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詹姆斯·伍德系列:不负责任的自我:论笑与小说(“美国图书评论奖”入围作品 当代重要文学批评家詹姆斯·伍德对“文学中的笑与喜剧”的精湛研究)
》
售價:NT$
398.0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NT$
230.0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NT$
454.0
《
炙野(全2册)
》
售價:NT$
356.0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NT$
254.0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NT$
1214.0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NT$
245.0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NT$
367.0
編輯推薦:
编辑推荐1:独家披露1000多张珍藏图片,近200份**资料,120张大事表,100余种战时物品,超50幅特制战争态势图……一部独出心裁的二战原创权威巨著!
编辑推荐2:通过镜头的透视,记录每个时间段里的重要事件和人物,集历史影像、**文件、叙述文字于一体,构成了一部独有的编年体著作
编辑推荐3:本书文字由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知名史学家担纲主编,图片则由大不列颠帝国战争博物馆提供,堪称一部二战权威作品,可为读者提供一种与众不同的图文体验。
內容簡介:
从战前各大国的政治角力,到1939年德国对波兰的闪电战,再到1945年日本遭原子弹轰炸后投降,直至战后国际大审判及全球政治格局,本书讲述了人类史上最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前因后果和具体过程。全书共分上下两册,囊括了120个关键主题,包括超50幅特制战争态势图、100余种战时物品图(武器、徽章、制服和勋章)、约120个大事表、近200份档案资料和1000多张珍藏图片以及数十万文字,展现了一部全景式的二战图文史。同时,作者也用了一定篇幅讲述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尤其是国共两党的抗战活动,并如实记录了日军的战争罪行。
本书叙述简洁、图片独特、编排实用。它由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世界知名史学家理查德·奥弗里担纲文字主编,大不列颠帝国战争博物馆(IWM)提供大量珍藏影像资料,堪称一部与众不同的二战史权威著作。
關於作者:
理查德·奥弗里(Richard Overy, 1947—),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Member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Historical Society),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20世纪英国首屈一指的史学家,二战史领域的知名权威。因历史写作方面的杰出成就,曾荣获2004年沃夫森历史奖(Wolfson History Prize)。先后任教于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目前是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的历史学教授。著有《第三帝国图文史:纳粹德国浮沉实录》等作品。
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s),1917年建立,是英国国家级博物馆,也是全球有关20世纪战争的最大专业博物馆群。它共有5处分馆,其中有3处在伦敦,另两处分别在剑桥郡和曼彻斯特。它旨在支持与鼓励研究和理解现代战争史,馆藏涵盖了从个人档案到官方文件、照片、影像资料和口述历史录音等,还包括大量艺术收藏、军车、军机、战争装备以及其他物品。官方网址:www.iwm.org.uk。
目錄 :
前言
1. 缔造和平
2. 日本侵华战争
3. 意大利的侵略战争
4. 德国破坏凡尔赛体系
5. 武装备战
6. 慕尼黑危机
7. 占领和分割捷克斯洛伐克
8.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9. 德国入侵波兰
10. 英法对德宣战
11. 苏芬战争
12. 拉普拉塔河口海战
13. 德国入侵挪威
14. 丘吉尔掌权
15. 德国进攻西线
16. 敦刻尔克大撤退
17. 法国沦陷
18. 德国“新秩序”
19. 不列颠空战
20. 东非战场
21.“海狮行动”
22. 德国空袭英国
