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中国节日志·春节(河北卷)

書城自編碼: 2606637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传统文化
作者: 周巍峙,周大明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40835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4-01
版次: 1 印次: 1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102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影响力原则
《 影响力原则 》

售價:NT$ 354.0
德川家康(全十三册)(他用30年活了下来,建立起300年基业)
《 德川家康(全十三册)(他用30年活了下来,建立起300年基业) 》

售價:NT$ 4155.0
新知文库·动人的北平
《 新知文库·动人的北平 》

售價:NT$ 155.0
萧条中的生存策略
《 萧条中的生存策略 》

售價:NT$ 260.0
银色瀑布:美国兵工厂与中途岛海战
《 银色瀑布:美国兵工厂与中途岛海战 》

售價:NT$ 359.0
乔丹法则
《 乔丹法则 》

售價:NT$ 363.0
如何不被一杯水淹没
《 如何不被一杯水淹没 》

售價:NT$ 307.0
流人系列03:猛虎 午夜文库
《 流人系列03:猛虎 午夜文库 》

售價:NT$ 411.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135
《 百善孝为先 》
+

NT$ 438
《 随园食单 》
+

NT$ 291
《 父子宰相家训(第3版)——聪训斋语 澄怀园语 》
+

NT$ 176
《 草编 》
編輯推薦:
想了解河北人民怎么过春节的吗?这是一本最真实、最全面、最系统的河北春节民俗百科全书。
內容簡介:
作为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近代以来的京畿重地,河北省的年俗在中华民族年俗史尤其是北方民族民俗史上,不仅具有突出的地域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而且具有北方民俗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在春节这一全民性民俗文化盛典中,具有河北特色的敬神、祭祖、省亲、社交、娱乐等一系列形式多彩内容丰富的节日仪式活动,充分展示出整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流露出对自由、和谐、文明、诚信的心灵家园热切的向往和追求。
目錄
目录
综述 001
一、河北历史地理环境 004
二、文化意味浓郁、形式内容丰富的河北年俗 005
三、河北年俗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功能 042
志略 047
一、节日时空 049
腊月 049
腊八 050
腊月二十三 050
除夕 050
初一 050
破五 051
元宵节 051
家户 052
庙宇 052
祖坟地 052
祠堂 052
二、组织 053
会社 054
会首 054
会(社)员 054
族长 055
萨满 055
三、节日缘起 055
腊八节的缘起 056
腊八粥的来历 056
年兽 056
穷神(脏神) 057
穷子 057
财神 057
元宵节的来历 058
燃灯习俗的来历 058
上元节的来历 058
仓官 059
四、仪式活动 059
祭灶 059
请神 060
敬神 062
祭索罗杆 064
祭窑神 064
祭女娲 064
萨满祭祀 065
请祖 065
祭祖 066
磕包袱头 069
磕辞岁头 070
宣家簿 070
发大纸 071
祭星 072
祭天 072
安太岁 073
捉黄鬼 073
拜灯山 077
游火神 078
摆会 078
烧纸祭神 079
做腊八粥 079
泡腊八蒜 079
甩粥敬神 080
施腊八粥 081
腊八冰山会 081
搬腊八冰 081
撒土埋鸡 082
备年货 082
赶年集 083
扫房 083
蒸黏饽饽(蒸黏糕) 084
