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NT$
254.0
《
万千教育学前·与幼儿一起解决问题:捕捉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
》
售價:NT$
214.0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NT$
254.0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NT$
254.0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NT$
500.0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NT$
500.0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內容簡介: |
的《长足大竹象》以乐山师范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沐川林业局等单位组成的林竹生态中心课题组多年长足大竹象研究成果为核心素材合编而成,全面系统地介绍长足大竹象生物学特点、综合治理方法及最新成果。内容包括长足大竹象起源、分类与分布,生物学、生理学、生态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技术等,可读性强、信息量大,可为长足大竹象的防治提供理论指导。目前本书防治技术已经应用到四川竹林保护的实践中。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对教学、科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病虫害防治等相关专业教学、科研、生产工作者提供参考。
|
目錄:
|
第1章 长足大竹象分类与分布及形态特征
1.1 分类与分布
1.2 形态学特征
参考文献
第2章 长足大竹象的生物学特性
2.1 生殖生物学
2.2 生活史
2.3 生活习性
2.4 危害特性
参考文献
第3章 长足大竹象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
3.1 幼虫种群动态
3.2 气候因子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3.3 气候预测模型研究
3.4 种群密度与虫孔数、竹笋受害率的关系,以及虫口密度的预测
参考文献
第4章 长足大竹象幼虫消化酶活性及触角对竹笋挥发物电位反应
4.1 幼虫消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4.2 竹笋挥发物成分与触角电位反应研究
参考文献
第5章 长足大竹象的综合防治
5.1 化学防治
5.2 物理防治
5.3 生物防治
5.4 植物源农药防治
5.5 引诱剂配合诱捕器诱捕防治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第1章长足大竹象分类与分布及形态特征
1.1分类与分布
长足大竹象yrtotrachelus bugueti Guerin Meneville隶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i象甲科Curculionidae弯颈象属Cyrtotrachelus ,也称竹横锥象甲,分布于印度、柬埔寨、越南、印度尼西亚、日本、菲律宾和中国的福建、台湾、江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1.2形态学特征
1.2.1表观形态特征
成虫长足大竹象雌虫体长23~38mm,雄虫26~42mm,雄虫个体较大。体橙黄色或黑褐色,头半圆形、黑色,管状喙从头部前方伸出,黑色。雌虫背面左右两侧各有一浅凹槽,雄虫背面有一个明显的凹槽,凹槽边有齿状突起。触角膝状,着生于喙的后方月牙形沟中。前胸背板成圆形隆起,后缘正中有一箭状黑斑。鞘翅黄色或黑褐色,外缘圆,臀部处有1尖的突起,两个翅合并时,在翅中组成一个90°角的齿状突起。雌虫前足腿节长于或等于胫节,胫节内侧棕色毛短而疏;雄虫前足长大,腿节、胫节长于中后足,腿节短于胫节,胫节下方棕色毛密而长。
卵长椭圆形,长径4.0~5.2mm,上端略尖,下端圆,初产乳白色,有光泽,渐变为乳黄色。表面光滑,无斑纹。
幼虫初孵幼虫体长5mm,全体乳白色;老熟幼虫体长46~55mm,体深黄色,头黄褐色,大颚黑色。前胸背板骨化,背板上有1黄色盾板,上有黑褐色“八字”形斑。体多皱褶,无斑纹。
蛹体长35~50mm,初化乳白色,渐变为土黄色,前胸背板后缘具褐色箭状纹。茧较坚硬,外附有竹叶碎片、杂草及土粒。
1.2.2超微形态学
1.2.2.1触角超微结构
