人的脚步,循着前人成佛的经过来习佛,而把修行当做一套仪式。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开悟得道,却忘了人有各自的成长方式、习性和悟性,一种套装模式不可能适用于每一个人。不要忘了,即使是悉达多,在成佛的过程中,也是经历过许多不同的方式,才开始觉醒、悟道。

我看过一则新闻,在南部乡间有一栋老房子,它的模样很奇特,因为外面刚好有棵大树将它包覆,蔚为当地奇观。

大家在为此吃惊时,也不忘赞叹这棵大树坚强的生命力。

这就是植物的本性,当它还是种子时,房子正好压在它上方,为了生存,它的枝丫开始分散,围着房子成长,它的外形虽然不像其他同类高直挺拔,但它活得很好。

这也是一种自然法则,它告诉我们,真正重要的,并不是过程或外在形象,而是透过不同的过程,还是可以到达相同的目的。

但是,有些学佛的人却搞不懂,以为想成佛就只有一条路,于是不顺应本性的一心想着要“空”,要去掉我执,不能有喜、怒、哀、乐,凡事要镇静、要清心寡欲,甚至开始否定自己,并想根除从小到大养成的想法和习性。

这种方法对一般的修行者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养成许多习惯,也形成很多执著,比如你睡前一定要看两页书、吃饭前先喝口茶、谈话时会跷起二郎腿、过马路时先看左边来车、看到感动的事会哭、听到有趣的事会笑……

长久以来,我们就是因为这些习惯、习气、业力,才能过得这么顺心、舒服,而且这些不经意的动作,都是日积月累所形成的,它也如同一棵大树,是从种子慢慢抽芽、茁壮、开枝散叶,怎么可能一瞬间就将它斩断,自身却不受任何影响?

这也是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学佛后反而出现了身心方面的问题。因为他们忘了,自己本身就有成佛的天性和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因为不了解这层道理,他们舍弃了自然法则,只知道跟着制度走,跟着佛典走,大刀阔斧,将习性、将过去的一切一把砍断,结果枝叶、树干是不见了,深扎的根却还在,只不过他们自以为已经彻底戒除了,以为已经不再受“过去”和“之念”所影响。其实,哪里是这样呢?我觉得这样的修行不但没有效果,还可以说是不自觉的自欺欺人了。

真正的开悟,并不是试图剥除或否定这些天性或自然反应,而是要自我观照,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想这样做。即使当你发觉某些习性不好,也不要试图把它一下子连根拔除,因为它的根深深附着在你的意识中,一下把它拔除后,得到的并不是清明自在,而是失去某种重要寄托和依赖的失落和遗憾。

这种情形常常见到,并不只发生在执迷于学佛的人身上。就像我有不少朋友,在交了女朋友后,马上信誓旦旦地答应对方要戒烟、戒酒,结果不到两三天,烟瘾、酒瘾又犯了,于是干脆偷偷地抽、偷偷地喝,原本的发誓反倒成了谎言的起点,而且大家也心知肚明,如果被对方发现,少不了一番争吵。在我看来,这种心不甘情不愿又会引起争端的戒,还不如不戒的好。

当然了,我并不是要大家开始饮酒作乐,烟酒不拒,而是认为真正的修行应该是要慢慢修、慢慢戒,让这些习性逐渐萎缩,先让叶子掉光,然后修修枝桠,不再替它浇水、施肥,等它开始凋零枯萎,根也就松散好拔了。

修行学佛不是不好,但是要走对路,走对方向。要我说的话,真正的觉醒也像一棵大树,是需要时间和养分的。而且不同的树有不同的生长方式和模式,如果种在高山上的松柏移到平地,反而会凋萎憔悴;粗壮的阔叶木挪到高山上,恐怕没多久就会让雪压垮。人也是一样,唯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一切遵照自然,不冒进,不强求,让觉醒的种子慢慢地成长、茁壮,直到可以自我观照,看清楚自己的一切,才是通往得道的真正道路。