剃年头 085
赶乱岁 085
烧转香 086
扔愁帽 086
打扫祠堂、庭院 086
贴福字 086
送财神 087
贴春联 087
贴年画 089
贴窗花 089
挂吊笺 090
挂中国结 091
送福利 091
搭神棚 091
散路灯 092
燎岁、踩岁 092
升灯 093
点长明灯 093
烧年香 094
做年夜饭 094
吃年夜饭 095
守岁 096
正定腊会 097
点旺火 098
吃饺子 100
放爆竹 100
穿新衣 101
拜年 101
给压岁钱 104
观天象祈丰收 104
抱椿树 104
偷富贵 105
咬春 105
打春牛 106
送穷 106
开市 107
开锁子 107
过老鼠节 108
过石头节 109
烤狮子火 110
赶拾子儿会 110
撒路灯 110
摆灯山 111
放河灯 111
跑苇子灯阵 111
转黄河 112
卍(万)字转灯 114
散小灯、偷小灯 115
点老杆 115
送鸭子灯 116
放灯 117
走百病 117
走桥 118
烤柏灵火 119
烤旺火 120
送家亲 121
串宅 121
聒(撵)虚耗 121
算周公卦 122
迎紫姑 123
请笊篱姑娘 123
鼓盾 124
过七河 124
吃面桃讨子 125
蒸玩意 125
正月禁忌 125
初一语言禁忌 126
初一行为禁忌 126
初五禁忌 127
针线禁忌 128
社交禁忌 128
洒扫禁忌 128
躲灯 128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129
河北梆子 129
评剧 130
老调 130
丝弦 131
平调落子 131
哈哈腔 132
唐剧 132
东路二人台 132
永年西调 133
隆尧秧歌戏 133
小车调 134
皮影戏 134
傩戏 135
赛戏 136
开市戏 136
封箱戏 137
篓子灯 138
跳布扎 138
冀东地秧歌 139
疯秧歌 140
万全社火 140
蹦会 141
沧州落子 141
磁县迓鼓 142
花鼓落子 142
永年小曲 142
井陉拉花 143
渔家乐 143
寸跷 144
高跷 144
绣球龙灯 145
北里狮子舞 145
挎鼓 146
招子鼓 146
对花钹 146
八大怪 147
背阁 147
西河花钹 147
扇鼓 148
霸王鞭 148
抬皇杠 149
腊八船 149
西河大鼓 150
乐亭大鼓 150
木板大鼓 151
梨花大鼓 151
京东小口儿 151
黄骅渔鼓 152
十不闲 152
冀中小曲 152
戳古董 153
拉洋片 153
张北大鼓 153
干嗑 154
京东大鼓 154
涞水高洛音乐会 154
冀中音乐会 155
子位吹歌 156
永年吹歌 156
滦平十番乐 156
丰宁满族吵子会 157
竹林寺寺庙音乐 157
抚宁鼓吹乐 158
昌黎吹歌 158
任丘大鼓 158
常山战鼓 159
藁城金钹战鼓 159
新乐头村羲皇圣鼓 160
赞皇旗鼓 160
巨鹿架鼓 160
腊八粥的传说 161
腊八蒜的由来 161
腊月二十三的传说 162
灶王爷的传说 162
饺子的传说 163
年的传说 163
银娃碰门的传说 164
春联的传说 164
门神的传说 165
破五的传说(穷神) 166
财神的传说 167
人日的传说 168
梅花妆的传说 168
正月初八的传说 168
天日的传说 169
老鼠节的传说 169
填仓节的传说 169
六、游艺娱乐 170
荡秋千 170
猜灯谜 172
藏猫猫 174
逛庙会 174
平乡梅花拳联谊会 174
唱大戏 175
走亲戚 175
回娘家 176
住正月 177
请新媳妇 178
拢盟 178
飞帖 178
放焰火 179
涿州灯市 179
花会 180
观花灯 181
扎花灯 182
打树花 183
打铁花 184
七、节日用品 184
腊八粥 184
糖瓜 185
芝麻糖 185
怀来炒面 185
隔年饭 186
正定八大碗 186
满族饽饽 186
年糕 187
豆腐 187
豆渣窝窝 187
柿子饼 187
冰糖葫芦 188
花馍 188
黄骅面花 189
砍三刀 189
阿木孙肉 189
发糕 190
煎饼 190
麻花 190
馓子 190
炸糕 191
酒枣与枣酒 191
年夜饭 192
送亲馒头 192
猪血糕 192
炒栗子 193
馇 193
鹿尾儿 194
饺子 195
长面 195
烩菜 196
丰润麻糖 196
棋子烧饼 196
197
春饼 197
春卷 197
元宵 198
