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編輯推薦: |
一位满怀宗教虔诚的雕塑家所创作的圣特蕾莎像、一幅描摹露天舞会场面的印象派绘画、几头被纹身的猪,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吗?答案是,它们都曾引发丑闻。
《丑闻艺术博物馆》精选15 世纪至今陷于争议风波的六十余部惊世骇俗的艺术名作——它们或亵渎神圣、越界违规,或导致政治纷争、触碰道德底线——以全新的视角追溯风雨如磐的历史时期,探索其*深处的禁忌、恐惧及热望,从而发掘整个时代的精神实质。谁能规定,艺术只能也必须是一种审美的沉思,除此之外就绝无其他可能?
|
內容簡介: |
数百年来,艺术家们都在突破社会规范的藩篱,而扩大艺术边界的努力,其表现形式可以是一种新技法、一个新主题或新的观念。15 世纪,马萨乔的一幅湿壁画描绘了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此作采用了透视技法,令人震惊不已。五百年后,莫里齐欧?卡特兰的装置作品《他》因表现出希特勒的脆弱、无力而引发人们强烈的抗议和谴责。本书所收录的代表作,包括油画、版画、照片和装置,在问世之初,都曾引起轰动。色彩逼真的大幅画面之外,还配以简洁深刻的文字,探寻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解说作品的历史情境和社会背景。艺术家的职责就是启迪心智,将观者引向新的思维模式,而本书中的作品,便构成一次发人深省的探索和尝试,阐释了艺术家的这种角色责任。它能引导读者摒弃先入之见和俗套窠臼,重新审视艺术的价值。
|
關於作者: |
埃莱亚?鲍雪隆(éléa Baucheron),艺术史学家、学者和作家,现居于巴黎。
戴安娜?罗特克斯(Diane Routex),作家、出版人,大部分时间在巴黎工作。热衷于摄影,曾就职于纽约powerHouse Books,与他人合作举办过纽约摄影节(NYPH)。作为“布鲁克林年轻电影人”(the Brooklyn Young Filmmakers)团体的一员,曾为四部短片以及戏剧撰写剧本。目前身处巴黎,从事出版工作,继续通过写作探索新领域。
|
目錄:
|
亵渎神圣之作
渎神的写实主义
一种非常肉感的灵性
凡人必有一死
延续了近五百年的争议
宗教裁判所、画家与傻子
扭曲变形的神性
充满凡夫俗子的《圣经》
灵与肉
教皇,一如凡人
众神之死
“政府公款资助的渎神”
爱、死亡与蚂蚁
东正教会封死了鱼子酱的盖子
对艺术自由的一次重击
一把新笤帚
“ 政治不正确”之作
一粒苦涩的药丸
掀起巨大波澜的一幅画
冲啊,向着街垒冲!
把脸画成梨子形
温和的革命
马奈,手中的火力全部发射
一笔引发争论的遗产
一尊雕像,陷入了“德雷福斯”事件对抗的旋涡
革命的艺术与革命的政治
一位“堕落的”艺术家
导致军队士气低落的事物要绝对禁止
纳粹的一名受害者
外国异己人士、犹太人和共产党人
不由自主的伪造者
恶魔化身
失去头颅
死亡总是错的
涉性之作
作为复仇手段的艺术
给人物脱衣
爱的触手
“就像一块蛋糕上的肥胖蛆虫。”
因丑闻而成功
起源的秘密
一件遭到众多流言中伤的作品
作为殉道者的艺术家
阳具形态的女性主义
“这些裸体……毛发都露出来了!”
爱与成功的艺术
玩弄色情
“一幕肉的戏剧”
卑劣粗鄙的重口味与法规作对
狗一般的生活
拿公共资金来资助道德败坏的艺术?
表现儿童的身体触犯众怒
爱,来自俄罗斯
越界之作
柯克队长的民团被骗了
平凡庸常之中的艺术
从古典到现代
最终的胜利
留下糟糕的第一印象
妓院的哲学
俗常之物的艺术
当艺术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在地板上更舒服自在
艺术不发臭
当代艺术与文化遗产
行走在自然野性的边缘
若置于豚彘眼前,纵是珠玉又如何?
