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NT$
454.0
《
治盗之道:清代盗律的古今之辨
》
售價:NT$
556.0
《
甲骨文丛书·剑桥世界暴力史(第一卷):史前和古代世界(套装全2册)
》
售價:NT$
959.0
《
甲骨文丛书·中华早期帝国:秦汉史的重估
》
售價:NT$
1367.0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NT$
449.0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NT$
320.0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NT$
454.0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NT$
1112.0
|
編輯推薦: |
◎一部个人生命体验的散文集。
◎作者以一个外乡人进入樟木头又被樟木头慢慢同化的身份,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地呈现了这个南方小镇的魅力。
◎作者语言清新,感受真挚。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文化东莞”专项资金资助出版文艺类丛书中的一册。书稿所描述的全是发生在樟木头镇纯粹的人和事。樟木头镇是东莞市唯一的纯客家镇——素有“小香港”美誉的。书中记载了樟城的本土名人、客家女人、在樟木头生存的异乡人、樟木头的街景等构成这本书的有机组合元素。作者她用冷静而深情的笔触,孜孜不倦地刻画了这个她十分熟悉的小镇,给社会底层各色人物以持久而温热的关怀;透过世俗的尘雾,她把笔触伸向了在动荡、浮躁、裂变中挣扎着的功利人群的内心,将表象与底色轻轻剥离开来,却能升华解析出许多生活的哲理与生存的意味,指向性非常明确,本书将向人们呈现这个独特南方小镇的风土人情、本土情怀以及内在的特质。
|
關於作者: |
刘芬,女,湖北人,七十年代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东莞市作家协会理事,东莞市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副主席,东莞市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已出版中短篇小集《九月菊》《花朵在空气中穿行》,报告文学《烽火照东江——蔡子培传》。
|
目錄:
|
自序
翠景街89号
先威大道
菜市一条街
老街的命运
香樟一英里
另类出租房
邵阳米粉店
我的右邻
狗爷的退休生活
小区里的工人们莞樟西路的红绿灯
樟城房客二三事
人生几度夕阳红
半山酒店
城市面孔:乞讨者
城市面孔:装修工
城市面孔:客家女子雕像
城市面孔:油漆工
蔡丽金:悲情的客家法官
蔡省三:最后的国民党战犯
蔡殷宝:乾隆年间的客家财主
蔡子培:烽火中的客家勇士
关其清:壮志未酬的客家媳妇
风雨烈士桥
|
內容試閱:
|
翠景街89号
[=BWD]翠景街89号[=]这平凡的名字在地图上,只是冷冰冰的地名。翠景街89号。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在心底一遍遍默念着喜欢的人名和地名。我反反复复咀嚼着那些文字,像牛,反刍着它自己并不知道的心事。往往念着念着就会让自己跌进一个深渊,沉沦或者下坠。
翠景街是一条只有四百米长的街道。这条细长的街道,路面已是破败不堪,街道两边据说是樟木头最早的工厂。那些浸淫在时光深处的工厂,像一些破败的棉絮,被什么人无意中就丢弃在路边。我疑心那些工厂都是效益不好的,它们小、破,三三两两的打工妹穿着同样的工衣面无表情地走过,这些肉眼所能看到的表象,让我看不到它在轰隆隆的机器声中到底能产生多大的效益。眼镜厂、电子厂、木材厂……五六个厂苟延残喘地挤在一起,暗红色的污水向四处径自蜿蜒而去:不知道来源于身边的哪个工厂,那些散发着刺鼻气味的水,沿着地势低洼处惊慌失措地散开,散开,散成一朵恐惧之花。
这无疑是城市的暗疮。这条街道,它像城市腹部一条腐烂的花花肠子。我,她,他,我们这些每天走在这条街道上的人群,每天呼吸着它并不新鲜的空气,吸取着它衰老的气息。工业时代的废气,像空气一样无孔不入,侵占了我们肉体的毛孔和肌肤。
穿过这条街道,便是翠景街89号了。
翠景街89号。地点,门牌号。其实就是翠景花园。
我不想掩饰我最初见到这座花园的喜爱之情。它处在被后工业时代污染的最边缘,它处在交通不便的半山腰,在很多人眼中,它贫穷、破败或者凋零,总之是没有诗意的十几幢已有多年历史的建筑,居住在花园里面的并不是一些大富大贵之人。可是,在我看来,它是多么的遗世独立,在地球这颗孤独傲慢的蓝色星球上,它像被上帝安放在荒野的一颗安静棋子,闪耀着世外桃源的光芒。
景龙阁3C。这是我家的地址。顺着这个有迹可循的轨道,我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邮件,各式各样的邮戳覆盖着这几个汉字。报刊、杂志、汇款单、淘宝网上的日常用品、当当网上的书……它们源源不断地奔向这个地名,到达一个写作者手中。我在这里生活着,也许将在这里死去。我想,这会不会是我在流落途中最后的一站,这里,将成为我的子孙后代们的故乡?而在我的生命里,它仅仅只是异乡,并且永远只是异乡。异乡——故乡。这原本是多么不兼容的两个对立面,却原来是有着重叠的可能的。他们之间究竟有多少内容需要穿越?
