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女性与疯狂(女性主义里程碑式著作,全球售出300万册)
》
售價:NT$
500.0
《
药食同源中药鉴别图典
》
售價:NT$
305.0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NT$
398.0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NT$
254.0
《
舍不得星星:全2册
》
售價:NT$
356.0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NT$
347.0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NT$
765.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NT$
250.0
|
內容簡介: |
【中华孝文化研究集成】项目是编者从约18000余册中国历代典籍中搜集有关孝文化的内容,将分散零碎的资料从不同角度汇编成12卷,全方位地展示中华孝文化的创立、传承及各种表现方式和发展趋势,是第一部将历代国家法令,历代各家孝论、孝行、养老礼法等汇集成卷的孝文献集成性著作。
本次出版为本项目的第5—8卷,主要辑录历代对“孝”等道德观念的理解、论述,以时间为序,分为四册。
|
關於作者: |
骆明:1973年生于山东省曲阜市,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华孔子学会会员,学习儒学二十年。著有《孔里论孔》《孔子名言译评》《曾子后裔名人》《中华“和”文献集辑》《骆承烈讲〈论语〉》《儒家五圣论政德》等书,参与撰写《孔府档案选》《汉魂—武氏祠汉画像石考释》《孔风儒韵》等书。自2005年至今,查询、收集有关孝文化的文献,收集条目近万条,发表有关孝文化论文二十余篇。
|
目錄:
|
总序/李宝库
前言/骆承烈
凡例
第三卷?三国魏晋卷??1
一、儒家??3
二、史家??33
三、道家??54
四、释家??57
第四卷?南北朝卷??63
一、儒家??65
二、史家??80
三、释家??120
四、道家??138
五、其他各家??140
第五卷?唐五代卷??143
一、儒家??145
二、史家??212
三、释家??262
四、道家??274
五、其他各家??291
附录??297
附录一:补三国?艺文志?孝经类??299
附录二:补晋书?艺文志?孝经类??302
补晋书?艺文志?附录?孝经类??304
附录三:补南齐书?艺文志?孝经类??305
补南北史?艺文志?孝经类??308
附录四:隋书?经籍志考证?孝经类??312
附录五:补五代史?艺文志?孝经类 ??331
本卷简明索引? 332?
后记??338
|
內容試閱:
|
前?言
孝,这一伦理道德的重要范畴,不仅汉朝将其定为国策,此后依然被历代王朝所遵行。三国魏晋的政治风云,是东汉以来世家豪族在政治上充分表现的时期。孝的观念,小处说可使家庭稳定,大处说可使国家安定。介于其间的宗族利益,必然在将这一道德理念列于保护之列。这个历史时期,自然有一些以孝维护宗族利益的论述。
三国初期,极力崇尚孔子的魏文帝曹丕说:“在亲曰孝,施物曰仁。”以孝为基础向外推衍至仁。其臣子王昶在《家诫》中说:“孝敬则族人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三国志?魏书》中强调“孝行著于家门,岂不忠恪于在官乎?仁恕称于九族,岂不达于为政乎?”此时儒家接续前朝对孝的功能、重要性的肯定,并再一次阐发。道家对孝的范围也做了阐发,如王弼在《老子道德经》中说:“六亲,父子、兄弟、夫妇也,若六亲自和则国家自治,则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道家的代表人物也说,如果六亲和睦了,则天下到处是对父母孝敬、对君主尽忠的人。三国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国不久,也加入了肯定孝道的行列。《佛说盂兰盆经》中,把能孝敬父母的人称作“善男子”。他们在盂兰盆日所做的佛事,正是对自己死去的先人尽孝。
复圣颜回的后裔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历史上著名的一部家训,其中有大量倡导孝的内容。书中有《序致》篇中首提“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教子》篇中也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书中的《治家》《勉学》《归心》等也都论及孝。此书的出现堪为当时北方民间倡孝的代表。
中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段战乱频仍,百姓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时期,也是各民族(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实现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西晋建国后不久,王室衰微,导致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南下。当时他们均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曾分别打败过汉族的一些政权,迫使晋室南迁。于是北方数国迭起,南方继晋之后,宋、齐、梁、陈相继称帝。这些政权虽然战争不断,但仍然奉儒家思想为正统,继续提倡孝道。如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年四月,皇太子讲解《孝经》,在国子学释典孔子,如晋朝旧制。《宋书》之《孝义传》中从各个角度阐明孝的重要性。《南齐书》之《礼上》记“是以忠孝笃焉,信义成焉,礼让行焉,尊教宗学,其致一也”。其《孝义》篇中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然后说:“人之含孝禀义,天生所同。”并认为孝能“通乎神明”。《梁书》之《孝行》篇,亦引孔子语“夫圣人之德,何以加于孝乎?”然后发挥“孝者百行之本,人伦之极至也”,此篇最后又引史臣言:“人伦之德,莫大于孝,是以报本反始,尽性穷神??”
