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2011年12月22日刊发在《南方周末》上的一篇报道:《像大跃进一样写作文》,令中山大学中文系始创的“百篇作文”,这一实践教学进入公众的视野,原文摘录如下:
“一年级一百篇作文;二年级八篇万言书评,一百篇古文诵读,三十篇指定篇目背诵;三年级一万五千字的学年论文……
有一年在中央党校,中大中文系主任刚说“我们的大一学生每年要写一百篇作文”,一个高校领导就笑起来,说:“大跃进的时候就是这样吹牛的。”系主任接着说,我们二年级还有八篇书评。这位领导就大笑道:“‘文革’的时候更是这样吹牛的。”
事实上这些“规定动作”,从1986年开始,已经在中大进行了将近三十年。”
“百篇作文”推行以来不乏困难和阻力,实践证明其对系友们产生无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而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百篇作文”已经成为该系独有的传承已久的文化。一方面,每位学生获得导师的躬亲指导,在练就写作技能的同时更习得为人处世的宝贵经验;另一方面,导师通过对学生作文技能的指导,关注学生的身心成长状况并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时至今日,中大中文系特邀1986级至2011级的
|
內容簡介: |
“百篇作文”写作训练计划是中山大学中文系本科阶段最具特色的写作训练课程之一,自1986年实施至今,每一届学生通过“百篇作文”多写多练,培养了敏锐的社会触觉、深刻的问题意识、流畅且具个性化的文字表达,更获得心智和品行的同步提升。
在“百篇作文”实施将近三十年之际,集结1986年至2011年入学的中文系友对“百篇写作”的深情回顾,并编辑出版《百练成篇》,是对“百篇作文”教学实践的最佳总结,也对每一位中文系本科新生极具启发意义。
|
目錄:
|
壹 回忆录·崭露头角1986—1995级
沈胜衣:留得枯荷听雨声
王昆仑:青春的完整记录
陈望南:训练与养成
张全欣:幸福的小白鼠
谭亦芳:独一无二的少年情怀
卞勇:静下心来写文章
韩云平:为有源头活水来
黄维中:“三五百”,我们的青春年少
刘迎春:下笔前先琢磨清楚
申芙蓉:自由地去看、去想、去写
邢明:尽情挥洒率真的天性
梅志清:一代中文人的性格在“百篇”写作中渐渐形成
孙锡炯:文字生涯的最好启蒙
林奕孜:人生最美好的纪念
陈光卫: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林玉玲:对我深入血液的影响
黎辉:为当年的青春激情动容
周艳华:影响一生的习惯
付昱:当年的练习成为今天内在的能力
林少滨:无法想象没有作文的人生
沈丽华:学会与困难相处
徐晓晔:深深感激这份经历
关则朝:为情而造文
陈娟:我工作后从不为写文章犯怵
陈浩翔:从中文人到执业律师
高伯齐:我的大学,我的“百篇
陈双阳:文一百,基本功
陈梅英:写好“百篇”,走遍天下都不怕
王贤原:“百篇”写作,成就百万年薪
曾尚忠:写作是一门手艺
王赢杰:把“百篇”写成千篇万篇
黄艺峰:解放内在的创造力
张翼鹏:写作是一种思维习惯
严标登:写作、观察、思考
祁冬:我的文章不“灌水”
蓝海坡:启蒙、坚忍、筑基
陈传树:人生的一次飞跃
文栽禾:“百篇”三益:练笔、冶情、养志
陈敏:我手写我心,我感我思
周淑仪:感谢你为我带来自信和能力
黄少玲:百篇习作让心灵成长
张海燕:从咬断笔头到“新闻快枪手”
张琳:我们共同引以为傲的经历
吴劢:从“百篇”开始集聚能量
贰 青春时·意气风发1996—2003级
林希:感谢百篇教我学会“发现”
关春瑜:训练出来的文字功底受用一辈子
魏俊强:我的百篇可以更精彩
黄沁:在人文氛围中求学上进
何欣:幸得我中文之“百篇”
钟慧霞:温暖而美好的回忆
韩冰;我庆幸大一写过一百篇
单韵鸣:我的学术启蒙一课
莫斯其格:擦亮中文系的金字招牌
钟敏:难以忘怀的经历
陈瑜:我们大学生活的“必修课”
周海媛:癸巳年忆“百篇”