家。在翠景街89号,在景龙阁3C。文字的排序、挤压,慢慢形成一个逼仄的空间。没错,它就是我的家。六十三平方米,两房一厅。由厨房、洗手间、电视、电脑、书籍等元素构成。在这里,我生活,生存,生病;我做饭,晾衣服,看书,写字;我走动,睡觉,甚至和家人争吵。丰富庞杂的内容,包罗了生命的生动与复杂。
该怎样来形容它呢?当砖头还是砖头的时候,当木头还是木头的时候,它们都是“空”,它们毫不相干,甚至没有房子这个称谓。当砖头与木头与水泥结合在一起,因缘来了,这便是“房子”。也因为缘起,我住进了这个房子。人与建筑,是这样的容易融合。
对这所房子我无疑一直保持着应有的尊重和热爱,因为它,我的身份被明确下来,不再冠以漂泊者的称呼,它结束了我的流浪身份。尽管我的精神可能是游离的,破碎的,但一所明亮的房子,它足以安慰流浪者漂泊的心。
因为热爱,我对这所房子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我每天做卫生,洗碗,拖地,厨房被我擦得窗明几亮,地板拖得一尘不染。每次做完饭,我都会戴上橡胶手套,一遍遍,反反复复做卫生,直到做得满意为止。玻璃面板的灶台、侧吸式的抽油烟机,我喷上去污力极强的“威猛先生”,忍受它强烈的刺鼻的气味,把厨房收拾得纤毫毕现。尽管我知道它对人体的伤害,但我太想弄干净厨房了,我要让我的厨房,不管什么时候看上去都像从来没做过饭一样。事实也果真如此。我每天孜孜不倦,有时花上一个小时,有时花上两个小时,把厨房侍候得舒舒服服,收拾得妥妥帖帖,干净得让人叹为观止。我把最具烟火味的地方打造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我像患有强迫症的患者一样,把那块四寸见方的油烟之地,像熨烫衣服一样打理得平平整整。
还有地板。白色的抛光砖砌成的地板,洁静得像处子。当初在选地板砖时,人家对我说,白色的很容易脏,而且不经脏,你要想清楚哦。我想也没想就说,无论如何都要白色的。我喜欢它一尘不染的样子。在它被踏脏之后,我会条件反射似的拿来扫把、拖把,用快干的地板净让它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原貌,我不能容忍它被人践踏后的肮脏。虽然地板是坚硬的,但在我看来,它就像春天一块毛绒绒的秀丽的草地,柔软而充满温情。所以凡到我家的人,我第一件事便是让他们换上拖鞋,谁要是踩脏地板,就像踩在我的心口上,我心疼。地板只要脏了,未能及时清扫,我无法把注意力放到其他事情上。我要把它扫干净,很干净很干净。
我不是在生活中患有洁癖的人,绝对不是。但对房子,我天生有一种伺候它的情怀。我想,也许是我多年在外,很长时间没有自己的房子。我太想拥有自己的房子了,那是对精神的安慰,是人活着的尊严。那时我就经常在心里对自己说,将来,如果有一天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一定会像爱护眼球一样爱护它。
有一天,这个梦想实现了。曾经的誓言像海藻一样从心海里冒了出来,致密的触角裹紧我的身体,我没法控制它;所以,我的生活中,工作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探着身子、低着身子、侧着身子做卫生。每年我都要用坏四至五双橡胶手套。我对房子的热爱,甚至超过对自身肉体的热爱。生病了,我可以强忍着、拖拉着,但房子的卫生,它是不允许有丝毫的怠慢的。只要我能动,我就要把手中的扫把,投向每一粒飘浮的灰尘。
我仔细查找过我如此热爱居家做卫生的嗜好,这不是天生的。少女时代的我也不曾对居住的环境如此热心与挑剔。那时,我宁可骑着单车到处去找同学、朋友聊天,也不愿把自己的闺房弄得如小家碧玉一样。我后来变成一个居家过日子而且特别热爱生活的人,究其原因,其实无非就是一个梦想的实现。想拥有房子的梦想就像一种植物的母体,而誓言就像母体上散发开来的植物,有一天,当这个梦想实现时,那些誓言早已在心之峡谷里葳蕤成荫。
那时候我住在单位的房子里,一个小小的套间,大约二十平方米。面积小也就罢了,关键是吵。宿舍靠着一条公路,每天,每时,每刻,公路上都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汽车的尖叫声像一把生锈的钢刀,硬生生宰割着我的睡眠。更要命的是楼下的一间潮州大排档白天睡觉,晚上经营。于是,这就够了,当生意人的白天从晚上开始的时候,我们这些上班族的噩梦遽然来临。楼下的大排档里传来洗碗筷的砰砰声,食客的大声喧哗声,酒鬼的猜拳声,这些声音混杂在一起,响彻云霄。
我的睡眠通常都是短暂的、支离的,被这些五花八门的声音割断。借着路边昏黄的灯光我披衣起床,在黑夜中静静坐着。我捏着拳头,像与自己较劲似的,在心里一千遍一万遍近乎疯狂地呼叫着,总有一天我要离开这人间地狱似的房子,我要拥有自己的房子。
房子。房子。
没有自己的房子,连睡眠也是别人的。在暂住证盛行的年代里,一所姓公的房子,并不能屏蔽外乡人流浪的悲伤心情。
