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建安:官渡大决战(196—200)
》
售價:NT$
245.0
《
中亚民族史
》
售價:NT$
840.0
《
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概念与方法 [美]马苏德·索鲁什 [美]理查德·D.布拉茨
》
售價:NT$
640.0
《
中平:东汉王朝大崩溃(184—189)
》
售價:NT$
245.0
《
基于鲲鹏的分布式图分析算法实战
》
售價:NT$
495.0
《
中国历史研究入门(全二册)
》
售價:NT$
1290.0
《
夺回大脑 如何靠自己走出强迫
》
售價:NT$
299.0
《
夏天,19岁的肖像(青鲤文库)岛田庄司两次入围日本通俗文学奖直木奖的作品 ,同名电影由黄子韬主演!
》
售價:NT$
225.0
|
編輯推薦: |
1、本书一直被视为法国散文的典范,与蒙田《随笔集》齐名。
2、夏氏尝自言:“拿破仑在政治上称霸,我则在文学上称霸。”少年雨果亦曾有言:“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成。”
3、本书是夏多布里昂用文字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夏氏尝自言:“拿破仑在政治上称霸,我则在文学上称霸。”少年雨果亦曾有言:“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成。”
|
內容簡介: |
《墓中回忆录》为夏多布里昂晚年力作,作者全面回顾自己的身世、经历,尤其法国大革命时期加入勤王部队,兵败后流亡国外,以及保皇、激进各派政治力量的权力角逐,在书中均有生动的反映。作为浪漫派先驱和散文巨匠,夏多布里昂将个人的荣辱与国家命运、宏深的历史背景与当下现实,以及对旧传统的根深蒂固的眷恋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都和谐、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我生活的时代之史诗”。
本书是夏多布里昂用文字为自己建造的纪念碑,他为此耗费了四十年心力,其间不断磨砺、修改,书中有许多段落都曾在贵妇雷卡米夫人的沙龙中朗读,倾倒一世。夏多布里昂的文笔历来为人称道,一直被视为法国散文的典范。夏氏尝自言:“拿破仑在政治上称霸,我则在文学上称霸。”少年雨果亦曾有言:“要么成为夏多布里昂,要么一无所成。”
|
關於作者: |
夏多布里昂(Franois-Renéde Chateaubriand, 1768-1848),法国作家,浪漫派先锋和优秀的散文家。出身布列塔尼一个衰而复振的贵族家庭,年轻时投身军旅,随其兄进入巴黎社交界,后至美洲游历。法国爆发大革命后,夏多布里昂参加路易十六的勤王部队,失败后旅居英国,以教授法语为生,并开始写作。拿破仑上台后,夏多布里昂一度被任命为驻罗马使馆秘书,后与斯塔尔夫人一道成为反拿破仑集团的中坚人物。
夏多布里昂依据早年社交及游历美洲的素材写成小说《阿达拉》和《勒内》,前者写美洲一未开化部族酋长之女阿达拉已皈依基督教,与另一部族俘虏青年夏克达相恋,因不能与非基督徒结合而服毒自尽;后者写亚美丽对胞弟勒内发生恋情,因恪守宗教戒律而被迫进入修道院,勒内自此孑然一身,飘然遁迹于蛮荒之地。二者均以浓郁的抒情及景物描写见长,而成为法国浪漫派的开篇之作,风靡一时。此后又有续篇散文史诗《纳切兹人》。晚年重要作品则为其倾尽一生心力著成的《墓中回忆录》。
|
目錄:
|
墓中人语(代译序)
我的出世
我是一个坏学生
跟两个小水手打架
布列塔尼的春天
外省的闲逸生活
贡堡的幻影
贡堡的生活
我的主塔
从小孩子到男子汉
吕西尔
诗兴的**口气息
爱情的幽灵
秋天的快乐
诱惑
告别贡堡
我在巴黎的孤独生活
1789年。攻占巴士底狱
米拉波
罗伯斯庇尔
在圣马洛上船
横越大西洋
圣彼埃尔岛
拜访华盛顿将军
华盛顿、拿破仑异同论
尼亚加拉大瀑布
米拉的原型
印第安人的船队
返回欧洲
亨利四世的衬衣
在阿登省
.......
