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NT$
429.0
《
泰山:一种中国信仰专论(法国汉学经典译丛)
》
售價:NT$
380.0
|
內容簡介: |
全书本着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择理论与实证两个平行的主线,沿着人本主义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生态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五个人文精神视阈的心理学理论发展的脉络,阐释了它们的理论思想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重点分析了相应理论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特征、蕴涵的人文精神、哲学渊源及其局限性,以及在这些理论指导下开展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
|
關於作者: |
李巧巧 (1981年11月),女,山西临汾人。2004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现为山西农业大学学工部的专职心理教师,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持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一项,《高教探索》、《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篇。担任武汉大学出版社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副主编,参编普通高等教育农业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健康教育》和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
目錄:
|
绪论
第一节 人文精神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二、人文精神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呼唤人文精神
一、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的人文精神解读
二、人文精神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影响
第一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的特征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的审视
第二节 人本主义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
六、对策与建议
第二章 超个人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超个人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超个人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三、超个人心理学取向的特征
四、超个人心理学取向的审视
第二节 超个人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调查分析及路径选择
一、问题提出
二、现状调查
三、原因与分析
四、现实与思考
五、路径与对策
第三章 文化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文化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一、文化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文化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三、文化心理学取向的特征
四、文化心理学取向的审视
第二节 文化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大众传媒对中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现状调查
四、分析与讨论
五、对策与建议
第四章 生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生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一、生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生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三、生态心理学取向的特征
四、生态心理学取向的审视
第二节 生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盲人青少年自尊干预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现状调查
四、干预研究
第五章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二、积极心理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三、积极心理学取向的特征
四、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审视
第二节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大学生疏离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一、问题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分析与讨论
六、对策与建议
第六章 人文精神视阈中农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第一节 农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一、农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逻辑依据
二、农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三、农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
第二节 农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证研究——生活事件和防御方式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分析与讨论
五、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三)生命理想信念缺失,心理危机事件突出
由于缺乏对自我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深层理解,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到思想空虚迷茫,丧失了人生理想和目标追求。一方面觉得人生理想渺茫,遥不可及,另一方面觉得读书未必能改变自己的未来生活。正是这种对于生命价值和人生理想的质疑态度,让一些大学生无所适从,使他们处于空虚、迷茫、无聊等消极心理状态,激发不出生命的热情。再加上,进入大学后,父母的管束不再严格,大学环境的相对宽松,学习生活的自由支配,使大学生突然有了海阔天空的感觉。这种在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情况下的自由,让不少大学生盲目放松与放纵,一遇困难,则知难而退,自甘堕落,以游戏、享乐和恋爱来逃避现实。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愈发好逸恶劳。甚至一些学生在困惑和压力下无法自拔,以暴力手段伤害他人或者伤害自己。
四、现实与思考
事物的发展变化往往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生命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形成同样也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既和社会背景、家庭影响、自身素质有关,也是教育引导不力的结果。高等教育的现实说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解决学生生命困顿、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迫切需要把追求与实现生命意义作为个体的人生重要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