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教育学前·透视学前儿童的发展:解析幼儿教师常问的那些问题
》
售價:NT$
265.0
《
慈悲与玫瑰
》
售價:NT$
398.0
《
启蒙的辩证:哲学的片简(法兰克福学派哲学经典,批判理论重要文本)
》
售價:NT$
347.0
《
心跳重置
》
售價:NT$
269.0
《
云中记
》
售價:NT$
347.0
《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中国古代生活丛书)
》
售價:NT$
214.0
《
你的认知正在阻碍你
》
售價:NT$
296.0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NT$
356.0
|
編輯推薦: |
【精选】 500个问题将*基本的国学知识一网打尽!
【轻松】 把本该数千字甚至数万字才能阐述清楚的问题压缩在数百字之中!
【实用】 一件让你在与人交谈时脱颖而出的秘密武器!
|
內容簡介: |
本书精编500个最经典、最有趣的国学问题,文史兼备,丰富翔实,力求摈弃枯燥乏味的传统词条说教形式,以有趣、独特的问答方式,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是对5000年最精彩的中华文化的真实再现和全新阐释。阅读本书,有益于培养高雅、精致的生活情趣。
【国学之本】中华文化的学术基础、中国人的根基所在、尊严所依!
【国学之道】集思想学术、典籍制度、百行百艺、礼仪民俗、经典名句、精彩华章、趣味典故于一书!
【国学之用】提升精神境界,培养道德情操,增长人生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
關於作者: |
谢寒梅,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重点大学研修班特聘教授,被誉为“中国最有使命感的学者”之一,研究专长为中国文学、中国史学、中国哲学、中国美学等。至今出版了10部专著以及心灵、国学类畅销书50多部。
|
目錄:
|
目录
第一章:典章制度
1.“天下”的范围有多大?
2.“中国”到底指哪里?
3.“四夷”真的仅指四个民族吗?
4.古代的“九州”指的是哪里?
5.“社稷”的原意是什么,为什么又成为国家的代称?
6.“皇帝”这一名称是怎么来的?
7.历代皇帝为何到泰山封禅?
8.为什么把皇帝称为“陛下”?
9.圣旨前为何要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
10.“尚方宝剑”是一柄什么剑?
11.皇袍一定是黄色的吗?
12.皇帝的龙袍上绣有几条龙?
13.为什么皇帝的坟墓叫“陵”?
14.改元和改朝换代是一回事吗?
15.年号是秦始皇创立的吗?
16.何谓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
17.秦始皇为何穿黑色皇袍?
18.皇帝每天必须上朝吗?
19.为什么中国历代都有“文帝”“武帝”?
20.历史上最早“垂帘听政”的人是谁?
2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外交官是谁?
22.武则天如何成了“一代女皇”?
2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征服了哪些地方
24.古时官府为何又称“衙门”?
25.什么是“三省六部制”?
26.“三公”分别是指哪“三公”?
27.“九卿”是指哪些机构和官职?
28.古代的学士是官位还是学位?
29.考勤起源于何时?
30.我国古代也有招聘制度吗?
31.“司马”原来是姓吗?
32.古代官员是不是也“朝九晚五”呢?
33.古代官员年龄多大才可以告老还乡?
34.古代的官吏也有休假吗?
35.古代退休官员的待遇是怎样的?
36.“知府”与“知州”,究竟谁官职更大?
37.“宰相”和 “丞相”是一回事吗?
38.“宦官”和“太监”是否一回事?
39.被张飞暴打的“督邮”是什么官呢?
40.鲁智深人称“鲁提辖”,提辖是什么官?
41.宋江人称“宋押司”,押司是什么身份?
42.锦衣卫、东厂、西厂有什么区别?
43.究竟何人才能乘坐“八抬大轿”?
44.绍兴师爷为什么那么出名?
45.翰林是何官衔,翰林院是做什么的?
46.清代的“贝勒”是官吗?
47.人们常听说的大理寺是个什么机构?
48.清朝时出入皇宫的通行证是什么样的?
49.为什么在清朝摘掉顶戴花翎就意味着丢官?
