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NT$
356.0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NT$
352.0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NT$
653.0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NT$
454.0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NT$
203.0
《
甲骨拼合六集
》
售價:NT$
1520.0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NT$
602.0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NT$
454.0
|
編輯推薦: |
《班秀文医论医话集》可供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中医药院校学生,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
內容簡介: |
班秀文教授为我国首届国医大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妇科专家和中医教育家。《班秀文医论医话集》收录了班秀文教授在各个时期所写的医论和医话共171篇,按其内容和性质分为11类,涉及经典研习、治学方法、教育教学、医理阐发、学术探讨、临证心得、妇科论治、方药运用、摄生调养等方面,充分体现了班秀文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实用价值。
|
目錄:
|
《国医大师临床研究》丛书序
我的历程(代序)
前言
经典心悟(1)
一、必须重视《内经》的学习(3)
二、学习《伤寒论》贵在融会贯通(3)
三、谈谈《金匮要略》的学习问题(4)
四、《内经》的防老思想初探(7)
五、试探《内经》有关妇科的论述(9)
六、论六经辨证在妇科病的运用(13)
七、仲景对妇科学的贡献(18)
八、《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探讨(20)
九、试论《金匮要略》的温法(25)
十、《金匮要略》论瘀初探(28)
十一、论《金匮要略》妇科三篇(31)
十二、古方能治今病(34)
十三、运用桂枝汤的经验(36)
十四、《金匮》方在妇科病的运用(38)
十五、当归芍药散在妇科中的临床运用(42)
十六、苓桂术甘汤临床应用一得(44)
薪火相传(45)
一、读书与临床(47)
二、谈谈理论与临床(47)
三、继承和发扬(51)
四、虚心学习,矢志不渝(51)
五、我对于课堂教学的一些体会(56)
六、谈谈中医临床教学问题(60)
七、试论医史教学的作用和课程设置(62)
八、要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人才的培养(65)
医理阐发(69)
一、“神明之心”(71)
二、“心开窍于耳”(71)
三、“心与胞宫”(72)
四、脾以升为健(73)
五、论胞宫(73)
六、谈谈人体脏腑的气化(75)
七、论奇经(78)
八、论妊脉(79)
九、“切脉识病”(80)
十、滑脉不一定是妊脉(81)
十一、辨证与辨病(82)
十二、治本与治标(82)
十三、浅谈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83)
十四、谈“上病下取”(84)
学术研讨(87)
一、略论张景岳的学术思想及辨证论治的特点(89)
二、张景岳妇科学术思想初探(93)
三、试探李时珍的治学思想及其对祖国医药学的贡献(95)
四、著名老中医刘惠宁学术思想(99)
五、试谈风温的辨证论治(101)
六、壮族医药学的防治特点(117)
七、读“我对疾病内外因关系的认识”后的意见(119)
八、我对“三焦”的看法(120)
临证发微(125)
一、治郁不离肝(127)
二、疏肝与柔肝(128)
三、谈治血之法(128)
四、治水与治血(129)
五、谈瘀血(130)
六、见痰休治痰(132)
七、虚痰治肾(133)
八、虚人感冒的治疗(134)
九、房事外感证治(135)
十、治麻贵透(137)
十一、麻疹证治(138)
十二、麻疹之治在于透(143)
十三、漫话头痛的治疗(143)
十四、治痹证贵通(144)
十五、富贵病——肺痨(145)
十六、浅谈冠心病的治与防(146)
十七、带状疱疹的治疗(147)
十八、漫话疳积(148)
十九、“婴病治母”(149)
二十、滋养肝肾治死精(150)
二十一、温养软坚,唯求一通(150)
二十二、五淋为病皆秽湿,通治有方土茯苓(152)
二十三、话说癫痫(153)
二十四、勿拘癫狂,详审虚实,实泻肝胃,虚扶心脾(154)
