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NT$
305.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NT$
504.0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NT$
602.0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編輯推薦: |
他从乡间走来,包裹着一种农民的朴实与勤奋,二十多年来,心怀着希望与快意,在教育这方沃土上诗意而行,收获着绿色,摇曳着露珠,也闪射着阳光。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作者20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的结晶,书稿主要分两部分:上编“我思故我在”,内容主要是作者对语文教学的认识、对经典课文的解读、对学校管理经验的总结、对班级管理的具体做法以及一些教育叙事;下编“我歌故我在”,内容主要是一些散文、诗歌和小说,包括对故乡的眷恋,校园生活写真,生活中一些景、人、事的拾遗。大多数文章都在一些报刊发表过,将对读者成长和发展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
關於作者: |
杨波男,中文本科学历,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山东省中语会会员,日照市作协会员,现为日照市新营中学语文教师、校长助理。先后被授予全国教改新星提名奖、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中学语文优秀教师、山东省骨干教师、日照市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日照市教学能手、日照市优秀班主任、日照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主持“初中以学为主教学实验”“文学教育与个性化阅读”等国家、省级课题获省级成果奖,在《山东教育》《现代教育导报》《少年天地》等报刊上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
目錄:
|
目录
序………………………………………………李兴华001
杨波:痴心乐教育桃李………………………徐健001
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孙钦国005
上编:我思故我在
行走在绿色的语文……………………………………003
语文教学的基础与核心………………………………003
构建以学为主的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005
“少教多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010
由“快乐足球”浅谈“快乐教学”…………………012
在提问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14
让个性在阅读中飞扬…………………………………016
语文超市,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020
兴趣,最好的老师……………………………………023
思索着个性的经典……………………………………………026
读出《背影》后的“背影”…………………………………026
阿长:一代文豪的精神“乳母”……………………………029
三味书屋:苦屋?乐屋?……………………………………032
呼唤人性的复苏………………………………………………039
与孟子商榷……………………………………………………041
是“原驰蜡象”还是“原驱蜡像”…………………………042
小女子,大智慧………………………………………………043
挚爱着生命的乐园……………………………………………045
追求高效课堂,实现生命成长………………………………045
生存生活生命……………………………………………048
放飞明天的希望………………………………………………051
风好正是扬帆时………………………………………………054
徜徉于化雨的教育……………………………………………058
共鸣着赵谦翔…………………………………………………058
学会奖励自己…………………………………………………060
浅论“EQ教育”……………………………………………062
以德治班,用爱育人…………………………………………064
《一桩奇特的诉讼案》引起的反思…………………………070
令人感动的《弟子规》………………………………………072
做匠人,做专家,还是做大师………………………………073
放飞思维,守望田野…………………………………………075
化蛹为蝶………………………………………………………078
反刍着未来的希望……………………………………………084
老师,请放下你的尊严………………………………………084
长在讲台上的黑板擦…………………………………………085
孩子,不是我心狠(外一篇)………………………………087
湿了考卷检验了道德…………………………………………089
每日一歌………………………………………………………090
一场现实版的思想品德考试…………………………………091
“她偷了我的笔”……………………………………………093
下编:我歌故我在
眷恋着美丽的故乡……………………………………………097
车窗里的风景…………………………………………………097
朝觐故土………………………………………………………098
又是一年粽飘香………………………………………………099
故乡听蝉………………………………………………………101
夏季话蝉………………………………………………………102
乡间棋趣………………………………………………………103
一笊篱鲜花生…………………………………………………104
故乡的冬夜……………………………………………………106
颗粒归仓………………………………………………………107
徜徉于缤纷的校园……………………………………………109
雪落无声………………………………………………………109
玉兰花开………………………………………………………111
栽下一棵树……………………………………………………112
……
|
內容試閱:
|
行走在绿色的语文中
语文教学的基础与核心
语文,其基本含义为语言文字,亦即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中学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教学,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与核心。
中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工具性、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但其本质属性是工具性。它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在现代社会是信息的主要载体,对于中学生来说,它是学习各门功课获取知识的工具。语文学科的其他性质都是通过其工具性来体现的。
语文这个工具跟其他工具有相同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在训练中使学生学会操纵和使用语文工具,即着眼于字、词、句、段、篇的运用能力,不能离开这种训练去空讲大道理,空讲理论知识;语文这个工具又有与其他工具不同的一面,这又决定语文教学必须把训练学生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和训练学生理解语文所表达的思想的能力结合起来,不允许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中学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亦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当然,中学语文还有其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等,这就决定了中学语文的任务还有思想教育、文学教育、知识教学等。但思想教育是通过语言文字对学生的思想感情起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的;文学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它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并引导学生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知识教学要力求做到精要、易懂、有用,要和课文结合起来教学,紧密联系学生读、写、听、说的实际,要着重于运用而不要讲得过多。
总之,只有教学生学好语言文字,才能完成教学的整体任务,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知识教学都不能脱离语言文字。语言训练是整个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要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文与道的关系
