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本书立足于秋夕的民俗仪式与文化展演,以秋夕的社会功能为归结点,以功能主义理论为主线,在结构主义研究框架下选取四对具有张力的关系,力图呈现全景式的韩国秋夕。首先,在神圣与世俗的视野下对秋夕进行本体研究,剖析其文化内涵;其次,从互动的角度考察官方与民间对秋夕的共塑;再次,将秋夕置于东亚空间进行比较研究;最后,在传统向现代嬗变的背景下剖析秋夕的传承与变迁。
|
關於作者: |
孙雪岩,女,1977年生,辽宁营口人,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师,复旦大学韩国研究中心博士后。先后在延边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和民族学博士学位,主要进行韩国历史、文化和外交等方面的研究。在《旅游学刊》、《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和《韩国研究论丛》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
目錄:
|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与意义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选题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学术回顾
一 中国对韩国秋夕的研究
二 韩国对秋夕的研究
第三节 理论空间及研究方法
一 相关研究理论
二 主要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基本框架
第五节 资料来源及说明
第一章 本体研究:圣俗交错中的韩国秋夕
第一节 秋夕的起源和发展
一 秋夕的起源
二 秋夕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秋夕的仪式及象征
一 秋夕的仪式展演
二 秋夕的象征意义
第三节 秋夕本体的结构与功能
一 秋夕的节日结构
二 秋夕的社会功能
本章小结 走向世俗:作为生存技术的秋夕
第二章 互动研究:官方与民间共塑下的韩国秋夕
第一节 传统社会官民对秋夕的共同塑造
一 三国时期及统一新罗时期
二 高丽时期
三 朝鲜时代
第二节 殖民时期官方压制下的秋夕
一 禁止节俗
二 改换历法
第三节 官方与民间相互作用下的现代秋夕
一 光复后至20世纪60年代
二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第四节 官民在塑造秋夕过程中的互动关系
一 官方力量在塑造秋夕中的作用
二 民间力量在塑造秋夕中的作用
三 秋夕发展历程与官民互动关系
第五节 官方与民间互动视角下的秋夕功能
一 官方:政治统治的手段
二 民间:诉求表达的工具
本章小结 国家在场:作为政治工具的秋夕
第三章 比较研究:东亚视野中的韩国秋夕
第一节 关于起源的比较
一 中国
二 曰本
三 越南
第二节 关于节俗的比较
一 日本
二 越南
三 中国
第三节 东亚中秋文化异中有同的原因
一 相同或相似的历法
二 相似的文化基础及频繁的文化交流
三 文化的吸收与涵化
第四节 东亚视野下对秋夕的纵向考察
一 古代东亚世界中的秋夕
二 近代东亚民族国家体系中的秋夕
第五节 东亚视野下的秋夕功能
一 共同性:塑造区域认同
二 差异性:促进文化交流
本章小结 东亚空间:作为区域共享资源的秋夕
第四章 变迁研究:传统向现代嬗变中的韩国秋夕
第一节 现代化过程中韩国秋夕的仪式变迁
一 仪式主体变迁
二 仪式形式变迁
三 仪式空间变迁
第二节 韩国秋夕文化变迁的原因
一 内部原因
二 外部原因
三 主体性文化选择
第三节 韩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与保护
一 韩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原因
二 韩国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四节 传统向现代嬗变视野中韩国秋夕的功能
一 时间:在现代化中保持传统性
二 空间:在全球化中保持民族性
本章小结 文化符号:作为民族身份标识的秋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