23. 三国同盟
24. 地中海海战
25.“ 罗盘行动”:意大利在北非的失败
26. 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
27. 德国占领克里特岛
28. 击沉“俾斯麦”号
29. 希特勒转向东方
30.“巴巴罗萨行动”
31. 围困列宁格勒
32.“台风行动”
33. 北非败局
34. 盟军进攻伊拉克和叙利亚
35.《大西洋宪章》
36.“十字军行动”
37. 偷袭珍珠港
38. 亚洲“闪电战”
39.《租借法案》
40. 万塞会议
41. 新加坡沦陷
42. 突击队奇袭:从挪威到圣纳泽尔
43. 围困马耳他
44. 科雷希多岛:菲律宾陷落
45. 日军占领缅甸
46 珊瑚海海战
47.“铁甲舰行动”
48. 首次千机大空袭
49. 石油:战争血液
50.“蓝色行动”
51. 中途岛海战
52. 埃及危机:加查拉和图卜鲁格
53. 大西洋海战
54. 进犯高加索
55. 所罗门群岛争夺战
56. 迪耶普袭击战
57. 北非战局的转折
58.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59. 第二次阿拉曼战役
60.“火炬行动”
61. 瓜岛争夺战
62.“天王星行动”
63. 兵败斯大林格勒
64. 卡萨布兰卡会议
65.“钦迪特”远征缅甸
66. 轴心国的非洲末日
67. 突袭德国大坝
68. 食物争夺战
69. 库尔斯克会战
70.“哈士奇行动”:进攻西西里岛
71. 汉堡大轰炸
72. 法国抵抗运动
73. 苏军的突破:从哈尔科夫到基辅
74. 进攻意大利
75.“ 马车轮行动”:新几内亚岛争夺战
76. 太平洋“跳岛战略”
77. 三巨头:德黑兰会议
78. 游击战
79. 北角海战
80. 安齐奥争夺战
81. 血战卡西诺山
82. 秘密战:间谍、密码和欺骗
83. 日军进攻印度
84. 日本侵华战争:“一号作战”
85. 诺曼底进攻日
86. 诺曼底争夺战
87. 希特勒的“复仇武器”
88. 马里亚纳群岛:日军死战到底
89. 菲律宾海海战
90.“巴格拉季昂行动”
91. 德国空军的失败
92. 意大利战场的僵局
93.“七月密谋”:失败的政变
94. 突破:“眼镜蛇行动”
95. 华沙起义
96. 维希法国的覆灭:“龙骑兵行动”
97. 巴黎解放
98.“市场花园行动”
99. 南斯拉夫:自我解放
100. 收复菲律宾
101. 莱特湾海战
102. 铁丝网后:战俘的命运
103. 突出部战役
104. 苏军挺进德国: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
105 雅尔塔会议
106. 血战硫黄岛
107. 东京大轰炸
108. 从西线攻入德国:从莱茵河到易北河
109. 冲绳战役
110. 解放集中营
111. 缅甸战场的胜利
112. 攻占柏林
113. 希特勒的地堡末日
114. 意大利战场的胜利
115. 德国投降
116. 原子弹轰炸日本
117. 日本投降
118. 二战的伤亡人数
119. 审判战犯
120. 从二战到冷战
图片来源
內容試閱 :
前 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代价最高昂的战争。其范围真正遍及全球,几乎没有留下一个不受波及的角落。二战的结束完全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为现代国家体系的出现搭好了舞台。虽然在1945年胜利代表的转折有可能被夸大,但从战前充斥经济危机、欧洲帝国主义和激进民族主义的世界,到战后经济繁荣、殖民地独立和冷战意识形态对立的世界,这才是根本的改变。
别忘了,没人在战争之初就能确定战争将走向何方,预计到战争造成的损失和暴力的程度。多个不同区域的冲突汇合成一场大战,如同星星之火连成一片火海:在欧洲,德国要打破一战失败强加给它的桎梏;在意大利,法西斯扩张主义野心勃勃,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梦想着重建罗马帝国;在东亚,日本帝国主义发动战争,决心争取非白人民族以分享殖民地的权利;在西亚,1941年以希特勒德国为中心的反共国家同盟发动了对新生苏维埃制度的讨伐。
随着战争范围扩大,所有大国纷纷卷入。经常有人坚持认为,1941年12月美国的参战,使同盟国纯粹依靠经济力量获取胜利成为一种必然。但是,这个结果并非预先就已注定。德国及其盟友拥有大量资源,夺取的资源更多;德国和日本军队也具有很强的战斗力。要赢得战争,同盟国需要增强战斗力,协调他们的行动,在困难时期维持人民夺取胜利的士气。同盟国必须学会更有效地战斗,必须学会充分利用他们自己的科技和情报资源;而由于轴心国,尤其是德国自己的愚蠢输掉战争,这样的观点扭曲了同盟国自身努力的程度。战争并非简单地作为人们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而是作为建立此种或彼种世界秩序的途径,正是对战争意义的这个认识促使他们前赴后继。人们强烈感觉到,这确实是一场将改变历史的战争。
