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东野圭吾:分身(东野圭吾无法再现的双女主之作 奇绝瑰丽、残忍又温情)
》
售價:NT$
295.0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心理治疗中的真意:心理治疗师的心灵之旅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可供高等院校文化遗产、 区域经济、 人文地理、 城乡规划、 公共管理等专业的案例研究教材或重要参考用书,也可作为各省、 市、 县文物保护管理局和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的重要读物还可作为地方政府经济发展部门工作人员、 文化产业园区管委会工作人员、 遗址保护区域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重要读物。
|
內容簡介: |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导论、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思考、 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作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的回顾与分析、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实施后的阶段性评价与启示、 大明宫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分析、 大明宫遗址保护与规划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专题探索、 结束语等七部分。
|
目錄:
|
目录
导论1
1.1研究目的及意义1
1.2国内外相关研究重要进展2
1.3本研究的总体思路3
第2章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思考4
2.1城市化及测度指标4
2.2大遗址与大遗址区域范围6
2.3大遗址保护的特质内涵界定13
2.4城市化背景下大遗址保护面临的挑战16
2.5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特殊规定性17
2.6大遗址保护区域管理的基本原则19
2.7大遗址保护面对城市化挑战的主要应对策略20
2.8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基本路径——发展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22
第3章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作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直接影响的回顾与分析35
3.1大明宫遗址的基本概况35
3.2地方政府在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作中的主导行为35
3.3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项目的规划范围及空间形态发展定位37
3.4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规划项目实施的基本步骤39
3.5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涉及的其他利益相关者基本情况39
3.6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的组织运营管理模式44
第4章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实施后的阶段性评价与启示57
4.1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方案实施后评价内涵的科学界定57
4.2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后评价方法的合理选择58
4.3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简介59
4.4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实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61
4.5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65
4.6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方案实施评价结果分析70
4.7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实施后评价结果的重要启示77
第5章大明宫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分析78
5.1大明宫遗址与周边现状分析78
5.2大明宫遗址周边产业与职能现状分析81
5.3大明宫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体系构建82
5.4大明宫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空间优化布局83
第6章大明宫遗址保护与规划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专题探索(102)
6.1大明宫遗址保护与遗址公园区的经济发展(102)
6.2大明宫遗址保护与文化旅游区的经济发展(127)
6.3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商贸服务区的经济发展(144)
6.4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商务核心区的经济发展(171)
6.5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北二环商圈的经济发展(178)
6.6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太华路商圈的经济发展(193)
6.7大明宫遗址保护与中央居住区的经济发展(199)
6.8大明宫遗址保护与东改造示范区的经济发展(218)
6.9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北关正街商圈的经济发展(228)
6.10大明宫遗址保护与西改造示范区的经济发展(240)
6.11大明宫遗址保护与集中安置区的经济发展(254)
第7章结束语(263)
7.1本书研究的主要结论(263)
7.2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主要议题(266)
|
內容試閱:
|
**章导论
1.1硏究目的及意义
在大遗址保护管理中,每个大遗址都有法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从而使大遗址的占地面积通常较大,小到几平方千米(如大明宫遗址3.2km2,大到几十平方千米(如汉长安城遗址36km2,甚至上百平方千米(如唐昭陵126km2。这些大遗址占地面积数据的大小揭示了大遗址概念中暗含的区域特性。