虎头帽 198
虎头鞋 199
猫头靴 199
头绳 200
头花 200
满族年服 200
朝鲜族年服 201
春鸡儿 201
春联 201
窗花 202
吊笺 203
武强年画 204
辛集农民画 204
赞皇铁龙灯 205
涿州花灯 205
胜芳花灯 206
藁城宫灯 206
曲周龙灯 207
滏阳河灯 207
邯郸苇子灯 208
正定腊会灯具 208
灯笼 208
拜灯山灯杆、灯盏 209
打树花工具及材料 210
老杆 210
爆竹 211
老虎火火药 211
香炉 211
武安傩面具 212
黄骅面花模子 212
鏊子 213
黏灯盏儿 213
八、节日文献 214
夏小正 214
礼记月令 215
逸周书时训解 215
吕氏春秋十二纪 215
风俗通义佚文 216
玉烛宝典 216
四时纂要 217
冀州风土记 217
古镇风情图 217
深州风土记 218
淮南子时则训 218
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华北卷) 218
河北城市新风百种 219
中华全国风俗志 219
河北省传统节日故事 219
中国民俗文化 220
中国民俗(上下) 220
岁时节日 220
中国民俗大系河北民俗 221
中华神秘文化书系神秘的节俗——传统节日礼俗、禁忌研究 221
壶流河畔的点彩窗花文化 221
中国民俗通志节日志 221
春节 222
传统节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222
岁时:传统中国民众的时间生活 223
话说春节 223
节日中国:春节 223
中国传统节日 224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224
中国古代节日风俗 224
中国民俗文化丛书民间节日 224
图说中国传统节日 225
民俗调查与研究 225
华北农村民间文化研究丛书邯郸地区民俗辑录 225
中山民俗 226
万庄民俗 226
北京传统节令风俗和歌舞 226
中华传统节庆文化研究 227
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 227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 227
中国节典:四大传统节日 227
中国古代节日文化 228
调查报告 229
河北省石家庄市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31
河北省蔚县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47
河北省井陉县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270
河北省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拜灯山调查报告 285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年俗调查报告 294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花会及其火神信仰 313
河北省定州市八里店村年俗调查报告 330
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年俗调查报告 340
河北省春节期间的傩文化调查报告 354
河北省武安市上焦寺村年俗调查报告 367
河北省蔚县窗花调查报告 381
附录 393
参考文献 458
后记 462
內容試閱
综述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构筑的一个特大的民族文化符号。位于环京津特殊地理位置的河北省,世代传承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年俗传统。
