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文版SOLIDWORKS 2024机械设计从入门到精通(实战案例版)
》
售價:NT$
450.0
《
纯数学教程
》
售價:NT$
390.0
《
威尔士史:历史与身份的演进
》
售價:NT$
490.0
《
黄金、石油和牛油果:16件商品中的拉丁美洲发展历程
》
售價:NT$
395.0
《
母亲的选择:看不见的移民保姆与女性工作
》
售價:NT$
340.0
《
城邦政治与灵魂政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政治哲学研究
》
售價:NT$
590.0
《
3分钟漫画墨菲定律:十万个为什么科普百科思维方式心理学 胜天半子人定胜天做事与成事的权衡博弈之道
》
售價:NT$
249.0
《
1911:危亡警告与救亡呼吁
》
售價:NT$
349.0
|
編輯推薦: |
古往今来,所有的成功者,他们的人生和他们所激赏的人生,不外是:有志者,事竟成。
励志并非粘贴在生命上的标签,而是融汇于人生中一点一滴的气蕴,最后成长为人的格调和气质,成就人生的梦想。无论从是哪一行,有志不论年少,无志枉活百岁。
这套《传世励志经典》共收辑了100部图书,包括传记、文集、选辑。我们想为励志者提供心灵的营养,有如心灵鸡汤那样鲜美;有如粗茶淡饭却为生命所需。无论直接或间接,我们定会从先贤们的追求和感悟中收获一份惊喜。
|
內容簡介: |
本书选取了顾炎武的励志佳作,系统阐述了他在政治、经济、政事等方面的观点,始终贯穿着“经世致用”的思想。这些作品质朴方正,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同时也构建了对未来的美好蓝图,表现了顾炎武高洁的品行和心系天下的爱国主义精神。
|
關於作者: |
作者:顾炎武1613~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爱国学者。
编者:孙晓春,南开大学教授。
|
目錄:
|
郡县论一
郡县论五
郡县论七
天下安治在于人民乐业
天下之患在于贫
为士何必营求功名
生员论上
生员论中
生员论下
音学五书后序
初刻日知录自序
营平二州史事序
钞书自序
《广宋遗民录》序
西安府儒学碑目序
程正夫诗序
莱州任氏族谱序
劳山图志序
吕氏千字文序
与友人论学书
与友人论门人书
与友人辞祝书
病起与蓟门当事书
与史馆诸君书
与公肃甥书之二
答原一公肃两甥书
与人书二十五
与叶庵书
与李星来书
答李紫澜书
与李中孚书
与彦和甥书
与施愚山书
答汪苕文书
答俞右吉书
答曾庭闻书
复陈蔼公书
答李子德
与潘次耕书
答潘次耕
与李中孚书
与三侄书
与周籀书
与人书一
与人书三
与人书六
与人书十
与人书十八
与人书二十
与人书二十三
拽梯郎君祠记
杨氏祠堂记
华阴王氏宗祠记
裴村记
复庵记
汝州知州钱君行状
吴同初行状
歙王君墓志铭
山阳王君墓志铭
富平李君墓志铭
顾与治诗序
方月斯诗草序
天下郡国利病书序
肇域志序
广师
答友人论学书
答徐甥公肃书
与杨雪臣
与潘次耕
三朝纪事阙文序
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寇公墓志铭
文林郎贵州道监察御史王君墓志铭
常熟陈君墓志铭
从叔父穆庵府君行状
先妣王硕人行状
与潘次耕札之一
与潘次耕札之二
与任钧衡
与陆桴亭札
记与孝感熊先生语
答人书
与原一公肃两甥
书杨彝、万寿祺等《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
蒋山佣都督吴公死事略
与黄太冲书
覆智栗书
军制论
田功论
与人札
致归元恭札
朝闻道夕死可矣
予一以贯之
为不顺于父母
求其放心
法制
人材
廉耻
俭约
士大夫晚年之学
改书
文须有益于天下
著书之难
立言不为一时
巧言
文人摹仿之病
言利之臣
正始
贵廉
赌博
酒禁
|
內容試閱:
|
郡县论一
【题解】