对大遗址保护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但现实是,在大遗址区域通常存在多类经济主体,他们都要生存和发展,这就难免出现大遗址保护行为与区域内主体经济行为不一致的矛盾。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处在城市中的大遗址区域的内外环境反差加大,使得这一矛盾更加突出。这种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必然*终影响对大遗址可持续性的有效保护。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是寻找一种能够有效实现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国发〔1997〕13号)(以下简称《通知》)中首次采用了“大遗址”的提法。《通知》中强调,在对大遗址的保护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以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系,要求充分考虑遗址所在地群众的切身利益,采取调整产业结构、改变土地用途等措施,努力扶持既有利于遗址保护又能提高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产业,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保护中的被动局面。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这两个重要文件为寻找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指明了大方向。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其相互影响作用完全取决于大遗址保护改造总体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切实可行的总体规划方案有利于使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反之,会使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制约。
本书试图对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系统深人的规范性学术思考,为编制和实施大遗址保护改造区域总体规划提供科学理论依据,*终提高总体规划编制与实施的全面质量。
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模式是我国地方政府探索的一种大遗址整体保护模式。这种模式成功实施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本书试图将规范性研究成果用于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性系统研究中,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揭示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症结,为西安市政府和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对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2国内外相关硏究重要进展
传统单一的限制性保护理念难以实现对大遗址可持续地有效保护,通常使大遗址保护陷人被动局面。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都强调要有新的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理念。2006年在绍兴古城召开的“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上,国内外学者达成了“所有的文化遗产保护行为都需要社区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利益相关者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终实现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结合”的共识。2009年在无锡召开的“东亚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全体代表建议:积极争取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大遗址保护的关注与支持,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经济、社会、自然的发展有机结合,走经济与文化统筹、自然与社会和谐的发展之路。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认为,大遗址保护是根据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特点提出的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是中国首创的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模式,这种模式在探索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同时也指出大遗址保护是政府多部门的共同行动,还要通过政策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到大遗址保护与利用中来。他在2007年提出了“设立西安、洛阳‘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的观点;在2009年强调让大遗址保护助推经济社会发展,并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大遗址展示与利用是*重要的课题。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赵荣对现实中大遗址保护的各种做法进行了大量调研,并在大遗址保护新理念的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2009年提出了大遗址保护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四个结合”的新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大遗址保护的四大运作模式:国家公园模式、集团运作模式、市民公园模式、民营建设模式,通过大遗址保护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中加强大遗址保护,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等“多赢”局面。原西安市副市长段先念于2009年提出了在城市化大背景下,大遗址保护应追求“保护遗址、弘扬文化、传承文明、改善民生”四者完美结合的新理念。孟宪民等强调“坚持把大遗址保护展示与产业调整、特色旅游、农民脱贫致富、安居工程、城乡绿化美化、生态农业、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坚持发挥政府职能,依靠广大群众,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以公益性投人为主导,建立多元化投人机制”的观点,并建议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政策建设。董效民等提出了动态保护的全新理念,并指出大遗址保护和利用所面临的困境,把大遗址文化产业化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
樊海强等分析了大遗址文化产业化的重要作用和现实基础,界定了遗址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属性,研究了遗址文化产业的形成机理和产业结构体系,提出了大遗址文化产业化的基本策略;权东计等对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途径进行了研究,指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一条重要途径,并依据产业集群理论,对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目标、集群模式选择的目标约束条件、主导型文化产业的确定、各类组织的确定及功能定位、基本结构模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理论思考,还认为建立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规划引导、制定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必须优先到位,才能引导其他组织有序进人和多组织和谐运作,这是大遗址区发展可持续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的关键。马云超等对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进行了理论思考。