关于春节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古代岁末的祭祀活动“腊祭” 演变而来。祭祀活动在河北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7000—8000年的新石器时期河北易县北福地遗址,考古学家发现有祭祀场和用于祭祀的傩舞面具。 河北北部的滦平县金沟屯镇西村,也发掘出土了距今7000年左右的被誉为“东方维纳斯”的5具石雕女神像。这些裸体孕妇体态的石雕像,“可能是生殖崇拜的表现”。 先秦时期带有原始宗教性质的祭祀、崇拜等活动仍一直比较活跃,并且这些祭祀、崇拜活动在河北的区域分布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赵地以神话传说兼有自然崇拜为特点,燕地以包含阴阳五行学内容的方士和方士学为特点,中山地区以山神崇拜为特点。 岁末祭祀始终是河北一带祭祀活动的重要内容。如今,春节已成为祭神祭祖、敬奉老人、阖家团聚、普天同庆、万民欢度的新春佳节,祈年祭拜活动依然非常活跃,人们以此寄托理想和情思,祈望如意人生。
在河北一带,春节俗称“大年”或“年下”。河北流传着关于“年”的各种传说。其中,“年”为怪兽说在河北省内尤其在河北中南部地区流传较广。传说,“年”是一种怪兽,或隐于深山,或潜在海底,但每年腊尽都会来到人间作恶。终于有一年腊月三十,提前到来的“年”,被村民陶盆落地的啪啪声和通明的火把吓得落荒而逃。于是人们悟出了“年”怕灯火、怕炸响、怕红色,而今流传的春节贴春联、挂红灯、放鞭炮、燎岁、烧柏叶、点旺火等习俗,都和此传说相关。河北省内一部分地区还流行着“年”为山魈的说法。鬼兽“山魈”每年除夕下山为虐,民众便以爆竹驱避。宋辽以后,河北北部流行的“惊鬼”之俗,即是避山魈的延续,只是增加了掷丸卜吉凶的内容。《燕北杂记》中载,“每年正月一日,以糯米炊饭,用白羊髓和丸如拳大,行宫寝帐内各数四十丸”,而后,从帐内向外抛掷,偶数者主吉,奇数则主凶。河北大部地区除夕放鞭炮以惊鬼魅的习俗,与“山魈说”有关。
关于春节的起始时间有夏商之说,也有汉初之说。西汉以前,岁首异建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颁行太初历,正月初一为岁首。1911年辛亥革命后,开始采用公历计年,遂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历史悠久的河北一带逐渐形成了具有岁时节令特点的年俗。作为一种全民性的民俗文化现象,春节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人的行为方式传承。有关河北年俗的历史文献多集中于清、民国时期的县志,后来多被引用,从中可见河北年俗传统之深厚。即使历史上这片土地战争频仍,河北人也十分尊重年俗,把“年”当作一年当中最美好的日子来过。“文革”期间“破四旧”“移风易俗闹革命”,曾对传统年俗形成巨大冲击。不烧香敬神、不磕头拜年、吃“忆苦饭”等,“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成为当时流行一时的口号。改革开放后,情况迅速发生了变化,民间自发地恢复了一些传统年俗活动。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人们找回和修复了许多被毁坏的“集体记忆”,一些被遗弃的年俗在老人的引导下得以恢复,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生活方式出现,又逐步形成了一些新的年俗。与以往相比,如今年俗中有了更多的娱乐性。
可以说,河北作为古老的华夏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近古以来的京畿重地,其年俗在中华民族年俗中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不仅具有典型的地域特点,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一、河北历史地理环境
河北省简称冀,地处漳河以北,东临渤海,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为北方京畿要地。全省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为山区、丘陵和高原,中部和东南部为广阔的平原。全省面积18.47万平方千米,人口7240.51万截至2011年年末河北省常住人口数字,河北省统计局统计,其中汉族占96%,满族、回族、蒙古族、壮族、朝鲜族、苗族、土家族等53个少数民族占4%,海岸线长487千米,属温带季风气候。河北省是农业大省,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