《郡县论》是顾炎武反思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名篇,体现了作者关心家国天下的情怀。郡县制与封建制的优劣比较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重要议题,贾谊《治安策》、柳宗元《封建论》等均对此问题展开论述。顾炎武作为明末儒生,既明晓封建之弊端,又深知郡县之专失;此文以历史的角度既分析了郡县制度代替封建制度的必然性,又分析了郡县制度发展到明末的必然结果——民生日贫、中国日弱。顾炎武给出的“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对策是顾氏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体现了作者经世致用的治学精神。但顾氏忽视了一个可能的结果,这种主观的制度设计也可能将郡县制的弊端与封建制的弊端结合,引起更为糟糕的结果。本文为顾炎武所作《郡县论一》
【选文】
知封建①之所以变而为郡县②,则知郡县之敝③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④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
盖自汉以下之人,莫不谓秦以孤立而亡。不知秦之亡,不封建亡,封建亦亡;而封建之废,固自周衰之日而不自于秦也。封建之废,非一日之故也,虽圣人起,亦将变而为郡县。方今郡县之敝已极,而无圣人出焉,尚一一仍⑤其故事,此民生之所以日贫,中国之所以日弱而益趋于乱也。
何则?封建之失,其专⑥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⑦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⑧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⑨,设之督抚⑩,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给○11,以得代为幸○12,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
传世励志经典
生当常怀四海心——
率○13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者矣。然则尊令长之秩○14,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15之奖,行辟属○16之法,所谓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二千年以来之敝可以复振○17。后之君苟欲厚民生,强国势,则必用吾言矣。(《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释】
①封建:封邦建国,君王把爵位、土地分赐宗族或功臣,使之在各地建立邦国、护卫君王。相传黄帝为封建之始,至西周制度健全,春秋战国时损毁,秦废封建制。
②郡县:郡和县的并称,两级行政级别划分方法;周代末期形成,秦实行郡县制,汉后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后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级别。
③敝:衰败。
④圣人:圣君。
⑤仍:因袭。
⑥专:专制、专权。
⑦胙:音zuò,赏赐。
⑧科条:法令条文。文簿,文册簿籍。
⑨监司:监察辖区官吏的官员。
⑩督抚:总督和巡抚,地方行政长官。
○11凛凛:恐惧。救过之不给:补救过失都来不及。
○12得代:可得继任。幸:幸运。
○13率:循。
○14令长:秦汉时治万户以上县者为令,不足万户者为长,令长泛指县令。秩:级别。
○15世官:世代承袭的官职。
○16辟属:征聘、委任属吏。
○17振:古同“赈”,救济。
郡县论五
【题解】
公私关系是政治哲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合理协调公利与私利之间的关系是政治制度和政治家直面的现实问题。传统政治思想家多主张牺牲私利以保全公利,顾炎武则认为“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承认私利存在的自然性,并以此作为政治治理的理论基础。顾炎武的公私观固然有其弊端,比如政治权力自然属“公”,不可能被君王或官员私有,但其承认合理私利的存在,并以此作为政治制度设计和政治生活实践的基础,仍然值得我们重视。