我们讲究“文道统一”,“文”指语言形式,“道”指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即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我们分析教材必须“因文解道,因道悟文”,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中走出来,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运用的。也就是说,从语言文字出发再回到语言文字。
二、读、写、听、说的关系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读、写、听、说四项能力的要求,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从语文能力的结构来说,听、说、读、写缺一不可,四者并重。从中学语文训练的角度看,中学阶段的语文训练侧重于读写,而又不忽视听说。
三、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
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互凭借,互为表里,它们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实际上是抓住了语言训练的肯綮之处,它必将加速理解与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反过来,又将促进思维品质的优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
课内是基础,课外是课内的实践、补充和延伸,二者如语文教学的两翼。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必须经过大量读、写、听、说的实践才能形成。因此,课堂上要转变“单纯地传授知识、教学生学会”为“打好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使学生会学”。要重视读、写、听、说的语言训练。同时,语言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组织各种专门的课外活动可以促进巩固课堂训练的效果。另外,应用语文无时无处不在,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空间,也是进行语文训练得天独厚的形式。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性、丰富的知识性、高尚的审美性和广泛的社会性。中学语文中,语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文学教育、知识教学的物质外壳,是它们的载体。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中学语文教学必须突出以语言训练为主线,重视读、写、听、说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进而促进其他能力与素质的发展。
(此文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夏季特刊80页)
构建以学为主的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摘要:《构建以学为主的阅读教学,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以建构主义理论、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和陶行知的民主教学理论为指导,探寻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新方法,旨在构建以学为主的阅读教学新思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论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的理论依据和背景;第二部分为以学为主的语文阅读教学产生的条件和培养目的;第三部分介绍以学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的思路和课外阅读的形式。
关键词:以学为主阅读教学
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个人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自我学习的结果。所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重视的是“双基”(基本知识与基础技能),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灌输,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状况,当前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就是通过教学理念的转变、教材的更新以及教学目标、内容和途径方法调整,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主动探求的主动积极“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积淀知识、建构自己的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的内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利用情景、协作、对话等环境要素对学生进行支架式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性,注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最终建构学生终生发展的能力。这一点正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则指出:我们要正视学生的智力差异,在全面开发学生大脑里的各种智能的基础上,为学生创造多种多样的、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创造丰富的展现各种智能的情景,给每个学生以多样化的选择,使其扬长避短,从而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陶行知也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我们要善于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权利,让他自己去做主;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创造是每个人能够做到又必须做到的事情。创新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以学为主的阅读,就是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应运而生的,它着眼于学生个体的精神世界,以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生存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国语教学,对从小就接触语文的青少年来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条件。语文素养是学生练出来的,悟出来的,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教出来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推行以学为主,以培养学生终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己任,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生长点。近年来,活动课作为一种与学科课程相区别又相补充的课程类型,在学校教育中广泛实施,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拓展了极其重要的阵地,很受学生欢迎。实现活动课与语文学习的整合,结合研究性学习,为新时期语文课的发展和水平的提升,找到了一个新的生长点。
新的课程标准评价,强调的不再是甄别和选拔,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已有的实践经验也表明,每个学生都具有充分的发展潜能,具有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其探索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见得就比别的学生差。
