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註冊 |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EMS,時效:出貨後2-3日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2023年08月出版新書

2023年07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可持续建筑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

書城自編碼: 260256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建筑建筑科学
作者: 褚冬竹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49160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64/334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89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奥登诗精选
《 奥登诗精选 》

售價:NT$ 510.0
《你的名字。》美术画集
《 《你的名字。》美术画集 》

售價:NT$ 562.0
北齐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全2册)
《 北齐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全2册) 》

售價:NT$ 770.0
美丽的地球:高山(呈现世界70余座宏伟高山,感受世界的起伏)
《 美丽的地球:高山(呈现世界70余座宏伟高山,感受世界的起伏) 》

售價:NT$ 510.0
下一个风口: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科创投资逻辑
《 下一个风口: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科创投资逻辑 》

售價:NT$ 364.0
傻钱:社交浪潮与散户革命
《 傻钱:社交浪潮与散户革命 》

售價:NT$ 354.0
猎头高情商沟通实务
《 猎头高情商沟通实务 》

售價:NT$ 255.0
桃花夭夭,灼一世芳华:古代蕙心女子的诗情词韵
《 桃花夭夭,灼一世芳华:古代蕙心女子的诗情词韵 》

售價:NT$ 218.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81
《 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2015 》
+

NT$ 428
《 SketchUp建筑设计实践(专家教你学会精粹的建筑设计绘图技法,书盘结合,为您轻松解决制图难题) 》
+

NT$ 466
《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实用便携手册 》
+

NT$ 361
《 水泥混凝土外加剂配方与制备 》
編輯推薦:
《可持续建筑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适合建筑类院校师生、建筑师,相关设计理论研究者及绿色建筑评估领域专业人士阅读。
目錄

前言
第1章为未来而设计
1.1研究的缘起
1.1.1整体观念:从自我走向环境
1.1.2技术支撑:从感觉走向量化
1.1.3设计实践:从独立走向整合
1.2研究对象与定位
1.3基础概念
1.3.1可持续建筑
1.3.2设计程序、设计生成与设计评价
1.3.3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
1.4相关研究概述
1.5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2章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生成:环境、社会与经济
2.1不仅是绿色:广义可持续目标体系的建立
2.2可持续建筑设计过程辨析
2.2.1传统与未来:两种设计过程
2.2.2集成互动:可持续建筑设计程序的基本特征
2.3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思维与设计工具
2.3.1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思维
2.3.2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工具
2.4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生成过程
2.4.1可持续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要点
2.4.2起步阶段:设计前期的思考与决策
2.4.3发展阶段:构思发展与性能深化
2.4.4综合阶段:构想的综合与锚固
2.5实例:加拿大曼尼托巴水电集团办公楼设计
2.5.1前期概况
2.5.2设计问题
2.5.3设计目标
2.5.4设计策略
2.5.5工作方式
2.6小结:集成整合下的理性创造

第3章可持续目标下的设计评价:价值与效能
3.1价值论视角下的设计评价
3.1.1价值论概要
3.1.2设计价值论
3.1.3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价值观
3.1.4价值、效能:交汇于设计评价
3.1.5设计过程中评价的基本特点
3.2质化与量化:两种评价理念
3.2.1从设计特性出发的两种评价理念
3.2.2质化与量化结合的多准则评价思路
3.3设计过程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3.1典型可持续建筑评价体系评析
3.3.2基于"可持续效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4可持续建筑设计评价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4.1基本步骤
3.4.2典型评价方法解析
3.5小结:价值与效能互动中的评价与决策

第4章设计生成与评价一体化:同步联动机制的建立
4.1可持续建筑生成与评价一体化机制概述
4.1.1评价的介入
4.1.2融入设计思维的集成化
4.1.3IMGESB的基本性质
4.2IMGESB的模型框架
4.3IMGESB的四个关键性"一体化"模块
4.3.1IMGESB四模块机制概述
4.3.2策划分析模块(IIM):设计信息输入与管理
4.3.3概念发生模块(CGD):设计概念生成与发展
4.3.4性能优化模块(STO):设计策略验证与优化
4.3.5综合决策模块(DMI):设计决策确定与综合
4.4实例:基于IMGESB的实验性设计
4.4.1项目概况
4.4.2设计起点
4.4.3设计问题
4.4.4设计原则与目标
4.4.5具体设计实施步骤
4.5IMGESB用于实践的关键问题
4.6小结:评价显性介入下的一体化