妇科心法(157)
一、论脏腑学说与妇科的关系(159)
二、试论心与妇科的关系(161)
三、论治肝特点及其在妇科病中的应用(163)
四、调补肝肾在妇科病的临床应用(166)
五、活血化瘀法在妇科病应用的体会(169)
六、谈谈妇女病治疗的一些问题(172)
七、治血法在妇科病的临床运用(174)
八、从肾治经(176)
九、月经病的防治(180)
十、月经病的辨证施治(184)
十一、痛经的辨证施治(197)
十二、经痛治疗重在疏肝理气活血化瘀(200)
十三、痛经证治(201)
十四、崩漏证治梗概(202)
十五、浅谈崩漏(203)
十六、崩漏治肾(204)
十七、崩漏的辨证施治(205)
十八、崩漏辨证论治(219)
十九、崩漏的治法(222)
二十、功能性子宫出血证治(225)
二十一、从肾治带(225)
二十二、带下病的辨证施治(226)
二十三、治带不忘瘀(228)
二十四、带下病的治疗(228)
二十五、治肾与妊娠(230)
二十六、妊娠病要养血(231)
二十七、妊娠呕吐的简易治疗(232)
二十八、胎前病防治的体会(232)
二十九、试论胎教(235)
三十、漫话滑胎(236)
三十一、习惯性流产的防治(237)
三十二、治肾与产后(237)
三十三、产后病治疗的几个问题(238)
三十四、新产多虚瘀(240)
三十五、漫谈不孕症(240)
三十六、不孕症的治疗首要调经(242)
三十七、动物药在不孕症中的应用(242)
三十八、不孕症的治疗经验(243)
三十九、壮医对不孕症的饮食疗法(245)
四十、输卵管阻塞的辨证施治(246)
四十一、试论子宫肌瘤的治法(248)
四十二、子宫颈糜烂(250)
四十三、漫谈盆腔炎的治疗(251)
四十四、更年期综合征证治(253)
四十五、试论妇科节育手术后诸症的病机与治疗(253)
四十六、习惯性流产的中医治疗评估与展望(257)
针灸发挥(263)
一、针灸治疗疟疾的初步观察报告(265)
二、针灸治愈回归热二例介绍(266)
三、针灸治疗疟疾的初步探讨(267)
四、针灸能治危重病(270)
五、行针手法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271)
六、肚腹三里留(271)
良方妙用(273)
一、逍遥散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275)
二、论四物汤(277)
三、青蒿鳖甲汤之妙用(279)
四、清宫解毒饮(280)
五、滋阴降逆汤(281)
六、解毒止痒汤(281)
七、柔肝止痒汤(282)
八、养血调经汤(282)
九、养血化瘀消癥汤(283)
十、养血通脉汤(283)
十一、安胎防漏汤(284)
十二、活精汤(285)
十三、加味芍药甘草汤(285)
十四、健脾消积丹(286)
用药心得(289)
一、浅谈生草药(291)
二、藤类药在带下病中的应用(292)
三、花类药在妇科中的应用(294)
四、漫话土茯苓(295)
五、益母草是妇科良药(295)
六、连翘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296)
七、玫瑰花(297)
八、车前草运用体会(298)
九、“蕹菜解药”(298)
十、漫话糯稻根须(299)
十一、附子临床应用点滴体会(300)
十二、漫话鸡血藤(301)
十三、鸡血藤治疗妇科病(302)
摄生调养(305)
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307)
二、治病与营养(307)
三、漫话老年病的饮食疗法(308)
四、浅谈患者的“忌口”问题(309)
五、美以健为本(311)
六、劳逸动静,持之以恒(312)
诊余随笔(315)
一、毛主席的阳光照耀着壮家(317)
二、张达旭《中医妇科临床经验选》序(317)
三、铭感与期望(318)
四、怀念——忆先师刘六桥老中医(318)
五、问题解答二则(319)
六、专题笔谈四则(320)
附录一班秀文传略(323)
附录二班秀文年谱大事记(327)
|
內容試閱:
|
经典心悟
一? 必须重视《内经》的学习
学习中医的途径,有主张从源到流,也有主张从流到源?前者能使根基踏实,日后根深叶茂;后者则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易学易懂,各有所长?我个人是赞同从源到流,也就是说要踏踏实实地从经典著作《内经》开始,因为《内经》所阐明的阴阳?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辨证?治则等理论,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一名医师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内经》的理论,在学术上就等于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要在医疗领域中有所作为,是比较困难的?