【选文】
天下之人各怀①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②,此在三代以上已然③矣。圣人者因④而用之,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夫使县令得私其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⑤,县之土地皆其田畴⑥,县之城郭皆其藩垣⑦,县之仓廪皆其囷窌⑧。为子姓,则必爱之而勿伤;为田畴,则必治之而勿弃;为藩垣囷窌,则必缮之而勿损。自令言之,私也,自天子言之,所求乎治天下者,如是焉止矣。一旦有不虞⑨之变,必不如刘渊、石勒、王仙芝、黄巢⑩之辈,横行千里,如入无人之境也。于是有效死○11勿去之守,于是有合从缔交○12之拒,非为天子也,为其私也。为其私,所以为天子也。故天下之私,天子之公也。公则说,信则人任焉○13。此三代之治可以庶几○14,而况乎汉、唐之盛,不难致也。(《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释】
①怀:关怀。
②自为:为自己。
③三代:指古代夏、商、周三个朝代。以上:以前。已然:已经如此。
④圣人:品德高尚、智慧高超之人。因:顺应。
⑤子姓:子孙。
⑥田畴:田地、封地。
⑦城郭:城墙。藩垣:藩篱、垣墙。
⑧仓廪:贮藏米谷的仓库。囷窌:音qūnjiào,谷仓与地窖。
⑨不虞:意料不到。
⑩刘渊:字元海,匈奴人,十六国时期汉赵建立者。石勒:字世龙,羯族,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王仙芝、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首领。
○11效死:舍命。
○12合从:亦作“合纵”,联合。缔交:结盟。
○13“公则说,信则人任焉”:语出自《论语·尧曰》,“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公,公平。
○14庶几:或许可以、抱有希望。
郡县论七
【题解】
本文是顾炎武《郡县论》第七篇,在这篇文论中,顾炎武进一步反思了秦以来实行的郡县制的诸多弊害,集中体现了顾炎武的社会批判精神。顾炎武认为,秦汉以后,专制权力日益强固,政治权力可以调配经济资源,但不受制约的政治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往往没有遵循经济规律,反而破坏正常的经济活动,对国家和百姓百害而无利。顾炎武此文针对郡县制“专在上”之弊端,要求给予地方一定程度的经济自由权利。不过,顾炎武把秦以后专制政治的弊端完全归咎于郡县制却有些偏颇。
【选文】
法之敝也,莫甚乎以东州之饷①,而给西边之兵,以南郡之粮,而济北方之驿②。今则一切归于其县,量其冲僻③,衡其繁简,使一县之用,常宽然有余。又留一县之官之禄,亦必使之溢于常数,而其余者然后定为解京④之类。其先必则⑤壤定赋,取田之上中下,列为三等或五等,其所入悉委⑥县令收之。
其解京曰贡、曰赋:其非时⑦之办,则于额赋⑧支销,若尽一县之入用之而犹不足,然后以他县之赋益⑨之,名为协济。此则天子之财,不可以为常额。然而行此十年,必无尽一县之入用之而犹不足者也。(《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释】
①饷:粮饷、军粮。
②驿:驿站。
③冲僻:冲要或偏僻。
④解京:解送京城。
⑤则:划定等级。
⑥悉:全。委:委托。
⑦非时:时常。
⑧额赋:定额赋税。
⑨益:增加。
天下安治在于人民乐业
【题解】
此文是顾炎武《郡县论》的第三篇,目的在于解决官员行使政治权力的问题。开篇即问何谓官员称职,作者立意明确,回答平实,从经济、教化、军事等方面设定了官员称职的标准,平实的语句体现着作者对政治权力性质及目的的独特思考。此外,顾炎武对官僚制度中的用人方式提出了质疑,并针对性地要求给予官员一定程度的自由和信任。
【选文】
何谓称职?曰:土地辟①,田野治②,树木蕃③,沟洫修④,城郭固,仓廪实,学校兴,盗贼屏⑤,戎器完⑥,而其大者则人民乐业而已。