郭蓉:我们在“百篇”中立身、立言、立行
黄凯颖:古文字学家为我修改错别字
房芳:语言表达的思维被激活
蒋凌霜: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李丽嫦:写“百篇”学会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陈高飞:笔尖闪耀的日子
黄晓新:“百篇”是一种习惯
周洁莹:那些年,我们一起写过的“百篇”
樊倩馨:最有意义的锻炼过程
谢楚光:学做一个能写文章的人
李晓雪:文字生涯中最青涩也最辉煌的一笔
关瑾华:第101篇:人生自在思考始
吴春: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麦惠澎:一百步,走出个天地
林少娜:幸好读了中文系
罗海芳:始终保持一颗敏锐的心
李婷:当年的痛苦化成今天的养分
骆茵:我与百篇作文的一场“初恋”
谢小鹏:“学思行”结合
郭松延:用心去写一字一句
戴一菲:“百篇”教会我的那些
莫莉:写下来的幸福时光
欧胜军:最痛苦也是最幸运的中文系学生
陈纪鹏:百篇的意义:见自己、见世界、见众生
任家贤:与中文系结缘于“百篇 ”
李旭杰:我的第101篇“百篇作文”
叁 成长路·激扬文字2004—2011级
冯日虹:人,要有美感地活着
刘晓敏:庆幸曾有百篇陪我度过
丁妍:与中文系的不解之缘
柳翠嫦:百篇让我终究实现了一个梦
姚笛:无悔青春的底色
张乐韵:如果可以再写一次百篇
金岸:领航运梦 百炼成钢
王雷:又是一年花落时
曾丽:足以受益终身的锻炼
段超:一切从“百篇“开始
崔宰辉:留学生的“百篇“
陈文哲:流淌在字里行间的青春
孙洁:心的历练
吴翀:一种历练和洗礼
王凤:与“百篇”一起走过的日子
黎春蕾:时光因你变得踏实
葛铿:成长必修课
戴永福:“百篇”播下写作的种子
肖俊洁:把心里所想写清楚
徐霄翔:“百篇“这件小事
何婉冰:“百篇”就是这样的魔咒
张曦:“百篇“之路,追梦之途
王子茹:与“百篇”相伴的日子
梁弘立:写就自己的历史
陈莹:一个关于我成长的故事
郭秋媛:留给青春最美妙的礼物
陈淑瑛:我想写,我敢写
郑雅婷:那爬满格子的二十万字
许颖秀:我找到了自己真挚的文字
文淑贤:别了,我的“百篇“
刘晨曦:功德圆满
黄俊琪:“百篇“终章
王艺凝:最后一篇:写作分析报告
刘莹:中文系的独门训练
阮超怡:不曾辜负时间的写作
苏世天:文不风流枉“百篇“
李敏盈:一年“百篇“路
刘晓彤:与自己灵魂的交谈
周天楚:从笔尖到心头
金灵:“百篇“,一种生活
舒玉兰:养千古之“士气”
卢新杰:百篇是我的成长日记
|
內容試閱:
|
有时也会反思,我自此以走笔为遣,总要去写、去“创造”,有点强迫症般地不让日子白过,才能使生活充实、心灵安慰,这未尝不是一种“我执”……
——沈胜衣,1986级,现任职于东莞市农业局,已出版散文集《行旅花木》等多种
毕业20多年了,从电视台导演、广告传播公司老板,到电影出品人、电影编剧、导演,我走的路似乎一直需要依仗文字与文学的给养。
——张全欣,1986级,现为星际传播(国际)机构总裁
为完成“百篇”而绞尽脑汁的癫狂苦涩,为按时交作业而不眠不休的悲壮场景,都令人毕生难忘,这些经历为我注入了为人、做事、创业的生命特质。
——邢明,1987级,现为“天涯社区”总裁
当年我的导师在我的“百篇”作文中以铅笔圈点字句,那些不留情面的狠批,实实在在的夸奖,贴心的认同与分享等,都被我珍而重之地保存至今。
——单韵鸣,1997级,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
也许大一的我们曾经稚嫩,所写所书断断算不得鸿篇巨著,但这种促使我们开始写作、乃至不再畏惧最终爱上写作的训练本身,就已是一种伟大的实践。
——吴翀,2006级,现于中国外交部任职
“百篇”是每代中文人彼此的精神纽带,一提起“百篇”,我们即会心一笑,这是生活留下的烙印,也是中大中文人之间才有的默契。
——金灵,2011级,现为香港中文大学硕士研究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