如何读《内经》,才能较快地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各人有各人的经验?我主张第一是粗读与精读并重?只有通篇读,才能初步了解《内经》的全貌,并找出它的重要篇章,为精读打好基础?只有精读,才能深入研究某一句?某一章节的精髓所在,才能更好地应用于临床?第二是学与用紧密结合,才能深刻理解原文的精神实质?例如,学习《素问?六节藏象论》之“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对于“主蛰”?“封藏”,一时很难理解其深义?后来通过临床实践,在妇女崩漏阴道出血量少或出血停止之后,后期巩固疗效,往往从补肾而收到满意的效果;屡孕屡堕之妇,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在孕前注意补益气血,孕后未病先防,以调补肝肾之法治之,多能足月顺产?可见“主蛰”?“封藏”的重要性?又如“肝者,罢极之本 以生血气”,历代的说法,都不大统一?对于“罢极”,有从取类比象解释“如熊罴之任劳”,有从肝主筋来解释的?其实,只要结合临床实践,就能理解?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内寄相火,为将军之官?肝的调达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的活动?肝气壮,则活动强劲有力;肝气衰,则神靡不振?对于“以生血气”的解释,学者多是随文敷衍?我认为这句话很重要,很有意义?曾治一长期接触放射线的女性紫癜患者,全身困倦,四肢乏力,下肢有散在大小不一的紫斑,月经超前?量多?色淡质稀,舌质淡嫩,苔薄白,脉虚弱;西医血液常规检查结果:红细胞?白细胞偏低?根据其脉证,按脾不统血论治,先后以归脾汤?十全大补汤?人参养荣汤之类出入,连续治疗2个月余,效果不显著?后在肝生血气?肝主生发理论的启示下,以傅青主之调肝汤和王肯堂之五子衍宗丸出入加减,治疗月余而收功?此二方之所以疗效显著,实由于有平补阴阳?滋养肝肾之功,能促进肝的生发蓬勃,肾精充沛,血脉畅通,激发各个脏腑的功能活动?
总之,《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经典著作,不但初学中医的人要读,就是多年临床的医师也要读,在学中用,在用中学,边学边用,边用边学,理论结合实践,则其效益彰,其乐无穷?
二? 学习《伤寒论》贵在融会贯通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是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宝贵遗产之一,不但我们炎黄子孙在研究它?整理它?应用它,连许多外国学者在“中医热”的高潮中,也正在研究整理,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何学好《伤寒论》,前哲时贤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我认为贵在“灵活”二字?也就是说,一要正确评价《伤寒论》,二要学以致用,把《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和各科很好地结合起来?我很赞同《伤寒来苏集提要》“六经本为百病立法,不专系伤寒”的提法?固然,《伤寒论》是一部论述外感热性病,以六经辨证为核心的书,但它的思路?辨证?立法遣方,不仅能用于外感伤寒,而且也适用于各科杂病?我在临床中曾遇到这样的病例:一妇年32岁,孕后2个月余,脘腹胀闷,呕恶不能食,食入则吐,脉缓滑无力,苔薄白,舌质淡等?按胃气虚弱论治,投香砂六君子汤,以期健胃和中,降逆止呕?药已,症虽有所减轻,但疗效不显著?旋后根据桂枝汤证“鼻鸣?干呕”的启示,投以桂枝汤,药三剂,呕止能食?又一女年15岁,平时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将行少腹?小腹胀痛剧烈,按之更甚,疼痛剧烈时汗出肢冷,唇面发青,经行错后,色泽暗红,夹紫块,脉沉紧,苔白,此属寒凝经痛之病变?以附子汤加肉桂?吴茱萸?当归治之?取附子之辛热,能走十二经脉,以温经散寒;肉桂之甘温,与附子同用,缓急相济,能走能守,既能引火归元,又能逐湿止痛,是阳虚阴盛之妙剂;吴茱萸?当归入肝,以散厥阴之寒邪而温养肝血,从而温肝暖宫?以一方之剂而肝?脾?肾并治,故药到病除?