夫养民者,如人家之畜五牸⑦然:司马牛者一人,司刍豆⑧者复一人,又使纪纲⑨之仆监之,升斗⑩之计必闻之于其主人,而马牛之瘠○11也日甚。
吾则不然。择一圉人○12之勤干者,委之以马牛,给之以牧地,使其所出常浮○13于所养,而视其肥息者赏之,否则挞○14之。然则其为主人者,必乌氏○15也,必桥姚○16也。故天下之患,一圉人之足办,而为是纷纷者也。不信其圉人,而用其监仆,甚者并监仆又不信焉,而主人之耳目乱矣。于是爱马牛之心,常不胜其吝刍粟○17之计,而畜产耗矣。故马以一圉人而肥,民以一令○18而乐。(《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释】
①辟:开垦。
②治:整理。
③蕃:音fán,茂盛。
④沟洫:沟渠、农田水利。修:整修。
⑤屏:摒除。
⑥完:完备。
⑦畜:音xù,饲养,五牸:音zì,指牛、马、猪、羊、驴五种母畜。
⑧刍豆:牛马饲料。
⑨纪纲:管理。
⑩升斗:少量米粮。
○11瘠:瘦。
○12圉(音yǔ)人:官职名,掌养马放牧,泛称养马之人。
○13浮:超过。
○14挞:鞭打。
○15乌氏:乌氏倮,名倮,秦国乌氏族人,善养牛马,参见《史记·货殖列传》。
○16桥姚:姓桥名姚,善养牛马,参见《史记·货殖列传》。
○17刍粟:粮草。
○18令:县令。
0
0
天下之患在于贫
【题解】
本文是顾炎武所作《郡县论》第六篇,文中集中表达顾炎武的富民思想,文章首先强调富民的意义,继而详细介绍节用富民的具体措施,最后预测达到“利尽山泽而不取诸民”的结果,前后呼应、结构清晰。文章体现出顾炎武反思造成明末国弱民贫的原因在于政治权力过度干预经济,假如政治权力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十减六七”,或可财富“不可胜用”,“不可悉数”。然而我们当思考海瑞所问,“汉魏桓谓宫女千数,其可损乎?厩马万匹,其可减乎?”本文借民贫的经济现象反思郡县制的“专失”,隐含政治改革的诉求。
【选文】
今天下之患,莫大乎贫。用吾之说,则五年而小康,十年而大富。
且以马言之:天下驿递①往来,以及州县上计京师②,白事司府③,迎候上官,递送文书,及庶人在官所用之马,一岁无虑④百万匹,其行无虑万万里。今则十减六七,而西北之马骡不可胜用矣。以文册言之:一事必报数衙门,往复驳勘⑤必数次,以及迎候、生辰、拜贺之用,其纸料之费率诸民者,岁不下巨万。今则十减七八,而东南之竹箭⑥不可胜用矣。他物之称是者,不可悉数。
且使为令者得以省耕敛⑦,教树畜⑧,而田功⑨之获,果蓏⑩之收,六畜之孳○11,材木之茂,五年之中必当倍益。从是而山泽之利亦可开也。夫采矿之役,自元以前,岁以为常,先朝所以闭之而不发者,以其召○12乱也。譬之有窖金焉,发于五达之衢○13,则市人聚而争之;发于堂室之内,则唯主人有之,门外者不得而争也。今有矿焉,天子开之,是发金于五达之衢也;县令开之,是发金于堂室之内也。利尽山泽而不取诸民,故曰此富国之筴○14也。(《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释】
①驿递:驿站。
②上计:秦汉时地方长官年终将境内户口、赋税、盗贼、狱讼等项编造计簿,遣吏逐级上报,奏呈朝廷。京师:京城。
③白事:陈说、禀告公务。司府:官府。
④无虑:大概。
⑤驳勘:驳回原判、重新审查。
⑥竹箭:细竹。
⑦耕敛:耕种与收获。
⑧树畜:栽种与畜牧。
⑨田功:农事。
⑩果蓏:瓜果。
○11六畜:猪、牛、羊、马、鸡、狗六种禽畜,泛指牲畜。孳:繁殖。
○12召:招致。
○13五达之衢:通衢。
○14筴:同“策”,方法。
为士何必营求功名
【题解】
本文为顾炎武《郡县论》第九篇。文中集中讨论了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取士制度是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选拔人才与维系政治统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顾炎武《生员论》反思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本文中给出纠治科举取士弊端的对策,“略用古人乡举里选之意”。顾炎武深知科举取士制度是为纠治汉代“察举制”、“举孝廉”与魏晋“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弊端而设,但苦于没有思想资源,而只能在历史中的制度作选择,进与退之间凸显着明末知识人的无奈与辛酸。此外,本文批评了文人“竞于功名”的心态,并以颜渊、闵子、漆雕开、曾皙等人为例,启示士子未必“必于功名”。顾炎武对待功名的态度仍然值得当前读书人反思。
