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編輯推薦: |
《诊断学概论》可供临床医学、预防、检验、管理、卫生经济、药学、营销、髙.级护理、心理学、中医、中西医结合等相关专业本科生使用,也可作为成.人教育教材,或供基层医务人员参考使用。
|
內容簡介: |
《诊断学概论》为普通髙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之一,《诊断学概论》内容共分九大章。**至四章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症状、病史采集、体格检査、病历书写.和基本诊断方法,是《诊断学概论》医学课程内容的基础。第五章是心电图检査,.着重介绍心电图测量、常见心血管疾病心电图的诊断等。第六章为常规实.验室的检査和诊断,如血液、免疫、病原体等检査,并增加了基因、染色.体诊断。第七章为影像诊断,主要介绍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及核素诊断.的基本内容。第八章主要阐述介人性诊疗基本技术及常用的内镜检査技.术。第九章为常用临床诊断技术。从基本病因、病理、主要临床表现和诊.断等方面加以阐述,使学生更易理解;《诊断学概论》特别增加了临床医学**进.展;每章之后列有思考题或病例分析,注重提髙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了非临床专业医学教材的内容特点。
|
目錄:
|
目录
前言
**章症状诊断1
**节发热1
第二节咳嗽与咳痰4
第三节咯血5
第四节呼吸困难7
第五节心悸9
第六节胸痛10
第七节黄疸11
第八节发绀13
第九节皮肤黏膜出血15
第十节恶心与呕吐16
第十一节呕血与便血18
第十二节腹痛20
第十三节腹泻与便秘22
第十四节尿频尿急尿痛24
第十五节少尿无尿多尿26
第十六节水肿28
第十七节头痛30
第十八节眩晕与晕厥32
第十九节抽搐与惊厥34
第二十节意识障碍36
第二章问诊38
**节问诊概述38
第二节问诊内容40
第三章体格检查45
**节基本方法45
第二节一般检查47
第三节头部与颈部检查55
第四节胸与肺部检查63
第五节心脏检查71
第六节腹部检查82
第七节其他部位检查99
第四章病历117
**节病历书写概述117
第二节病历格式和内容118
第五章心电图检查130
第~-节临床心电学基本概论130
第二节正常心电图132
第三节心脏肥大136
第四节心肌缺血与ST-T改变141
第五节心肌梗死144
第六节心律失常151
第七节传导异常163
第六章实验诊断概论168
**节实验诊断学的概念168
第二节实验诊断的影响因素和质量体系171
第三节实验诊断的临床应用和评价177
第四节实验诊断的参考范围与医学决定水平179
第五节血液检测概论180
第六节临床免疫学检验概论197
第七节临床病原体检测概论212
第八节生物化学检验概论218
第九节其他实验检测概述233
第七章影像诊断概论253
**节超声诊断253
第二节放射诊断概论259
第三节核素诊断概论272
第八章其他诊疗技术简介281
**节介入性诊疗技术简介281
第二节内镜检查简介288
第九章临床常用诊断技术应用297
实验一体格检查术297
实验二眼底检查术308
实验三胸膜腔穿刺术310
实验四腹腔穿刺术311
实验五导尿术312
实验六静脉注射术314
参考文献318
附临床检验参考值319
|
內容試閱:
|
**章症状诊断
症状(symptom是指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或痛苦或异常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的表现有多种形式,有些症状只有主观感觉,如疼痛、眩晕等;有些既有主观感觉,又可通过客观检查发现,如发热、黄疽等;有些是主观感觉无异常,通过客观检查才发现,如肝脾大;还有些生命现象发生了数量变化(不足或超过),如肥胖、消痩、多尿、少尿等。广义的症状也包括了一部分体征,如发热、呼吸困难等。体征是指医师或其他人客观检查或发现的改变。
症状是疾病诊断的重要线索和依据。同一疾病可有不同的症状,同一症状也可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在临床诊断疾病过程中,必须结合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不可凭一个或几个症状而做出疾病的诊断。
症状学是研究症状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临床疾病的症状很多,本章仅阐述几种常见而重要的症状。
**节发热
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调控,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散热过程呈动态平衡,使体温保持相对恒定。不同的测量方法结果有所不同。口测法(舌下)的温度一般为363?372°C,腋下温度比口腔约低02?05C,肛门内温度比口腔约高02?05C。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常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稍高;老年人体温较青壮年偏低;妇女月经前及妊娠期间略高于正常;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可略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C。当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称为发热(fever。
一、病因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不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均可引起发热。
二)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由于组织细胞坏死、组织蛋白分解及组织坏死产物的吸收所致的无菌性炎症,常可引起发热,亦称为吸收热。常见于:①机械性、物理性或化学性损害,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大面积烧伤等;②因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而引起的心肌、肺、脾等内脏梗死,肢体坏死等;③组织坏死与细胞破坏,如癌细胞、白血病、溶血反应等。
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
