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历代孝论辑释:两宋辽金卷(中华孝文化研究集成7. 儒学研究专家骆承烈主编)

書城自編碼: 2587354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哲學
作者: 骆明,胡静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81944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94/43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747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我从何来:自我的心理学探问 》

售價:NT$ 545.0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失败:1891—1900 清王朝的变革、战争与排外 》

售價:NT$ 390.0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万千心理·我的精神分析之道:复杂的俄狄浦斯及其他议题 》

售價:NT$ 475.0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荷马:伊利亚特(英文)-西方人文经典影印21 》

售價:NT$ 490.0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我的心理医生是只猫 》

售價:NT$ 225.0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股权控制战略:如何实现公司控制和有效激励(第2版) 》

售價:NT$ 449.0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成吉思汗传:看历代帝王将相谋略 修炼安身成事之根本 》

售價:NT$ 280.0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爱丁堡古罗马史-罗马城的起源和共和国的崛起 》

售價:NT$ 349.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407
《 沉重的肉身(珍藏版) 》
+

NT$ 414
《 图解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最经典著作《苏菲的世界》图解版!风靡全球的哲学启蒙读物,全球畅销3亿册。 人人都能读懂的西方哲学史,唤起每个人对生命最初的好奇和感动!) 》
+

NT$ 990
《 中国哲学史(全二册)(布面精装)--三松堂全集 第三版第二卷 》
+

NT$ 305
《 钱文忠漫谈人生 》
+

NT$ 304
《 钱穆先生著作系列:中国思想史(简体版 单行本) 》
編輯推薦:
第一部完整的孝文化文献资料汇编
內容簡介:
【中华孝文化研究集成】项目是编者从约18000余册中国历代典籍中搜集有关孝文化的内容,将分散零碎的资料从不同角度汇编成12卷,全方位地展示中华孝文化的创立、传承及各种表现方式和发展趋势,是第一部将历代国家法令,历代各家孝论、孝行、养老礼法等汇集成卷的孝文献集成性著作。
本次出版为本项目的第5—8卷,主要辑录历代对“孝”等道德观念的理解、论述,以时间为序,分为四册。
關於作者:
骆明:1973年生于山东省曲阜市,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华孔子学会会员,学习儒学二十年。著有《孔里论孔》《孔子名言译评》《曾子后裔名人》《中华“和”文献集辑》《骆承烈讲〈论语〉》《儒家五圣论政德》等书,参与撰写《孔府档案选》《汉魂—武氏祠汉画像石考释》《孔风儒韵》等书。自2005年至今,查询、收集有关孝文化的文献,收集条目近万条,发表有关孝文化论文二十余篇。