【选文】
取士之制,其荐①之也,略用古人乡举里选②之意;其试之也,略用唐人身言书判③之法。县举贤能之士,间岁④一人试于部⑤。上者为郎⑥,无定员⑦,郎之高第得出而补令⑧;次者为丞⑨,于其近郡用之;又次者归其本县,署为簿尉之属⑩。而学校之设,听令与其邑之士自聘之,谓之师不谓之官,不隶名于吏部。而在京,则公卿以上仿汉人三府辟召○11之法,参而用之。
夫天下之士,有道德而不愿仕者,则为人师;有学术才能而思自见于世者,其县令得而举之,三府得而辟之,其亦可以无失士矣。或曰:间岁一人,功名之路无乃狭乎?化○12天下之士使之不竞于功名,王治○13之大者也。且颜渊不仕○14,闵子辞官○15,漆雕未能○16,曾皙异撰○17,亦何必于功名哉!(《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释】
①荐:举荐。
②乡举里选:从乡里中举荐人才的方式。
③身言书判:唐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后,参与吏部主持的考试,考试通过后授官职。
④间岁:隔年。
⑤部:官府。
⑥上者:成绩优秀者。郎:官职名,帝王侍从。
⑦定员:定额。
⑧高第:考绩优等。补:选员补充缺位官职。令:县令。
⑨丞:佐官,副职。
⑩署:委任。簿尉:主簿和县尉。属:类。
○11三府:太尉、司徒、司空府衙。辟召:征召。
○12化:教化、感化。
○13王治:王道之治。
○14颜渊不仕:《庄子·让王》载:“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
○15闵子:名损,字子骞,孔子门人。闵子辞官,《论语·雍也》载:“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6漆雕:漆雕开,字子开,又字子若,孔子门人。漆雕未能,《论语·公冶长》载:“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信,信心。
○17曾点:字皙,曾子之父,孔子门人。曾皙异撰,出自《论语·先进》,“(曾点)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生员论上
【题解】
《生员论》是顾炎武集中剖析科举取士制度的三篇文章。上篇开篇即问设置生员的目的,进而分析明末生员有没有实现此一目的。作者从生员的种种作为中分析生员不仅没有实现与君主共治天下的目的,反而成为国家的病患。作者因此提出罢一切生员,别为其制,课之以当世之务,消除生员特权,以达到求立国治民的目的。顾炎武的文章大都体现出经世致用的现实主义精神,本文中我们既可以看出顾氏的忧世精神,也可以看出“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担当。
【选文】
国家之所以设生员①者何哉?盖以收天下之才俊②子弟,养之于庠序③之中,使之成德达材,明先王之道,通当世之务,出为公卿大夫,与天子分猷④共治者也。
今则不然,合天下之生员,县以三百计,不下五十万人,而所以教之者,仅场屋之文⑤。然求其成文者,数十人不得一,通经⑥知古今,可为天子用者,数千人不得一也。而嚚讼逋顽⑦,以病⑧有司者,比比而是。上之人以是益厌之,而其待之也日益轻,为之条约⑨也日益苛。
然以此益厌益轻益苛之生员,而下之人犹日夜奔走之如骛⑩,竭其力而后止者何也?一得为此,则免于编氓○11之役,不受侵于里胥○12;齿于衣冠○13,得于礼见官长,而无笞、捶○14之辱。故今之愿为生员者,非必其慕功名也,保身家而已。以十分之七计,而保身家之生员,殆有三十五万人,此与设科之初意悖○15,而非国家之益也。人之情孰不为其身家者?故日夜求之,或至行关节○16,触法抵罪而不止者,其势○17然也。今之生员,以关节得者十且七八矣,而又有武生、奉祀生之属○18,无不以钱鬻○19之。夫关节,朝廷之所必诛,而身家之情,先王所弗能禁,故以今日之法,虽尧、舜复生,能去在朝之四凶○20,而不能息天下之关节也。