河北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这里就留下了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被考古学家称为“最早人类的脚踏地”。河北地区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区域,冀南洺河流域8000年前就出现了黄河流域早期的谷作农业文化,即磁山文化。后来的仰韶、龙山文化都是磁山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河北自远古以来就是华夏族的领地,史籍有关原始社会末期的涿鹿、阪泉之战,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史记五帝本纪》)、在涿鹿营建都邑等传说都发生在河北,可以确定今天的河北保定、张家口一带是中国大统一的开端之地。河北高阳县还是人文始祖初国之地,《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颛顼帝也。”所以说,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河北的地方行政建制及区域沿革,可以上溯至尧舜禹时期。古史相传尧立国于唐(今河北唐县、顺平县一带);舜,冀州人,曾至北岳(今河北曲阳县境)巡狩;大禹治水,始于冀州,东至碣石。商代时期,河北邢台曾为都城,西周时为燕国、邢国之地,春秋战国时为燕、赵、中山之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在河北境内陆续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广阳、邯郸、巨鹿、代、恒山八郡。汉、晋时置冀、幽二州,唐属河北道。宋曾将全国划分为十五路,今河北主要属河北路,后来又分为河北东路和河北西路两个行政区。元朝时,位于元朝大都(今北京)附近的今河北大部地区为“腹里”地区,归中央中书省直辖。明属京师,清为直隶,1928年始称河北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1952年、1958年、1973年行政区划调整,形成现在河北省的辖区规模。河北曾以保定、天津为省会,1969年迁至石家庄。
河北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年俗文化。
二、文化意味浓郁、形式内容丰富的河北年俗
一进腊月,河北的年味儿就逐渐浓郁起来。腊月初八开始,河北就进入了“忙年”“备年”的阶段。按照河北习俗,整个春节形成了五个节点,即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初一到“破五”和正月十五,也有一些地方把二月二“龙抬头”作为春节的最后一个峰期。其中,除夕到大年初一、元宵节前后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两个节点,而正月初一这一天是年的正日子,民间俗称大年。
一一进腊月门,闻到了过年味
一般认为一到腊八,就迈进了春节的门槛。“腊八”,俗称“腊八节”,是春节期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有其特定的节日活动和文化内涵。史书称:“十二月八日,以五谷杂枣、栗为粥。十二月八日,童男髡发,童女黔(钳)耳。” 在河北,腊八的起源至少有七八种说法:一说腊八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日;一说是来自寺庙和尚煮腊八粥的传说;一说源于“赤豆打鬼”的风俗;一说与秦始皇修长城的民工有关;民间更是普遍流传着告诫年轻人要勤俭的故事这些故事内容各异,但都与以杂粮为特色的腊八粥联系紧密。
腊八粥的称谓各地不同,多数地方称之为腊八粥或腊八饭,张家口一带称腊八粥为“红豆粥”,而位于河北省会石家庄西南部的井陉县称腊八粥为“糜”(音同“梅”)。腊八粥的做法各地大同小异,以原料杂为主要特色,当地作物基本都可成为腊八粥的原料,如大米、小米、红枣、核桃、花生及各种豆类等。廊坊胜芳历史上曾为北方水乡,当地的腊八粥和其他地方略有不同,有莲子、菱角等颇具江南气息的原料。制作腊八粥要经过选料、洗米、浸泡等工序,然后上火煮。腊八粥一般初八早晨开始煮制,但也有些地方,特别讲究“谁家灶膛先冒烟,谁家高粱先红尖”,从腊月初七的半夜就开始煮制。