胡静:1977年生于山东省菏泽市,曲阜师范大学职业与成人教育学院讲师。1999年毕业于青岛大学,1999—2000年在菏泽学院历史学系任教。2003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现主要从事成人教育及中国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工作。自2003年以来,先后在《继续教育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菏泽学院学报》等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完成山东省省级课题一项,校级课题一项,参编著作一部。
目錄
总序/李宝库
前言/骆承烈
凡例
第六卷?北宋?辽卷??1
一、儒家??3
二、史家??112
三、道家??131
四、释家??137
五、其他各家??153
第七卷?南宋?金卷??157
一、儒家??159
二、史家??326
三、道家??352
附录??361
附录一:郡斋读书志?孝经类??363
附录二:通志?艺文略?孝经类 ??365
附录三:直斋书录解题?孝经类 ??369
附录四:读《孝经》??372
附录五:《玉海》中有关《孝经》的记录??374
附录六:补辽金元艺文志?孝经类??385
本卷简明索引??386
后记??393
內容試閱
前?言
经过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十国的变乱之后,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后周建立了宋朝,史称北宋。宋朝的特点是国势衰微,经济、文化发达。实质上的原因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封建制度开始衰落。具体的原因是宋初赵匡胤鉴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使得朝代变换更迭,军事统帅往往因军事力量的强大出现篡权的现象。为保住江山,在赵匡胤即位之初便采用了“杯酒释兵权”的策略,之后为了打压右班武将,采用了许多重文轻武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许多意识形态上的内容,这些内容继续把多年来封建王朝所奉行的、行之有效的儒家思想奉为国家主要的思想体系,对儒家“德之本”的孝道继续提倡,本卷所选的数十种儒家著作中,都体现出了这一点。
北宋初年徐铉在《骑省集》中说:“域中之大曰道,百行之先曰孝,故孝心充乎内必道气应乎外。”柳开认为:“尊君敬长,孝乎父,慈乎子,大道斯道也。非吾一人之私者也,天下之至公者也。”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作为一臣子要做到“有国家而成身,有忠孝而立行”。如果两者取一的话,“止可亡身以存行,不可忘行以存身”。一个人忠于国家、忠于名节,这样的行为品质是比自己身体还重要的事情。这一时期的范仲淹认为:“圣人将成其国必正其家。一人之家正,然后天下之家正;天下之家正,然后孝悌大兴焉。”说世间的人要通过讲礼,做到一人之家正,然后天下正,这样才能孝悌大兴。这种将孝悌抬到“天下正”的说法,可以说对孝悌之道的评价是很高的。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对《周易》《尚书》的研究精深,他在对这两部书作新解时,不乏对孝的论述。他认为世上许多人过多地重视生活享受,这种物质生活是不能成为“至治之道”的。只有做到父义、母慈、兄友、弟恭,“人子之道孝弟”才能做到。但这是双向的,不能只强调一点,因为“上以柔顺而接于下,父之慈也;下以刚明而奉于上,子之孝也。父子之义相交则家道成也,君臣之义相交则天下治也”。这是因为:“为父有父道,为子有子道,以至兄弟夫妇各有其道,是以父尽其严,子尽其孝,兄尽其友,弟尽其恭,夫尽其义,妇尽其顺,如此则家道正矣!家道既正,天下斯定矣!”这种双向的主张,与当时过分地强调孝来比,明显地更进了一步。