散热减少如广泛性皮炎及慢性心力衰竭等引起的发热,一般为低热。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有些致热因素不通过内源性致热源而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称为中枢性发热。常见于:①物理性:如中暑等;②化学性:如重度安眠药中毒等;③机械性:如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折等。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为低热,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其他表现,属功能性发热范
畴。如原发性低热、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三)发病机制
通常将能引起人体发热的物质称为致热源。
致热源性发热多数患者的发热是由于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①外源性致热源: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炎症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统称为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而引起发热。②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1、肿瘤坏死因子和干扰素等,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排汗停止,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二、临床表现
f一发热的分度
一般可分为:低热373?38°C;中等度热381?39°C;高热391?41°C;超高热41°C以上。
二)热型
稽留热型体温维持在39?40°C,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C。多见于肺炎球菌性肺炎、伤寒高热期(图1-1-1。
弛张热型又称败血症热,体温常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C,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图1-1-2。
间歇热型体温骤升达39C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体温再次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回归热型体温急骤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
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不规则热型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图H3。
波状热型体温逐渐上升达39°C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三)发热过程
发热的临床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骤升型:体温在数小时内达高峰,常伴有寒战。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见于伤寒、结核病等所致的发热。
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段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持续数周。此期伴皮肤潮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等。
体温下降期经治疗或机体的防御功能增高,病因消除,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骤降:是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可伴有大汗淋漓,常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渐降: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三、伴随症状
伴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肾盂肾炎、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药物热、急性溶血或输血反应等。
伴咳嗽可见于各种流感、肺炎、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伴结膜充血可见于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等。
伴单纯疱疹口唇单纯疱疹多出现于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间日疟、流行性感冒等。
伴淋巴结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风疹、淋巴结结核、局灶性化脓性感染、丝虫病、白血病、淋巴瘤、转移癌等。
伴肝脾肿大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肝及胆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布氏杆菌病、疟疾、结缔组织病、白血病、淋巴瘤、黑热病、急性血吸虫病等。
伴出血可见于重症感染及某些急性传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斑疹伤寒、败血症等。也可见于某些血液病,如急性白血病、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伴关节肿痛常见于败血症、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结缔组织病、痛风等。
伴皮疹常见于麻疹、猩红热、风疹、水痘、斑疹伤寒、结缔组织病、药物热等。
伴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中毒性菌痢、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中毒等。
第二节咳嗽与咳痰