昆虫的嗅觉、触觉、味觉等功能主要通过触角上着生的不同类型的化学感器来实现杜永均等,1995;Ochieng,et al.,2000;Thorpe,et al.,2007;Bruyne,et al.,2008。对昆虫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嗅觉感器的小孔结构及气味结合蛋白的分布等研究表明,气味结合蛋白存在于触角锥形感器中,该感器细胞壁薄,具有丰富的小孔并富含神经细胞,行使感知植物气味的生理功能Almaas,et al.,1991;Chinta,et al.,1997;Vogt,et al.,1999;Steinbrecht,1997;Consoli,et al.,1999;Ochieng,et al.,2000;金鑫等,2004;Dweck,2009。为了确定触角上感知竹笋气味的化学感器数量及分布,在2008年7月中旬应用电镜扫描对长足大竹象成虫触角超微结构进行研究,取供试雌雄成虫在解剖镜下用镊子和医用手术刀将触角和口器从头部切下,然后用不同浓度梯度的乙醇30%—50%—70%—80%脱水,将样品浸于80%的乙醇中用超声波振动去除肉眼不可见的细小污物,再用乙醇逐级85%—90%—95%—100%脱水,经临界点干燥仪干燥,将干燥好的样品观察面向上粘台,用JFC 1600型离子溅射仪喷金,置于JSM 5900LV扫描电镜下观察、拍照,见图1.1和图1.2。
图1.1长足大竹象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A.触角鞭节的7个亚节;B、C.锥形感器;D.毛形感器长直毛形;E.毛形感器长曲毛形;F、G.柱形感器;H~K.芽形感器;L.手形感器
图1.2长足大竹象口器扫描电镜观察
A.口器MF 上唇;MD 上颚;MX 下颚;LB 下唇;LN 舌;MP 颚须;B~D.长柱毛形感器
触角的一般形态长足大竹象成虫触角分3部分:柄节、梗节和鞭节,其中鞭节由7个亚节组成图1.1A,雌雄无明显差异,触角呈膝状弯曲,雌雄长度相似。鞭节平均长3 902.78±62.51μm,7个亚节平均长度分别为526.16±10.32μm、673.67±6.93μm、615.11±12.87μm、466.35±9.25μm、465.59±3.66μm、527.46±4.33μm、584.87±7.54μm,末亚节最大,宽度达2109.31±32.18μm。感觉器主要集中在鞭节末亚节底面,在鞭节的第1~6亚节很少分布,柄节和梗节则几乎没有分布。通过电镜观察在长足大竹象触角上共发现了5类感器,分别为锥形感器、毛形感器、柱形感器、芽形感器、手形感器,各感器的长度、基部直径及在触角上的密度列于表1.1。雌雄个体之间,触角感器类型相同,每种类型感器的分布无明显差异。
表1.1触角化学感器的形态特征和数量分布
毛形感器毛形感器是长足大竹象触角上数量较多的感器,分布于鞭节末亚节底面。按其形状和大小可分为长直毛形感器图1.1D和长曲毛形感器图1.1E。前者毛状,细长光滑,顶端粗平,着生于鞭节末节底面,与触角约成90°角,长27.83±1.21μm,基部直径约2.68±0.09μm,密度平均为0.008±0.001个μm2。长曲毛形感器顶端弯曲,细长光滑,长27.52±1.66μm,基部直径约2.42±0.11μm,密度平均为0.011±0.001个μm2。
柱形感器直立着生,顶端钝圆,外形粗壮图1.1F~G,是其区别于其他感器的形态特征。数量较少,分布于鞭节末亚节底面,长10.55±0.73μm,基部直径约2.42±0.15μm,密度平均为8.0×10-4±4.0×10-5个μm2。
锥形感器它是触角上数量最多、密度最大的感器图1.1B~C,丛生于鞭节末节底面,顶端尖细,基部粗大,短而直,呈直立的三角锥形。
芽形感器叶芽形,零星分布于鞭节的第1~7亚节的角质上,基部有一向下凹陷的臼状窝,呈20°~45°角着生图1.1H~K,中上部皱褶或有分支,长29.34±2.224μm,基部直径约6.11±0.43μm,密度平均为1.0-4±1.0-5个μm2。
手形感器平卧在鞭节的第1亚节角质上,中上部有4根细指形分支,形如修长的细手图1.1L,每个触角有2~4个手形感器表1.1。
1.2.2.2口器超微结构
长足大竹象头部感器主要集中在触角和口器,口器同触角一样同是感知外界的重要器官,为了解长足大竹象识别竹笋的感器结构,进行了口器电镜扫描。
成虫的额与头顶向前极度延伸,形成象鼻状的“喙”,口器生于喙端,为咀嚼式口器图1.2A。口器包括5部分: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上唇是盖在口器上方的一个坚硬的薄片;上颚位于上唇的下方,为一对坚硬的块状物,能一张一合地运动,钻食竹笋;下颚位于上颚的下方,左右外颚叶、内颚叶退化成一对小块状物,左右下颚须缩短成为一对小灯泡状物;下唇位于口器底部,下颚须退化,整个下颚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硬状物;舌位于口器的中央,前端为一丛生的毛状物图1.2B。
根据电镜扫描图1.2,口器上感器有两种,一种是口器舌上数量最多的长柱毛形的感器,粗长,呈圆柱形,感器尖端呈断面形、纯圆形、破损形、芽形等不同形状图1.2C~D,明显不同于其他感器,丛生于口器中央,长136.34±8.58μm,直径7.85±0.83μm,密度为0.0036±0.0005个μm2。另一种是圆形的小灯泡状的下颚须。
