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九大方法论,人才、管理、竞争、合作、营销、产品、投资、战略、公关,小米有什么与众不同?
归0出发,5年时间,450亿美元估值,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互联网公司,小米是怎么做到的?
|
內容簡介: |
在许多人对互联网+还似懂非懂的时候,小米已凭借其独特的方法领先一步。随着不断自我完善,小米将触角从智能手机延伸至互联网电视、电视盒子、路由器等多个领域,并将这些领域推到风头浪尖,做到极致。显然,小米的大棋局正在加速演变。
小米依托其人才、管理、竞争、合作、营销、产品、投资、战略、公关的九大方法,已构筑起一个强大的生态系统。深入小米风暴的中心,才能真正理解小米成功背后的秘密。
|
關於作者: |
尤兆丰,1964年生,供应链管理专家、“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倡导者,江苏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江苏省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不动产行业配套分会执行会长、紫金财富创始人、私享家绿色门窗平台创始人。作为企业转型和模式创新的深度关注者,长期从事供应链管理和互联网金融研究,并亲自主导了旗下企业的战略突围和系统变革。
|
目錄:
|
第一章
搅局者:小米进化史
创业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005
“发烧”的搅局者 009
当成最后一件事情来做 014
第二章
人才方法论:得人才者得天下
花80%的时间招人才 020
给足利益让员工爽 033
人人都是创业者 038
第三章
管理方法论:无边界激发创新活力
扁平到极致的组织管理方式 046
激励不靠KPI 051
让管理为创新服务 056
第四章
行业竞争方法论:敌人越少越好
“竞争恐怖得一塌糊涂” 064
站在台风口上 069
用户永远站在好的产品一边 073
敌人越少越好 077
海外市场扩领地 081
第五章
营销方法论:以服务为本
把品牌交给粉丝 091
吃透互联网思维 096
准确锁定用户群 104
像做产品一样追求营销的极致 110
营销的本质是服务 115
第六章
合作方法论:与伙伴分享机会
与员工的合作:机制透明,利益共享 125
与传统厂商的合作:朋友多了,敌人就少了 130
合作永远大于竞争 138
第七章
产品方法论:直击用户体验
做好MIUI,先发制人 147
做透用户体验 153
追求品质和性价比的极致 159
第八章
资本方法论:投资向左,融资向右
小米的资本逻辑 169
新起点:450亿美元估值 174
投资的连环布局 178
不急于IPO 183
第九章
战略方法论:构建生态平台
从树木到森林 195
生态图景:拥有一切 201
小米的森林法则 207
第十章
公关方法论:背靠互联网
公关第一,广告第二 214
直面危机 218
另辟蹊径,公关与营销融合 223
互联网时代的公关典范 229
第十一章
多维度战略突围
打好专利战 238
向高端转移 241
挖掘利润源 244
后记
互联网定义未来中国 249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搅局者:小米进化史
创业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发烧”的搅局者
当成最后一件事情来做
2015年3月2日,作为全球移动通信行业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出席会议的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首席执行官约翰霍夫曼表示,移动通信行业在过去10年取得长足进步,相信下一个10年还会有更多激动人心的新突破。霍夫曼没有说出的是,伴随这种激动人心的突破,还将有激烈乃至残酷的竞争。
实际上,近几年智能手机行业上演的“三国杀”俨然一出高潮迭起的好戏。几年前,诺基亚还对塞班抱有狂热般的自信,也许有人预见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很难想象,在安卓系统和苹果系统异军突起的围剿中,诺基亚为固守塞班付出的会是分崩离析的代价。如今,最铁杆的“诺粉”们也不得不承认,抱残守缺是致命的,更残酷的是,世上并没有死而不僵的东西——告别新品研发的诺基亚手机,现在只剩下等待消化而又少人问津的库存。
作为手机制造商的诺基亚,自1996年以来,连续十四年享受着全球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荣耀,却因一着不慎,演绎了一场悲情的故事。但凡故事,有开始就有结束,即便是神话也不例外。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也没有讲不完的神话。时势造英雄,英雄老去的一天,自有新的英雄诞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今已经没有人怀疑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普世意义。