50.“南书房”是读书的地方吗?
51.军机处是清朝中后期的中枢权力机关吗?
52.“总督”与“巡抚”哪个官职大?
53.“总理衙门”就是清朝的外交部吗?
54.古代也有“纪检监察”组吗?
55.为什么官员都怕“钦差大臣”?
56.古代官员的“俸禄”是多少?
57.古代将军有多大的权力?
58.八旗制度是社会组织还是军事组织?
59.清朝兵服上的“兵”是什么意思?
60.顶戴的花翎有等级之分吗?
61.清代文官和武官的朝服有什么区别?
62.古代为什么规定不能越级告状?
63.宋代的提刑官是个什么官?
64.捕快是干什么的?
65.古时公堂之上为何要悬挂“明镜高悬”的匾呢?
66.古时的“八百里加急”有多快呢?
67.“大战三百回合”是战了多久?
68.八十万禁军教头究竟是多大的官?
69.古代军队为什么把人头称为“首级”?
70.古代军队为何 “击鼓而进”“鸣金收兵”?
71.古代投降为何举白旗?
72.为什么把参军叫做“入伍”呢?
73.古代人也要服兵役吗?
74.大索貌阅是古代的人口普查吗?
第二章:法律教育
1.我国古代有没有合同呢?
2.古代的“受贿”与今天的“受贿”是一样的吗?
3.古人是怎么打击造假行为的?
4.“发号施令”的“令”是指什么?
5.“刑不上大夫”指的是什么?
6.“三尺法”是什么?
7.三司会审包括哪三司?
8.什么叫班房?
9.曹操割发代首是不是诈术?
10.“刑”“罚”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11.“监狱”的“狱”字原意是什么?
12.徒刑始于何时?
13.什么是迁刑?
14.古人告状为何要击鼓鸣冤?
15..古代审案时会用“惊堂木”吗?
16.枭首示众是怎样的刑罚?
17.古代死刑为何选在午时三刻执行?
18.“株连九族”到底是哪九族?
19.明代方孝孺为何被诛十族?
20.古时真的存在“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吗?
21.古时候犯罪可不可以花钱免刑呢?
22.古时候为什么要给犯人剃光头呢?
23.丹书铁券和免死金牌是同一回事吗?
24.中国的监狱产生于何时?是谁发明的?
25.古人怎样签字画押的?
26.古代的笞刑为何只打屁股不打背?
27.宋代的“刺配”属什么刑罚?
28.“秋决制度”是怎么回事?
29.“连坐”是怎样一种刑罚?
30.我国最早的养老院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31.古代也有律师吗?
32.古代也有环境保护法吗?
33.我国古代也有婚姻法典吗?
34.古代司法也严禁非法刑讯吗?
35.“科举制”是怎样一种制度?
36.什么是“恩科”?
37.古代考试也有学分制吗?
38.弥封考卷古代就有了吗?
39.“状元”一词是怎么来的?
40.鸿儒指的是什么?
41.琼林宴是什么意思?
42.鹿鸣宴是什么意思?
43.曲江宴是什么意思?
44.古代的童子试是什么意思?
45.我国古代有没有胎教?
46.古代什么样的人被称为进士?
47.“门生故吏”中的“门生”指的是什么?
48.“连中三元”是什么意思?
49.为何取得科举第一名被称为“独占鳌头”?
50.什么叫“五行状元”?
5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最后一个状元分别是谁?
52.现存唯一的状元试卷是谁的?
53.中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女状元?
54.我国古代白发考生有多少?
55.“同年”是何意?
56.为何称有文化、有地位的人家为“书香门第”?
57.“学富五车”是指看的书能装五车吗?
58.“杏坛”是指一坛杏还是指讲学的地方?
59.历史上最早的学校有哪些?
60.“师范”一词有何来历?
61.“桃李满天下”是怎么来的?
62.太学是古代的最高学府?
63.京师大学堂是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吗?
64.“孝廉”与“举孝廉”是怎么回事?
65.“榜眼”一词什么时候用以称进士第二名的?
66.“举人”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67.算学是学习珠算的学校吗?
68.宗学是古代的贵族学校吗?