然则如之何?请一切罢之,而别为其制。必选夫五经○21兼通者而后充之,又课之以二十一史与当世之务而后升之。仍分为秀才、明经二科○22,而养之于学者,不得过二十人之数,无则阙○23之。为之师者,州县以礼聘焉,勿令部选。如此而国有实用之人,邑有通经之士,其人材必盛于今日也。然则一乡之中,其粗能自立之家,必有十焉,一县之中,必有百焉。皆不得生员以芘○24其家,而同于编氓,以受里胥之凌暴,官长之笞捶,岂王者保息斯人之意乎?则有秦汉赐爵之法,其初以赏军功,而其后或以恩赐,或以劳赐,或普赐,或特赐○25,而高帝○26之诏有曰:“今吾于爵,非轻也。其令吏善遇高爵,称吾意。”至惠帝○27之世,而民得买爵○28。夫使爵之重得与有司为礼,而复○29其户勿事,则人将趋之。开彼则可以塞此,即入粟拜爵,其名尚公○30,非若鬻诸生以乱学校者之为害也。
夫立功名与保身家,二涂○31也;收俊乂○32与恤平人,二术也;并行而不相悖也,一之则敝矣。夫人主与此不通今古之五十万人共此天下,其芘身家而免笞捶者且三十五万焉,而欲求公卿大夫之材于其中,以立国而治民,是缘木而求鱼○33也。以守则必危,以战则必败矣。(《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释】
①生员:通过童子试,入学县、州、府学者,俗称“秀才”。
②才俊:才能卓越之人。
③庠序:泛指学校。殷代称庠:周代称序。
④猷:音yóu,谋划。
⑤场屋:科场,科举考试之地,代指科举考试。场屋之文:科举应试之文。
⑥通经:通晓儒家经学。
⑦嚚:音yín,愚蠢顽固。讼:争。逋:音bū,拖欠债税。顽:愚钝。
⑧病:批评、怨恨。
⑨条约:法令条文。
⑩骛:奔跑。
○11编氓:编入户籍的平民。
○12里胥:里长。
○13齿:并列。衣冠:缙绅。
○14笞捶:亦作“笞棰”,鞭棍抽打。
○15设科:确定取士科目。悖:违背。
○16关节:行贿。
○17势:形势。
○18武生:武秀才。奉祀生:供奉祭祀之官。属:类。
○19鬻:买。
○20四凶:古传尧舜时期浑敦、穷奇、檮杌、饕餮四人。
○21五经:《五经》指儒家的五部经典著作,即《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22秀才、明经:取士科目。
○23阙:空缺。
○24芘:庇护。
○25劳赐:慰劳赏赐。特赐:特别赏赐。
○26高祖:汉高祖,刘邦,汉代创建者。
○27惠帝:汉惠帝,刘盈,公元前194~前188年在位。
○28买爵:购买爵位。
○29复:免除赋税徭役。
○30尚公:尚且公允。
○31涂:同“途”,道路、方法。
○32俊乂:才德出众之人。
○33缘木求鱼:爬树找鱼,指劳而无功。
生员论中
【题解】
中篇承接上篇分析“请一切罢之”的四种结果:政治清明、百姓困苏、门户习除与用世材出。中篇采用总分结构,结构清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
【选文】
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①,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②,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③之习除,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④之材出。
今天下之出入公门⑤以挠⑥官府之政者,生员也;倚势以武断⑦于乡里者,生员也;与胥史⑧为缘⑨,甚有身自为胥史者,生员也;官府一拂⑩其意,则羣○11起而閧○12者,生员也;把持○13官府之阴事○14,而与之为市者,生员也。前者噪○15,后者和○16;前者奔,后者随;上之人欲治之而不可治也,欲锄○17之而不可锄也,小有所加○18,则曰是杀士也,坑儒也。百年以来,以此为大患,而一二识治体能言之士,又皆身出于生员,而不敢显言其弊,故不能旷然○19一举而除之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官府之政清也。
