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推薦: |
本书通过个人经验反映时代脉动,作为深思之后充满深情与诚意的表达,既有内容的独特性,又有文学的可读性。作者长期从事文字工作,造诣深厚,语言考究,或深沉凝练,或含蓄有趣。配图生动,装帧精美。在目前同类书籍中当属上品。本书不仅能唤起一些同代人的共鸣,也会给年轻读者许多间接经验和历史启示。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部构思缜密、气韵贯通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各篇散文随笔以生活题材及内在的思想联系为经纬,在生命历史的渐次演进中有着清晰而深刻的思想脉络,从而形散神聚、浑然一体。全书分三辑,各九篇。辑一是作者在时代大潮中较有特色的人生经历,辑二写作者亲人朋友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故事,辑三为闪耀着时代火花的生活篇章。行文时而深情感人,时而诙谐有趣,表现出作者把握题材驾驭语言的出众功力。
作者作为阅历丰富的五〇后,通过生花妙笔写出一个个生动可感的人生故事,彰显出今人已有些陌生的“时代感”,也表达了一个过来人对那个特殊时代的深切感悟,有较高的思想认识价值。
|
關於作者: |
张若雪,笔名老若,男,五〇后,祖籍辽宁。1982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学院中文系,1992年结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首届高研班。1994年迁居深圳至今。早年做知青,当工人,任教师;后期办报纸,编杂志,搞文化。迄今发表文字约三百万,主编出版书刊数十种。有作品获奖及编入小说年选。本书是作者自2000年以来出版的第三部散文随笔集。
|
目錄:
|
序
辑一
上学记
饮酒记
祖宅
母亲的时代
烟草的味道
老歌
送礼
师道
就医记
辑二
同学阿申
怒海余生
阿兴的案底
高考以后
伤别
我家老三
父亲的书房
移民凯文
《五零后》之后
辑三
故土四题
蛇口旧事
消逝的报刊
寻找马克思
棋道
音乐会
游记三则
老有所依
乡情野趣
跋
|
內容試閱:
|
序
生而为人,总归是一场幸运,所谓生也偶然,死也必然,别无选择。从呱呱坠地那天起,我们就注定和这个时代捆绑在一起,汲取它的物质配给和文化滋养,接受它的种种动荡和磨难。人各有命,或有幸挺立时代潮头,于心满意足之后终老;或不幸沦落社会底层,遭遇种种困苦灾难而殒命。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者,既然无法超脱与生俱来的现实世界历史阶段,我必须随遇而安,拥抱它所给予的幸福和欢乐,体验它带来的痛苦与悲哀。
感悟来自经验。直到活过一个甲子,经历了奔腾浩荡的大江大海,我才对生命中每一条涓涓细流有所感动。写下来,使记忆成型,即使耽于主观的理解、感性的表达,却也不失真实和生动。因为宏大的时代丰富了每个具体的生命,无论澎湃跌宕还是静水深流,都有各自的精彩。
看时代,人的眼界不同。喜欢大江大海的人说“大时代”,比如陈丹青;喜欢涓涓细流的写“小时代”,比如郭敬明。人各有志,才形成了多元的世界。有趣的是,媒体(或者说市场的力量)竟把这两个井水不犯河水的人撮合了,令人想到关公战秦琼。看某期电视秀《我知道》,郭热情张扬,喜怒形于色;陈含蓄内敛,宽厚而机敏。两人的言谈举止既与年龄性格有关,也透出不同的时代感。可以断言,即使郭敬明将来也如陈丹青这般老辣,红卫兵时代的粗口他肯定学不会。
时代的分水岭大约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风起青萍之末”。此前当属“大时代”,它狂飙突进,波谲云诡,充满难以预料的动荡、惊喜和风险。此后的“小时代”,则大体是一副渐变的姿态,在庸常平和中也透着内在的躁动与不安。大时代注重行动,易产生粗犷的英雄主义;小时代激发欲望,会提供更精致的生活。对大时代的书写适合浓墨重彩,那些张扬激烈的壮举很容易彪炳史册;对小时代的描绘则千姿百态,因善于提纯现实的美妙而吸引更年轻的拥趸。
如此不同的两个时代似乎并未循序渐进,仅匆匆过渡就衔接起来,人间便充满了戏剧性。从“文革”爆发到改革开放,从冷战兴起到“颜色革命”,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两极分化,其大开大阖沉浮起落,令人目不暇给。仅仅几十年间,世界格局就得以重新洗牌,本国也完成了从一穷二白到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转变。这个时代很变幻,虽未必值得后代羡慕——其中的幼稚荒谬或许还会使他们哂怪,却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关键时期。它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如此丰富,不仅为本民族镜鉴,也将在人类史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便想起《双城记》的开头:
“那是最好的时代,那是最坏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之春,那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总之,那时和现在是如此相像,以至声名最响的某些权威对于它的批评,说好说坏,都固执地只用最高级的对比之词。”
品味狄更斯对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前夜的论断,如今似乎依然贴切。诚然,任何时代都有好坏两面,处境或思维不同的人会各有诠释;若处于新旧交替之间、多种矛盾尖锐激烈的时代,则更容易找到看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和例证。从这个角度看,狄更斯所说的时代也是我辈的时代。
回望这样的时代,写作者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即使“剪不断理还乱”,抑或还不到放言无忌的时候,总有些切身的感悟在心头;积久发酵,便有了不吐不快的冲动。正所谓“江山不幸诗家幸”。若虚构则成小说,若写实便为随笔,若直白则成文章,若含蓄便称文学。只要有这份表达的心情,落下笔,就有时代感。
读过一组显示“家当”的图片。摄影师以长达十年的耐心,用大镜头拍下了数十个普通中国家庭和他们的家当。其中,简陋的仅一床被褥和锅碗瓢盆,富足的有古董音响高级轿车。使人心动的是,画面冷静无言地诉说着各个家庭在特定时代的境况,又作为一个共同体,反映了国民在这个时代的生活与变迁。
文字也可以传达出淋漓的时代感。重要的是作者的感悟与心态。若随波逐流乐天知命,身在颠沛流离中,也会怡情于柴米油盐的日子;若被那时潮的跌宕扰乱了思绪,也怕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以故,大凡个体命运的书写,往往仅止于作者本人对时代的体认。就像那镜头里的家当,若拎出一两个,难免有哭穷或炫富的嫌疑;都晒出来,才有时代感。
最大的困惑与悲哀,是人们不再读书或很少读书了。在这个功利至上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知识与信息趋于碎片化的时代,弦断有谁听?执拗如我,仍然觉得该把那个时代及其感悟记录下来,既为尊重历史,也为安抚那些蹒跚走去的卑微的生命。倘若将来有幸留下断简残篇被人发现,知道他们的老祖宗竟活过如此丰富多彩或大喜大悲的日子,当是作者最大的心愿。
上学记
A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个初夏,六岁半的我接受了人生第一次面试。幼儿园老师交代的话似懂非懂,只约略知道,我们将要离开这个的奶声奶味的世界去上学。
其时,我刚刚对这所寄宿制的幼儿园产生好感,不再把每周一即将入园的早晨当做世界末日。那位能歌善舞会画画的老师也开始成为我的情感依赖,我企图在每节图画课音乐课上拼命地表现自己,乃至童声齐唱时她不得不提醒我小声一点。我不想上学,不想让我的幸福时光戛然而止。于是天真地想,如果我在面试时一个问题也答不上来,是不是可以留下来继续这里的日子?
“小板凳啊排一排,小朋友们坐上来啊,坐上来……”歌声中,眼看同伴一个个从小板凳上起身,再活蹦乱跳地回来,渐渐知道,我将被安排最后一个出场。我不懂老师的排序意味着什么,反正既没有压轴的兴奋,也没有延迟宣判的忐忑,只是乖乖地听命。经过数年每周六天拴在幼儿园的日子,我已经习惯了逆来顺受,知道再大的不满和再多的眼泪,也无法改变以园为家的处境。也许,上学以后就自由了?想来想去,我仍然喜欢熟悉的环境而抗拒陌生。
近些日子,我明显感觉幼儿园的伙食不如以往,每日两餐的玉米面烤糕的气味开始让我腻烦。听一位老家在郊区的孩子说农村受了灾,许多人家已经吃了上顿没下顿。懵懂的我仍然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天性使然,我不喜欢在小板凳上坐一排、连撒泡尿都要举手请示的规矩。我喜欢一个人蹲在灌木丛里,嗅着湿润的土壤沁出的新鲜气味,看不够春苗萌动,蚂蚁搬家……
忽闻老师一声唤,我乖乖地走进一间办公室。里面是一位和蔼的大妈,戴着深不见底的眼镜。我的老师正向她介绍些什么优点,好像说的是我,又像是别人。然后我奉命开始数数,从一到三十。也许因为考得太久,那大妈对我的哼哼唧唧似乎有些心不在焉;也许这面试本来就是个过场,只为证实未来的小学生不痴不傻。反正这就算通过了,两位老师把我撂在一边开始唠起闲嗑,让我曾经准备过的十八般武艺没处使。
不久就上学了。背起新书包的我并无父母那般兴奋,只有对一切未知的惶恐。生就的敏感,使我很羡慕那些同龄男孩儿的没心没肺。眼前是一所建造不久的小学,两层红砖主楼,正上方镌着“1957”,是它诞生的年份。加上作为宿舍的附楼、煤渣操场和美化校园的灌木,就是它的全部地表。校园的东面和北面都是稻田,隶属于一个朝鲜族的人民公社,不难猜想,这校址以前也是一片稻香蛙鸣。眼见校园里几乎所有人都比我高大威猛,更加重了不安。硬着头皮走进一年级四班教室,见讲台上站着的女老师,正是考过我的那位眼镜大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