本书讲述了从1919年《凡尔赛条约》引发新战争的根源,到同盟国最终胜利,重新建立一个更稳定世界的故事。它始于战争初期的小范围战争,德国军队以较小的伤亡快速征服了欧洲大部。仅仅19个月,德国占领了从挪威到克里特岛(Crete),从法国大西洋沿岸到华沙的大片地区。希特勒和德国领导层信心满满,理所当然地认为可以在旧秩序的废墟上建立一个“新秩序”(New Order)。
战争继续,轴心国入侵苏联、东南亚和太平洋,几乎打到苏伊士运河。苏联使出浑身解数才暂时避免了失败,但也遭受了惊人的损失,若换作其他国家早就缴械求和了。斯大林激励人民继续战斗的能力成为1941和1942年的关键因素,这时的西方盟国正竭力避免太平洋和大西洋败局,对德军的推进束手无策。对同盟国而言,这几年打的是一场努力避免更坏情况发生的持久战。对他们的轴心国敌人来说,新的世界秩序的诱人奖赏似乎在向他们招手——德国士兵登上高加索山脉,日本士兵离澳大利亚近在咫尺,德国和意大利军队深入埃及。
然而,形势远非如此。在陆地,在海洋,在空中,缓慢而踏实地,战争风向开始转向同盟国。人们终于看到,一度似乎势不可挡的轴心国军队也会在大规模战役中被打败。沙漠战争的胜利,铺平了重新征服地中海的道路;所罗门群岛(Solomons)的胜利在日本帝国防线前沿撕开一个口子,通过它,同盟国投入了压倒性的陆海空力量;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向全世界宣告苏联红军已经壮大,德军轻易取胜的时代结束了。
结束战争的战斗,在整个战争之中代价是最高昂的。西方、德国和日本的大部分伤亡发生在最后18个月的战斗中。遥远前方的胜利不会让战争进行变得更容易,而是要求投入最大努力。惨败的前景要求轴心国军队做出孤注一掷的防守。战争于1945年8月最终结束时,世界不得不接受战争留下的一片废墟。这一次,这场战争带来的改变比1918年那次更持久。二战结束后的70年中,没有一件可与二战相提并论的事件发生,二战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理查德·奥弗里
欧洲文理科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历史学会会士
英国人文社科院院士
文摘:
1. 缔造和平1919—1929
大事表
1919年6月28日
德国代表团在巴黎签署《凡尔赛条约》。
1920年1月10日
国际联盟宣告成立。
1925年12月1日
《洛加诺条约》(Locarno Treaty)签署,确认了西欧战后秩序。
1926年9月10日
国际联盟接纳德国。
1929年10月29日
华尔街股市崩溃引发全球经济萧条。
1932年7月9日
洛桑会议暂停了德国赔款的支付。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事正式结束,有史以来最血腥的四年战争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欧洲:超过800万人丧生;伤残者是前一数字的两倍;成百上千万人饱受战争之苦,受到饥饿、疾病的折磨。随着一战结束,人们普遍希望这真的是一场“结束战争的战争”。
1919和1920年,战胜方协约国(Allies)在凡尔赛达成的条约(《凡尔赛条约》)被寄予厚望,人们期待它将打造持久和平的基础。这一条约背后的原则是,1918年1月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 Wilson)首次以“十四点”形式做出的声明。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协约国承诺,允许德国、奥匈帝国和俄国等战前王朝帝国控制的欧洲民族建立独立民族国家。威尔逊希望所有欧洲国家都将采用民主治理形式。各国还有义务通过国际组织进行国际合作,这就是后来的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该组织的成员承诺将遵循不诉诸战争原则,今后所有成员国间冲突将通过谈判而不是战争解决。
战胜国的理想很美满,然而实际情况远远称不上理想。因为中东欧大范围的民族杂居,民族自决在实践中很难组织。许多欧洲人最后生活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多数民族统治下,比如:在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的日耳曼人;在罗马尼亚的匈牙利人;在波兰的乌克兰人。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拒绝给予其殖民地“民族自决权”。英法以国联托管权名义接管前德国和土耳其殖民地,直接把它们当成自己的殖民地。由于《凡尔赛条约》,战败国德国、奥地利和保加利亚都割让了国土,对自己的遭遇一直满怀愤怒和仇恨。德国受到苛刻对待:东普鲁士和西里西亚地区割让给波兰;萨尔工业区国际化;莱茵兰地区非军事化;德国只许维持10万人的军事力量维持国内安全;还有一个最终确定为1320亿金马克的赔偿条款,德国需要向协约国支付到1980年才能还清。一旦有了机会,被解除武装、割地赔款的德国推翻凡尔赛体系的理由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充足。