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乡宦○20,曰生员,曰吏胥。是三者,法皆得以复○21其户,而无杂泛之差○22,于是杂泛之差,乃尽归于小民○23。今之大县至有生员千人以上者,比比○24也。且如○25一县之地有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五万,则民以五万而当十万之差矣;一县之地有十万顷,而生员之地九万,则民以一万而当十万之差矣。民地愈少,则诡寄○26愈多,诡寄愈多,则民地愈少,而生员愈重。富者行关节以求为生员,而贫者相率○27而逃且死,故生员之于其邑人无秋毫○28之益,而有丘山之累○29。然而一切考试科举之费,犹皆派取之○30民,故病民之尤○31者,生员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百姓之困苏也。
天下之患,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识之人,而教之使为朋党。生员之在天下,近或数百千里,远或万里,语言不同,姓名不通,而一登科第○32,则有所谓主考官者,谓之座师○33:有所谓同考官者,谓之房师○34;同榜之士,谓之同年○35;同年之子,谓之年侄;座师、房师之子,谓之世兄;座师、房师之谓我,谓之门生;而门生之所取中者,谓之门孙;门孙之谓其师之师谓之太老师;朋比胶固○36,牢不可解。书牍交于○37道路,请托徧于官曹○38,其小者足以蠹政○39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党倾轧○40,取人主○41太阿之柄○42而颠倒之,皆此之繇○43也。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门户之习除也。
国家之所以取生员而考之以经义、论、策、表、判者,欲其明六经之旨,通当世之务也。今以书坊○44所刻之义,谓之时文○45,舍圣人之经典,先儒之注疏与前代之史不读,而读其所谓时文。时文之出,每科一变,五尺童子能诵数十篇而小变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钝○46者至白首而不得遇○47。老成○48之士,既以有用之岁月,销磨○49于场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视天下国家之事,以为人生之所以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败坏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将不成将,夫然后寇贼奸宄得而乘○50之,敌国外侮得而胜之。苟以时文之功○51,用之于经史及当世之务,则必有聪明俊杰通达治体○52之士,起于其间矣。故曰:废天下之生员,而用世之材出也。(《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释】
①政清:政治清明。
②困:苦难。苏:缓解、解除。
③门户:门第、党派。
④用世:为世所用。
⑤公门:官府、衙门。
⑥挠:扰乱。
⑦倚势:依凭权势。断:判定、决定。
⑧胥史:亦作“胥吏”,古时官府中掌管文书的小官。
⑨缘:趋向、遵照。
⑩拂:违背。
○11羣:同“群”,聚集。
○12閧:古同“哄”,喧闹。
○13把持:掌握。
○14阴事:隐秘之事。
○15噪:喧哗。
○16和:应和。
○17锄:铲除、除去。
○18加:施予。
○19旷然:豁然、无拘束。
○20乡宦:退休还乡的官吏。
○21复:免除赋税徭役。
○22杂泛:明代徭役,零碎徭役。差:差役。
○23小民:平民百姓。
○24比比:到处、处处。
○25且如:假如、如果。
○26诡寄:将自己田地伪报在他人名下,借以逃避赋役。
○27相率:亦作“相帅”,相继。
○28秋毫:亦作“秋豪”,微末之物。
○29丘山:山岳,大。累:忧患。
○30派取:分摊收取。之:于。
○31尤:恶劣。
○32登科第: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
○33座师:明、清科举中式者对主考官的尊称。