同为“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在泰山书院开馆授徒的石介,在其《徂徕集》中一方面强调“继嗣”,强调后嗣子女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加强对子女的孝道教育。“为人子既不才又不孝,使父老不得休佚,复将如是而苦之,若然生子安用乎?是畜犬马之不若也,犬马犹能吠乘,如其子反无所能,岂若犬马哉?”话说得很严重,却很有道理。
北宋时大学者邢著述丰富,他专为《孝经》写了《注疏》多卷,书中不乏对孝这一德行的精辟论述,也同时保存了宋之前的许多《孝经》注疏类的条文。他在《序》中说“《孝经》者,百行之宗,五教之要”,对此书定了性。他认为父子之道乃天性,天性使其生爱敬之心,但要从小进行教育。因为“人伦之心在蒙幼之年,教之则明,不教则昧”,“导之斯通,壅之斯蔽”。人们尽孝,应以不毁为先,但不应止于不毁(保护自己的身体),“须成立其身,使善扬名后代,以光其父母”。如果不能扬名显亲,也说不到立身。只有事亲能孝的人,才能事君以忠,事君以忠,为国家、为百姓做了好事,才能“扬名显亲”,才是真正的尽孝。
《欧阳文忠公集》中有欧阳修对孝的一些论述,这些论述和他在《新唐书》中的许多观点是一致的。书中说有人对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之说提出怀疑,欧阳修解释“不改”的行为有几种,对父母“衰麻之服,祭祀之礼,哭泣之节,哀思之心”可以三年不改。“世其世,奉其遗体,守其宗庙,遵其教诏,虽终身不可改也。”周武王继文王之业不可改,禹对鲧治水的做法则可改,孔子主张“事其亲者,尽其心焉尔。心贵正,正则不敢私”。按正确的方式办事,才是“大孝之道也”,这种解释显然是正确的。《文集》中有具体推荐孝子张立之的谏议,其目的自然是教化乡里,推行孝道。
北宋大儒邵雍强调:“孝悌为先,日月长久,时和岁丰,延年益寿。”当时北宋社会上有一股歪风,有人娶了亲,便与父母分家、异食,分家时“纤悉无有不校”。死了后,将家产舍佛寺。这种违背孝悌精神的事,当时的政要、大书法家蔡襄予以严肃的批判。司马光更是以政治家的角度评论说“孝者士之尊行,廉者吏之首务”,汉代举士用孝廉,因此“行之最久,得人为多”。建议朝廷用各种形式察举能孝亲之人,到各个职能部门任职。这一评论正是论述孝与政治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典范。
司马光的《孝经指解》一书中,除了录入司马光对孝道的理解,也收录了大量范祖禹对孝道的理解,此卷采录了其中的十余条,这些议论既有他自己对孝的理解,也引用了司马光的话,显得更具权威。他既讲述了孝道中的大道理,也讲了一些小道理。如“经,常也。言孝者天地之常,自然之道,民法之以为行耳”,“天施之万物莫不本于天,故孝者天之经,地生之万物莫不亲也,故孝者地之义??在天地则为义,在人则是为孝,其本一也”。小道理如“人之修德必始于孝,而后仁义生。先王之教亦始于孝,而后礼乐兴”,“父母且不能事,而况他人?其谁亲之”。
北宋中期的学者陈祥道有一部《论语全解》,书中对孝的解释有十余条,虽然这些解释没有太多新意,却体现出对孝的强调。其弟陈旸在他的《乐书》中强调“孝以事父母,则乐德所成”,把孝当作人之德,能尽孝便能成德。永嘉道学的开创者王开祖的《儒志篇》论孝虽然不多,却有两点令人重视:一是有人夜里息于幽室之中,这时产生孝悌忠信,是说这些美德是发自于人们内心的,天生而成;一是那种知父母有错,不去谏诤,却逢迎的做法,是应被称之为“逆德”的。苏轼把人间的信义孝悌与鸟兽们的本能相类比,认为两者都是自然产生的,是正常的。这正是文学家眼中的伦理关系。