桂枝汤本为太阳表虚证而设,有解肌发汗,调和营卫的作用;附子汤是少阴病寒化证治的主方,有温经逐水,散寒镇痛之功?前者取其燮理阴阳之功而能治妊娠恶阻,后者以其温化之力而治愈寒凝经痛?可见《伤寒论》是法中有法?方中有方,只要能学以致用,善于结合实践,融会贯通,则其效益彰?
三? 谈谈《金匮要略》的学习问题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汉代张仲景专论内伤杂病的著作,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典籍之一?学好这本书,对于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促进中西医结合,促进中医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本书言简意赅,又与另一些中医典籍在内容上有密切的联系,学习时如不根据本书的特点,注意学习方法,往往难以收到应有的效果,甚至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了帮助初学者掌握学习要领,下面谈谈学习本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经 典 心 悟一 必须注意本书的理论特点
《金匮》的理论特点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基本论点?它认为证候之所以产生,总不外乎脏腑?经络?气血病理变化的反映?例如,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及预防等各方面都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来论述的?脏腑在内,经络外络肢节,内属脏腑,内与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伤杂病虽多自内发于脏腑,但也有从时病转归,或在发病过程中复感外邪的,因此,又有经络的病变?在致病因素上,非常强调正气的因素,认为“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五脏正气充沛,营卫气血调和,抗邪力强,虽然“千般灾难”,仍然可免于病?在预防上,强调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是“能养慎,不令风邪干忤经络”,即在内要调养正气,在外要防风邪的侵犯?要是邪气过于急剧暴烈,已侵入人体,则要及早治疗,“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病在经络,则要及早杜绝,“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即事先考虑到疾病传变的可能性,及早采取措施保护未病的脏腑,以防其传变?以脏腑经络学说为论点,不仅体现在第一篇里,而且贯穿在全书各篇之中?例如,《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在论述中风病变的深浅轻重时,便指出有在络在经?入腑?入脏的区别?他如外科的“肠痈”,蛔厥的“脏寒”,妊娠的“子脏开”等,也都是以脏腑经络为中心来论述的?
五脏是气血的来源,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手太阴气口脉为百脉之会?胃气的强弱,五脏气血的盈亏盛衰,都直接反映在脉象上,所以本书很重视用脉象来解释病机?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等?疾病发生的过程,尽管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总离不了邪正的矛盾和斗争,而邪正的消长盛衰情况又首先表现在脉象上?例如,“下利 脉大者,为未止”,“大则病进”,是邪盛正衰,病情加重的表现;反之,“脉微弱数”,是邪衰正复,病情日趋痊愈的征象?又如酒疸既腹满又欲吐,形成可吐可下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是采取下法还是吐法,只有取决于脉象了?脉浮而欲吐,是病位近于上,当用吐法;腹满而脉沉,是病位近于下,当用下法?疾病的转归,有吉凶善恶之分,如虚性水肿,脉沉细弱者,为脉证相应,证多佳兆;反之,脉象实大,为真脏脉气外脱,多属凶恶之候?在疾病治疗的选方用药上,根据脏腑经络的表里内外及病因?病机?发病阶段的异同,主张“异病同治”或‘同病异治”,用一方治疗多种疾病,或用多方治疗一种疾病?例如,水气病的风水?皮水,其症状有“恶风”?“不恶风”等之别,但病位均偏表偏上,与脾?肺都有直接关系,故均用越婢汤之类以汗之;正水?石水有“自喘”?“不喘”之分,但病位同是在里在下,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故均用温经发汗或温阳利水法,以麻黄附子汤或肾气丸主之?又如葶苈大枣泻肺汤有开泄肺气,泻水逐痰的作用,既用于肺痈的初期,风热病毒浊唾涎沫滞于肺之实证,也用于痰涎壅塞,肺气不利“支饮不得息”的病变?又如溢饮是水饮溢于肌表的病变,在治疗上宜以汗解为佳,但由于邪的兼偏不同,因而具体用方亦有所区别?邪盛于表而内有郁热者,宜大青龙汤发汗逐饮;邪盛于表而内有痰饮者,宜小青龙汤发汗而兼温里化饮?