因此,不要管别人的速度或成绩,也不要完全听信别人的建议,人各有因缘,走自己的路,修自己的行,别人的话,听听就好……



烦恼,是最珍贵的成佛催化剂



最近,有个朋友因为负债三百万,自杀过世了,留下一家老小面对依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前几个月,妻子也有个亲戚投水自尽,听说是因为感情因素;还有,邻居读高中的孩子,受不了课业压力而染上吸毒恶习,被父母发现,送进戒毒所后,还三不五时威胁父母说要自杀,要让他们后悔,搞得邻居夫妇整日忧心忡忡……

佛家说,人有三千烦恼丝。其实何止如此?你想吃个饭,就要烦恼什么时候洗米、煮饭?应该买些什么菜?家里油、盐、酱、醋还有吗?想出门,开始找钱包、找钥匙,检查门窗、煤气,烦恼一不注意就会遭小偷或出意外。谈恋爱时,老在心里问自己,他爱不爱我?会不会劈腿?将来会不会变坏?即使那些外表光鲜亮丽、家财万贯的大老板一样会有烦恼,公司股价怎么又跌了?部门应该怎样找更好的人才,好增加收入?

这里的每个问号都是一个烦恼,每个烦恼又会衍生出无数个烦恼,也因为世界上烦恼这样多,有几个朋友不禁告诉我,人好像一生下来,就被困在烦恼这张网子里,怎么样也挣脱不了。

乍听之下好像是如此,但我却觉得这是借题发挥了,天下人这样多,谁会布下天罗地网来等着每一个人?

人并不是一生下来就被困在烦恼这张网中,而是从一生下来,就自己不断生出烦恼的丝,却很少或从不去收拾,渐渐的,这些丝就把自己层层包围住。脱离不了的人,就开始产生错觉,以为这些烦恼是既定的,无法解决的,因此形成无数悲剧。

另外也有些人,为了摆脱烦恼,不惜花大钱求助于静心、修行、禅坐这些心灵的课程。结果每天为了修行,小孩成了钥匙儿童的时有所闻,夫妻失和的也不少,到最后干脆一拍两散,好好一个家就此离散,烦恼不但没少,反而又多了几样。

其实,如果大家仔细想想修行学佛的目的,就会发现,这些因烦恼而修行,又因修行而产生的烦恼,根本是不必要的,因为大家根本把修行的目的和意义搞错了。

我们应该要知道,修行的目的,最基本的虽然是要解脱烦恼,但想要解脱烦恼,首先还是要先对自己的烦恼有所了解。

我之前听人对一位师父提出过疑问:为什么学佛之后,烦恼和挫折反而变多了?

师父的回答很巧妙,他说,你并不是烦恼变多了,而是没学佛之前根本没发现自己有烦恼。所以学佛以后,这些原本已融入生活的烦恼,在自我观照下一一浮现,你看见了,才能去解决。所以,晓得自己有烦恼,就好比晓得自己有病一样可贵。毕竟,只有知道自己有哪些病,才会去找医生拿药,也才有机会把病治好。

而我说的那些不必要的修行,则是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病,就到处找医生,病急乱投医,这样的治疗效果怎么会好?

我们不妨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到底心中的烦恼从何而来?事实上,从来也没有谁把烦恼寄到你的人生信箱来,所谓的烦恼,都是我们给自己制造的,就算你不想承认,这个机制还是存在你的脑袋里,日复一日运作着。如果看不透这一点,就算你剃度出家,烦恼的制造机制一样存在。

另一方面,烦恼也可以说是我们对事理、对自身,缺乏正确或透彻了解所产生的,所以当我们对一件事认识不清时,烦恼就跟着来了。而且,所有的烦恼其实都有一个中心原理:它们都是因为“我执”所引起的。因为执著,所以放不下;因为执著,所以会痛、会受伤,大家如果把遇到的所有烦恼,代入这个公式去看,会发现几乎都是如此。

打个比方来说,有些年轻人因为自己从外国留学回来,或者读的是有名的大学,就开始自觉高人一等,总是表现出不可一世的模样,只要有人没有特别注意他,他就不高兴,开始怀疑自己,甚至觉得别人怎么可以看不起他?因而气到神经衰弱。其实,对方说不定根本不认识他,又怎么会有看得起看不起的问题?