住在我对面的是一对湖南小夫妻,女的在我们单位做保育员,男的在离我们单位不远的医院做保安。因为有房子住,小保安在单位似乎比别的保安有些许的优越感。可他没想到,有一天,这所姓公的房子也会给他带来噩运。他安分守己地做良民,他在自己的睡眠中沉睡,一不小心他就被沉重的社会力量拽入漩涡。
那天,他上了夜班后在家休息。当他睡得正深沉的时候,门响了,一串粗暴的踹门声把他惊醒。也许是因为在自己的家里,小保安心里有足够的底气,也许是没有做什么亏心事也无需想太多,小保安睁着惺忪的睡眼毫无防备地开了门。但还没等他开口,门口的治安员就凶狠地叫嚣着,让他拿暂住证出来。住着政府单位宿舍的小保安没有暂住证,他被带走了,带往打工者们谈虎色变的收容所。这所收容所就像一个张着大嘴的巨兽,在黑暗中耐心地等待着到口的猎物。一个遵纪守法的良民,在没有做错任何事的情况下,在自己的家中,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作为“三无人员”带走了。这很像个玩笑,却是现实。
小保安在收容所打电话给他妻子,要她带三百块钱去领人,其实是“赎人”。当时的打工者都知道,交了钱就可以领人走,那些没人认领的无暂住证者,他们在一个星期后会被押往更远的汕头,一所更大更远的收容所,一所惩罚升级的场所,到那里,至少要劳教三个月。
好在是在本镇,好在无论怎样也能找到一些关系,这令小保安的妻子多少有些底气,没有慌乱得不知所措。在托了关系交了钱之后,人回来了。交钱,领人,公式化的流程。没有暂住证还是没有暂住证,生活还是生活,没有任何改变。仿佛他们走这个过程,仅仅只是为了交这三百块钱供别人去挥霍。
这很荒谬。我想,随着这个城市的日益发展,总有一天这个城市会为当年的无知,甚至愚蠢后悔。他冒昧地侵犯了打工者的尊严。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农民工的心血,哪有城市的发展?而城市对为他们贡献青春挥洒热血的打工者,没有宽容,没有厚爱,有的只是变形的挤压、倾轧和剥削。
好在人类文明总是向前迈进。城市也有它聪明的地方,没有以一个错误代替或者惩罚另一个错误,或者说,是以某些人的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后来者的幸福。有些人是会被历史记住的,因为他制造了历史事件,或者他终结了一段历史。比如孙志刚。他的名字,与收容所融合。是他,以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收容所寿终正寝,成为历史。而“孙志刚”这悲情的三个字,在所有曾被关押在收容所的打工者来说,是无法穿越的阴影。
孙志刚,我的老乡。湖北黄石人,武汉科技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毕业。2003年,27岁的孙志刚在广州达奇服装有限公司上班。3月17日晚上,孙志刚出去上网,遇到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的民警检查暂住证和身份证,因为没带证件,孙志刚被当作“三无人员”带回派出所。孙志刚的同学闻讯后赶到派出所并出示孙志刚的身份证,但遭到当事警察的拒绝。18日,孙志刚被当作“三无人员”送往收容站。当晚,孙志刚因“身体不适”被转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护站。20日,孙志刚遭到同病房八名被收治人员的两度轮番殴打,于上午10时死亡。救护站的证明书上死因竟是“心脏病”。4月18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法医鉴定中心出具尸检报告,结果表明,孙志刚死前曾遭毒打。4月25日,《南方都市报》以《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为题,首次披露孙志刚的事件。此后,全国各大媒体纷纷转载,在国内引起轰动。
孙志刚死了。一个踌躇满志的大学生死在异乡,死在大好年华。收容管理制度的缺陷、监管部门的缺位、人心的迷失……直接导致了孙志刚生命的终结。孙志刚案件是整个社会的耻辱。尽管后来政策变迁,孙志刚以自己的生命推进了历史化进程的某种发展,导致了我国流浪游乞管理上的进步,有些高校甚至以《孙志刚事件背后的公共政策过程分析》来作为案例,但这些再也换不回他年轻的生命。对他的父母来说,社会再如何进步,补偿得再多,对他们来说也是生命的锥心之痛。他们需要的不是这些,他们需要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儿子。
我常常想,如果当年我们走在街上,随身携带着自己的房产证,在遇上治安员盘问的时候,骄傲地拿出自己的房产证理直气壮地说,我都有自己的房子了,我还需要暂住证么?