诺基亚衰败的伤心事连着苹果崛起的新神话。2007年,第一代iPhone问世并由史蒂夫乔布斯发布,当年诺基亚在全球卖出了4.37亿部手机,眨一下眼的时间(1秒)能卖14台,业绩可谓如日中天。据说诺基亚的工程师们并不看好iPhone,他们认为“这部手机一点都不坚固,一定没有未来……”诺基亚的手机以坚固著称,这个段子在后来诺基亚日薄西山、苹果蒸蒸日上时流行开来,明显是一种对前者的调侃和讽刺。
事实上,当年不仅诺基亚没有料到苹果会在日后成为自己的强劲对手,甚至连乔布斯本人也不可能想到,人们竟然用“苹果教”来形容一群人对一部手机和手机缔造者的顶礼膜拜。2011年,“教主”乔布斯离开世界,iPhone 4S成了他的绝唱,不过他仍然是神一样的存在,至少用户对苹果的执迷依旧。苹果新的CEO蒂姆库克如履薄冰,在乔布斯的阴影中接过了有些烫手的苹果,如今,有人说苹果的用户在增长,但粉丝在减少,不过,在更多的“果粉”们宣布改变信仰前,我们最好不要轻易说苹果的坏话。
我们的确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知道蒂姆库克对苹果意味着什么,但对于三星而言,2014年以来移动业务的持续萎缩已是不争的事实。有分析称,三星的半导体业务正取代手机业务,成为其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和支撑。虽然以市场份额而论,三星仍然是全球手机市场的霸主,但当下高端手机有苹果坐镇,中低端手机有中国的手机厂商紧逼,前狼后虎夹击之下,销量和利润下滑在情理之中,未来或许仍存不利变数,也未可知。
手机在全球的逐渐普及不过是近十几年间的事情,智能手机的市场化更晚,但依靠互联网和其他软硬件技术飞速进步的支撑,进化也更快,竞争也更激烈。也正因如此,自诞生起,全球智能手机行业的版图一直在不断变化。作为全球举足轻重的消费市场,在智能手机领域,中国早在2011年就凭借销量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这一信号让很多国内外手机厂商看到了迎面而来的机遇,也让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投资者和富有勇气的创业者涉水手机行业。不断杀出的搅局者证明,在这个行业,一个伟大的创新就足以颠覆某个传统巨头的行业地位,创造新的神话。
现在,小米就是一个成功的搅局者,而且由小米创造的神话才刚刚开始。2014年11月,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召开,雷军在会上表态,小米将用五到十年的时间,成为世界第一的智能手机公司。在如此宏伟的愿景背后,很难想象小米是一家仅仅成立不到5年的公司。如果不是强大的创新驱动,这样的奇迹是断然不会发生的。
创业是非常残酷的事情
雷军的踏实和勤奋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但对于创业者、欲成就一番大事业者,雷军认为光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在金山担任领导后,雷军的努力有增无减,但梦想似乎始终与这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差那么一点距离,而背后的原因,雷军后来认为是没有抓住互联网。
雷军的踏实和勤奋在业内是出了名的,但对于创业者、欲成就一番大事业者,雷军认为光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雷军曾经总结说:“创业者都非常勤奋和努力,而真正成功的人寥寥无几。从‘死人’堆里面爬出来的成功者,很少有人觉得是因为自己更勤奋或者更聪明,就把成功的要素归纳成‘运气’。何为运气呢?中国古语说,天时、地利、人和,运气就是天时,运气就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对的事情相对容易判断,而时间点无从琢磨,往往很多年过去了,回头来看的时候,才明白什么时候是最佳的时间点。运气在于创业的时候选对了一个好的方向,‘撞’对了一个好的时间点。”
创办小米之前,雷军已经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经说:“我相信过很多东西,比如聪明加勤奋天下无敌。但40岁时发现,1%的灵感超过了99%的汗水。主流教育告诫大家要勤奋,我觉得勤奋是基本功,重点还是要把握大势。”小米的成功,就是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而雷军的这种直觉,是拿教训换来的。创业的巨大风险,让雷军在创办小米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创业导师,雷军说这种压力更多的是面子上的。更何况,在创办小米之前,雷军已经是一名成功人士而不是无名小卒,如果创业失败,雷军认为会很丢脸。之所以敢于冒着丢脸的可能以身涉险,说明雷军仍然在追求他的梦想,而他的不甘心,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金山带给他的遗憾——注重勤奋而忽视大势,错失了整个互联网,也源于他由此产生的觉悟——对小米模式与互联网风向精准契合的强大自信。
