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
編輯推薦: |
《风湿免疫科护理手册第2版》适合广大护理同仁阅读,尤其适用于各级风湿免疫科护理人员阅读。
|
內容簡介: |
《风湿免疫科护理手册》是临床护理指南丛书之一。基于医学不断发展,新的治疗护理手段不断涌现,《风湿免疫科护理手册第2版》结合临床需要,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IgG4相关性疾病”、“SAPHO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在第1版的基础上,对各种疾病的护理内容,包括护理问题、护理目标、一般护理、专科护理、健康宣教、并发症的护理等做了部分修改。内容简练、易懂,且实用性强。
|
目錄:
|
第一章风湿性疾病总论
第一节风湿性疾病概述
第二节风湿性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及评估
第二章弥漫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第二节RS3PE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第三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护理
第四节系统性硬化症患者的护理
第五节炎性肌病患者的护理
第六节血管炎患者的护理
第七节肉芽肿性多血管炎患者的护理
第八节贝赫切特病患者的护理
第九节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第十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第十一节结节性脂膜炎患者的护理
第十二节嗜酸性筋膜炎患者的护理
第三章脊柱关节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
第二节银屑病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第三节炎性肠病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第四节反应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第四章骨与软骨病患者的护理
第一节骨关节炎患者的护理
第二节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
第三节复发性多软骨炎患者的护理
第五章痛风患者的护理
第六章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护理
第七章成人斯蒂尔病患者的护理
第八章风湿性多肌痛患者的护理
第九章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第十章IgG4相关性疾病患者的护理
第十一章SAPHO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参考文献
附录风湿免疫科常用药物副作用及护理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风湿性疾病总论
第一节 风湿性疾病概述
一、风湿性疾病的概念
风湿性疾病(rheumatic diseases)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肉、滑囊、肌腱、筋膜等的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疾病,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关节、肌肉、肌腱、骨骼、血管的炎症、疼痛和功能障碍。
风湿性疾病可以是全身性或系统性的,也可以是局限性的;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功能性的;各种原因所致的关节炎占重要组成部分,但风湿性疾病不只局限于关节炎。很多风湿性疾病以疼痛(关节、肌肉、软组织、神经等的疼痛)为主要症状,但并不是所有风湿性疾病都伴随疼痛。
弥漫性结缔组织病(diffus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也称为结缔组织病,是风湿性疾病的一大类,特指以血管和结缔组织的慢性炎症为病理基础,引起多器官系统损害的一类疾病。结缔组织病包括了目前临床最常见的病种,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干燥综合征等。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年化,风湿性疾病的患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国内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为0.32%~0.36%,强直性脊柱炎约为0.25%,骨关节炎在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更高达50%,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者也日益增多。而且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骨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的患者也将越来越多。风湿性疾病已经成为21世纪最常见,并且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
二、风湿性疾病的历史
风湿性疾病的历史悠久,可能与人类的历史同样漫长。考古学家发现上古冰河期人脊椎骨化石已有关节炎征象。数千年来,风湿性疾病一直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人们在征服这类疾病的漫长实践中,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
风湿性疾病在中外医学史籍中也早有记载。在西方医学中,风湿(rheuma)一词最早见于公元前400年《希波克拉底文集》中《人体解剖》一书。“rheuma”源于古希腊语,意为流动,意同“卡他、炎症”(catarrhos),反映了最初人们对此类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即病因学中著名的体液学说。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生命决定于血液、黏液、黄胆汁和黑胆汁的平衡。而风湿性疾病则是由于冷湿黏液下注于内脏、四肢而引起的疼痛性疾病。这一理论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中世纪。
