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我国常见外来水生生物识别手册》可供水生动植物资源和水域生态相关研究领域的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供水生生物研究、生产和经营管理等相关工作的人员和关注外来水生生物领域的广大爱好者使用,以及农林院校师生学习使用。
|
內容簡介: |
《我国常见外来水生生物识别手册》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外来生物风险评估中心多年来对外来水生生物的监测和研究结果,以及对常见的外来水生生物进行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结合相关资料,对我国常见外来水生生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态特征、生态风险,以及在我国的分布和防控措施进行了描述,并附上相应图片,以期通过科普宣传的形式,加强公众对水生外来种的认识。
|
目錄:
|
01雀鳝
02罗非鱼
03丁
04斑点叉尾
05革胡子鲇
06大口黑鲈
07蓝鳃太阳鲈
08麦瑞加拉鲮
09清道夫(下口鲇)
10食人鲳(纳氏锯脂鲤)
11食蚊鱼
12露斯塔野鲮
13淡水白鲳(短盖巨脂鲤)
14福寿螺
15非洲大蜗牛
16平角卷螺
17巴西龟(红耳彩龟)
18鳄龟
19牛蛙
20小龙虾(克氏原螯虾)
21互花米草
22大薸
23空心莲子草
24水葫芦(凤眼莲)
|
內容試閱:
|
雀鳝
分类地位:雀鳝目(Lepisosteiformes),雀鳝科(Lepisosteidae),雀鳝属(Lepisos-teus)。我国引进了该属多个种类,但主要为眼斑雀鳝。
原产地: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岛屿的淡水河流湖泊。
引进途径:作为观赏鱼类引进。
在我国的分布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福建、浙江、广东多地均有相关报道,其中以广东最为常见(见雀鳝分布图)。
生态风险
雀鳝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具有很强的攻击性,一旦混进养殖水域,能对养殖鱼类造成毁灭性的伤害,从而严重影响渔业经济。
严重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通过捕食作用,造成本地物种的濒危或灭绝,进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防控措施
加大对外来引种的评估和管理,严禁雀鳝引入境内。对现有养殖场所和研究单位加强管理,防止该物种逃逸。建立完善的法律与管理体系,明确法律责任,对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追责。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防范意识,避免盲目放生,一旦发现及时清除。
参考文献
李家乐,董志国,李应森,等.2007.中国外来水生动植物[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袁乐洋,周卓诚,周佳俊,等.2012.福建铜山溪鱼类调查初步[J].四川动物,316:961-964.
徐海根,强胜.2011.中国外来入侵生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
罗非鱼
分类地位:罗非鱼(Tilapia)俗称“非洲鲫鱼”,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丽鱼科(Cichlaidae),包括100多种。
原产地:罗非鱼原产于非洲和中东,为中小型热带鱼类,咸、淡水中均可生存,自然分布遍及非洲内陆及中东大西洋沿岸咸、淡水海区。引进途径:作为养殖品种引进,我国共引进尼罗罗非鱼等9种,目前罗非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见罗非鱼在我国的养殖现状)。
罗非鱼在我国的养殖现状
(数字代表罗非鱼的产量占全国罗非鱼产量的比例)
罗非鱼在我国的入侵情况
罗非鱼是我国华南地区自然水域的常见种,广泛分布于江河及田间沟渠中(见罗非鱼分布的生境)。
罗非鱼分布的生境
以广东省为例,罗非鱼在主要的水域均有分布,并能够在自然水域中越冬和繁殖,建立稳定种群(见罗非鱼在我国南方的分布图)。
罗非鱼在我国南方的分布图
自然水域中的罗非鱼主要包括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
罗非鱼及其杂交种和齐氏罗非鱼,其中以尼罗罗非鱼和齐氏罗非鱼最为常见(见齐氏罗非鱼)。
齐氏罗非鱼
罗非鱼形态(尼罗罗非鱼)
生态习性
生长快,产量高;对饵料要求低;适应性、抗病性强,对盐度、温度、溶氧的适应范围广;繁殖能力强,繁殖速度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