实际上,对于互联网和成就一番事业的野心和抱负,雷军很早就有。18岁时,雷军读到了一本名为《硅谷之火》的书,在这本关于“苹果教父”乔布斯的书里,写到了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等一群人创办苹果电脑公司的故事,雷军曾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书中的故事是他梦想的源泉。从此,一个改变世界、科技报国的愿望就在这个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青年学生心底深深扎根。雷军后来说:“乔布斯说活着是为了改变世界,因为美国人认为他们就是世界的中心,我说我活着是为了科技报国,你信吗?”雷军处处以乔布斯为榜样,以至于后来在小米大获成功后他被“米粉”幽默而亲切地称为“雷布斯”。
小米出自雷军,雷军起于金山,在金山工作的经历,是雷军走向成功的一块铺路石。生于1969年12月的雷军在2010年创办小米时已经年届四十,成功总是积累后的质变,40岁之前的雷军已经做过太多事情,他卖掉了卓越,带领金山上市,还做了天使投资。但雷军认为自己没有得到想要的成功,他说自己18岁时的理想一直没实现,年过40岁的雷军在创办小米之后说,如果输了,这辈子就彻底踏实了,但这一次他成功了,而这一次的成功,除了得益于自己一如既往的努力,与金山一段经历带给他的启发更是分不开的。
雷军和乔布斯一样,对成就事业有着同样的渴求,但与乔布斯为了事业可以不顾一切的冲劲相比,雷军则显得谨慎有余,他追求成功,但又对过于冒险的事情充满警惕和犹疑,因而决断不足,缺少对行业大势的直觉。雷军加盟金山公司,是在大学毕业不久后的1992年年初。在金山,雷军的付出是不容置疑的,但却一直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能不说有这方面的原因。
在金山,雷军是以技术人员的角色起步的,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雷军完成了从技术人员向管理人员的转型。这涉及金山和联想的一次合作,即1998年8月12日,联想集团和金山公司在京联合宣布:联想集团以现金450万美元注资金山公司,从而持有金山30%的股权,成为单一最大股东,余下的70%由金山原股东持有,包括金山的管理层及原独立投资人。金山公司随后重组,在香港成立联想金山控股有限公司。联想入股金山后,雷军从程序员被任命为总经理,这次任命,雷军多次推辞,而对于公司来讲,多方寻求最佳人选而不得,让雷军的推辞没有了理由。
走入领导岗位之后,雷军对管理的理解,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最初,雷军认为管理很简单,“我发现90年代后期时大家觉得管理好就是西服革履,于是我就给所有人一人买一套西服,都是纯色,配上白衬衣,皮鞋也擦干净了,出来都很整齐。”后来,雷军开始阅读《小说月报》,“现在真是把小说当教材读。因为我的背景太单纯——大学毕业以后就到金山,一直写程序,不懂人情世故,没想过做管理,也没想过做市场营销。小说基本反映了现实生活。一个小小的工厂,怎么与工人打交道,怎么对待上级;镇长怎样来做,县长又是怎么来做。人际关系不是你想简单就能简单的,还是要学习。”雷军的学习收到了成效,后来雷军自我评价说:“不算是特别好的管理者,但是绝对不是最差的,大概处在B或B+这个层次上。”他对管理有了自己的认识,“到后来我把管理总结成更简单的三句话,管自己以身作则,管团队将心比心,管业务身先士卒。”
在金山担任领导后,雷军的努力有增无减,但梦想似乎始终与这个有抱负的年轻人差那么一点距离,而背后的原因,雷军后来认为是没有抓住互联网。27岁的时候,雷军做出了多数年轻人都会做的一个决定,那就是坚持WPS。这导致此后金山的词霸、毒霸、游戏,所有都是为了赚钱养活WPS团队。回顾在金山的经历时,雷军说,坚持做WPS让金山跟互联网擦肩而过,而金山后来所有的艰难痛苦,跟这个决定密不可分,包括后来金山杀毒软件面临360免费挑战时的困境。金山尚在徘徊时,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后来者,却于2000年前后迅速崛起。雷军这才如梦初醒:“他们的例子让我悟透了,应当顺势而为。”
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创业者来说,1999年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时点,雷军后来甚至认为,错过了1999年,几乎没有可能大成。雷军的犹豫和迟疑,使他错过了互联网发展最黄金的阶段。在1998年雷军出任金山公司CEO的同年,因为看好互联网行业,与雷军同为程序员的周鸿祎放弃在方正从事的软件开发工作,带着五名员工创办了3721公司。金山带给雷军的最大启发是开创事业要顺势而为,更具体地讲,是顺应互联网的大势而为。
“发烧”的搅局者
重新出发,雷军的想法更加简单了,18岁时的雷军就立下志愿,要做出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到了40岁,雷军发现梦想依然遥远,创办小米只是想再试一把。这个简单的想法,让小米“一不小心”成为行业的搅局者。