69.中国古代也有留学生吗?
70.古代书签和牙签是一回事吗?
71.中国古代“四大书院”都在哪里?
72.“私塾”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第三章:饮食起居
1.古代“衣”和“裳”的意思一样吗?
2.古代的礼服是什么样子的?
3.古代的斗篷和风衣是做什么的?
4.背子是一种什么样的衣服?
5.凤冠霞帔是什么样的服饰?
6.步摇是什么样的首饰?
7.何谓“玉搔头”?
8.古人的“袍”是什么样的?
9.古人的亵衣是什么样子的?
10.兜肚是什么样的衣服?
11.马甲、马褂与马有什么关系?
12.古代如何扎腰带?
13.古人如何称呼鞋?
14.古代“足衣”指什么?
15.中国传统的裙子是谁发明的?
16.皮靴是谁发明的?
17.“古代的口香糖”是什么样的?
18.“五谷不分”中的“五谷”指什么
19.“五味俱全”中的“五味”指什么?
20为什么把一些小零食叫“点心”?
21.何谓“馄饨”?
22.《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是什么样的?
23.面条是怎么来的?
24.饺子是用来治烂耳朵的?
25.绍兴香糕与吕洞宾有何关系?
26.珍珠粥、凤眼鲑是明朝正德皇帝取名的?
27.四喜丸子的本意与慈禧有关?
28.冰糖葫芦最早是用来治病的?
29.鱼头炖豆腐来自何处?
30.佛跳墙是连佛也动心的菜?
31.以古代四大美女命名的菜有哪些?
32.中国五大名宴的来源?
33.过桥米线是怎么来的?
34.为什么叫做老婆饼?
35.龙凤喜饼与刘备有关?
36.无锡肉骨头是济公和尚发明的?
37.徽州名肴臭鳜鱼是怎么来的?
38.“红嘴绿鹦哥”是以鹦鹉为原料的菜?
39.曹操鸡不是曹操首创的?
40.燕窝是燕子的口水吗?
41.馒头是诸葛亮发明的吗?
42.腊味合蒸的发明者是乞丐吗?
43.烧卖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
44.古代的羹和今天的羹指的是同一种东西吗?
45.豆腐是谁发明的?
46.我国最早发明“方便面”的人是谁?
47.是谁最早提倡“四菜一汤”的?
48.历史上第一个吃“涮羊肉”的人是谁呢?
49.“房”和“屋”有什么不同?
50.何谓“门当户对”?
51.“登堂入室”中的“堂”和“室”有什么不同?
52.为什么常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非常贫困?
53.古代大门上的“铺首”是做什么用的?
54.古代屏风有哪些样式?
55.“床”和“榻”有什么不同?
56.“桌”和“案”有何不同?
57.“筵席”就是指酒席吗?
58.“胡床”是床吗?
59.“太师椅”与太师有关系吗?
60.古代的“几”就是现在的茶几吗?
61.为什么常用“阳关大道”来比喻前途光明的道路?
62.古代车的轮子是什么样的?
63.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什么要实行“车同轨”?
64.古代对于抬轿子的人数有什么规定?
65.辒辌车是什么车?
66.古代“馆驿”是做什么用的?
第四章:民风民俗
1.过年为什么要放鞭炮、贴对联?
2.过年为什么要贴窗花?
3.过年时为什么会给小孩压岁钱?
4.吃年夜饭时为什么要关上大门?
5.秦琼和敬德是怎么会成为门神的?
6.本命年扎红腰带都有什么讲究?
7.为何“福”字要倒贴?
8.正月初五为什么又被称为“破五”?
9.初五迎财神接财神出自何处?
10.二月二为什么又被称为“龙抬头”?
11.腊月二十三(四)为什么被称为小年?
12.为什么要扫尘?
13.结婚时为什么要拜天地?
14.祝寿送寿桃的习俗是从孙膑开始的吗?
15.生日吃寿面的习俗源于西汉吗?
16.元宵节为什么要放灯?
17.古人插柳、戴柳的风俗从何而来?
18.端午节是怎么来的?
19.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20.佩香囊真的能祛病强身吗?