之前也有一个例子,一名研究生的父母要告学校的教授,说教授对报告太挑剔,害得这名研究生得了精神病,每天盯着报告说“到底哪里没做好?”治疗好几个月还好不了。

教授很委屈,说他根本没找碴,只不过要研究生以后记得把一些学名改成粗斜体,这是正常程序,没想到研究生会钻牛角尖。

这些情况,就是因为太执著,结果看不清烦恼的症结,把原本小小的烦恼缠成一团;也因为无法面对真正的问题,反而把自己原本的思绪都打乱了。

我们这些平常人无法彻底摆脱执著,因此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烦恼,也终日为这些烦恼奔波劳碌。

但烦恼绝对不是阻碍人们成佛的道路,也不是业障,而是你身为人有思考能力的证明。因为人会思考才会发现问题,也才会有各种不同的意识和忧虑。如果你只是逃避,一味把烦恼往外推,那么烦恼就不会变成领悟,反而会变成噩梦。

可惜,很多修行者遗忘了这些过程和目的,一心只想忘记烦恼,以为修行之后,烦恼就会自己烟消云散。结果当然不是如此,烦恼只会因为无人解决而与日俱增,变成更无法解决的烦恼。

相反的,如果你能去观照这些烦恼,明白我的烦恼是哪来的?为何我会为这些事物烦恼?我有必要为这些事物烦恼吗?如此才有可能看得开,看得透彻。一旦你看透这些道理,看透脑袋里的这些运作,即使不修行,不出家当尼姑、和尚,也能用更豁达、坚强的态度活在人世间,并享受人世间的一切,而不会因为明白自己有多少烦恼,就终日活在恐惧、烦恼中。

如果觉醒是深埋心中的种子,那么烦恼就是培育这种子,是让自己成佛的催化剂。

因此,学佛修行这件事,至少应该是可以让我们老老实实地面对自己,面对烦恼,进而保证无常、无我的真实道理,以求达到远离我执、解决烦恼、活得自在安然的目的,同时也开启我们的无限智慧和关怀,把烦恼铺成觉悟成佛的道路。

佛是超越人,但又包含人的存在│

佛是超越人,

但又包含人的存在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这位渊博的学者,曾提出一个概念来解释万物联结的模式:世间的实相(reality)都是由“全子”(holon)所构成。

这里所说的全子,是指某个本身已经是整体,却又同时是其他整体一部分的实体。这样看起来也许有些复杂,如果换句话说,就是指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本身都是一个完整的东西,却又是其他事物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人体中有细胞,这些细胞本身就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东西,但它同时也是器官、组织的一部分,是某个人的一部分;或者,社会中包含各式各样的人,包含我们的这些人,不但是社会的一分子,更是完整的个体。

甚至,现在的你,也是许多过去的你的意识和记忆所结合、进化来的,现在的你当然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过去的你,并不会因为时间流转就此消失,“他”一直存在你体内,并成为现在的你的一部分。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概念呢?如果你的记性不错,或许会记得,之前曾发生过一件令人闻之悲切的事件:有六个小孩集体跳海自杀了,原因是他们听信村里大人的话,说好人不怕死,因为死了会成仙,还说八仙就是集体自杀才成仙的,所以他们也要集体自杀,变成六仙,这样就能免去六道轮回……

这件事似乎让人不可置信,这种方式太过偏激了,无论是学佛者或修行者,都不会叫别人这么做,这六个小孩似乎成了讹言的牺牲者。

但是,我也发现,有一些人虽然没有走向这么偏激的道路,心中却有和这些小孩类似的想法。

很多人在修行一开始,就对修行这件事,以及佛的存在有所误解;也有很多人在学佛后,每每遇到挫折时,心里就会浮现一个疑问:“为什么我诚心诚意,尊神拜佛这么多年,神佛却不曾特别护佑我?”或者,觉得只要自己没有做“坏事”,并诚心礼佛,离世之后必能升天成仙……