北宋末年名臣李纲,在抗金保宋的过程中立有大功。其《梁溪集》中有《论忠孝》一文,可以明显地表达出自己对忠孝的态度。他引用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之句,说老子的话不是薄忠孝,而是厚忠孝。“君虽不我信,而尽其事君之忠者,忠之盛也。使亲能爱其子之孝,则家和矣!君能信其臣之忠,则国治矣!”这一论点的提出正值当时的北宋末年,此论说与他抗金的主张却未被皇帝采纳。北宋亡后,他又极力忠于南宋朝廷,不管皇帝信不信,一直做着忠于国家的事情,与其直到最后抑郁而死的精神是一致的。
记载北宋历史的一般史书,曾零碎地提到孝道,但没有太多的新意。元代末年成书的《宋史》由于编撰时间短,许多史料只是将宋代的资料堆砌而成,也正因为如此保存了许多两宋的原始资料。在《宋史》的“志”当中,多次记到当时的吉礼、凶礼,在祀典、服饰等方面记之甚详。此书中的一些《列传》中也有不少体现孝道之处。如宋太宗把《孝经》赐于李至。宋英宗认为太后对他“无恩”,不想孝敬太后,大臣韩琦举出当年舜的例子,对他规劝。韩琦说,皇帝对太后未尽到孝心,所以太后对皇帝不慈爱。所谓的孝敬,关键是子女对父母持有什么样的态度。经过这一劝说,英宗深受感悟。这些行孝的例子十分典型。《列传》中李纲、宗泽所上的奏疏中,都极力阐明忠、孝一体,为人子女应尽孝,为人臣子应尽忠,他们的主张与行为一致,留下了历史佳话。
北宋时期的道教是处于道教理论的完善时期,这一时期除了继承唐之前的道教理论外,对道教的许多经文、理论多进行了整理。宋真宗时的《秘阁道书》便是这一时代的产物。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是宋人张君房根据《秘阁道书》整理而成的。这部道家的经典,对孝道多有评述,如书中记载的“十善”,第一善便是“一念孝顺父母”;在论说道教戒律时说:“第一戒者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在论说道教经义时主张“六者:先身忠孝,恭奉尊亲,崇敬胜己,宗礼师君”;在评说世人行止时主张“万善之要者道德孝慈功能也,万恶之要者反道背德凶逆贼杀也”。这些记载与道教初始的孝义一脉相承,同时又将孝推到了更高的地位。
北宋时期的释家,继续活跃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与唐之前不同的是,这一时期释家借儒家孝的思想形成了释家较为完整的孝道体系,不仅是零散地记述、评说孝道,还将释家的孝道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高僧释契嵩便是其代表人物,他仿《孝经》著成了《孝论》,同时在其著作《镡津集》也收录了大量有关孝的内容。《孝论》对孝的论述是这样的:
《叙论》中他说明自己能得以出家,首先要感谢他的母亲。
《明孝章第一》说信佛并不意味着背弃父母,也是行孝的一种方式。
《孝本章第二》指出孝是人生的根本。
《原孝章第三》主张孝敬父母以诚为贵。
《评孝章第四》主张孝这种德行,也表现在对众生的爱护上。
《必孝章第五》指出孝这种德行是善的发端,同时也是广施善行的做法之一。
《广孝章第五》主张应广大孝这种德行,使孝能扩大、发展,并举出唐代名人李观等人的例子加以说明。
《戒孝章第七》提出孝子守持“五戒”,即: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言、不饮酒。
《孝出章第八》主张孝这种品行是出自人们的善心,其表现为至德。
《孝略章第九》记行孝之人会德显父母,父母会被世人所称颂。
《孝衍章第十一》记述了几位高僧行孝的例子,作为众生行孝的典范。
《终孝章第十二》记父母去世后,子女应做佛事,超度父母亡灵,这是行孝的重要内容。
他的这一《孝论》,弥补了释家在孝道理论上的空白,将宋之前的释家那种经文式的说教通俗化,更加适合世人理解,让佛教更加中国化。从这一角度上说释契嵩可称得上是释家宣传孝的大家。