21.六月初六是什么样的节日?
22.重阳节是怎么来的?
23.古人为什么在重阳节吃重阳糕?
24.古代在立春这一天有怎样的习俗?
25.踏青风俗古已有之吗?
26.中秋节的习俗有哪些?
27.腊八节为何要吃腊八粥?
28.夏至为什么要吃面?
29.古代冬至都有哪些习俗?
30.吃豌豆糯米饭和称人的习俗与阿斗有关吗?
31.踩药渣是怎么回事?
32.“五福临门”是指哪“五福”?
33.古代妇女为什么要点额黄?
34.三寸“金莲”真的要小到三寸吗?
35.清朝人为什么以穿黄马褂为荣?
36.“周公解梦”的周公就是“梦周公”的周公?
37.关公什么时候成了财神?
38.黄道吉日是怎么选定的?
39.古代女子“分钗”意味着什么?
40.“破镜重圆”出自哪里?
41.古代为什么送新人石榴作为礼物?
42.同心锁为什么会成为爱情的信物?
43.古代送梳子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44.“黄花闺女”这种称呼是怎么来的?
45.古人为什么把自己贫贱之时娶的妻子叫“糟糠之妻”?
46.古人为何把原配夫妻称为“结发夫妻”?
47.为什么古人称新婚卧室为“洞房”?
48.为什么古代新娘出嫁时要在头上盖一块红布?
49.古代“十里红妆”的嫁妆有多丰厚?
50.“乘花轿”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51.古代为什么把生男孩称为“弄璋之喜”?
52.古时排行的称谓是怎样的?
53.古人是如何起号的?
54.古代的满月礼是什么样的?
55.什么是笄礼?
56.什么是冠礼?
57.民间传说中“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是姓“孟”吗?
第五章:文字趣谈
1.古代“千金”原本指男儿?
2.鸳鸯原本指兄弟?
3.衣冠禽兽最初是赞美人的话吗?
4.“丫头”一词最早出之何处?
5.“感冒”一词来源于什么时候?
6.谁是最早的“东道主”?
7.为何打了败仗叫“败北”呢?
8.皇帝的女儿为什么被称为公主?
9.皇帝的女婿为什么被称为驸马?
10女婿为什么又被称为东床快婿?
11.古代的寺不是指庙?
12.“老婆”“老公”是怎么来的?
13.无商不奸说的是奸商吗?
14.为什么把妻子的父亲称为泰山?
15.钱为什么又被称为“孔方兄”?
16.为什么第一次见面出难题叫下马威?
17.厨师为什么被称为“大师傅”?
18.“祸起萧墙”里的“萧墙”是什么墙?
19.瓜田和李下都指什么呢?
20.人们常说的“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21.为什么用“东窗事发”来形容事情败露?
22.求情为什么叫做“高抬贵手”?
23.口是心非的人为什么被称为两面派?
24.为什么常常称创始人为“鼻祖”?
25.女子为什么又称“巾帼”?
26.“跪拜在石榴裙下”出自何处?
27.为什么说“洛阳纸贵”?
28.古人为什么把诈人钱财叫“敲竹杠”?
29“.露马脚”中的“脚”是指马的脚?
30.“信口雌黄”中的“雌黄”是什么?
31.什么是“金龟婿”?
32.“足下”来源于何处?
33.“傻瓜”的“瓜”是什么瓜?
34.“公子”的“公”来自何处?
35.悍妇为什么叫做“河东狮吼”?
36.“哪壶不开提哪壶”出自哪里?
37.俗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是什么意思?
38.何谓 “东山再起”?
39.“以茶代酒”出自哪里?
40.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来自何处?
41.什么是“大水冲了龙王庙”?
42.“鹿死谁手”的典故出自哪里?
43.谁是史上“吃醋”第一人?
44“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自哪里?
45.什么是“名落孙山”?
46.为什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
47.“死无葬身”与徐霞客有关?
48.“看人下菜碟”始于谁?
49.“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说的是谁?
50.为什么说“三句话不离本行”?
51.“县官不如现管”是什么意思?