腊八粥的吃法各地也不同。廊坊的胜芳、张家口的蔚县,以及旧时的河北固安县,腊八粥必须在五更以前吃,天不亮吃完。据说吃粥早,则五谷收成又早又好。河北多数地区腊八粥在腊八这天吃完,而河北中部地区的胜芳一带,则不能把腊八粥一下都吃完(据说与之相邻的天津市也有此俗),要留一碗,放在院里冷藏,除夕时放到锅里,大年初一再拿出来吃。这在当地被叫作“隔年饭”或“接年的饭” ,预示着新的一年家中仍有饭吃。有的家庭在自家吃过腊八粥后,还要把粥送给街坊、亲朋好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前送出去。《怀来县志》载:“自是至除日,民间乘时嫁娶。又于数日内作糜黍糕馍入缸,杂冰封之,以供度岁之用。又多备米饭,谓之‘隔年饭’;至明正初八日方炊新米。”
河北中部和南部一带还有腊八甩粥敬神的习俗。一些家庭会把腊八粥和其他一些供品放在祠堂、寺庙的供桌上,意为“圣”(剩)粥,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据说腊八粥具有神力,还能够袪除疫病,让家畜发旺体健。保定定州等地的农村,就把腊八粥涂抹到猪圈、院落的树木、运输车、碾子碌碡、家畜窝棚等处,意为祀各方神仙,求来年大吉大利。河北西南部的武安、北部的承德一带,人们还有登梯子上房,把腊八粥放在屋檐上,让小鸟来吃的习俗,以期小鸟来年不再祸害庄稼。
腊八节和佛教的关系比较密切,除了释迦牟尼于腊八这天成佛这一传说之外,寺院施粥的习俗在河北一些地方的寺庙,尤其是在正定大佛寺、胜芳的寺庙,至今还保留着。腊八这天一大早就有寺庙的和尚开始烧柴煮粥,向过往路人施粥。另外,因为是佛祖成佛日,这天还有一些地方不吃荤,于是又有“素腊八”之称。
在河北,腊八这天不仅要吃腊八粥,还要腌腊八蒜。张家口、承德等地素有腊八冰雪祭祀的习俗。赤城县“十二月八日,用米、豆杂诸果煮‘腊八粥’。凿冰郭外为戏,晚各持冰以归” 。蔚县,“腊八日”食豆粥,做醋,腌肉,藏冰。 张北县,“‘腊八节’各家杂米、豆、栗、枣八样,熬成红粥,谓之‘腊八粥’,以祀诸神及祖先,并将粥涂于墙壁、树木、门环等处,以禳不祥。是日,为韦陀(驮)会,大庙僧道诵经,制冰山,舍粥,种种举动” 。“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腊八这天,收债的还可以送腊八蒜给欠债人,用来催债务,彼此心照不宣。
河北西南部的一些地方,腊八这天要挂上神像,摆上供品,敲锣打鼓燃放“腊八炮”。腊八炮要连续不断,俗称“霸王鞭”,实为“报旺鞭”,意在预报来年诸事兴旺的第一组花炮。位于省会石家庄西南几十里的赞皇县农村盛行“腊八船”,蔚县农村腊月里“撒土埋鸡” 。这些腊八习俗或表达人们的虔诚,或表达对来年生活的祈福。
腊月里喜事多。在河北的一些地区有“正月不娶,腊月不定”的婚俗。一般人家如有婚嫁的子女,会在腊月内正月前择吉日把喜事办了,因此,腊月里的喜气总是特别浓。
清皇室避暑胜地承德的满族人,腊月忙年有所谓“送福”的习俗。“送福”习俗自何时始已无法考证。“送福”就是送福字。据说清代皇宫中有腊月开笔书福的习俗。每年的腊月初一,皇帝要举行“开笔书福”仪式,要写许多福字,分挂在乾清宫、各处宫殿和苑囿,并赐给皇子、内廷、行走、宗藩、蒙古藩王、大学士、尚书、南书房行走、上书房师傅、御前侍卫及各省督抚。后来这个习俗传到民间,承德满族人一进腊月里便开始书写福字。按照传统,最早是用满文书福,后来发展为一幅字的左边写满文,右边写汉字。送福给亲朋好友,传递祝福的心愿。
河北境内的蒙古族,忙年也早,一过腊月初三就开始了。他们的传统习惯是给老人买新烟荷包,给年轻人买新帽子、新袍子,做青稞酒、奶酪、奶疙瘩、酥油茶。