由宋高宗建立的南宋王朝,先与金对峙,后与蒙元对峙,军事上处于被动的境地,政治上紊乱,但由于偏安有成,相对稳定了百十年。我国自魏晋以来,经济重心逐渐南移,这时是北方战乱不休,大量劳动力南迁,也是南方得以开发和发展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北方文化不断南下,到了南宋便出现了文化发达的现象。儒家思想也在这种情况下广泛得以传播。此书的《南宋金卷》便是选取了这一时代的内容。此卷选了五十多位儒家人物及道、释等家论孝的书、文,可谓洋洋大观。
应俊的《琴堂谕俗编》中专列“孝父母”“友兄弟”章,文中引述《诗经?蓼莪》孝父母章后,举出许多古人孝亲的例子,如:周时王季、汉时石建、晋时王祥,以及南朝宋武帝刘裕、汉太尉胡广等,表彰他们的事迹,借以宣传孝道。“友兄弟”章中引用了《诗经?小雅?棠棣》,提倡兄弟之间死丧相恤、患难与共,反对兄弟阋墙。书中的“重婚姻”“正丧服”章也围绕孝做了些文章。
儒生张九成写了《孟子传》,此卷引述其书中十六则讲孝道的内容。如说起“老者有衣、有肉、有代劳者”“黎民不饥不寒”,此为王道,君主应以此为乐。赞颂上古圣贤“如尧命羲和为民也,舜命九官为民也,禹八年于外为民也,汤征葛伐桀为民也,武王诛纣伐奄为民也”。这些对百姓有利的行为,都是贯彻了忠孝的精神。又讲到事亲有事亲之法,事亲如果亲不悦,则不能称之为孝;又说起一个人能乐天知命,就是一位“天地纯孝之子”。这些主张都对孝的观念有所发挥。胡宏认为“君子之信本于躬行而著于事实”,其实就是“孝悌仁义之道”。如果做到了孝悌仁义之道,即可以“诚而行之”,就能“信于心、信于行、信于身、信于家、信于天下,天下化之。信极万物其用博矣”。赵鹏飞在《春秋经筌》中论到忠孝时,有几句话说得很精辟,他说如果“忠孝不两立”时,“君子不得已择其轻重而处之以权”。尤其面临“死生之际”时,更为重要,如果“不可死而死是轻其生非孝也,可死而不死是重其死非忠也”。这些说法很有道理。有的人父母死后,自己也跟着死去,或悲伤过度致死,是前者,是不该死的轻生。有人在恶势力前,失去骨气,为了个人名利,苟且偷生,太看重自己的生死,是后者,是不忠的行为。
林之奇著《尚书全解》中,从各方面对孝进行了诠释,首先强调孝悌是治天下的根本。在家孝悌,也是从事政治活动。孝悌的结果,能使民德归厚。孝悌出自内心,国家制定典章制度,是为了让人们不要忘记这一基本伦常,而能永远遵守。他在《拙斋文集》中写了篇《孝箴》,有几句论孝的言辞十分精辟:“有身则有孝,孝与身俱生。由孝立其身,身与孝俱成。身非孝不立,孝非身不行,倍孝忘身者,孝轻身亦轻。”
宋儒杨万里的《诚斋文集》中也有几处涉及孝道,他说:“善富家者不宝珠玉而以父慈子孝为珠玉。”又说:“吾亲有遗爱,吾能解其忧;吾亲有所托,吾能副其托,不曰孝乎?”有人对断草木、杀鸟兽的行为与孝联系起来,问到杨万里时,他明确地说,一个人如果有爱心,就会泽及草木鸟兽,如果没有爱心,心中便不会有父母、君主、国家,这种爱心就是孝心。
朱熹是宋儒的代表,在儒学史上从来认为他是儒家的真传。朱熹一生著作宏富,论述孝的地方很多,本卷选了他近四十条论孝的文辞。在他的著作中,《论语精义》一书中论孝最多,其内容与他人的不同处,是他大量引用前人或时人的论述,借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些人均是儒学大家,如程颢(明道)、程颐(伊川)、游酢、范祖禹、谢良佐、尹、杨时、吕大临兄弟、侯仲良等。“二程”是朱熹最尊敬的先儒,《论语精义》一开始便引述二人论孝为仁之本的主张,游酢论孝移于忠时说,一个孝子“事君必如其亲,忧国必如其家,爱民必如其子”。范祖禹在讲到孝悌为立身之本时,一次讲到孝以敬为称先,又一次讲到在家孝悌,即是为政。谢良佐说:“天下之人,爱亲为易,尽孝为难,事长为易,尽弟为难。”尹说:德行是本,文艺是末,孝是德之本,“故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杨时论述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尹也说此做法是“孝子之心所不忍故也”。吕大临强调孝慈,他说:“孝以尽乎内,慈以尽乎外,内外交尽,忠之本也,故可使民忠。”朱熹在《中庸辑略》中也引了吕大临的话:“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故君子之道莫大乎孝。”吕大临认为大孝是圣人的绝德,“达孝”是天下的通道,等等。朱熹历来认为他对“四书”的解释是他的王牌。他的一切论述,如与“四书”有矛盾,便以“四书”为准。上述内容多是朱熹以引用其他学者的主张为主要方式,来巧妙地表明自己的主张。