52.改邪归正为何被叫做“浪子回头金不换”?
53.进步大为何被称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54.“二百五”的由来?
55.为什么把阿谀奉承叫做“拍马屁”和“溜须”?
56.世界上最快的人是曹操?
57.“一字千金”就是说一个字真的值千金吗?
58.谁最先说出“识时务者为俊杰”的?
59.“一锤定音”和什么乐器有关?
60.“树倒猢狲散”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
61.孔子为什么会说“杀鸡焉用牛刀”?
62.“开卷有益”和哪位皇帝有关?
63.“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为何与墨水有关?
第六章:文化艺术
1.正史是专门记述帝王的历史吗?
2.起居注是记录帝王言行的实录吗?
3.《战国策》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资料吗?
4.流沙河是一条河吗?
5.孟浩然的诗作为何被称为“盛唐之音”第一声?
6.李商隐为什么会被视作朦胧诗鼻祖?
7.《胡笳十八拍》究竟为谁所作?
8.诸葛亮到底有没有写过《后出师表》?
9.《兰亭序》是王羲之写的吗?
10.《推背图》有哪些深不可测的玄机?
11.《满江红》的作者是否为岳飞?
12.谁是《金瓶梅》的真正作者?
13.《西厢记》的作者究竟是谁?
14.《永乐大典》的正本到底在何处?
15.高鹗到底有没有续写《红楼梦》?
16.《红楼梦》的名字有何来历?
17.《洗冤集录》是部讲什么的书?
18.“唐伯虎点秋香”是真的吗?
19.古代的“情人”和现在是一个意思吗?
20.为什么说“书画同源”?
21.宋体字是谁发明的?
22.我国最早出现的报纸是什么?
23.散曲是音乐的一种吗?
24.“高山流水遇知音”中的“知音”是谁?
25.“靡靡之音”究竟是何音乐?
26.编钟是何乐器?
27.中国最早的弦乐器是什么?
28.“山歌”是一种什么歌?
29.《霓裳羽衣曲》的作曲者是唐明皇吗?
30.古代的“写真”是什么样的?
31.为何绘画又叫“丹青”?
32.“扬州八怪”指哪“八怪”?
33.“浓墨宰相”和“淡墨探花”分别指谁?
34.“连环画”是怎么来的?
35.戏曲艺人为何又称“梨园弟子”?
36.“票友”有何来历?
37.干杂活为何叫“跑龙套”?
38.“压轴戏”是最后一出戏吗?
39.川剧变脸是咋回事?
40.锦标与奖杯是起源于中国吗?
41.清代也有花样冰上运动吗?
42.围棋源于何时?
43.百家姓“赵钱孙李”是如何排序的?
44.独脚戏是一只脚的人表演的吗?
45.中国武术起源于何时?
46.“太极拳”和张三丰有关吗?
47.“南拳北腿”中的“南拳”出自何处?
48.少林寺与少林拳有什么联系?
49.七巧板是起源于中国吗?
50.升官图是图画还是游戏?
51.贵由赤是古代马拉松吗?
52.荡秋千也是起源于古代吗?
第七章:医药科技
1.“悬壶济世”就是古代的公费医疗吗?
2.中医学为什么又被称为“岐黄之术”?
3.中医说的“精气神”是什么意思?
4.真有“悬丝诊脉”这回事吗?
5.“大夫”“郎中”称呼如何来的?
6.“杏林”为何成为医药界的代名词
7.《黄帝内经》与黄帝有关系吗?
8.中医是如何从五官中看出病情的?
9.中国古代有没有女医生?
10.谁被称为“外科鼻祖”?
11.到药店买药为何称“抓药”?
12.中药店为何多称“堂”,有何典故?
13.“定心丸”是一种什么药?
14.蒙汗药是怎么制成的?
15.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的麻醉剂?
16.云南白药是怎么来的?
17.诸葛行军散是谁发明的?
18.六味地黄丸是谁创制的?
19.大柴胡汤与小柴胡汤是一种饮食吗?
20.五禽戏中的“五禽”指的是哪五种鸟兽?
21.秦王试剑草是秦始皇发现的码?
