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NT$
704.0
《
双城史
》
售價:NT$
505.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NT$
254.0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NT$
230.0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NT$
403.0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NT$
2234.0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NT$
500.0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温莹莹所著的《非正式制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 --T村个案研究》结合了定性访谈和定量问卷调查的 研究方法,对个案村庄T村的公共物品供给情况进行 实证研究,试图探讨村庄中自发生长的各项非正式制 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定性访谈 资料和定量数据的分析,我们试图了解村庄中是否存 在一些非正式制度影响了村民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中 的捐资行为,进而影响着村庄的公共物品供给情况? 研究发现,T村中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所催生的各项 非正式制度——非正式的“头家轮流制”的治理模式 和各种传统习俗惯例等,通过“多中心制”和“社会 习惯记忆”的作用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T村村 民在村庄公共物品供给集资过程中的集体行动困境— —“搭便车”现象。
|
關於作者: |
温莹莹,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厦门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博士研究生期间公派至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系访学一年。研究领域为政治社会学、农村社会学。较擅长结合运用定量与定性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曾就政治参与、政府信任和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等问题做过实证研究,并于《社会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
|
目錄:
|
第一章 公共物品供给与集体行动困境
1.1 问题的提出
1.2 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相关研究
1.3 个案的选定与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非正式制度与个体行动
2.1 理论来源:制度学派
2.1.1 旧制度学派
2.1.2 新制度学派
2.2 制度分析:制度影响个体行动
2.3 本书的分析视角:非正式制度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姓宗族村庄
3.1 村庄基本概况
3.2 单姓宗族村庄
3.3 村庄宗族的组织形式和权力结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T村的公共生活及其非正式制度
4.1 村庄公共生活:传统习俗与活动
4.1.1 农历四月初十
4.1.2 农历八月十五
4.1.3 冬至
4.1.4 元宵佳节
4.2 公共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
4.2.1 习俗与“头家轮流制”
4.2.2 惯例与俗语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T村的公共物品供给
5.1 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5.2 T村公共物品分类
5.3 T村非生产性/宗族性公共物品供给
5.3.1 宗祠
5.3.2 太祖墓
5.3.3 宗庙:田公元帅宫殿与圣母宫殿
5.3.4 寺庙:佛宫与教忠寺
5.4 T村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
5.4.1 农田水利灌溉
5.4.2 生活饮用水
5.4.3 学校
5.4.4 道路
5.5 非正式组织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村的非正式制度与公共物品供给上
——“头家轮流制”与村庄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
6.1 T村的非正式制度与非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
6.2 “头家轮流制”
6.3 作用机制
6.3.1 多中心制
6.3.2 作用过程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T村的非正式制度与公共物品供给下
——“八月十五修路”习俗与村庄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
7.1 T村的非正式制度与生产性公共物品供给
7.2 “八月十五修路”
7.3 作用机制
7.3.1 社会习惯记忆
7.3.2 作用过程
7.4 社会习惯记忆作用的延伸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整合式的非正式制度
8.1 研究发现
8.1.1 缺乏正式的宗族组织并不妨碍村庄对宗族公共事务的有效治理
8.1.2 分析农村公共物品供给问题的新视角:非正式制度
8.1.3 非正式制度通过“多中心制”和“社会习惯记忆”的机制发生作用
8.2 “多中心制”与“社会习惯记忆”
8.2.1 共时性和理性的“多中心制”
8.2.2 历史性和非理性的“社会习惯记忆”
8.2.3 多中心制的延续依赖于社会习惯记忆
8.3 整合式的非正式制度
8.3.1 不可替代的非正式制度
8.3.2 非正式制度的来源与作用
8.3.3 从社会退出的制度分析
8.3.4 整合式的非正式制度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8.4.1 研究不足
8.4.2 研究展望
附录1 T村地图
附录2 半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3 访谈对象
附录4 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