在当时北方相继建成的十几个政权中,也个个与孝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国家时,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分别用武力统治着北方。但社会发展规律是人类在不断地前进,先进的思想总要战胜落后的思想,当时一些到北方称霸的少数民族,多处于封建社会早期或奴隶社会阶段,而当时我国北方早进入发达的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被征服者比征服者要先进,自然有一些征服者向被征服者学习。在他们学习北方汉族文化的时候,自然要学习当时已经发展、成熟的孝道。其中最典型的是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北魏的孝文帝,为了推行汉化,不但将国都由平城迁到了洛阳,在朝内学习汉族的朝仪,提倡穿汉服、说汉语、与汉人通婚,还将108个鲜卑姓改为汉姓(包括将自己的“拓跋”姓改为“元”姓)。他对汉族的思想、文化,更是倾慕、学习,在他执政的前后,不但对其祖母冯太后恪尽孝道,而且其父早年背上生疮时,时为太子的拓跋宏居然能为父吮脓。他不但自己行孝,更广泛推行孝道。《魏书》中有大量提倡孝的内容。如《魏书》之《高允传》中记“遵孝道以致养,显父母以扬名”。《房景先传》中详细解释《仪礼》中的丧礼。《孝感传》中对古人孝亲的故事大力表彰。《魏书?礼志》中记魏世宗时大臣奏对时,不但说到“严祖敬宗,追养继孝”,还希望学习汉族的一些礼仪,使人们更好地尽忠尽孝。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乱,战祸连年,从官吏到百姓整日处于危机之中,因而佛教能较快地在中国推行。由外邦传来的佛教,要在中国这块大地上站稳脚跟,就要与汉族多年来的意识形态相结合。广泛地推行孝道,正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此时的释家空前活跃。姚秦时期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的《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最为典型。此经托以释迦牟尼在金卫国大树下孤独园里说法为由,说此时跟从的比丘之众有两千五百人之多,听法之人有三万八千人之众。经中讲到一个人从在母胎中孕育起,到生下来母亲对儿女的哺育,父母对子女的十项恩德,生动形象、淋漓尽致地进行了描绘、说服,举出大量实例,教育佛门弟子一定要感谢父母的大恩大德,还要在此基础上孝敬天下父母。弟子们听后,一一行礼而去。此经广泛传诵,日后产生了很大影响。梁时僧佑所著的《弘明集》中,也通过问答的形式阐明孝道等。
公元581年(隋文帝开皇元年)隋朝建立,结束了东汉末年四百多年的分裂局面,隋文帝杨坚一族为北方的汉人,其父、祖长期在鲜卑贵族的朝廷中为官,当他从其外孙北周静帝手中夺取皇权后,理所当然地沿用了汉族文化,提倡孝道。如《隋书?音乐志》中大讲古时各代的乐后,结论是“则《孝经》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者也”。《经籍志》中认为孔子用六经“题目不同,指意差别,恐斯道离散,故作《孝经》,以总会之”。许多“列传”中有一些行孝的例子,《隋书》中也同样有提倡和论述孝道的《孝义传》。