第5章面向整合的未来
5.1理想、现实与过程:整体品质观下的设计方法论
5.1.1总结性论述
5.1.2可实现的理想
5.1.3回归中国现实
5.1.4过程中的力量
5.1.5有节制的品质
5.2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內容試閱
第1章为未来而设计
1.1研究的缘起
建筑伴随人类前行已逾万年,并且还将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点已经毋庸置疑。它应当如何更好地进化,是每个相关从业者必须思索的问题。
2000年,荷兰建筑师库哈斯在普利兹克奖的授奖典礼上发表演说,纵论当代建筑的处境,回顾了建筑学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种种巨变例如,建筑设计从个体走向团队、独立建筑走向都市化、政治统揽走向市场经济,以及从传统建造走向虚拟技术等问题。,并对建筑学的未来提出个人的警告:“如果不 重新将建筑视作一种思考古老问题的方式,解决从最政治的到最实际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从永恒中解放自己,开始思索更加有力而直觉的问题,比如自然性的缺失,建筑学也许将不会持续到2050年。”
虽然建筑学绝没有岌岌可危到只剩下几十年的光阴,但库哈斯的确以犀利的言语警醒我们对这个迅猛变化的时代进行再度审视:探寻建筑学本身基本而深层的诸多问题,以校正未来的行走方向。
图1.1人类改变自然:荷兰拦海大坝的修建场景1931)
来源: Max Dendermonde. The Dutch and Their Dikes
建筑与人类的发展交织前行。从遮蔽风雨、阻隔虫兽的卑微,到大兴土木、人定胜天的豪迈,人与自然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共存和较量。 建筑作为最大量、最普遍的人造空间载体,由于其直接关联着对自然的改造,一次次地被置于这场持续斗争的前线。凭借技术,人类早已可以移山填海、河流改道,但终究改变不了自身作为大自然一分子的事实图1.1荷兰拦海大坝全长30.5千米,坝基宽220米,高10余米,坝顶平均宽度90米,由荷兰著名水利工程师莱利设计。1927年动工,1932年竣工,共造土地数千平方千米,并将海湾变为了巨大的淡水湖,但这样改造自然的工程在近年来已经开始逐渐被质疑。“上帝将地球借给我们生活,这是一个伟大的遗产,它更多的属于我们的子子孙孙。 我们没有权利因为我们做错任何事情或疏忽大意而使他们受到不必要的惩罚,或者用我们的权利剥夺他们本应继承的利益”Ruskin约翰 罗斯金John Ruskin,1819 1900),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他对社会的评论使他被视为道德领路人或预言家,先后于1870 1879年和1883 1884年两次担任牛津大学的美术教授。,1850)。面对庞大的自然系统,在历经多次惨痛教训之后,人类终于意识到,发展的同时不忘对后世与自然的尊重才是唯一的长久生存之道——这正是已获广泛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精神图1.2)。
图1.2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浪潮同样有力地推动着建筑进化之舟。对可持续建筑的理解、认知与执行,也成为建筑师在这个浪潮中必须经历的一课。面对自然与未来,人类该如何创造自身的栖居空间?
面对未来,为获取可持续的发展机会,人类必须用质量性发展的经济范式来代替数量性扩张的增长,由此带来对各行业质量更高、更精细的要求。因此,建筑建造此处的建造意指完整的建设行为,包括从建筑需求为起点,经历策划、设计,再到施工、制造,直至交付使用的全过程。的“精耕细作”时代也正在到来,对建筑品质和可持续性等质量性要素将会更加注重。这一转变涉及整个建筑业全程,且更依赖于整个过程的前端事件——设计环节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于是,自然引出了一个切实的问题——如何设计得更好。
于是,我们要心存敬畏,思考可持续发展思想下建筑的未来,探索与践行对自然、对未来负责的建筑设计生成与应对之路。
1.1.1整体观念:从自我走向环境
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提出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发展观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的西方发展模式)和思维方式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世界保护策略》中首次使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呼吁全世界“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并随着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通过一系列重要文件报告、宣言)的颁布,如《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已使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逐渐转变为人类的共同行动纲领,获得广泛共识。
尽管不同的机构、组织和人物对可持续发展观念有着不尽相同的表述,但始终围绕着“需求”与“限制”两个核心问题。正如《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以满足需求为基本前提,以合理限制为根本手段。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智慧的、平衡的、负有责任的思维与战略,将当下与未来的利益进行权衡,以更长远的眼光决策当前的活动,超越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思维和定义,倡导一种更深层次的生态整体主义观念。建筑作为一种基于自然环境而生的人类文明成果,其发展观念的转型更需要契合这场思想的巨变,因此我们必须有所行动。