从儒学师承上来说,朱熹创立的理学是继“二程”思想而来,本卷选了八段《二程遗书》和四段《二程外书》的内容,这些内容均是对孝的强调和发挥。如有人说“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二程”认为不必将孝悌说得太玄,它是人们日常所做的普通事,还是实在些好。文中还认为孝悌是仁这种德行的一种表现形式,不好说是仁的根本。又如对“孝,天之经也”之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强调等。
张轼是南宋时期的又一位知名学者,他在《论语解》及《癸巳孟子说》中对孝作过多次论述。如书上说到“其为人也孝悌”与孟子所言“其为人也寡欲”“其为人也多欲”立意相同。因为一个能孝敬的人,不会有许多的欲望和要求。“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是说具备了孝悌等德行以后再去学习,把修养品德放到前面。讲到对亲“养”和“敬”时,应“以敬为本”,因为“养”在“敬”中。另一处赞扬孔子无讼之道,如果人人孝悌,道德水平提高,便可以无讼了。在其《癸巳孟子说》中,张轼也解读了许多孟子优待老人的主张,有人不理解,就加以强调教育,尊敬老人才是王道,人人都敬老,王道便可以推行了。要做到这些,就要兴庠序之教,对人们加强教育,使人人明白孝悌忠信,社会自然变好,不孝的人也就少了。人要学习什么,要学习孟子所说的“五伦”。首要的是“父子有亲”,即弘扬孝道,教人以孝悌,这实际是要感发人们的良心。张轼在《南轩集》中认为人生于天地之间,其根本来自父母,天地可以说是人们的父母,父母也可以说是人的天地。因此应以敬奉上天的态度去敬奉父母,以敬奉父母的态度去敬奉上天,这才算是一个仁德的人。
南宋另一位儒学大师吕祖谦,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慈爱表现,是良好的教育方式,不能姑息;子女对父母的孝则在发现父母错时,要随时谏诤,不要使父母因小错不改,铸成大错。他认为,教化百姓有“三行”,第一就是孝行,有了孝行才有孝德,但不能只有孝德没有孝行的表现。对待父母要同对待自己一样关心。他认为为人子者,理应孝敬父母,如果对父母不孝,纵有再多的善行也不能掩饰。
主张务实、文词豪迈的陈亮,认为子女对父母“养不必丰”,关键要有孝诚之心。他认为地方上应仔细考察、认真发现能孝亲的人才,选他们为“秀士”,最后成为“进士”,依据孝行表现,给予不同的名号,然后对他们授予不同的官职,以为世人的表率,这一主张真把孝行推向了极致。
叶时在《礼经会元》中说起古时就有的乡饮酒礼。这种地方聚会的活动,旨在尊长敬老,实际上正是提倡孝悌之道。只有在家能孝敬父母的人,在社会上才能尊敬老人,这是国家对百姓教化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做法仍然应该推行。
朱熹的弟子陈认为:一个人孝敬父母,不是外力的要求,也不是内心的努力,乃是一种天性。父母生育子女,是一种天性,子女孝敬父母也是一种天性。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不会忘却,这是天地运行的规律。子女趁着父母在世时,好好孝敬,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那些不孝父母的人,违背天意,虽在世间,枉为人子,又一处说到一个人孝敬父母、友爱兄长,是爱的萌发,是最根本的事。由爱父母到爱世间百姓,到博爱世间万物,这正是体现出了仁德之道在生生不息地运转。这一论点显然扩大了孝的范围,是儒家“仁”的发展,也是对“孝”的发展。
