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
《案例解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立足校本,注重不同校情、不同学段的模式构建,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赋有选择性、差异性、均衡性的适合教育,代表了素质教育发展的方向,必将对整个教育环境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
目錄:
|
专题一高效课堂的理论基础:有效学习与前沿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有效学习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与有效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有效学习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有效学习
专题二 高效课堂的现实路径: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定义
二、有效教学的特征
三、有效教学的“三重内涵”
四、有效教学的基本理念
五、有效教学的基本条件
专题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先教后学
一、“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
二、诱思探究教学模式
专题四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导学
一、巴特勒教学模式
二、山东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模式
专题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学定教
一、抛锚式教学模式
二、“自学一辅导”教学模式
专题六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
二、“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该理论还依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现代教育心理学和统计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是左右脑分工合作的,左脑掌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活动。右脑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包括情感的活动。当左右脑互不冲突而协调工作时,便能很好地挖掘大脑的潜在力量。愉快的情绪有利于智力操作的组织和进行,而情绪过强和过弱以及情绪不佳则可能导致思维的混乱和记忆的困难。
2.模式操作程序
此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是:设置情境—激发动机—组织教学—应用新知—检测评价—巩固练习—拓展与迁移。
情境是指学习的内外部的各种情况,内部情况是学生的认知特点,外部情况是指学习环境,它的组成要素有:个别差异、元认知、环境因子。动机是学习新知识的各种诱因,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情绪感受、注意、区分、意向。组织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互关联起来,它的主要构成要素有:相互联系、联想、构思、建立模型。应用是对新知识的初步尝试,它的构成要素有:参与、尝试、体验、结果。评价是对新知识初步尝试使用之后的评定,它的组成要素有:告知、比较、赋予价值、选择。重复是练习与巩固的过程,它的主要组成要素有:强化、练习、形成习惯、常规、记忆、遗忘。拓展是把新知识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构成要素有:延伸、迁移、转换、系统、综合。
教学原则:巴特勒从信息加工理论出发,非常注重元认知的调节,利用学习策略对学习任务进行加工,最后生成学习结果。教师在利用这种模式的时候,要时常提醒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要考虑各种步骤的组成要素,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侧重。
其辅助系统为一般的课堂环境和掌握学习策略的教师。
3.对模式的评价
这是一个比较普适性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它可以转化为不同的教学法,只要教师灵活驾驭就能达到他想要的教学效果。它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师,具有一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元认知策略,就可以灵活运用这种教学模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