这些人多半把佛和人切割了,他们以为,修行就是要脱离过去、脱离自己,才能从世间或心中的苦痛解脱;这些人也以为,佛陀如同电影中的救世英雄,会在自己危难时伸出援手,于是在外面做些什么都不要紧,只要回家虔心参拜,必会受到佛祖保佑。

但是,佛祖并不是电影里的救世主,他不会在你被追债时马上出现,帮你还钱或赶走凶恶的黑道;也不会在你被上司骂到臭头时,出面开解上司或为你辩护;更别说会在你自杀的那一刻,千钧一发把你从悬崖拉上来……因为,佛,并不是像神话或传说中飞天遁地、无所不能的“神明”,佛陀其实也是人,只不过,他是个了悟世上一切道理和智慧的人。

但一般人总会有错觉,以为佛所拥有的神通是不需要修练、不用经过磨难和开悟的。这也是为什么死后成仙、成佛的说法这么吸引人的原因,反正每次做了坏事,只要好好向神佛忏悔、道歉,下回出门又是一条好汉,死后照样能登极乐西方。

虽然我也明白,信仰宗教只是许多人寻求心灵上的慰藉的方式,并不见得想借此得到更崇高的地位,或重新认识自己,却也不难看出,一般人都以为佛就是佛,和人是完全不同的,他们把佛陀神化后,已经忘了佛陀也是悉达多由人变为修行者,一直到开悟的状态。其实,只有将前面说的全部过程包含起来,才是“佛”这个字的真实意义。

为了让大家能更清楚明白这个概念,不妨先看看下图。

如果套用肯恩·威尔伯的全子概念,就是指无论人、修行者、得道者,都是具有各别完整性的全子,同时也都是“佛”的一部分。由于每个全子都是整体兼部分,因此它们都必须保持自己的完整性和部分性,只要缺少了其中一个要件,它就丧失了全子的身份,而原本因它而完整的实体,也会因为少了它而失去原本的面貌。

因此,千万不要把“佛”跟“人”切割开,唯有先把人当好了,才能一步一步往上攀登。

我们都可以成佛,唯一的重点是,我们千万不能否定自己。就像我前面说的,很多人以为佛和人是完全不相干的,于是一点都不重视身为人的这一刻,他们否定自己,甚至想快点了结自己的性命,以到达下一个目的地。

同样的,也有很多修行者,虽然已到达第二层,却忘了自己目前的成果,也是经由自己还是平凡人时累积而来的,一味想切割过去,想忘掉尘世间的一切,抱持这样的心态是不可能成佛的,不光是他们放弃了自己做为人应修的功课,损毁了全子的完整性;更因为他们过于执著成佛的信念,所以无法轻易放下,当然也无法顿悟。

不管是佛或人,我们都必须包容过去的一切,包括过去做的坏事、好事,或是过去的执著,以及曾经被伤害的痛苦或经历的快乐。唯有把这些全都包容进来,并在“当下这个我”的这一瞬间,可以回忆所有的过去,才是真正的觉知。

不过,很多人也把“当下”误解了,以为只要专心于眼前这一刻,该做什么就做什么,结果把其他的一切都忘了,这就已经丧失了觉知的能力,跟狗、猫又有什么两样?

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在当下保持觉知,知道自己的过去,明白自己是怎么从过去到现在,了解过去的因和现在的果,而现在种的因又会成为未来的果。做到这一步时,心已豁然开朗,完全没有疑惑或不安,那么你就处在当下,也才叫顿悟了。

就像佛陀所说的,世间万物都是有佛性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佛。其实,我们的基础和佛陀都是一样的,只是佛陀不断地往上走、往上升华,人们却往往否定自己、否定过去,忘了自己也有这一块基底,一味地坐在原地求神拜佛,不知道只要自己再往上走,就可以到达开悟者的境界。
不要再把希望或生活寄托在盲目的追随上,我并不是否定求神拜佛这件事的崇高,而是要告诉你,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的那一刻起,所经历的每一件事,就已经是在为成佛做准备。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