公元618年建立的唐帝国,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人际基本伦常的孝道,当然极力提倡。由所选的资料看,唐代著名的儒家学者、文学家、史学家、哲学家以及释、道等家,对中国传统的孝道都有一些论述。如唐初文学家王勃慨叹国家中的君主、臣子们懂得孝的人太少,陈子昂把“养三老五更以教孝悌”作为“天下六政”之一。一部记载君臣之间关系的《贞观政要》,大量记载了忠孝的内容。如“心则未识于忠孝,言则莫辨其是非。近之有损于英声,昵之无益于盛德”。当书中说到唐太宗多年来举义兵、打天下、坐天下的时候又说“行之数年天下大理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政界人物张九龄、张说、颜真卿、权德舆等人也分别在其著作中论述到孝。张九龄说:“夫天下达道者五,所以行之者三”,第一便是“忠孝”。张说把孝道估价得最高,他说“夫孝者法象乎天地,感通乎鬼神”,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论及忠与孝的关系时说:“故求忠于孝,岂先亲而后君;移孝于忠,则出身而事主。”两者相较,忠比孝更重要,但孝是忠的基础。
韩愈、柳宗元是唐代的两大文学泰斗,他们对孝道同样推崇备至,韩愈认为:“孝为百行之本,无以上之者。”柳宗元认为:“夫人与仁孝偕生,以礼顺偕长,始于家,纯如也;终于夫族,穆如也。其为子道也,孝以和,恭以惠,取与承顺,必称所欲。”当时鄠县有一人自割股肉为母煎药,朝廷对其旌表,韩愈坚决反对这种做法,认为这种做法应以“毁伤为罪,灭绝为忧”。这种人只是为了邀名和免赋,决不应旌表其门。有人以曾参不列孔门十哲对曾参的孝行进行贬低,李观、白居易对此说加以批驳。他们认为孔门“十哲”,只是当年孔子对自己周围的弟子而言,曾子当时年纪小,不在孔子跟前,他不入“十哲”,决不应贬低他在孝道上的师承与传授。
唐代侯莫陈邈妻郑氏进《女孝经》,特别对女子身上体现的孝道进行了发挥,此文借东汉初年班昭(曹大家)向宫中嫔妃讲解女子规范事,形式上依《孝经》写成,内容上却对女子执行孝道说了很多,一切按照封建的礼法去要求女子,用种种限制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淑女。因为“人有天地,负阴抑阳”,女子孝悌就与男子不一样。男子移孝为忠,大孝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女子之事父母也孝,故忠可移于舅姑;事姊妹也义,故顺可称于娣姒;居家理,故理可闻于六亲。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全唐文》作为清代整理的唐时散文全集,也可以从书中的文章里看出当时的风俗,当时的孝道可以说是相承于唐之前的。论丧服仪时,对天子之丧、百姓之丧,规定得更加明确。许多人对此议论,且如实记述了当时人们的议论,即不应推行释家的形式,仍用古时孝的礼法。同时此书中也出现了诸如程邈的《请禁割股疏》等反愚孝的文章。
一部《通典》,记载下古时的一些规章制度,对唐代记录得更为详尽。如书之《选举》中记唐玄宗开元十七年“举人条例”中明确规定:“立身入仕,莫先于礼。《尚书》明王道,《论语》诠百行,《孝经》德之本,学者所宜先习。其明经通此,谓之两经举,《论语》《孝经》为之翼助。”科举制是国之大事,更是士人之大事,将《孝经》提到如此高度,可见对孝道的重视。《通典》中之《吉礼》记“先王制礼,依四时而祭者,时移节变。孝子感而思亲,故奉荐味,以申孝敬之心,慎终追远之意”。其《嘉礼》中表彰了四个孤子服母丧的事迹,《凶礼》中更记载了大量丧制,十分具体、琐细。还有一处提到依照周制继母如母,子女照样服丧,不得特殊之说。
在唐代,史家方面论及孝的更多。且不说《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北史》《隋书》为唐时所修,论孝各有特点,记载唐史的新旧《唐书》,也记录下唐一代史事。《旧唐书?礼仪志》中记魏征说:“夫孝因心生,礼缘情立。”唐太宗贞观十六年,皇帝亲自到国子学释奠,祭酒孔颖达讲《孝经》时,太宗问夫子门人中曾、闵为孝子,为什么单树曾子?孔颖达回答:“曾孝而全,独为曾能达也。”皇帝对曾子耘瓜,其父痛责,曾子不逃一事反问孔颖达,孔未能答出。皇帝对此举予以否定,主张真正的孝亲,不应是那样的愚孝。