国联也有先天不足。1920年,美国参议院否决了《凡尔赛条约》。在世界上最富有,潜在最强大国家缺席情况下,国联召开了它在1920年的会议,而俄国和德国被排除在国联之外。该组织被英法两国把持,但参与国联的一群小国如何确实防止未来战争的问题却从未被明确过,并且对战争的普遍厌倦意味着这个问题在20世纪20年代也从未受到检验。1926年,德国最终被国联接受,但由于其他国家根据国联盟约条款承诺的裁军未能实现,德国对此依然愤愤不平。战后经济复苏问题加深了这些怨气。20年代中期美国主导的短暂经济繁荣又掩盖了深层次的经济隐患。1923—1924年,德国、奥地利和东欧国家的恶性通胀登峰造极,留下一个存款被洗劫一空、愤恨、一贫如洗的中产阶级。贸易没能恢复到战前水平,即使欧洲战胜国也背负着沉重的战争债务。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动荡和政治两极分化,维持民主更为艰难。在意大利,1922年,一个激进民族主义法西斯新政党领导人贝尼托·墨索里尼当上总理,到1926年建立起一党独裁统治。1923年,一次政变给西班牙带来了军事独裁者普里莫·德·里维拉(Primo de Rivera)将军;三年后,毕苏斯基(Pilsudski)元帅在波兰领导了一场军事政变。新成立的苏联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党国家。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崩溃,随后的经济萧条加速了向独裁统治的转变。空前的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在世界范围内制造出4000万失业大军。在德国,阿道夫·希特勒领导的大众民族主义运动主张停止赔款,推翻凡尔赛体系;4年之内,他的政党成为德国国会最大党。在日本,萧条激起另一种民族主义反应:1931年,为掠夺经济资源帮助日本经济,日本军阀在中国华北发动战争。国联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经济下滑或暴力民族主义涌现。到了20世纪30年代,战争苗头再次显现。
“和平缔造者”
1919年上半年,战胜国在巴黎开会,决定德国、奥匈帝国、保加利亚和土耳其等战败国的命运。美、英、法三国主导了会议讨论。虽然在战争期间被德国造成重大损失,但俄国正深陷革命之中,所以没有受到邀请。意大利和日本也是战胜国,但它们认为大会的结果对它们不公。意大利没有得到1915年参战时作为对价承诺给它的土地。日本强烈不满作为非白人国家的二等地位。1919年6月28日,在凡尔赛宫(Palace of Versailles)签署的最终协议播下了未来危机的种子。
图1:位于日内瓦的国联大楼。1920年,国联大会移到瑞士,38个成员国在此开会。
图2: 德国政治家古斯塔夫·斯特莱斯曼(Gustav Stresemann)。作为1924到1929年间的德国外长,他寻求采取“履行”《凡尔赛条约》条款的政策。
图3: 1920年,俄国内战期间,一队红军士兵正行军通过哈尔科夫。一年后,共产党取得内战胜利。
图4: 劳埃德·乔治(Lloyd George)、乔治·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和伍德罗·威尔逊在1919年凡尔赛和会(Versailles Conference)上。
德国被解除武装
凡尔赛体系的设想是实行全面裁军,战胜国也不例外。作为主要战败国,德国被迫裁军,主要武器和战机工厂及海军船厂被摧毁或转为民用生产。1919年留下的大量战机被销毁(见上图);德国边境防御工事被炸毁。甚至早在条约签署前,德国舰队就已经被迫转交给英国。英法虽然确实减少了军力和预算,但没有履行全面裁军的承诺,引发了德国对不平等待遇的强烈愤慨,助长了德国民族主义大潮。
图5:1928年8月27日,巴黎,规定战争为非法行为的《凯洛格—白里安公约》(Kellogg-Briand Pact)被签署。虽然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苏联签署了该公约,但他们都在20世纪30年代诉诸了战争手段。
图6:1929年10月24日,焦急的投资者站在纽约证交所门外。几天后,灾难性的华尔街股市大崩溃发生了,引发全世界的经济大萧条。
图7: 英国资深和平主义者乔治·兰斯伯里(George Lansbury),摄于1929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他协助领导了遍及英国的反战运动。
图8: 1922年9月,争夺土耳其西部控制权的希(腊)土战争(Graeco-Turkish war)高潮期间,土耳其部队在士麦那附近扎营。土耳其最终赢得战争。1923年8月,《洛桑条约》(Treaty of Lausanne)确立了土耳其的独立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