咳嗽(cough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通过咳嗽反射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对机体有益。但长期、频繁、剧烈咳嗽则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如呼吸道内感染扩散、呼吸道出血、自发性气胸等。
咳痰(expectoration是通过咳嗽动作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排出口腔外的病态现象。正常支气管黏膜腺体和杯状细胞只分泌少量黏液,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在病理状态下,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与吸入的尘埃、病原微生物、组织破坏产物,一起混合成痰。
一、病因
呼吸道疾病从鼻咽部到小支气管整个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时,均可引起咳嗽。见于呼吸道炎症、吸入刺激性气体、异物、出血、肿瘤、结核病、过敏等刺激,而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咳嗽、咳痰*常见的原因。
胸膜疾病胸膜炎或胸膜受到刺激时,均可引起咳嗽。
心血管疾病左心衰竭所致的肺淤血、肺水肿时,因肺泡及支气管内有浆液性或血性液体,引起咳嗽。肺栓塞时也可出现咳嗽咯血。
中枢神经因素大脑皮质可影响咳嗽,表现为随意性咳嗽或抑制咳嗽反射。脑炎、脑膜炎时也可引起咳嗽。
其他因素所致慢性咳嗽如服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后咳嗽、胃食管反流病所致咳嗽和习惯性及心理性咳嗽等。
咳嗽是由于延髓中枢受到来自耳、鼻、咽、喉、气管、胸膜等感受区的刺激传来的信号,通过神经通路传递到运动神经即喉下神经、膈神经、脊髓神经,分别引起咽肌、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的运动,引起咳嗽动作。表现为深吸气后声门关闭,突然剧烈的呼气,冲出狭窄的声门裂隙产生的动作和发出声音。
咳痰是^^种病态现象,也是^^种机体的自我保护行为。正常呼吸道有少量的黏液保持呼吸道湿润。当呼吸道发生炎症时,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浆液渗出。此时血细胞、纤维蛋白等的渗出物和黏液、吸入的灰尘及某些组织的代谢物等混合而成痰,随咳嗽动作排出体外。在呼吸道感染和肺部寄生虫病时,痰中可查到病原体。
二、临床表现
咳嗽的性质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称干性咳嗽,见于急性或慢性咽喉炎、急性支气管炎初期、气管受压、支气管异物、支气管肿瘤、胸膜疾病、原发性肺动脉高压及二尖瓣狭窄等;咳嗽伴有痰液,称湿性咳嗽,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空洞型肺结核等。
咳嗽时间与节律突然出现的发作性咳嗽见于吸入刺激性气体所致急性咽喉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百日咳等疾病,少数支气管哮喘者,也可表现为发作性咳嗽;长期慢性咳嗽多见于慢性呼吸道疾病;咳嗽于清晨或夜间变动体位时加剧、并伴咳痰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和肺脓肿等;左心衰竭、肺结核患者夜间咳嗽加重,可能与夜间肺淤血加重及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
咳嗽的音色咳嗽声音嘶哑多见于声带炎、喉结核、喉癌等;鸡鸣样咳嗽,表现为阵发性
连续剧咳伴有高调吸气回声,见于会厌、喉部疾患和气管受压;咳嗽声音低微或无声,见于极度衰弱或声带麻痹患者;金属音调咳嗽,见于纵隔肿瘤、支气管癌、结节病压迫气管等。
痰的性质和痰量痰的性质可分为黏液性、浆液性、黏液脓性、脓性、血性等。黏液性痰多见于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早期,也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黏液脓性痰见于支气管炎、肺结核;脓性痰见于化脓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浆液痰见于肺水肿;血性痰则由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损害所致。急性呼吸道炎症时痰量较少,而支气管扩张症、肺脓肿、支气管胸膜瘘时痰量较多。铁镑色痰为典型肺炎球菌肺炎的特征;黄绿色或翠绿色痰,提示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痰白黏稠且牵拉成丝难以咳出,提示有真菌感染;大量稀薄浆液性痰中含粉皮样物,提示棘球蚴病(包虫病);粉红色泡沫痰是肺水肿的特征。恶臭痰提示有厌氧菌感染。
三、伴随症状
咳嗽伴发热多见于急性上、下呼吸道感染,肺结核,胸膜炎等。
咳嗽伴胸痛常见于肺炎、胸膜炎、支气管肺癌、肺栓塞、自发性气胸等。
咳嗽伴呼吸困难见于喉水肿、喉肿瘤、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症肺炎、肺结核、大量胸腔积液、气胸、肺淤血、肺水肿及气管或支气管异物等。
咳嗽伴咯血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脓肿、支气管肺癌、二尖瓣狭窄、支气管结石、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等。
咳嗽伴大量脓痰常见于支气管扩张、肺脓肿、肺囊肿合并感染和支气管胸膜瘘等。
咳嗽伴有哮鸣音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心源性哮喘、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气管与支气管异物等。当支气管肺癌引起气管与支气管不完全堵塞时可出现呈局限性分布的吸气性哮鸣音。
咳嗽伴有杵状指(趾)常见于支气管扩张、慢性肺脓肿、支气管肺癌和脓胸等。
第三节咯血
咯血(hemoptysis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出血,经口腔排出者。咯血须与口腔、鼻、咽部出血或上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呕血鉴别(表1-3-1。
表1-3-1咯血与呕血的区别
咯血呕血
病因多有呼吸系统或心脏疾病多有消化道疾病(消化性溃疡、肝硬化)
先驱症状喉部痒感、胸闷、咳嗽等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
出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