在外界眼中,金山其实是一家颇为成功的创业公司,但雷军显然不满足于此。2007年,带着些许的遗憾,雷军离开了为之奋斗多年的金山,这是雷军一生中重要的转折点,破釜沉舟的举动给了雷军创办小米的勇气。拥有小米带来的成就之后,雷军曾经说,他年过四十才走出低谷,抱着不是必赢就是必输的信念创办小米,也因此体会到了创业带来的“跳下悬崖”般的感觉。
年届40,雷军创办了小米,很多人的想象和认识中,在互联网行业这个特殊的行业,40岁已经是要退休的年纪了。但雷军有自己执拗的想法:“柳传志是40岁创业的,任正非是43岁,我觉得我40岁重新开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重新出发,雷军的想法更加简单了,18岁时的雷军就立下志愿,要做出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到了40岁,雷军发现梦想依然遥远,创办小米只是想再试一把。这个简单的想法,让小米“一不小心”成为行业的搅局者。
创业之初,雷军克服了重重困难。首先是人才的召集。林斌是最早被拉入伙的人之一,入伙前他是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小米的联合创始人团队以阵容豪华著称,除林斌的强大专业背景外,黎万强曾历任金山人机界面设计部首席设计师、金山软件设计中心设计总监、互联网内容总监,曾多次受邀到各地高校进行软件设计的讲课交流,是国内最早从事人机界面设计的专业人员之一;周光平1995年加入摩托罗拉做手机,就是全球技术委员会的专家,1999年回国协助创办摩托罗拉中国的研发中心;黄江吉是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刘德毕业于美国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简称ACCD),是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的创办人和系主任,据称,ACCD建校80多年来,只有20多位中国毕业生,刘德是其中之一;洪峰在美国甲骨文、谷歌工作多年,回国后任Google中国垂直搜索产品经理、音乐搜索产品经理、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等职。没有这些业界翘楚的加入,小米的成功就是纸上谈兵,而成功拉这些来自谷歌、微软、摩托罗拉的牛人心甘情愿“下水”,必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搞定手机制造商是雷军和小米团队的又一个重任。小米的创业团队阵容堪称豪华,这就意味着,小米从一开始就定位颇高,而要造出性能优良的手机,一流的供应商也必不可少。作为初创企业,小米进入的是一块日渐成熟、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它需要在关键部件上吸引一流的供应商。但说服此类供应商相信自己的信誉并非易事,因为小米没有品牌、没有工厂、没有销售记录,更别说利润了,事实证明这种判断是正确的,在小米寻求供应商之初,全球100强供应商中的85家回绝了小米的合作请求。
为了争取到最好的供应商,小米团队用数月的时间专注于相关谈判。本来负责日常运营和产品设计的林斌被雷军要求专注于接触潜在供应商,强大的压力下,林斌的体重在几个月内掉了18斤。小米不吝于向供应商们表现诚意,2011年3月,在日本福岛遭遇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两周后,雷军、林斌、刘德三位高管飞赴日本与夏普磋商显示屏供应事宜。夏普高管对三人展现出来的诚意表示满意和感动,最终促成了合作。解决了供应商问题,小米得以于2011年下半年正式推出了其首款产品“小米1”智能手机,而前期各个环节的高标准要求,让小米手机几乎一经上线就宣告售罄。
2011年8月16日,小米公司在北京798艺术区通过媒体沟通会正式发布小米手机,2011年9月5日,小米手机正式开放网络预订,半天内预订超30万台。作为国内首款双核3G手机,小米手机的惊艳亮相几乎改变了国人对国产手机的传统认知。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国外产品比本土产品更尖端、质量更好,小米或许是第一个被认为真正有抱负的本土科技品牌。小米外观时尚、高配低价,超越了那些更老牌的竞争对手,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智能手机品牌。小米手机每台售价比最新的苹果或三星手机低几百美元,配置参数却直追后者,这让“为发烧而生”的小米手机在中国手机市场从一开始就“高烧不退”。
除了做手机,小米从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对系统和应用的高度重视。早在第一款手机发布前的2010年底,小米就推出了手机实名社区米聊,在推出半年内注册用户突破300万,此外,小米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MIUI人气也颇高,2011年6月底MIUI社区活跃用户达30万。米聊、MIUI、小米手机是小米最初的三大核心产品。