文中也有几处反对愚孝的例子。如俞文豹在《吹剑录外集》中说:“丧固主乎哀而继之毁瘠,然毁瘠至于不胜丧犹为不孝。”在为父母办丧事时,要哀痛,但哀痛到使自己十分消瘦,以至于哭坏自己身体,达到这种程度,也是不孝的行为。王宗传在《童溪易传》中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父母、君主有了错,及时对他们进行谏诤是对的,如果父母有错子女不去谏诤,这又如何算是孝呢?钱时在《融堂四书管见》中说:“所谓‘无违’在于以礼,然则非礼以顺其亲者不谓之顺,乃所谓违也。”他解释说,子女对父母的话完全听从(“无违”的标准),是不合乎礼的。如果父母言语旨令不合乎礼,子女还要去顺从,这就错了。上面几项主张,反对愚孝,还是很有道理的。
真德秀,朱熹的弟子,在孝道上也有一些独到的见解。如他曾强调人性美,“仁、义、忠、孝”就是一种善的美德。这种善出于人的“本然之性”。这种性不用考虑,不用学习,自然会产生。孝敬父母、亲爱兄长,都是这种人性的表现。他不只一次地提到孝的表现为爱、为敬,是在不断扩展的主张。将这种爱推向世人,就将成为博爱,将这种爱的表现描述成“木不妄伐、兽不妄杀,此仁也,亦孝也”。如果对树木滥肆砍伐,对鸟兽任意捕杀,“则是无复仁心矣!安有不仁而能孝者?”再一个论点谈及父子之间的关系,应相对来看,“父之慈其子,子之孝其父,常人亦能之此道,心之正也。”相反,“苟父一虐其子,则子必狠,然以悖其父,此人心之所以危也。”当说起“我不欲人之加诸我,吾亦欲无加诸人”时,他说:“亲在我之上,子孙在我之下,我欲子孙孝于我而我却不能孝于亲,我欲亲慈于我我却不能慈于子孙,便是一畔长一畔短,不是规矩。”在这三层关系中,只有自己孝亲,子女才能孝于自己,父母慈爱自己,自己才能慈于子孙。这种立体看待孝慈的看法,很有道理。
刘炎的《迩言》中也有些新观点,如说到那种只慈爱子孙而不孝敬父母的人,只考虑子孙不考虑父母的人,是不对的。一个君子,只要孝父母、爱兄长,就可以为天下人所效法,自然也包括对子孙的慈爱。在说到一个人如果将自己不该得到的东西给父母这一情况时,他认为这不是孝的表现,为人臣子如果把不是自己的功劳揽到自己名下,也不是忠的表现,即尽忠与尽孝都要实事求是,这才合礼。
南宋有位藏书家卫湜,在他收藏大量古籍时,曾集《礼记》诸家传注,作了《礼记集说》一百六十卷,其中论孝的内容很多,本卷选取了五十多条。在孝的问题上,书中不乏一些真知灼见。如一个孝子应随时观察父母,要“听于无形”“视于无声”,随时观察父母需要什么,给予最大的满足。当看不到父母时,心中恐惧。一个孝子唯恐对待父母有一点差池,害怕自己对父母平时有丝毫失误。这一主张正是对父母孝敬达到极致的表现。书中除一般地谈到孝亲内容外,更强调继父辈之志,书中引陈祥道说:“君子之于亲,以其所以养则养,在志不在体;以其所以葬则葬,在诚不在物。苟养在体不在志,则虽三牲不足以为孝;葬在物不在诚,则虽醯醢百不足以为礼。若然则富者不足矜,贫者不足伤,要在自尽而已。”是说对父母的孝,不应只在物质上体现,精神上也要体现,不能以贫富多寡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孝。书中又引叶梦得说:仁的表现是爱物,如按时砍伐树木,适时捕鸟兽,劳作时想到父母,这是小孝。如果明确仁的道理,自觉地善待自然,不懈地工作以奉父母,这是中孝。如果真正具有博爱精神,施惠于天下的人民、万物,这可以称作圣。如此说来,孝正是仁的表现。此书中有几处内容,由孝亲推广到敬老,“君子推敬亲敬长之心,则凡一日之长于我者,皆吾所当敬”。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王者之养老,所以教天下之孝也。孝者所以尽子道,而父子者人伦之始也”。意思是说,敬老乃孝亲的扩大,古已有之。