22.金寄奴是谁发现的?
23.节食疗法是谁先提出来的?
24.骨碎补真能把碎骨补起来吗?
25.“药王”究竟是谁?
26.药铺柜台为何要放石狮子?
27.中医看舌头就能看出病来吗?
28.中医所说的“邪不胜正”是什么意思?
29.“药锅”为何又称“急销”?
30.脉象是怎么回事?
31.中医为什么会认为人的脸上就印着五脏六腑?
32.太医指的就是御医吗?
33.药膳是怎么回事?
34.中药里的药引子究竟起什么作用?
35.“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有科学依据吗?
36.推拿和按摩之间有区别吗?
37.针灸是怎么回事?
38.拔火罐作为医疗疗法,源于何时?
39.刮痧疗法起源于何时?
40.中医“免疫”思想从何而来?
41.“药方”和“方剂”有何区别?
42.吐纳炼气技法如何养生?
43.为何白娘子喝了雄黄酒就会现原形?
44.人体中到底有多少种药物呢?
45.中药为何称“本草”?
46.中药“六陈”是说药越久越好吗?
47.武侠小说里“气沉丹田”的“丹田”在哪里?
48.行气是气功的一种吗?
49.勾股定理为何又称“商高定理”?
50.古代最精确的圆周率是怎么发现的?
51.指南针为何指北却叫 “指南针”?
52.古代有没有消防队?
53.古人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
54.古人究竟如何刷牙?
55.走马灯起源于何时?
56.中国理发业的袓师是谁?
57.中国制笔行业的祖师爷是谁?
58.古人是用什么做洗涤剂的?
59.沈括是中国提出石油概念的第一人?
60.“王老吉”凉茶最初的创意者是林则徐?
61.我国古代有贺年片吗?
62.伏羲氏是我国最早的发明家?
63.为什么说墨子对数学有贡献?
64.谁是现代枪炮的“祖先”?
65.八字桥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
66.为什么说票号是清代最重要的信用机构?
第八章:天文历法
1.“文曲星”转世中的“文曲星”指的是什么?
2.历史上哪些年号取自《易经》?
3.二十四节气是如何来的?
4.二十四节气在农历中处于什么地位?
5.《十二气历》是何人何时所作?
6.何谓帝王年号纪年法?
7.什么是十二生肖纪年法?
8.“北斗”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9.四象和二十八宿指的都是什么?
10.“五星”指的是什么?
11.阴历是怎么来的?
12.为何会有闰月?
13.黄历与皇历是一回事吗?
14.历法中的“三正”指的是什么?
15.干支计年法是怎么回事?
16.常说的“虚岁”和“周岁”是怎么回事?
17.为什么冬至开始“数九”呢?而不是“数十”呢?
18.为什么有“冬三九,夏三伏”之说?
19.万年历是谁提出来的?
20.人的生辰八字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21.阳历、阴历和阴阳历有什么区别?
22.每年春节的公历日期变化有规律吗?
23.古代元旦和春节是一回事吗?
24.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吗?
25.《大衍历》是何人所作?
26.《大明历》是指明朝的法律吗?
27.《授时历》是谁著的?
28.朔、望、晦指的是什么?
29.何谓上弦月,何谓下弦月?
30.农历一月为什么又被称为正月?
31.农历十二月为什么又被称为腊月?
32.“十二时辰”所指具体时刻是什么?
33.中国为什么把一周叫“一星期”呢?
34.“小时”是如何来的?
35.古代计时法主要有几种?
36.更和点个指的是什么?
37.人们为什么把十五分钟称作一刻钟?
38.世界上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是什么?
39.古代的天文观测源于何时?
40.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出现在何时?
41.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有哪些?
42.古代日食的记载有哪些?
43.最早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哪一年?
44.我国关于地震的最早记载是哪一年?
45.地动仪是如何发明的?
46.一日为何从半夜开始?
47.古老的太极八卦图是怎么来的?
48.十二生肖是怎么来的?
49.十二生肖之中为何没有“猫”?
50.故宫被称为“紫禁城”与“紫色”有关吗?
|
內容試閱:
|
精彩章节:
第二章:法律教育
1.我国古代有没有合同呢?