这种遐想令我沮丧。不要说当年,十年后又能如何?十年了,当年的打工者已还乡,或者远离。可是,新的打工者们又一无所有地出来了,他们仍然没有房子,就像当年的我们。人类是这样的生生不息。不过他们比我们幸运,治安仔查暂住证的时代已经彻底地结束了,收容所改成了救助站。这温暖的名字令没有经历过当年事件的人心生喜悦。
我还保留着我最后的一张暂住证,因为它是历史的见证,我轻易不会扔掉它。没有人会想到这张薄薄的纸片,在当年是多么的沉重。没有它,我们寸步难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不啻是一根救命草。
这张曾经的暂住证,与我的房产证放在一起。同样的地址,同样的汉字,一个是暂住的,一年的有效期,一个是2063年到期的房产权。2063年,我还活得到那时么?这么说,这张房产证对我来说是长远的,长效的,甚至几乎就是永远的了。而暂住证,有效期一年,也就是2010年。2063年与2010年,五十三年的距离,长久与暂住,似乎很滑稽,我想笑,但笑不出来。这沉重的、轻柔的心情,始终像一把硕大的、角弓反张的箭,贯穿着我的心房。
翠、景、街、89、号,这四个汉字与一个阿拉伯数字的有机组合,无疑安抚了一颗漂泊的心。它是有力的、充满希望和饱含能量的。不仅仅是拥有物质的喜悦,而是对灵魂的救赎、安慰。它让我生活得安心,走在异乡的路上没有危险感与慌乱感、压迫感。
房子,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它是多少人甜美的梦,又是多少人伤心的泪。
感谢翠景街89号。在这个地球上,通过Google卫星搜索,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我因此热爱这个地名,我对它心存感激、感谢。
在这所房子里,我遭遇到生命中很多奇妙的事情。我对生命的领悟、对生与死的洞穿,都发生在——翠景街89号。
因为某种机缘,我接触了大乘佛教。它就像一阵春风,吹开了我身心的经络。在接触这种文化后,我通体舒泰,灵魂安康。生命、死亡、物质、金钱、精神……这些构成生活的无数细胞都是那么直观清晰地呈现在我的视野中,我每天像拿着高倍望远镜,把它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每天晚上临睡前,我都会看几页佛书,才能安心地睡去。大爱、大美、大善……这引领人心的力量催人上进,催人奋进,催人不要虚度时光。
00我在翠景街89号潜心修炼自己的灵魂。我单纯,这使我显得干净;我不自私,这使我显得宽厚。我是多么没有心机的人啊,而这是我多么骄傲和自豪的一件事情!
生活中很多丑恶的东西出现了,像灰尘依附在桌面上,我淡定,淡然,轻轻地伸出手,像掸掉吸附在衣服上的脏物一样简单,是再自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所以,我很少愤怒,很少号叫,很少计较。因为佛缘,我的身上闪烁着超脱的光芒。我不在乎功名利禄,不计较宠辱得失,不爱金钱,不自私,不陷入我执。我随和,亲切,相由心生,大善铸心,我相信我流露的眼光是喜悦和善良的。我希望我所传递的信息,都是有关善良和美好的。
呵,有时我住在房子里,有时我住在自己的心里。
我热爱着自己的房子,是因为房子让我的心安定;我热爱着自己的心灵,是因为心灵本身也是房子。心房,心之房,我的心永远向往光明,向往美好和安宁。
我还是像往常一样,喜欢念叨着喜欢的人名和地名。翠景街89号。翠景街89号。这有序排列的几个字,让我的心光明一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