建筑发展早期,由于技术水平低下,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协调的,虽然这样的协调有着“被迫”适应的成分。这是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第一个阶段。随着人类技术能力的提升,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天平开始变化。人类对于科学认识的进步,最终取代了解释自然现象的神奇力量之说。虽然摆脱了自然迷信的专制,但是却走入了另外一个误区,即在人类建设的观念中,环境能够被改造,为我所用。建筑尤其是重要公共建筑)逐渐发展成为宣扬力量、炫耀技能、传递观念的载体,几乎已经无需考虑自然环境的影响图1.3)。
图1.3建筑的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个性化
新技术在创造特色的同时,也可能在扼杀特色。曾经鲜明多样的地域性适宜技术可能随着技术经济发展被逐渐淡化趋同。如今,人类更加敏锐和谨慎地面对环境与未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也已逐渐由宏观战略进入到行业内的具体行动中图1.4)。
图1.4有机整体的可持续建筑:高层办公楼概念设计
在建筑作为“自我”的时代,建筑师对建筑的思考往往是静态的(功能、结构、形态)。从自我走向环境的设计观念发展,建筑应当被视为一个和它的使用者、文脉、环境,甚至其自身系统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在这个层面,当代及其未来的)建筑设计明显带有现代科学中的非线性特点。从问题的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是一个综合而复杂的推衍与评价、分析与筛选的过程,显然不能用线性的因果关系来获取事物间的深层次联系。
针对环境的设计是一个面对各种变化的动态反应。环境要素并非是一个恒定问题:过高或过低的对环境系统的评估都将对建筑性能、成本和舒适度带来负面影响。
随着产品技术的普及和设备成本的降低,可以预见,今天基于能耗、资源角度出发且数量有限的绿色建筑将逐步拓展为内涵更为丰富的可持续建筑,必将逐渐成为未来的普通建筑。而今天刻意强调的生态、环保性质也必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基本要求——简言之,建筑各项品质必将得到更为有效地综合,并逐步提高,真正实现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更好地建造。
显然,在这个从特类到普通的发展过程中,设计的更新与进步肩负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1.1.2技术支撑:从感觉走向量化
建筑与科技密不可分。科学的进步不仅推进了新技术和新工具的创造,更在意识和观念上影响着人们。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如何判断何种选择是最佳选择,尤其是在设计初期方向模糊、可能性众多的情形之下,冷静选择一个恰当的方向,比不假思索地埋头苦干更为重要。因此,在如何设计得更好后又必须追加一个问题——如何评判得更好。此时,科技手段成为设计实现理性优化与择优判断的重要工具。
科学技术新发展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新科学理论为建筑界认识世界揭开了全新的一幕,由此引发的建筑新风格和新理念的诞生极大地丰富了建筑学理论内涵;二是新技术成果不仅推进了新材料、新构造、新建造方法的诞生,更在设计过程中日益散发出强大的力量,尤其是在计算机平台发展下的数字设计技术的突飞猛进,将设计原本只能凭感受或经验评判的那一部分问题以更加令人信服且直观的方式推向深入,使设计成果的内在机能得到更加可靠的提升。
从历史视角来看,与哲学思维方式的巨变相呼应,20个世纪出现了诸多革命性的科学发展方向,产生许多新理论和新发现,更为各行业提供了全新的认识世界的科学工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从简单性科学向复杂性科学发展。以系统自组织理论为代表的新理论,以及模拟、混沌、非线性等新认识方式,挑战着传统理论自上而下的精英立场,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从个体出发,以及自下而上的新观察立场。模糊理论、突变理论、协同理论、平衡理论,以及博弈论的出现,为建筑学研究拓展了丰富的思考新领域与工具。
技术是建筑得以实现的基础,但越是在高度技术发展背景下的建筑,越被置于一种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它试图紧随与最新科技发展或其他艺术门类的先锋话语,逐渐抽身于建筑物作为栖居空间的基本定位,变成技术的集成演示,并加入对现代性的批判阵营之中;另一方面,建筑的固有功用引发的价值标准愉悦、和谐、永恒)又将它与现实相妥协,促使建筑回归到“人”这个具体事物之中。正如布洛赫恩斯特 布洛赫Ernst Bloch,1885~1977),20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有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作出创新的人物。指出的,对肤浅的理性与效率的追求成为这种现代社会生活片段化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反映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秩序李翔宁,2008)。
技术对建筑的影响凸显于流程的两端,即设计与建造。一是技术对建造活动本身的促进提升,二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发展带来的对建筑设计的变革。但对于建筑设计这样一门高度关注心理与行为的学科,也需要明白科学绝不是万能的。就像维特根斯坦曾经嘲笑说科学无法告诉你哪种咖啡味道更好些一样。对于科学不断发展出的新理念,需要甄别、借鉴到设计领域中来,保持一种审慎但开放的态度,是设计研究中一种恰当的姿态。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