合同是一种明确双方当事人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上古商品交换开始之时,而现代合同的一些主要内容,在古代合同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也都已逐步形成。
古代的合同原有多种名称。《周礼》在列举的“经邦治”的措施中有:“听(处理)称责(放债)以傅别”,“听卖买以质剂”,“听取予以书契”。
这里的“傅别”、“质剂”、“书契”等,主要用于双方经济关系中互相约束,并在狱讼时用作证据,在形制上则都有“同而别之”、双方各执一份的特点,这无疑已是经济合同的雏形。
而后,在先秦史籍《战国策》中出现了“券契”一说,用以记载双方的债务关系。此外,在《战国策》、《商君书》、《左传》等文献中,还反复出现有“左券”、“右券”等名称,这也再次印证了合同形制“同而别之”(即一式两份)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关系的演变,到了明清两代,合同文书的分类更为细致,有关条款的内容更为严密,订立的程序也更为完备。
这种情况不但在大量传世的契券实物和文献记载中均有体现,而且在通俗小说中也有所反映。
2.古代的“受贿”与今天的“受贿”是一样的吗?
我们现在法律所规定的“受贿罪”,在古代还要更仔细地区分为“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以及“受所监临赃”这样三个罪名,处罚的力度完全不一样。
“受财枉法”,是指主管官员收受了贿赂后违背法律做出决定。根据唐律,受财枉法的行为,按其受财的多少量刑,“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
“受财不枉法”,是指官员虽然接受当事人的钱财,但是在公务的处理上并没有违反任何法律。赃满一尺,杖九十;以上递加至满三十匹以上,处加役流(流放三千里,并在流放地服三年的苦役)。不枉法由于没有造成“枉法”的结果,所以量刑上比受财枉法要轻。最多只是“加役流”。
“受所监临赃”,是指官员收受自己部下及所管辖内百姓财物的行为,给予财产方并无具体要求事项,官员也没有违法处理公务。赃一尺笞四十,一匹加一等,八匹徒一年,八匹以上加一等,罪止赃五十匹流两千里。
古代立法者将受贿罪分为三类分别处置,是根据侵犯的客体的不同而依法治罪,更加公正严明。
3.古人是怎么打击造假行为的?
制假、造假、缺斤短两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事,自古有之。中国历代朝廷都颁布过一些法律来禁止商业欺诈。
譬如唐朝时,颁布过《关市令》,规定凡官私度量衡器具,每年八月必须送交有关官府检验校正。经检验校正后的度量衡器具,由有关官府签署封印后方可使用。
到宋元明清时,这项制度更加细化,未经官方审验的度量用具,一律不得在市场上使用。
更为先进的是,古代还有退货的法令。《唐律疏议》记载,只要消费者在购买时立有合约,买回后三天内发现问题的,都可以找卖方退换;卖方不退换的,可以向官府举报,由官府强令卖方退换,并抽卖方四十鞭子。
另外,对贩卖假药、劣药的现象,古代也有比较先进的法律条款加以管理。而且,为防止造假药冒充官药出售,宋朝负责制药的惠民局和和剂局各自有“药局印记”和“和剂局记”四个字的大印。皇帝也曾下诏,若有人制造假药,伪造处方和官印,要依“伪造条例”法办。
虽然古代的法律称不上百分之百的健全,但不能否定其所起的作用是比较大的,对消费者的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
4.“发号施令”的“令”是指什么?
“发号施令”这个词,最早出自《尚书囧命》。这里的“令”,是君主专制时代由皇帝根据时事需要,随时在律之外发布的命令、文告。通常,“令”的法律效力要高于“律”,可以变更或代替“律”的有关规定。
秦汉时期,皇帝发布的命令均被称为“诏令”。西汉时期“令”极多,涉及面广,有考核官吏的《功令》,管理监狱的《狱令》,尊养老人的《养老令》,等等,以致“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于是,汉代开始为诏令编号,编为令甲、令乙、令丙等,以方便官吏检索。
曹魏立国以后,在律典之外制定了“令典”。律典是定罪量刑的法典,而令典是规定制度的法典。此后历代,如南北朝、隋、唐、宋均采用律典、令典并列的法典体系。明朝时,令典不再是官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制度大全,仅按朝廷六部大概规定一些最重要的制度。清朝以后不再制定令典,“令”仅是一般法令的泛称。
5.“刑不上大夫”指的是什么?