赶年集、置办年货是进了腊月门家家户户都要办的一宗大事。承德一带把赶年集称作“赶乱市”,意思是说此时的集市较之平时愈加热闹红火。冀西南井陉县的民俗学者曾专就年集做了一部题为《井陉年集百业》的调查报告 。报告称:雍正八年所修《井陉县志》记载,是时井陉集市有9处。民国间有14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有20处。并且有二七 集、三八集、四九集、一六集的传统“插花集”,还有每五天两集日的大集市。20世纪60年代我国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文革”期间物质匮乏,食品和一些日常用品凭票购买,都曾给人们过春节造成较大的影响。近年,集市物资极大丰富,应有尽有。大致可划分为布匹类、服饰类、鞋帽类、化妆品类、烟酒类、粮油食品类、副食调料类、土特产品类、干鲜蔬菜类、肉食禽蛋类、对联年画类、祭祀用品类、烟花爆竹类、儿童玩具类、古玩摆件类等16大类200余个品类1000多种商品。腊月二十三祭灶之后到临近过年的一周里,全省各地年货市场的买卖尤其红火。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随着网络购物的逐步发达,如服饰、鞋帽、玩具、工艺品及贺卡等部分年货可以直接从网络购买,便宜又便利。
二二十三开始忙过年
从腊月二十三到年三十,河北各地的年味一天比一天浓。各地风格独特的民谣见证了当地的年俗。冀西北部的张家口蔚县一带:“腊月二十三,麻糖把嘴粘(祭灶);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推谷黍;二十六,买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有;三十晚上熬夜守;大年初一满街走。”冀西南的井陉县一带:“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巧(碾)糕米;二十八,把糕撒;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捏扁食(水饺)。除夕守岁合家欢,大年初一去拜年。” 省会石家庄市:“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新衣;二十八,蒸糕花;二十九,贴道有(对联);年三十,合家团圆捏扁食。”冀东地区:“二十三,糖瓜粘(祭灶);二十四,写大字(春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贴年花(窗花、年画);二十九,糊香斗;三十儿,流油儿(烧肉、炼油、油炸食品);初一初二,磕头(拜年)。”冀南地区:“二十一,花花集;二十三,打发灶爷上了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去赶集(穷汉子集);二十八,胡拾掇;二十九,家家煮(家家门上花丢丢);三十儿,捏扁食;初一,撅独(拜年之意)。”
从这些民谣中可以看到河北各地“忙年”大同小异,都忙着赶年集、办年货、做(买)新衣、打扫房子、贴春联、杀猪宰羊、推米面、蒸炸面食、供神位、供家亲,等等。总之,在这些天中,人们会竭心尽力安排好春节期间丰富的生活,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祈求来年吉瑞。
河北大多数地区都把腊月二十三称作“小年”。二十三最重要的年俗活动是要“祭灶”或曰“谢灶”“送灶”,因此,这天又叫“灶日”或“祭灶节”。二十三日,以米、糖“祭灶”,俗言灶君是日要上天奏人间善恶。又为交年,扫除舍宇。二十三日,供饧饼、酒果“祀灶”。 祭灶的习俗由来已久,《周礼》称:“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灶神(俗称灶王爷)是古人万物有灵观念以及对发明火烧食物者的崇拜、感念而臆想出来的神。自古民间在锅灶附近供奉着灶神,认为灶神是“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掌管着各家各户的祸福财气。谚语称灶君“二十三日上天去,正月初一下界来”。就是说,每年的腊月二十三这天灶神要回天宫,正月初一再返人间司职。所以在祭灶这天要为灶神供上纸马、草料、糖瓜等。纸马、草料供灶神路上使用。糖瓜则是用来供灶王或直接涂抹在灶王嘴边,请其上天言好事。腊月二十三送走神明后,直到除夕(有的地方是正月初四),再把灶神接回来,此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是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神码。在燕山深处的乡村,腊月二十三之前还要做一件事,就是要把家里没吃完的倭瓜扔掉,认为倭瓜等同于窝囊。