1.2.2.3前胸背板超微结构
为探讨其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及为行为学研究提供参考证据,观察了长足大竹象虫前胸背板超显微结构。
利用电镜扫描长足大竹象前胸背板结果显示:体表不光滑图1.3A,分布不规则多边形刻纹;在不规则多边形边缘及内部有大量圆形孔洞图1.3B;前胸背板壁上有大量不规则裂缝图1.3C;体表有大量形状不规则、边缘轮廓模糊的凹陷图1.3D。
大量的凹陷中央生有较短的毛,仅见毛根,且较粗,顶端钝圆,直立着生于凹陷的小窝内,毛根基部直径为6.19μm,数量较少,零星分布在前胸背板上,着生感器的凹陷小窝直径约10μm,凹陷呈沟壑状波纹环形散开图1.3E,且边缘轮廓清楚,大小不一图1.3F。
芽形感器零星分布。在前胸背板表面,呈叶芽形,长16.19μm,基部直径为4.29μm,基部着生于一向下凹陷的臼状窝内,呈20°~45°着生,中上部皱褶或分支,顶端弯曲。凹陷的臼状窝直径为7.14μm,且凹陷呈波纹状条形散开图1.3F。
图1.3长足大竹象前胸背板扫描电镜观察
A.表面;B.刻纹和孔;C.裂缝;D.凹陷;E.短毛;F.芽形感器
大量研究表明,对于水生和空中飞行动物而言,阻力和黏附最小的是非光滑表面,而不是光滑表面程红等,2000,鞘翅目昆虫的非光滑表面具有很低的摩擦系数于敏等,2011。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到长足大竹象的前胸背板、凹陷和裂纹构成了非光滑表面。这种非光滑表面具有一定的减少黏附的作用,从行为角度看,长足大竹象成虫活动敏捷可能也与其体表粗糙、阻力小有关。同时,在野外观察到的长足大竹象体表干净,可能也与其非光滑表面在环境中黏附作用小有关,这一现象还需进一步对非光滑表面的疏水性作测量验证。
1.2.2.4鞘翅超微结构
鞘翅目昆虫种类多,分布广,适应性强,这与它们具有鞘翅这一结构有密切联系。鞘翅为这类昆虫的前翅,坚硬如角质,不用于飞行,主要用来保护背部和起飞行作用的后翅。甲虫鞘翅的细微结构在分类上具有重要价值。Holleway1997曾对19种锹甲鞘翅表面结构进行过电镜观察,认为鞘翅表面超微结构具有属和亚科的特异性。高明媛等2000曾对14属25种萤叶甲鞘翅内外表面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电镜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萤叶甲鞘翅外表面的超微结构具有多样化,属、种特异性明显。张迎春等2002对二十八星瓢虫和马铃薯瓢虫的鞘翅表面结构进行了观察研究,这两种瓢虫鞘翅外表面刻点的深浅和毛的着生部位不同。张迎春等2011对铁甲科和叶甲一些种类的鞘翅表面结构也进行过研究。
在电镜下可以观察到,在鞘翅肩部的表面,具有鳞状刻纹,刻纹顶端有V形小齿,长19.05μm,基部宽8.33μm,基部全部附着在鞘翅表面,末端游离,呈匍匐状纵向分布在鞘翅表面,顶端指向鞘翅末端图1.4A。
在肩部表面的鳞状刻纹上,着生着大量的毛,有的直立,有的弯曲,排列较紧密,长11.90~123.80μm,基部直径为5.71~6.96μm,形成了毛斑,这与肉眼在该部位观察到的斑相吻合图1.4B。
鞘翅上的刻点排列整齐,形成了鞘翅的点刻沟图1.4C。这一部分并不是整片连接在一起,而是呈鳞片状连接在一起,形成条形鳞片。条形鳞片呈横向排列,相邻条形鳞片不连接在一起,存在间隙。条形鳞片上有小孔,小孔稀疏分布在其上面。在条形鳞片结构上分布着大量不规则的裂痕图1.4D。在具点刻沟的鞘翅的这一部分,广泛分布芽形感器,长16.19μm图1.4E~F。
图1.4长足大竹象虫鞘翅扫描电镜观察
A.鳞状刻纹;B.长毛;C.点刻沟;D.鳞片结构;E~F.芽型感器
通过对长足大竹象的鞘翅进行电镜扫描,观察到其超微结构由孔毛和凹坑构成复合结构,这与其他学者对鞘翅目其他昆虫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这可能与在鞘翅目昆虫长期进化过程中,鞘翅起适应陆地生活、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有关饶冉,2012。
与鞘翅目其他昆虫相比,长足大竹象鞘翅上分布有大量芽形感器,在鞘翅目其他昆虫中尚未见报道黄东光等,2004;张迎春等,2011,感器是昆虫接收外界信号的器官,推测这可能与其独特的生境密切相关,该感器的功能还需更多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验证。
1.2.2.5长足大竹象成虫中足的附节
课题组在长足大竹象的研究实践中发现,较大孔径网孔边长3~4cm无任何黏合剂的光滑聚乙烯虫网网线直径0.1mm能将长足大竹象成虫牢牢地捕获,而密实、小孔径边长小于2cm的虫网却很少能捕捉住该虫,即使是多层小孔径虫网也是如此。这种与常理相悖的特异现象提示可能较大孔径光滑聚乙烯虫网与长足大竹象足之间存在某种作用力,这种作用力使得昆虫被虫网牢牢地捕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