小米手机的线上销售首战告捷并在此后几年内迅猛增长,实际上宣告了小米模式的成功。2011年小米上市时已届年末,当年小米实现销售额5亿元,到了2012年,随着小米品牌知名度飙升和更加成熟的手机换代新品的推出,小米的业绩扶摇直上,总出货量达到719万台,含税销售额达到126亿元,创造了手机业内的销售奇迹。当年6月23日,雷军宣布小米作价40亿美元完成第三轮融资,融资额为2.16亿美元。在接下来的2013年,小米总共销售手机1870万台,同比增长160%,含税收入316亿元,增长150%。
2014年,小米的成绩单更加绚丽,小米全年共售出6112万台手机,增长227%,含税收入743亿元,增长135%。雷军称,小米已经成功登上中国市场份额第一的宝座。这种野蛮增长让外界惊呼不已,但雷军一再强调,小米的成功是顺势而为,借势发力的结果,他认为“台风来的时候连猪都可以飞”。而所谓的顺势,一是小米抓住了国内手机市场从功能机向智能手机换代的时间节点;二是在打造小米手机和销售手机时采用了互联网思维,抓住了粉丝,节省了成本,最终提升了口碑和销量。
在专注主打产品的完善和升级、不惜重金精雕细琢的同时,小米的产品线一直在不断丰富。首款小米手机发布和上市后,2012年,小米又先后正式推出了小米手机电信版、小米手机青春版、全球首款1.5GHz四核智能手机——小米手机2、全新产品小米盒子;2013年,在米粉节上正式发布了MIUI V5、小米手机2S、小米手机2A,6月发布了听歌神器小米活塞耳机,7月正式发布红米手机,进军千元级手机市场,此外,小米电视、小米盒子、小米路由器等产品也相继发布,逐步构建起了独特的小米生态链。
2013年是小米全球布局的元年,在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初步试水获得良好反响之后,小米从谷歌请来了雨果巴拉(Hugo Barra),正式开启了其国际化进程。2014年,小米成功进入7个国家和地区,并在与中国市场类似的印度市场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一年,小米在印度市场售出了超过100万台小米手机。在印度,小米经历了专利风波,专利是小米海外战略绕不过去的一道门槛,鉴于此,2014年小米开始着手加强申请专利的工作。小米海外市场负责人林斌透露,到2015年底,小米将有望拥有超过4000项专利。
从2014年年底起,坊间不断传出小米公司即将上市的消息,这一消息像阿里巴巴上市的消息一样,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想象。要知道,2011年小米完成A轮4100万美元的融资时,估值仅为2.5亿美元,到2014年12月小米新一轮11亿美元融资完成,估值已达450亿美元,超过了全球所有初创的科技公司。从2010年到2014年,雷军用五年时间,让小米从无到有,并且快速进化成为一支可以撼动国际市场的力量,严格来讲,这不是雷军一人之功,但雷军的关键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雷军及其团队对小米的用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上,如果说互联网大势是小米神话得以成就的客观因素,那么雷军的专注和用心则是主观动因。据雷军介绍,小米的logo拼音“MI”,首先是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意为小米要做移动互联网公司;其次是不可能的任务(Mission Impossible),小米要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务;最后,小米还容易让国人联想到“小米加步枪”,雷军希望用小米和步枪来征服世界。假以时日,如果小米能成为经典品牌,小米logo的含义必然也会像苹果手机的logo一样为众人津津乐道,传为佳话。
当成最后一件事情来做
雷军早就说过,“小米是我人生中最后一件事情”。所以,小米注定是雷军最后的荣耀,正如苹果是乔布斯最后的荣耀。
2012年12月,第十三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揭晓,由于小米的巨大成功,雷军获得年度新锐奖;2013年12月,雷军正式当选第十四届经济年度人物。事实上,小米诞生短短几年,成绩斐然,让同行艳羡,而背后的艰辛却少有人知。
据雷军介绍,2010年年底,小米刚刚起步研发手机时寻求厂商合作,曾遭到世界500强企业的拒绝和打击。小米公司当时成立还不到一年,但谈判的另一方却傲然视之,要求小米拿出最近三年的财务报表,并且走极为复杂的流程,可想而知,在小米吃尽闭门羹之后,最终双方的合作只得以失败告终。“小米提交了很多报告,这些报告从中国区报到亚太区,亚太区报到美国总部,最后告诉我不做。”虽然雷军最终还是能够理解供应商的难处,但在此之前,雷军坦言自己曾对供应商恨得牙根痒。小米联合创始人周光平对于小米寻求厂商合作碰壁的经历记忆犹新:“他们会很热情地把你迎进门,但绕着圈子请你走。”
对于今天的雷军来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