“刑不上大夫”,最早见于《礼记曲礼》。这里的刑就是指法,从夏禹刑开始,经商汤刑、周九刑,到周穆王时期的吕刑,规定了五刑和定罪量刑的原则。有关殷商、周的史籍中并不乏大夫,甚至比大夫地位高的贵族被判刑、处死,商纣曾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的心,周公曾杀管叔和蔡叔,春秋战国时大臣被诛戮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可见贵族并非都不加限制地享有法外特权。
不过,大夫以上贵族犯罪在诉讼程序以及适用刑法上是与庶民、奴隶不同的,主要表现在可以不像一般人一样出庭受审,可以赎刑或者缴纳罚金免除其罪,有的应处死刑的可以予以放逐,即使判处死刑,在行刑时也有别于常人。主要是因为他们都属于贵族,不同程度上总有一定的血缘关系,为了在被统治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不宜让他们终身带着曾受刑辱的标记,但这不是说他们犯罪后可以不负法律责任、不受刑罚制裁。虽然战国时“法不阿贵”的主张已被提出,但由于产生特权的基础还存在,“刑不上大夫”原则逐渐演变为封建法律中的“议”“请”“减”“官当”等特权制度。
6.“三尺法”是什么?
西汉武帝时,廷尉杜周不依法办案,而是专门迎合汉武帝的旨意断狱。有人指责他“不循三尺法”,他理直气壮地回答:“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汉书杜周传》)
在纸张发明以前,法律一般是铸在鼎上的,而在邓析私造“竹刑”以后,竹简成为记载法律的主要材料。秦汉时,用于书写文字的竹简长短不一,一般短简用于缮写传记、杂文,而长简用于缮写经典,三面有棱的简则用做儿童识字的课本。皇帝册封诸侯的策书是用二尺或一尺长的简,平时的诏书则用一尺长的简,民间缮写的传记、书信等也都用一尺长的简。汉代的律令是记载在长简上的,史书记载“二尺四寸之律,古今一也”(《盐铁论绍圣篇》),居延汉简中缮写法律的汉简中最长的一支(甲编第2551号),简长0675米(汉制一尺为0233米)。不过,从考古发掘的实物看,简策的长度并不严格遵循制度的规定,有的简策是有出入的。实际上,汉代人是举大数概略地把用于缮写律令竹简的长度叫做“三尺”,并把“三尺法”作为法律的代称。宋代王观国《学林》认为:“法律者,一定之制,故以三尺竹简书之,明示其凡目,使百官万民巡守之。故谓之三尺。”
旧时,衙门的公堂是依据法律审理案件的地方,审案时放文房四宝及捕签、荆签、惊堂木等审案所需物品用的桌案,也被俗称为“三尺法桌”或“三尺公案”。
7.三司会审包括哪三司?
三司会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审判制度。“三司”是中国古代三个主要的中央司法机关,源于战国时期的太尉、司空、司徒三法官,后世也称三法司。汉代的三法司是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隶校尉;唐代以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大理卿为三司使;明清两代以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为三法司。
汉代以来,凡遇重大案件,由主管刑狱机关会同监察机关、司法机关共同审理。隋朝由刑部、御史台会同大理寺实行三法司会审。唐代则实行“三司推事”制度,遇有呈报中央的申冤案件,由门下省给事中、中书省中书舍人、御史台御史等小三司审理;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御史中丞共同审判;对于地方上未决、不便解京的重大案件,则派监察御史、刑部员外郎、大理评事充任“三司使”,前往当地审理。明代时定制,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遇有特大案件,则由三法司会同各部尚书、通政史进行“圆审”;皇帝亲自交办的案件,由三法司会同锦衣卫审理。清朝继承了三司会审制度,并增设热审、秋审、朝审制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