但总的说来唐朝皇帝对主张大孝的曾子特别尊重,如开元八年,玄宗同意表彰孔门十哲及日后对孔学做贡献的何休、范宁等二十二贤时,又敕:“改颜子等十哲为坐像,悉预从祀。曾参大孝,德冠同列,特为塑像,坐十哲之次。”《旧唐书》之高士廉、虞世南、苏世长、濮王泰、傅奕、姚崇、宋璟等十几人的列传中,均有一些提倡孝的言行,其《孝友传》中更列出许多孝子,予以表彰。《新唐书》中对孝道、孝论也有不少记载,其《礼乐志》中记到礼时说:“凡民之事,莫不一出于礼。由之以教其民为孝慈、友悌、忠信、仁义者,常不出于居处、动作、衣服、饮食之间。”上述道德存在于人生一举一动之中,而把“孝慈”排在首位。另一处记太宗贞观二年,玄宗开元七年,在国子学中,皇帝均安排大儒孔颖达等讲《孝经》。书中同样反对割股疗亲之举,认为这种做法不但不能治病,如果这样去做了,儿女不幸死去,对父母而言,更有灭绝之罪。
一部《唐大诏令》,有多处提倡孝的记载。如“孝莫大于扬名”“孝乃天经”“立人之道惟孝与忠”“自古圣人皆以孝理,五帝之本百行莫先”“为子之道莫大于孝”“大孝塞乎天地”等等。用各种形式把孝抬到一个又一个的高度。
另一部记载孝的书是《唐会要》。书中不但记下唐时祭天祭祖的各种仪式,还记下天子如何提倡孝道。玄宗开元十年将自己注的“《孝经》颁于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年“上重注,亦颁于天下”。唐朝的皇帝把古时各种经书分作“大经”“中经”“小经”几类。各种经书各归于一类,唯独所择的博士,在兼通《孝经》《论语》这两部书为必读之书,可见《孝经》在唐代的地位之高。为了更好地学习《孝经》,《唐会要》之《论经义》中特别用很大的篇幅(十二条)论证《孝经》非郑玄所注,结论是所谓“郑注”言语浅薄,不可使用。《古文孝经孔传》也因时代久远不复流行。最后的结论是国子祭酒司纪贞所说,即《今文孝经》是最好的本子,只有将本子选好,才能更好地领悟当年孔子、曾子论孝的精神。为了更好地发扬孝道,该书又对孝的十几种表现做了发挥。如:“秉德不回曰孝,慈惠爱亲曰孝,叶时肇享曰孝,五宗安之曰孝,从命不忿曰孝,几谏不倦曰孝,善事父母曰孝,亲睦其党曰孝,慈爱忘劳曰孝,博于备物曰孝,尊仁安义曰孝。”扩大了孝的范围,自然强调了孝的作用。
此时道家在宣传孝道上也不甘后人。在这段时期,道家的许多著作中,多有对孝道的论述与肯定。如《太上洞玄灵宝智慧本源大戒上品经》中说起道教奉行的三宝,即“学道、修道、行道”时,要求人们做到“君亲忠孝”。在一部《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中论及各方“和合”时,认为“室家和合”表现为“父慈子孝”,能够做到才能“天垂福庆”。隋唐时道家的《太清五十八愿文》中的“十善劝”中次提到“贤者之才,荣贵巍巍”,学道之人应该“先孝于亲”。另一部《大道通玄要》中说到《十恶戒品》时把不孝列为“十恶”。《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中说:“大慈元上尊,众生真父母。”作于唐代的另一部《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中,以十分形象、具体的语言描述了父母对子女的恩情。太上老君讲完,众道众听后,“涕泪光流”,对老君的教诲“刻骨不忘”,然后相互行礼,嘱咐对方依照经文行世。
唐之后的五十三年,南北方出现了五代十国。一些王朝寿命很短,在文化上不可能有更多的建树,但在推行孝道上却继续延续、传承。如《新五代史》记周世宗说:“孝者,所以教人为美,其意一也。”“孰为重,刑一人,未必能使天下无杀人,而杀其父,灭天性而绝人道。”是说用刑罚治理百姓,不如从思想上进行教育,即用孝道教育百姓。南唐的太常博士陈致雍向元宗顾璟上奏时说:中书舍人张纬主张朝廷取消表彰孝悌的法令是“大放厥词”,认为“人伦之本,莫大于孝”,“教人行孝”中顺其美,表彰明孝道这样的事,是“至德感于上元,广爱刑于四海”的大好事。