樊海强等以区域现行行政归属为基础,为陕西关中地区提出了由一个核心增长极、两条主要产业轴和两条次级产业轴组成的倒“木”字形的大遗址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权东计等对汉杜陵(雁塔)区域的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发展汉杜陵区域大遗址文化产业的“一核、六园区”产业布局定位、基础-策略-目标型的产业网络体系的战略构想,并指出了地方政府职责;马云超等对西安四大遗址文化产业集群培育中的地方政府职能进行了定位研究;梁学成等通过对世界遗产品牌延伸开发进行研究,得出了秦始皇陵及兵马俑世界遗产的三种品牌延伸路径:①把世界遗产的品牌延伸到与其相关的文化产业,并使无形的遗产文化得以有形化和产业化发展;②将世界遗产的品牌延伸与旅游产业发展进行融合,包括旅游景区项目、旅游商品研发、旅游饭店、交通及旅行社等;③利用世界遗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遗产所在区域的大旅游形象,将其理念形象延伸到与遗产品牌有相似文化内涵的产品中,进而加强区域间的旅游合作。余洁等以汉长安城为例,对城郊区大遗址保护用地流转进行了制度分析,提出了该区域应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系列文化产业链。周冰对“西安曲江新区文化产业集群的内生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文化产业集群不是一种可以遍地开花的产业组织形式。在2007年10月底召开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一种观点:“在大明宫建设国家遗址公园,无论对于大明宫遗址还是文物保护与规划专家来说,都是一项没有先例的世界性的文物保护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认为:“对大明宫这个***文物保护单位,将采取‘曲江模式’进行保护,这在国内外都是无先例的,在保护模式、方法上,运用了一种全新理念;‘曲江模式’用在曲江,文化部给予了肯定,把这个模式用在大明宫,是一种尝试,在运行中要考虑大明宫自身的特点,不能完全按照曲江的模式做”。
1.3本硏究的总体思路
大遗址区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是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行为总则。经济学理论思想与分析方法是总体规划编制、方案优化和有效实施的重要基础依据,其总体规划方案及实施质量是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本研究在对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进行规范性思考的基础上,以实地现状调查资料为基础,以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博弈论经济学、城乡规划学、组织运营管理学等相关理论与方法技术为依据,以关注大遗址保护改造区域总体规划方案实施评估、方案优化及有效实施为切人点,以促进大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方案优化及其在各功能区的有效实施为目标,对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问题进行实践研究,其展开研究顺序为: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工作历程的阶段性回顾一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方案实施的阶段性评价分析与启示一大明宫遗址文化产业集群优化发展分析一大明宫遗址保护与规划功能区经济发展的专题探索。作者依据本思路对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系统深人研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产生原因,探讨解决对策,为正确处理大明宫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提出重要建议第2章基础理论思考
2.1城市化及测度指标
关于“城市化”,中国书籍出版社《(现代汉语)辞海》(全新修订版)对其相关概念做了重要解释。“城市”即并列式:“城”+“市”①,“城”即城墙,城墙以内的地方②;“市”即集中买卖货物的固定场所③。城市跟乡村相对,城市是人口集中、工商业发达的地区,通常是周围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④。“乡”是行政区划的基层单位,由县和县以下的区领导。“乡里”是家庭久居的地方(指小城镇和农村⑤。“镇”是较大的市集。“乡镇”泛指较小的市镇,是指用武力维持安定或镇守的地方,是行政区划单位,一般由县一级领导⑥。“化”即改变、变化、使变化、消化、改变,强调一个变化过程。
城市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市聚集、产业向城市集聚和乡村转变为城市的过程。反映一个区域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其比重越大说明该区域的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不仅导致区域人们聚落形态的变化,而且还导致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区域产业结构等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城市化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乡村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
城市化现象发生在城郊区域,直接表现为原有城市规模的外延扩张,如曲江新区、西安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浐灞生态区等区域,城市化过程明显促进了西安城市规模的扩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化发生在远离原有城市的乡村(乡镇),直接表现为一个新城市的形成,如杨凌农科城就是在杨陵镇的基础上形成的。
城市化现象的产生是乡村区域外部推力和内部拉力共同合力作用的结果。外部推力主要表现为相应的区域公共政策支持保障、乡村人对城市化的需求,产业发展所需资源、资金、技术、市场的有效供给;内部拉力主要表现为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供给、满足人居需求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特性、房价和生活日用品价格水平。城市化过程如图2-1所示。
图2-1城市化过程示意图
地理学、建筑学、生态学、统计学、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都有对城市概念的界定。综合各门学科的基本观点,本书对城市概念的理解是:①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②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地域;③城市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存在的地方;④城市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⑤城市是一个生产要素集约化和业态多样化集中发展的地域;⑥城市是区域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发展中心。城市的基本特征是空间上的密集性、经济上的非农业性和构成上的多样性。其中,空间上的密集性主要表现为人口、建筑物等的大量集中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活动的密集;经济上的非农业性主要表现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和空间的非农业土地利用;构成上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等构成的多样性和组织单元构成的多样性。城市是经济中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