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周易
》
售價:NT$
203.0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NT$
306.0
《
乾隆制造
》
售價:NT$
398.0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NT$
1419.0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474.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58.0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NT$
449.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雕版印刷术是一种具有突出价值且民族特征鲜明、传统技艺高度集中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凝聚着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优秀的传统工艺,最终形成了这种独特文化工艺;它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开了技术上的先河,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的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换句话说,在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即造纸术和印刷术与它直接相关,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相关专家介绍,在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剪纸、漆器、评话等一般都有南北之分,有一定的区域限制。但雕版印刷术则是唯一一个没有区域限制影响遍布全国的文化形态,它的影响甚至传及海外。作为一种民族遗产,它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作爲专门从事古旧书刊收集、保护、整理和出版、流通的中国书店,在半个世纪漫长的经营历程中,收集和保护了大量的珍贵古籍文献资料,也收集保存了近十万片古书木版。这批古书木版有各种古籍一百六十余种图书,涵盖了经史子集各个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极爲重要的文献价值。一个文化企业能收存如此数量的木版,其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在北京市属的单位中是唯一的,在全国也
|
內容簡介: |
《秋蟪吟馆诗钞》,诗集,清代金和着。《秋蟪吟馆诗钞》七卷,分别爲《然灰集》、《椒雨集》(上下)、《残冷集》、《壹弦集》、《南楼集》和《奇零集》,所收者爲作者于一八三八至一八八五年所作诗文。
《然灰集》收道光戊戌(十八年,一八三八年)至咸丰壬子(二年,一八五二年)十五年间诗作,本有二千余首,然咸丰三年癸丑(一八五三年)太平军攻陷南京,金和诗作均失,后其据“记忆一二,辄録出之”,因取韩安国之言“死灰不能复然乎?”取名曰《然灰集》。
《椒雨集》上下两卷,收咸丰三年癸丑(一八五三年)二月至咸丰四年甲寅(一八五四年)二月间所作诗文,凡百五十余首。太平军攻陷南京时,金和全家陷于城内,其极力谋求维系清廷统治,联合城内一些人欲与清廷官军相应,结果失败,差点丢了性命。是年七月,其母又亡。“计此一年之中,泪难頮愧,声不副愁”。金和喜饮椒,“椒,辛物也”,其“成此诗,半在椒陵听雨时”,因名之《椒雨集》。
《残冷集》收咸丰四年甲寅(一八五四年)八月至咸丰六年丙辰(一八五六年)十月,金和居泰州、清河、松江时诗,凡百余首。作者将这三年视与乞食同,“残杯冷炙”。但残冷,“未有如余诗者矣”。
《壹弦集》收咸丰六年丙辰(一八五六年)十月至咸丰九年己未(一八五九年)冬赴杭州时所作诗,凡二百余首。作者感慨“事在簿书钱谷之间,日与驵侩吏胥爲伍”与“风雅道隔”,有“虫鸟之吟”,“亦独弦之哀歌”。
《南楼集》收咸丰十年庚申(一八六○年)闰三月之后七八年间之诗。一八六○年金和南下避于潮州,此集便收“未至粤以前及在粤余诗”,因“簿书期会之烦,刑狱榷算之琐”,使得“文章之事,束之高阁”,因名之《南楼集》。
《奇零集》收同治六年丁卯(一八六七年)至光绪十一年乙酉(一八八五年)诸诗,“虽甚寥寥,犹汇写之”。
梁啓超爲《秋蟪吟馆诗钞》作序曰:“其格律无一不轨于古,而意境气象魄力,求诸有清一代,未睹其偶。”并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说:“元气淋漓,卓然称大家。”金和有《来云阁诗稿》六卷,光绪十八年(一八九二年)丹阳束氏刊本。又有《秋蟪吟馆诗钞》六卷,《来云阁诗钞》一卷,《文钞》一卷,诗集部分全同《来云阁诗稿》。作者之子金遗、金还跋略谓“世所传《来云阁诗》,什九皆乱后之作,爲丹阳束先生允泰所刻本”,“实则来云阁者,先君自署词稿之名”,“男遗、还敬谋重刻……敬更正诗稿之名曰《秋蟪吟馆诗钞》,而以来云阁之名仍归之词,题曰《来云阁词》,文一卷,无题名,附于词钞之后,均从先志也”。此后诗钞又增一卷爲七卷本,最足。
|
關於作者: |
金和(一八一八—一八八五年),字弓叔,号亚匏,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清代诸生。他亲身经历过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在诗歌创作中对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均有反映。他对太平天国持反对态度,写了一些咒骂太平天国运动的作品,但也从另一侧面相当深刻地暴露了清军的腐败无能,以及残害、蹂躏人民的罪行。他的诗长于叙事,工于描写和对话,有以文爲诗的特点;笔调轻松、幽默,寓锋芒于叙事之中,颇受《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