钻石是大男孩最好的朋友
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
古典文化与当代媚俗之物
防腐液瓶中的胚胎
身体艺术
匿名的名流
|
內容試閱:
|
一位满怀宗教虔诚的雕塑家所创作的圣特蕾莎像、一幅描摹露天舞会场面的印象派绘画、几头被纹身的猪,这些事物之间可能会有什么共同之处或关联因子吗?答案是,它们都曾引发是非纠葛或争议丑闻。
着眼于艺术创作所掀起的轩然大波,从这一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能够让我们对某一特定历史时代最深处的禁忌、恐惧以及热望产生深刻的洞见,从而更好地理解那一时代的精神实质。本书精选曾陷于争议风波的六十余部作品,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读研究,为读者提供了一条不同的路径,去检视探讨艺术和社会历史。艺术创作常常充满了各种棘手的主题或素材:性、亵渎神明的言行、政治与艺术革命,无一例外都找到了其进入艺术领地的路径,让那些惯于向后回顾、心态保守的人们大为惊骇、惶惶不安。因为他们只希望看到艺术被封闭在某种形式的象牙塔中,远离现实生活与舆论争端。任何事物,到底是凭其自身特质或原因而诱发争议,还是取决于“观看者的眼睛”,这样一个问题由于未能触及根本,并无实际意义。艺术家们经常被斥为无足轻重,往往还被指控败坏了其时代的道德,这样严词厉色的责难早就屡见不鲜。哪怕是最温和的离经叛道或是对正统常规的最轻微的偏移,也会遭到人们的抨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柏拉图所创立的那种思想倾向的延续,因为他公开宣告了对艺术的不信任,鄙薄艺术是“对于模仿的模仿”,从而也轻蔑地为艺术家扣上了“兜售幻象之小贩”的帽子。
审视一下千百年来曾让人们心神不宁的艺术现象与事件,无疑很富有启发意义。比如,在中世纪,人们显然对于宗教题材非常敏感,而在19 世纪,让人们动辄怒火中烧的则是有关政治的任何主题。你能不假思索地说出,我们这代人,感觉什么事在道义层面上最令人反感吗?根据我们所搜集到的证据,也正如你将可能看到的,这些事应该包括对人类尊严的攻击侮辱,对弱势者(孩童与动物)的盘剥压榨,还有艺术的商业化。不过,敏感的艺术主题不会轻而易举地落入那种基于历史时段或创作类型的简单分类,非此即彼的规则并不适用。举例而言,亵渎神圣正统、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言行,不免令人侧目,而这种忧惧的心态并非我们的祖辈所独有。尽管如此,如今的时代风尚却看似体现出另一个鲜明的特征,那就是对争议性丑闻的追逐,这种姿态甚至是肆无忌惮、寡廉鲜耻的。过往的年代里,艺术中的丑闻劣行让人们嫌恶蹙眉,而现在则变身为成功的同义语,并扩展延伸到所有的文化领域中,其中包括文学、电影,还有广告界和电视业。“我思,故我在”稍微篡改一下,换成“我骇人,故我在”,倒也不失为切合21 世纪的一个魔咒或标签。
只是,正如你将在此书中所能觉察到的,艺术中的丑闻轰动绝非只是推销伎俩或商业炒作那么简单。那种扰动舆论视听的风波,源于形形色色的多重诱因,也具有各种各样的效果:促使人们去思考,有时候还激发起人们的行动。这种冲击引导我们摒弃先入之见和俗套窠臼。谁能规定,艺术只能也必须是一种审美的沉思,除此之外就绝无其他可能?作为复仇手段的艺术
17 世纪时,身为女人并同时是一位画家,这本身就已经是一桩惊人的丑闻。但这个女人还公开地、猛烈地控诉谴责曾强暴过她的一个男人,这就让当时的罗马社会更加难以容忍。虽然面对压力,阿特弥希娅?靳蒂勒奇(Artemisia Gentileschi)毫不退缩,继续坚定地抗争,寻求公正。最终,她通过自己的作品达成了复仇的心愿。
阿特弥希娅?靳蒂勒奇为学画,师从阿格斯蒂诺?塔西(Agostino Tassi),而塔西与阿特弥希娅的父亲是合作关系。尽管这两个男人如同亲密的同事,却未能阻止塔西的恶行:他强暴了靳蒂勒奇的女儿,时年19 岁的阿特弥希娅。塔西被告上法庭。作为受害者,阿特弥希娅不得不接受令人羞辱的妇科检查,遭受再一次的伤害。她还被迫接受无情的拷问,以此来验证她的指控并非诬陷。尽管经历这些磨难,她还是坚称自己所控诉的都是事实。塔西被判有罪,入狱服刑,但几个月之后便被释放了,后来竟还继续与阿特弥希娅的父亲共事合作。《圣经》中记述了犹滴与荷罗孚尼的故事:年轻的犹太女英雄假装顺服,把自己奉献给一位暴君,然后借机将暴君斩首,拯救了自己的族群。阿特弥希娅有数幅绘画作品呈现了这个故事,她似乎从中找到了向施暴者复仇的办法。
她最初画这幕场景是在强奸发生不久之后,尚在法庭判案期间,但右页插图显示的这一同主题版本是绘制于几年之后。不过,当年遭受屈辱的记忆显然还在她的心中烧灼翻腾。从被砍头的荷罗孚尼的面容特征上,可以辨认出塔西,而画中的犹滴就是女画家本人的自画像。画面中的鲜血让我们想到强奸和施暴可能导致的出血。血冒出来溅到画中妇人的身上和白床单上,染红了床铺,而遮盖在男人生殖器部位的红布又与血迹产生了呼应,将这个意象直接与强奸关联起来。1599 年,卡拉瓦乔也画过这一题材。在那一版本中,犹滴被呈现为脆弱和惊愕的状态,因见到血腥而反胃欲吐。而在阿特弥希娅的笔下,犹滴的形象正好相反,她显得坚强、专注,带有心愿已了的满足感。她一手抓住暴君的头发(就像画家自己说过的那样,在遭强暴时曾如此推挡塔西),另一只手则紧紧地握住剑柄,剑直直地刺入男人的脖颈。整把剑看上去恰如一个十字架。
在当时的男性沙文主义社会,男人的地位至上,对性丑闻被曝光都持敌对态度,而这幅画自然让他们感到尴尬。此画的拥有者因此相当谨慎,长时期内都将其小心地藏匿,谢绝公众参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