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按照民间的说法,“尘”与“陈”谐音,新春到来前大扫尘也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实自腊八以后,家家户户就陆续开始扫房洁具,过了腊月二十三,直到大年三十前每一天都可以扫房子。据典籍记载,古时就有年终扫除的习惯。《清嘉录》卷十二记载:“腊将残,择宪书宜扫舍宇日,去庭户尘秽。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尘埃’。”清代诗人蔡云诗作《吴打尘埃》对扫尘习俗有生动描述:“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宪历”(历书)上的“宜扫舍宇”之日,就是宜于房屋、庭院大扫除的日子。在河北民间,过年不扫房会被视为不敬神、不尊祖、不爱己、没有发达前景的“绝户”。因此扫房日时,各家从屋里到屋外,从屋子顶棚到四面墙体,从日常用具到神龛、祭器,从炕上到地下,甚至院子里的牲口棚、茅厕等处,都要进行彻底打扫,不留死角。旧时,不少家具带有铜饰,有些祭器如香炉、蜡台等也是铜锡制品,都要逐件擦拭打磨,特别是祭器,不光亮不能上祭。河北中南部地区就有一个忙年的活儿叫“洗腊钵”,腊钵是一种粗陶灯具,那里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多者达几十盏,“平时放着,只有过年时,各神位前要点灯烧香才弄出来,先用热水洗去油污、尘土,用新棉絮搓好灯芯备用,除夕晚上加油点着” 。有3500余年历史的冀东卢龙县一带,扫房这天午饭要吃捞干饭,意为“扫出去再捞回来”。而如今,河北的城镇居民,春节前花钱请保洁公司清洁工代为扫舍的越来越多,扫舍的日期也不固定。
过年了,无论贫富,一家人的衣帽鞋袜都要“见新”。鞋有棉鞋、夹鞋;帽子有礼帽、四喜帽和毡帽,还有小孩戴的“老虎帽”“荷花帽”等。贫苦人家无钱添新,也会拆补浆洗,争取让全家人穿戴整洁一新。俗话说:“一年腌臜只作懒,一朝腌臜半世穷”,过大年不穿戴整齐,就没有好日子过。不能忽略的还有,“过年小子要炮,闺女要花”。冀东、冀中民间至今保留着女性春节戴花的习俗。这里的女性除夕要戴花,要根据年龄和身份的不同戴不同的花形。未婚女孩戴的是粉色或红色的绢花,戴的花多,色彩鲜艳,款式也比较活泼。新婚第一年的妇女,头戴的绢花更多,几乎与结婚当新娘时戴得一样多。已婚妇女只戴一朵绒花:年龄较长的戴的是一种叫“长命百岁”的绒花,左面是蝙蝠样,象征福气,右面是大桃子样,象征长寿;四五十岁的女性头戴一种叫“恭喜发财”的绒花,这种花的左右两面都是铜钱样,象征发财;三十岁左右的女性头戴一种叫“富贵荣华”的绒花,两侧是金光闪闪的珍珠状饰物;还有象征勤俭持家的绒花“聚宝盆”。
旧时备年货,很多都是要农家人自己动手做,比如:做豆腐、制粉砣、碾米磨面、蒸饽饽、蒸年糕、蒸馒头、蒸豆包、蒸肉馅包子或素包子、炸年糕、炸麻花、炸排叉、炸丸子、炸签子、炸焦叶、调馅子、杀鸡鸭、宰猪羊等。这些美食美味丰富多样,也都很有讲究。比如,逢年必吃的年糕,“黏”与“年”字谐音,“糕”与“高”谐音,“黏糕”干脆就写成了“年糕”,意思是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年年步步升高。年糕是过年必不可少的食物,河北各地年糕的做法不同,也吃出了不少花样。其中被称为“糕国”的张家口蔚县,年糕的吃法最特别。蔚县特产的黍子面特别黏,咬一口太粘牙,所以蒸好了的大块儿年糕,用饭铲一块块铲着吃。头一铲不吃,说是吃了糕头要受穷。吃糕不咬不嚼,要直接吞下去。一饭铲糕有一个核桃大小,就着豆腐白菜粉条大烩菜吞食。这种吃法与其他地方吃年糕细细咀嚼,体味那种“黏得适口对味,腻得解馋过瘾”的吃法大不相同。
旧时,河北有个民间俗规,即自祭灶开始至来年灯节为“封仓”期(冀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此间不准动生米生面,所以要事先备足一个月的干粮饭食,称之为“备隔年饭”。所以,河北大多数人家还讲究把年前蒸好的年糕、饽饽、馒头、豆包等放进大缸里,冻起来,可以吃一个正月,这叫“隔年饭”,预示着“年年有余”。冀东卢龙一带农村,“封仓”的时间略有不同,是自腊月二十七八至正月二十五日不下新米,钱财、粮食均不动用。杀猪宰羊时间也必须在腊月二十五日前进行,腊月二十六日被认为是“封刀日”。
“蒸蒸日上”,春节的蒸食也与往常不同,被认为是一件好彩头的喜庆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