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国际法年刊(2023)
》
售價:NT$
539.0
《
实用对联大全
》
售價:NT$
225.0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內容簡介: |
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始终处于不断探索、深化和拓展之中,而《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是其思想变化的第一个时期。起初,他携带着深受启蒙思潮、浪漫派学说和自由主义的熏陶而在德国思想论坛崭露头角的青春朝气走来,但遭逢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与以往的理念相矛盾,以至于在其头脑中产生了“苦恼的疑问”。为解决这些疑问,他不断地阅读、思考和尝试,提出了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思路,为以后哲学思想的变革开启了方向。本书以此为中心线索,对这一时期马克思的全部文献重新进行了解读,详尽地展示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环境、动机、过程、环节、性质和标志,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当时思想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这一时期在马克思一生理论创造、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
關於作者: |
黄建都 男,1983年生于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中山大学哲学硕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和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
|
目錄:
|
目录
导论1
第一章“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一、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状况及其症结
二、从博士论文到《莱茵报》
三、遭遇具体问题
四、“用斧子去为自由战斗”
第二章理性自由与现实境遇
一、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二、“在书报检查法中,自由却是被惩罚者”
三、哲学是否该享有言论自由
四、历史法学派能承担当代立法者的使命吗
五、“自由主义的华丽外衣掉下来了”
第三章物质利益对人的支配
一、自由——“不合心意的东西”
二、“下流的唯物主义”
三、“私人利益的切身需要,才是等级制度的建筑师”
第四章社会结构及其历史演进
一、“克罗茨纳赫笔记”的刊布情形
二、所有制结构对政治设施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三、大革命宪法的价值追求
四、政治统治与普遍理性的背离
五、财产关系——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枢纽
六、人民主权及其代议制问题
七、通向社会历史深层的桥梁
第五章政治国家的异化及其扬弃(上)
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创作意旨和文本疏证
二、黑格尔法哲学思想
三、理性、人民性——法哲学批判的思想前提
第六章政治国家的异化及其扬弃(下)
一、泛神论的神秘主义——“逻辑本身的事物”
二、主权在君——站在最高峰的肉体统治
三、官僚机构——“国家的市民社会”
四、等级要素——“立宪国家批准的法定的谎言”
第七章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
一、作为“能够产生后果事件”的《德法年鉴》
二、“无情的批判”的原则
三、犹太精神——对自然和人的真正蔑视
四、当思想的闪电射入人民的园地
综论《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和马克思哲学的变革
一、聚讼纷纭的评论
二、在马克思思想的进程中
三、在同时代哲学图景的分野上
四、在当代实践格局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书目、期刊索引
主题索引
后记
|
內容試閱:
|
哲学与现实
遥想2 000多年前,哲学与现实是那样水乳交融地结合在一起,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运动场、市场、街头巷尾等公众场合与各式各样的人谈论哲学的问题,我们很难想象这种情景会出现在当今的世界和中国,这表明哲学与现实已经彼此疏远。
究其原因,现代哲学专业化、技术化的趋势是造成哲学与现实脱离的重要原因。以我们国家的哲学分科情况来看,我国综合性大学的哲学系或社科院的哲学研究所,哲学作为一级学科下有8个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和科学技术哲学。这些二级学科里又有更细的划分,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分为了不同的研究方向:政治哲学、发展哲学、社会哲学、实践哲学、历史哲学、中国马克思主义解释史、西方马克思主义等等,不一而足。虽然这种哲学的专业化、部门化对哲学研究的推进是必需的,但是,带来的问题却也是显而易见的:哲学不再是公众能讨论和过问的事情,哲学讨论成了仅属于哲学学科内的专业人士的权利,而且,伴随着哲学的专业化,各学科所使用的语言越来越晦涩难懂,哲学的语言仿佛巫师念的咒语,谁也听不懂。
这些情况越来越导致现实对哲学敬而远之,而哲学则把自己裹在象牙塔里,醉心于“冷静的自我审视”,哲学越来越成为脱离现实的天外之物。
面对这种哲学与现实相互脱离的困境,我们觉得,马克思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关于哲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的思考是有启发意义的。
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的哲学就显示出与传统哲学不同的特点,他不像传统哲学那样主张建立一种“自我审视的哲学”,他批评了以德国古典哲学为代表的追求完满体系的哲学,他说:“哲学,尤其是德国哲学,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喜欢冷静的自我审视……哲学,从其体系的发展来看,不是通俗易懂的;它在自身内部进行的隐秘活动在普通人看来是一种超出常规的、不切实际的行为;就像一个巫师,煞有介事地念着咒语,谁也不懂得他在念叨什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219页。
那么,马克思主张哲学应当是怎样的呢?是现实的哲学、时代的哲学、群众的哲学。
早在博士论文里,马克思就指出,自由是“定在中的自由”,“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50页。。与此相对应,哲学必须是世界化的哲学。哲学必须走出自己封闭的体系从而面向“尘世的现实”。为什么哲学必须这么做呢?因为现实世界是反自由理性的世界,世界充满了天上的和地上的神对人的自由的压制,因此,自我意识哲学就需要对尘世的现实展开批判,“当哲学作为意志面向现象世界的时候,体系便被降低为一个抽象的总体,就是说,它成为世界的一个方面,世界的另一个方面与它相对立。体系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反思的关系”同上书,75页。。结果,哲学在批判世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褪去了与世界格格不入的体系形式从而成为世界的一个方面。
在《〈科隆日报〉第179号的社论》一文里,马克思关于“哲学世界化”的思想就表达得更加具体了。马克思明确指出,哲学的产生、内容都根源于现实,他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同上书,219~220页。“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离开了自己的时代和人民,哲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不仅如此,哲学变革的方式也源于现实的世界。马克思指出,当哲学面对的是一个反自由理性的世界时,哲学就必须世界化,即进入现实世界中来批判世界。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那时,哲学不再是同其他各特定体系相对的特定体系,而变成面对世界的一般哲学,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各种外部表现证明,哲学正获得这样的意义,哲学正变成文化的活的灵魂”。这时,“哲学已进入沙龙、教士的书房、报纸的编辑室和朝廷的候见厅,进入同时代人的爱与憎”同上书,220页。。就这样,起初以理论体系形式存在的哲学进入世界,成为“文化的活的灵魂”、“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那么,哲学是在怎样的处境下进入世界的呢?马克思指出,哲学是被它的敌人的叫喊声引进世界的,他说:“敌人的这种叫喊声就如同初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对于一个焦急地谛听孩子哭声的母亲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1卷,220页。为了批判现实世界,哲学最终打破了自己的沉默,变成了报纸的撰稿人。
可见,哲学的产生、内容以及转变,都源于自己的时代和人民。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里,马克思还探讨了哲学所依赖的物质武器,那便是无产阶级。哲学视无产阶级为自己的物质武器,而无产阶级也视哲学为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结合群众的力量,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因此,这是一种为了群众也依靠群众的哲学。
可见,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就已经阐明了哲学与现实应有的关系,哲学不应脱离现实,哲学之光应当永远照耀现实,这是哲学与现实应有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