南宋的史家,对孝也有一些评论。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曾说:“父慈其子必教以义,方子孝其父。”父辈对子女慈爱的主要内容,应教给子女什么样的事情该做(当然孝悌包括在内),子女才会孝敬父母。李攸有部《宋朝事实》,书中记宋神宗向王安石问祀明堂事,王安石依照宋朝的现实说宋太祖、宋太宗均应祭祀,因为他们兄弟二人,都是创业建宗的皇帝。
李焘《续修资冶通鉴长编》中说:“刑法者治世之具,而不可独任,必参之以德教,然后可以言善治矣!”这正是后世治国时运用孔子“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主张。又说到“夫德孝之大,莫若孝悌??故宜旌表孝悌,以厚风俗”。
罗泌的《路史》记述了上古时期的一些事情,仍然灌输以儒家孝道的观念。他说:“礼义兴而民亡争,民亡争而治达矣!”要做到这一点,一国之主应该兴学、养三老五更,提倡孝道。强调孝子仁孙,多干些实际的事,使父母得以光显。有人希望更多地加些谥号等名堂是没有用的。
南宋学者王应麟著的《通鉴答问》中,多次表彰孝悌忠信的君子。君子是真正有德、有才的人,有人“小有才而薄孝悌、轻仁义、弃忠信、捐廉耻,终为小人之归而已矣”。有的人不仁不义无礼失其本,那就距禽兽不远了。如果想让世上的人都具备仁的德行,那么就要“教之以仁则孝悌慈祥,而民兴于仁”。
明朝有人作过一部《历代名贤确论》,本卷选取了其中少量对宋代名贤的论述。书中说到苏辙主张朝廷下诏在全国提倡孝悌之道。王道教化是根本,是按照天地运行的规律运行的,不是人为的。如家中父慈子孝,相亲相爱,足以体现孝道,兄弟之间互相礼让,也足以体现孝道。书中说到范祖禹时,谈到了他的主张,即孝子慈孙要想“显其亲”,应该干些名实相符的事,天下人才能心服。
《宋史》之列传中记着一些主张,如黄祖舜因向皇帝上奏弘扬孝道,被升了官;黄裳病中向宋光宗上奏,请求他去后宫看望禅位于他且已年老多病的宋孝宗,语句十分恳切,说理十分透彻,但光宗不听;同书中又引用大臣项世安及余端礼的奏疏,仍是劝宋光宗去看望其父。但这个不孝的皇帝就是不听。不久,皇太后及大臣拥立其子赵扩(即宋宁宗)为帝,将这个屡谏不听的不孝皇帝赶下了台。宋光宗也成为因不孝之罪而被迫逊位的皇帝。书中说到苏辙主张朝廷下诏在全国提倡孝悌之道。金人在建立统治后,依旧学习汉族文化,提倡孝道。金章宗明昌四年,宰臣上奏提倡孝道,得到皇帝的同意。在《金史?孝友传》中记,金朝皇帝仍然提倡孝道。金章宗曾言:“孝义之人,素行已备,虽有希觊,犹不失为行善。”有金一代,同样有孝友之人受到旌表。
南宋的道家,在提倡孝道上也有所表现。曾慥《类说》中说:“受人恩而不忍负者,其为子必孝,其为臣必忠。”言外之意,孝子是一种知恩图报的好人。崔敦礼《刍言》中把“父慈、子孝”纳入“六德”之中,说:“善仁者不泄,全其忠也;善慈者不狎,全其孝也;善友者不昵,全其悌也。”道家从来是不反对法治的,杜道坚《文子缵义》中说“法能杀不孝者,不能使人孝”,言外之意是说孝与不孝是源于人的品质,只是用法来限制,显然办不到。
在我国历史上,三百余年的北、南两宋,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对历代传留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又有所发展。自北宋开始,到南宋定型的宋代理学,在新形势下融合佛、道诸家思想,对儒学予以新的解释,但在提倡孝道上,却与此前各代并无不同。这说明孝悌之道不仅是历代朝廷治国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植根于民间。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乃人之常情,不加提倡,也会存在,如果着意地加以提倡,则会具有更大的生命力。
骆承烈
壬辰秋于孔子故里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