|
內容試閱:
|
布列塔尼的圣马洛港外,格朗贝岛孤悬在锚地上,一块无名的方石立于其巅,石上立着一个不高但 是粗壮的花岗岩十字架,这是夏多布里昂的坟墓。没有墓碑,没有铭文,没有雕饰,简朴至极。坟墓的前面就是波涛汹涌的英法海峡,狂风、暴雨、飞溅的浪花,让 它一年到头都潮湿、冰凉,带着铁一般的颜色,孤独然而傲岸地面对着一片空阔。这是夏多布里昂在五十五岁时自己作出的选择,他费了不少的周折方才得到这几寸 土地。
人们告诉他,1768年9月4日,“预告秋分的狂风掀起的海浪发出阵阵咆 哮”,盖住了他降生时的“哭叫声”,他认定这惊心动魄的景象预示了他一生的命运。1848年革命的枪炮声震动了巴黎,他所反对的七月王朝垮台了,他只能说 一声“干得好”,却不能出去看一看——他太老了。夏多布里昂于1848年7月4日去世。他生于风暴,死于风暴,八十年的人生旅途走得不容易,他想用文字为 自己立一座纪念碑,是为《墓中回忆录》。岁月的风暴可以扫除许多东西,却似乎盖不住他从坟墓中发出的管风琴般雄浑的声音。他这本从酝酿到写作历时四十年的 著作题为“墓中回忆录”,如果不是出于狂妄,那就是出于一种巨大的信心,相信活人会倾听他这个死人的诉说,继续接受他的文字的魅惑。
夏 多布里昂不止一次提醒他的读者,他们听见的乃是一个死去的人在讲述他和世界、和历史的纠葛,他的《回忆录》乃是他“用尸骨和废墟造就的一座建筑”。他在谈 到幼年受到死亡的诱惑时,这样写道:“那些看到这一幅幅图画而心绪纷乱并且企图仿效这种种疯狂的人,那些因我的空想而喜欢我的《回忆录》的人,应该记住他 们听见的是一个死人的声音。”他在《回忆录》快结束时,又写道:“读者,想象一下这些图案吧。绘制它们的这双手绝不会伤害你们,它们已经干枯了。记住,当 你们看见这些图案的时候,它们不过是一个画家在其坟墓的拱顶内里随意涂抹的涡饰罢了。”他曾在1833年和1848年分别为《回忆录》写过序言,都明确表 示希望《回忆录》在他死后五十年出版。他不想生前出版这部《回忆录》,其原因有二:“首先,我会不那么坦率,不那么真实,这由不得我;其次,我始终想象我 是坐在我的棺材里写作的。”总之,他不愿意“压住这个发自坟墓的遥远的声音”,因为“我更喜欢在棺材里头说话,我的叙述将伴随着那些因发自坟墓而具有某种 神圣性的声音”。这部《回忆录》就是他的坟墓,他的棺材,他**能够长久地享受宁静的地方。
活 人写作,死人说话,这不是矫情,不是作态,也不是故做惊人语,这是他内心的需要,他需要在泯除一切个人恩怨的平静中对历史和人生作出解释和思考,他也需要 在纠结着现实和想象的空间里用文字来创造自己的生平。他在执笔撰写《回忆录》的时候,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他是在两个世纪之交“扎进翻腾浑浊的水中”的,他 游离旧岸是带着“遗憾”,而怀着希望游向的新岸却是一个“未知的岸”。旧岸已经永远地消失,然而他却没有片刻忘怀;新岸已经呈现在眼前,然而他看见的却是 “新的风暴”。这个用言语和行动为了一个他并未心仪的事业和一些他并不崇敬的人奋斗了一生的人,终于怀着解脱和依恋的心情说:“明天的景象已与我无关,它 呼唤着别的画家:该你们了,先生们。”他给世人的遗言,说得轻松又沉重,多么像活人作死人忆:“我的窗子开着,朝西对着外国使团的花园。现在是早晨六点 钟,我看见苍白的、显得很大的月亮,它正俯身向着残老军人院的尖顶,那尖顶在东方初现的金色阳光中隐约可见,仿佛旧世界正在结束,新世界正在开始。我看得 见晨曦的反光,然而我看不见太阳升起了。我还能做的只是在我的墓坑旁坐下,然后勇敢地下去,手持带耶稣像的十字架,走向永恒。”他还活着,可是已经告别了 世界。假使他用语言为自己建立了一座丰碑的话,他却并不想活着的时候亲眼看见它,他知道,《墓中回忆录》将是一个年迈的勒内回首走过的道路而留下的痕迹, 读者将时时刻看见一个拿着笔的龙钟老人在体验着文字的创造。对于四十年间不倦地写作《回忆录》的夏多布里昂来说,生命不再是叙述的对象,文字不再是生平的 载体,文字和人生已经合而为一。以考证对《墓中回忆录》,以阅读对《墓中回忆录》,人们将得到两本不同的书:一本是实录,一本是创造;一本是历史,一本是 艺术。前者或有夸张不实之处,往往为人垢病;后者则创造了想象的奇迹,放射着史诗的美。瑞士作家拉缪论及夏多布里昂,有言曰:“一个人想成为什么,也许比 他是什么更为重要。”人与文的不尽重合,甚至分裂,这也许是从事精神创造活动的人的特权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