○34房师:明、清科举中式者对分房阅卷之房官的尊称。
○35同年:科举考试同科中式者之互称。
○36朋比:结成私党。胶固:勾结。
○37书牍:简牍书信。交:交回。
○38请托:以私事相托付。徧:同“遍”。官曹:官府。
○39蠹政:败坏朝政。
○40倾轧:排挤。
○41人主:君主。
○42太阿: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造。太阿之柄:权柄。
○43繇:古同“由”,自。
○44书坊:印刷并出售书籍的地方。
○45时文:科举应试文章。
○46钝:愚钝。
○47白首:年老。遇:机遇。
○48老成:年高。
○49销磨:消耗。
○50乘:趁。
○51苟:假如。功:工夫。
○52治体:治国要旨。
生员论下
【题解】
下篇继而介绍“别为其制”的内容。“废今日之生员”,“请用辟举之法,而并存生儒之制”是顾炎武给出的对策,从举士、任官等诸方面对生员进行考核,以求得真才实学之人才。最后,顾炎武强调国家官员仅出于取士一途时,应当广开取士之方,甚至举荐“不恃诸生之一途”。学未必仕,仕也未必从学中选拔,顾炎武仕与学的观点较为理性。《生员论》三篇是对明末生员制度的反思,切中时弊,顾氏对现实的敏锐观察与独立思考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选文】
问曰:废天下之生员,则何以取士?曰:吾所谓废生员者,非废生员也,废今日之生员也。请用辟举①之法,而并存生儒②之制,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我之所收者,既已博矣,而其廪之学者③为之限额④,略仿唐人郡县之等:小郡十人,等而上之⑤,大郡四十人而止;小县三人,等而上之,大县二十人而止。约⑥其户口之多寡,人材之高下而差次⑦之,有阙⑧则补,而罢岁贡举人⑨之二法。其为诸生者,选其通隽⑩,皆得就试于礼部○11,而成进士○12者,不过授以簿尉○13亲民之职,而无使之骤进○14,以平其贪躁○15之情。其设之教官,必聘其乡之贤者以为师,而无隶于仕籍○16;罢提学○17之官,而领○18其事于郡守。此诸生之中,有荐举而入仕者;有考试而成进士者;亦或有不率○19而至于斥退者;有不幸而死,及衰病不能肄业○20,愿给衣巾以老○21者。阙至于二人三人,然后合其属之童生○22,取其通经能文者以补之。
然则天下之为生员者少矣。少则人重之,而其人亦知自重。为之师者不烦○23于教,而向所谓聚徒合党○24,以横行于国中○25者,将不禁而自止。若夫温故知新○26,中年考较○27,以蕲○28至于成材,则当参酌乎古今之法,而兹○29不具论○30也。或曰:天下之才,日生而无穷也,使之皆壅○31于童生,则奈何?吾固曰: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取士之方,不恃○32诸生之一途而已也。夫取士以佐人主○33理国家,而仅出于一涂○34,未有不弊者也。(《亭林文集·卷之一》)
【注释】
①辟举:征召荐举。
②生儒:生员。
③廪之学者:廪膳生、廪生,官府供应廪膳的生员。
④限额:限定额度。
⑤等而上之:以等级往上。
⑥约:约计。
⑦差次:排列等级次序。
⑧阙:空缺。
⑨岁贡:由府县荐举入学国子监的生员。举人:乡试中榜者。
⑩通隽:博学多才之人。
○11礼部:官署名,掌祭祀、礼乐等。
○12进士:贡士经殿试中举者。
○13簿尉:主簿和县尉。
○14骤进:迅速提拔。
○15贪躁:贪进急躁。
○16隶:隶属。仕籍:记载官吏名籍的簿册。
○17提学:官名,掌州县学政。
○18领:治理、管辖。
○19不率:不服从、不遵守。
○20肄业:修习课业。
○21衣巾:秀才的资格和待遇。老:终老。
○22属:管辖。童生:习举业而未考取秀才的儒生。
○23烦:苦闷。
○24合党:结党。
○25横行:依仗势力跋扈。国中:国内。
○26温故知新: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7中年:隔年。考较:考核。
○28蕲:求。
○29兹:这、现在。
○30具论:详细讨论。
○31壅:堵塞。
○32恃:依赖。
○33人主:君王。
○34涂:同“途”,道路、方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