这时的释家继续发展孝道,释道宣的《广弘明集》较《弘明集》在说理上又进了一步。他说:出家不出家,一样表现仁心。“弃仁绝义,民复孝慈”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有了仁义,才能有孝慈,如果“弃仁绝义”,只能“不孝不慈”。书中记北周武帝要一些僧人还俗,以回家孝敬父母。释慧远说:“您周围的一些大臣也远离父母吗?出家不是不要父母,有时也回家看望父母,目莲僧不也乞食奉养父母吗?一句话,出家与孝敬父母不矛盾。”他们也主张“孝者至天之道,顺者极地之养,所以通神明光四海,百行之本,孰先此孝”。号称出家出世的释家也说“夫礼义成德之妙训,忠孝立身之行本,未见臣民失礼其国可存,子孙不孝而家可立”。释道宣撰《法苑珠林》曾被后人称作佛教的百科全书。全书一百六十八部,许多地方讲到孝,如其《弥陀部?业因》中说:“极乐园当修三业”中,第一就是“孝养父母”。《俗男部?劝导》中引“外书”云“力慕善道可安身,力慕孝悌可荣身”。《全唐文》有一处对唐代僧人宗密孝敬父母一事的记录,其人早年丧亲,经常怀着霜雪一样伤悲,悔恨自己未能很好地孝敬父母,于是终身为父母守墓,每年春秋按时祭祀,用各种方式体现自己的孝心。不但自己做,还不停地向僧众讲述孝亲的道理,广泛地宣传孝道。
中世纪的中国,儒、释、道三家一致在皇帝面前争宠,他们都在设法维护皇权。自古忠孝结合,提倡孝便是提倡忠,外邦传来的释家在孝上学儒家,土生土长的道教在孝上同样学儒家。如唐时何粲在《亢仓子》中说“孝者善事父母,尽敬尽顺,通于神明,故曰‘至德’”。《无能子》中说:“所谓美名者,岂不居家孝,事上忠??”当然也有人坚持道家的基本理论,如王真《道德经论兵述要》中说:“大道既隐,下德有知,仁义之行,遂从此始。巧智小慧,大伪生焉,孝慈生于不和,忠臣生于昏乱,兹亦美恶,相形之谓也。”这一时期道家的经文也出现了许多,晚唐时期出现的《太上真一报父母恩重经》《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玄天上帝说报父母恩重经》,都是道教重孝的产物。
在我国中世纪,由儒家倡导,各家均赞同的孝道,继续传播和发展,许多史书的“艺文”部分,分别记下一些学习、研究、阐发、提倡孝道的书,这些著作虽为后人所辑录,但却依然显示出了我国在这一时代倡孝的内容。清人侯康辑有《补三国艺文》,辑《孝经》类籍十四五家;清丁国钧有《补晋书艺文志》和《补晋书艺文志附录》二书,共辑录《孝经》类书十五家、二十一部;陈述的《补南齐书艺文志》辑《孝经》类书八家九卷;徐崇的《补南北史艺文志》辑录的《孝经》类书中,“南史”十三家三十卷、“北史”及隋十四家二十二卷。除正史中艺文志的补定之外,清人姚振宗又有《隋书经籍志考证》一书,书中辑录、考证《孝经》类书十八部六十三卷,亡书五十九部一百一十四卷。之后又有清人顾槐三做《补五代史艺文志》辑在日、韩二地保存的《孝经》类书四种,这些古籍有的存世,有的已佚,人们今日仍知有这些古籍,自然能丰富这段历史中倡孝的内容。
自东汉末年至五代时期的七百多年间,中国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段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我国各民族的又一次大融合,在世家豪族衰落的前提下,中国历史到了唐朝这个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干和基础的儒家思想,成为各族信奉的思想,儒家“德之本”的孝道为各族各代所接受,并在不断发展中,对我国的封建社会起着维护作用。这七百多年孝的继承与传播,自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骆承烈
壬辰夏于孔子故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