总之,本书对致病因素?病机转归?邪正消长以及防治原则等,都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作为立论的依据,这是我们必须首先加以注意的?
二 必须与《伤寒论》相互印证
《金匮》与《伤寒论》原是《伤寒杂病论》的两个组成部分?《伤寒论》以六经辨证的外感疾病为主,主要是疾病的总论;《金匮》则以脏腑病机辨证的内伤杂病为主,是疾病的各论?两者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前后贯通的,只是在内容上往往是详于《伤寒论》而略于《金匮》,学习时必须相互印证,才能全面领会?例如,《伤寒论》91条:“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金匮》第一篇14条:“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这两条都是指出表里同病的治疗原则,但《伤寒论》有证有方,而《金匮》则有证而无方,学习时只有相互印证,才能全面掌握?又如《伤寒论》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12条:“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这两条分开来看,在证候的叙述上都不够完善,但经过互相补充之后,则有证有法,在理法上就一脉相承了?
总之,只有既读《金匮》又读《伤寒论》,才能达到理论上一脉相承,辨证施治前后贯通的目的?
三 必须与《内经》?《难经》相互贯通
《内经》?《难经》都是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长期以来,一直是指导分析病机和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的自序中提到:“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可见《伤寒杂病论》就是以《内经》?《难经》作为理论基础的?这从该书的内容上也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例如,《金匮》第1条的“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其理论就是来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和《玉机真脏论》的“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以及《难经?五十三难》的“七传者,传其所胜也 肝传脾”?既然《内经》?《难经》上都讲到了,学习《金匮》是不是多余的呢?不是的?我们知道,《金匮》在《内经》?《难经》“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指导下,不仅强调治疗未病的脏腑,而且具体地阐述了邪正消长的关系以及无病早防?既病早治等问题?例如,“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这话就是对邪正消长?早防?早治等问题所作的具体而明确的阐述?总之,用《内经》?《难经》阐明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就更容易领会《金匮》的精神实质,而学好了《金匮》,领会了它的精神实质,就能把《内经》?《难经》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具体地应用于临床?
四 必须注意详与略的联系
《金匮》的内容,不论是篇与篇之间,或者是条与条之间,往往有详于此而略于彼的情况?一般说来,大多是详于特殊而略于一般?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当时书简的困难,或习惯上的省笔法;另一方面是由于年代久远,战乱兵燹而导致脱漏遗简之故?在学习中遇到这种情况,应如何处理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方面去解决?
1 前后互看:如书中论及的湿病?痰饮,水气,均属阴邪为患的病变,非阳不能化,故三者的治疗原则,均“当以温药和之”?但《痉湿暍病脉证治》所论的湿病,主要是外湿,其论治详于汗解而略于温化?痰饮的治疗,虽然在温化之外,还有和中?发表?分利或清热等法,但由于它多是水停局部,胶滞不解所致,故其治疗需要以温化为主,健脾温肾为重点,以振奋阳气而化水饮?水气病的治疗,虽然仍以温药为主,但由于本病是水溢泛滥全身的病变,而“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故对全身性水肿提出了发汗?利小便两大治疗原则,必要时还“可下之”?但对于攻下逐水的方剂,却略而不详,只有结合痰饮篇加以研究,才能找到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可用于水气病的“可下证”的方剂?
2 以药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