而中医将涉及机体关节疼痛、肿胀、麻木、活动受限等的症状归于“痹症”范畴。痹症是指因受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而至经络闭阻、气血凝滞引起的以痛为主症的疾病。痹症在中医学文献中出现很早。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公元前5世纪)中《素问?痹论》篇就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强调该类疾病的发病与外邪入侵、饮食生活环境以及机体正气不足有关,并根据病因进行了分类,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伤及内脏的称五脏痹,伤及筋肉皮骨血的称五体痹。
这是东西方医学对本类疾病的最初的较为系统的认识,虽然其内涵与外延有着明显差异,但均是对一组类似的临床症状的描述,既各种原因引起的四肢、肢体的疼痛。
到了17世纪,拜伦(Guillaume Baillou,1558~1616年)在其死后1642年发表的遗著中介绍了作为全身性肌肉骨骼综合征的风湿病概念:“关节炎是风湿性疾病在全身的反应”,认为其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拜伦被称为“风湿性疾病之父”。
在风湿性疾病学科发展过程中,曾经采用过多个名称,它们抑或根据病理命名、抑或根据发病机制命名,如:胶原病(collagen disease)、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等。称谓的不同反映了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也反映了人们对风湿性疾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但上述名称并不能包含此类疾病的全部,所以当今的临床学家多主张仍使用风湿性疾病这一名称。
随着基础医学,尤其是基础免疫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的迅速发展,风湿病学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如基础免疫学的发展不仅为许多风湿性疾病阐明了发病机制,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诊断和治疗风湿性疾病的有效手段。类风湿因子(1948年)、狼疮细胞(1948年)、抗核抗体(1950年)陆续被发现,泼尼松和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治疗,一系列重大进展使风湿病学有了一个飞跃发展,使风湿性疾病的研究进入到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崭新阶段。
三、风湿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1. 呈发作与缓解交替的慢性病程 大多数风湿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等,由于目前尚无有效的医疗手段彻底治愈,均表现为病程漫长、起伏不定。
2. 同一疾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大 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有的病人以皮肤损害为主,出现典型的蝶形红斑;有的病人无皮肤损害,却有明显的狼疮肾炎的表现,甚至发生肾衰竭。
3. 免疫学异常 许多风湿性疾病都有免疫学检查的异常,并能反应疾病活动度,如补体异常、免疫复合物增加、出现大量自身抗体等;有些还会有标志性抗体的出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标记性抗体是抗Sm抗体,类风湿关节炎的标记性抗体是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等。
4. 治疗难度大 目前大多风湿性疾病缺乏特异的治疗手段,虽然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均有一定反应,但难以治愈疾病,且不同病人对抗风湿病药物(如免疫抑制剂等)的耐受量、疗效及不良反应等有较大差异,故常引起较高致残率(如类风湿关节炎)或病死率(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症)。
四、风湿性疾病的分类
风湿性疾病目前尚无国际统一分类。目前国内对该类疾病的分类多引用美国关节炎基金社第10版《风湿性疾病概要》(1993)一书中的的分类标准,从病因学、组织学、病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免疫学以及临床医学等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归纳后分为10大类,包括120余种风湿性疾病(表1-1)。
表1-1 美国风湿病学学会对风湿性疾病的命名和分类(1993)
五、风湿性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风湿性疾病的病因
尚不完全明确,但大多数风湿性疾病是与遗传、感染、性激素、环境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
1. 遗传因素 尽管风湿性疾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性疾病,但是遗传因素在风湿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已经较为肯定。在临床上,某些风湿性疾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单卵孪生子共患某种风湿性疾病概率增高均提示该类疾病的遗传背景。
HLA(human leukocyte antigen,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是人类白细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类,因其高度多态性而成为最能代表个体特异性并伴随个体终身的稳定的遗传标志。免疫遗传学的进展和HLA抗原与相关疾病的研究增加了对风湿性疾病的发病机制认识。因此,某些特定类型的HLA便成为某些疾病的遗传标志。如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HLA-DR4基因阳性率达60%~70%,而正常人群中仅25%~30%阳性,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HLA-B27阳性率高达90%~95%,而正常人群中阳性率仅为4%~8%。目前认为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等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密切相关。与HLA抗原型别相关的常见风湿性疾病及相对危险率(表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