“以学为主”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学习化社会和终生教育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课改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整体规划,大胆试验“以学为主”的阅读教学。
一、阅读课
以自学—质疑—讨论—点拨—拓展的思路进行学习。强调阅读课一定要“读”,采取诸如“我当播音员”、“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计时阅读、定量阅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朗读、略读、默读、浏览等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很难想象,学生不读课文就能正确地探究课文中的问题,即使接受老师的“灌输”,也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要注意分层递进,构建整体感知—研读品析—拓展延伸的探究式阅读教学程序,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眼中要有学生,不能教没有“人”的书,对教材的使用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自学→探究→积累,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
从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相比,以学为主的阅读过程师生围绕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在一个开放性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聚合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主要包括整体概括课文的内容,复述课文的大意,谈对课文的第一印象、第一感觉,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形成知识、能力框架,产生预设目标和阅读内驱力。
1.初读课文,谈谈自己在预习中学会了哪些知识,读懂了哪些内容。
2.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解决不明白的地方,确定重点、难点问题。
(二)合作→研析→体验,发展创新精神,学会应用知识。
以学为主,让学生在预习、查阅资料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就课文的各个侧面,多角度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并寻求其他同学或教师的帮助,实现师生、生生互动。
1.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读书,自己思考,自主领悟。
2.教师巡回作精而简的疏导点评,帮助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
(三)展示→交流→表达,学会沟通与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社会人文精神的弘扬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是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很多还是说教。以学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对研析结果的汇报,让学生除获得知识、语文能力的发展外,在社会交际、人文情怀等方面也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做中肯的评价。同时,由于受现代社会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会与人合作。
1.小组汇报。
2.形成合理的体悟(允许有分歧,但必须合情合理)。
(四)拓展→迁移→提升,发展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自主学习阅读活动,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为主要任务,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以及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拓展过程中,师生要精选延伸的内容,让学生结合课文“举一反三”,挖掘总结阅读的规律和经验,不但升华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和素养,而且要提升创造力,提升对社会、国家、人类、环保等的认识,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同时,这也是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情况的检验。
某节课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整体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1.阅读提高,拓展延伸。
2.迁移阅读,比较或写作。
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有益、有效的补充。新教材语文课本课内阅读量较小,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材和教学的需要,三年整体规划,择定内容,制定读书目标,积极引导学生发挥自身和地方优势,开发校本课程,在实际阅读中端正学生的阅读态度,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内涵素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得以发展。
(一)上好课外阅读课。
每周用1~2节课,专供学生课外阅读。教师从学校征订的报刊和图书中筛选,或学生自备读物,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做摘记、写心得,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阅读的内容主要有《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作文通讯》《语文报》《初中生学习指导》《校园文学》等。
(二)重视古诗文积累。
早读时间,除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外,每天给学生补充一首(篇)优美的诗(文),供学生积累、背诵,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读背,以不加重负担为前提。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就能积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建立图书角。
师生自捐图书,在教室开辟图书角,许多优秀作文选甚至名著出现在架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借阅”,达到资源共享。
(四)开展图书借阅。
学校图书室拥有许多中外名著或其缩写本等,班级应设立图书管理员,让学生每两周借阅一次,寒暑假允许学生每人借12本长篇名著带回家阅读,形成制度,使学生拥有较为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
(五)美文传阅。
让每位学生利用一周的时间于学期初和期中筛选一篇优秀的美文,认真誊抄或打印,教师编号,然后发给学生流水阅读,每天定时交换,这样保证学生每天阅读一篇美文。
课内以学为主与课外阅读有机结合,能有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阅读的资源和内容,绝大多数学生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说写水平的有效提高。
(此文曾获山东省教学论文评选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日照教研室.日照教研[J].1992,3.[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C].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5]李卫东.创新构建理解:中学语文教学参考[C].太原: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朱志华等.自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