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鸣沙丛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
》
售價:NT$
454.0
《
海洋、岛屿和革命:当南方遭遇帝国(文明的另一种声音)
》
售價:NT$
485.0
《
铝合金先进成型技术
》
售價:NT$
1214.0
《
英雄之旅:把人生活成一个好故事
》
售價:NT$
398.0
《
分析性一体的涌现:进入精神分析的核心
》
售價:NT$
556.0
《
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
》
售價:NT$
352.0
《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条款研究
》
售價:NT$
449.0
《
银行业架构网络BIAN(全球数字化时代金融服务业框架)(数字化转型与创新管理丛书)
》
售價:NT$
449.0
|
內容簡介: |
认识幼儿游戏、游戏的理论流派、影响幼儿游戏的主要因素、幼儿游戏的分类、幼儿园游戏的指导、组织指导以及评价、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玩具和游戏材料
|
關於作者: |
邹敏,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1987年至今在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从事学前教育教学与研究工作,从事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学前儿童语言教育、幼儿文学、学前教育史、学前教育学、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和科研经验。主要研究方向为: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语言教育、幼儿文学。是中华女子学院优秀教学团队——“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教学团队”的主要成员。
|
目錄:
|
第一章 认识幼儿游戏
第一节 第一节 游戏及其特征
一、游戏的界定
二、游戏的本质特征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分类
一、国外对幼儿游戏的分类
二、我国对幼儿园游戏的分类
第二章 游戏的理论与幼儿园游戏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国内外儿童游戏理论的介绍
一、国外游戏理论流派
二、我国幼儿园游戏理论的研究
第二节 幼儿园游戏的发展趋势
一、游戏作为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
二、幼儿园游戏作为课程的发展趋势
三、游戏作为活动形式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游戏与儿童发展
第一节 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一、游戏促进儿童的身体发展
二、儿童身体发展状况影响游戏行为
三、基于儿童的身体发育特点组织游戏
第二节 游戏与儿童认知发展
一、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二、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影响游戏
三、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组织游戏
第三节 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一、游戏促进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二、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对游戏的影响
三、基于儿童的情绪情感特点设计与组织游戏
第四节 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二、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水平影响游戏
三、基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特点设计与组织游戏
第四章 影响儿童游戏的主要因素
第一节 环境对幼儿游戏的影响
一、物理环境
二、社会环境
第二节 幼儿个体因素对游戏的影响
一、性别差异
二、年龄差异
三、个性差异
四、健康和情绪
第五章 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创设
第一节 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的意义和要求
一、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的意义
二、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的要求
三、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幼儿园室内游戏环境的创设
一、室内游戏环境的基本构成
二、创设室内游戏环境的要求
第三节 室外游戏环境的创设
一、室外游戏场地的基本构成
二、室外游戏场地创设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玩具和游戏材料
一、玩具的产生和发展
二、玩具对于儿童的意义
三、玩具的分类
四、玩具与儿童的关系
五、玩具和游戏材料的提供
第六章 幼儿园游戏的观察及现场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游戏的观察
一、游戏观察的意义
二、游戏观察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三、观察记录与分析
四、各年龄班游戏观察的重点
第二节 幼儿园游戏的现场指导
一、幼儿园游戏现场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二、教师在现场游戏指导中的角色
三、幼儿园游戏现场指导的基本策略
四、幼儿园游戏现场指导的方法
五、幼儿园游戏现场指导的要点
第七章 幼儿园各类游戏的指导
第一节 角色游戏
一、角色游戏的结构
二、角色游戏的特点
三、角色游戏对儿童发展的意义
四、角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第二节 结构游戏
一、结构游戏的特点
二、结构游戏的结构
三、结构游戏的作用
四、结构游戏的发展阶段
五、结构游戏的组织和指导
第二节 表演游戏
一、表演游戏的特点
二、表演游戏的价值
三、表演游戏的类型
四、表演游戏脚本的选择与改编
五、表演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第四节 规则游戏
一、规则游戏的结构
二、规则游戏的特点
三、规则游戏的类型
四、规则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第八章 幼儿园亲子游戏的开展
第一节 幼儿园亲子游戏概述
一、亲子游戏概述
二、幼儿园亲子游戏概述
第二节 幼儿园亲子游戏的设计及实施
一、幼儿园亲子游戏的设计
二、幼儿园亲子游戏的组织和实施
三、幼儿园亲子游戏的评价
四、幼儿园开展亲子游戏的指导
第九章 学前游戏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国外游戏理论研究的历史
一、儿童游戏研究的兴起
二、儿童游戏研究的缓慢发展阶段
三、儿童游戏研究的繁荣时期
第二节 中国游戏理论的发展历史
一、古代游戏的产生与发展
二、近现代游戏研究的发展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认识幼儿游戏
内容提要:对游戏基本概念的理解和诠释是游戏理论研究必须涉及的基本问题。什么是游戏?游戏具有什么特征?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野对“游戏”进行了阐述,因此形成了游戏理论的不同学派或观点。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儿童游戏本质特征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也就有了不同的游戏分类。本章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游戏?
2.游戏有何本质特征?
3.学前儿童游戏的认知分类
4.学前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分类
5.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是什么游戏?这类游戏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游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古老的活动现象,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什么时代,游戏不仅活跃于儿童的世界,也存在于成人的生活中,无论对于儿童还是成人,游戏具有独具的魅力,广泛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在一个由著名理论家们参加的会议上,理论家们从文化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学科和发展的观点出发,对游戏现象进行了分析,普遍认为,“从童年到成年的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形式的游戏——包括婴儿和母亲之间的相对简单的躲猫猫游戏、童年后期的有组织的游戏、体育运动文化、科技游戏,以及“非理性的”成人赌博、战争和性游戏,甚至是说人闲话的“无礼的游戏”等。几乎所有的人类活动——甚至是那些被典型的归为娱乐、解闷、工作、休闲的活动——都有游戏的特质。”
什么是游戏?游戏具有什么特征?这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高度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概念。对游戏下一个精确的定义显得非常困难, 但是,为了清楚地认识游戏的本质,必须回答什么是游戏这个问题。
第一节 游戏及其特征
一、游戏的界定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视野对“游戏”进行了阐述,因此形成了游戏理论的不同学派或观点。
汉语中对“游戏”一词有多种表达方式,有“遊”“戏”“遨”“嬉”等。 “遊”和“游”可以通用,意即人或动物在水里游动, 表明“游”是指一种随意、自如的身体活动。而“遊”的本义是行走,远行,引申为游览、游玩、闲暇无事的意思,也被看作是一种学习方式。
“戏”,玩耍。 凡是能使人高兴、娱乐的事情,都可以称为“戏”。 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就记载了“过家家”游戏:“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以木为胾,然至日晚必归饷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嬉”,游戏,玩耍。 可见,“戏”和“嬉”,都是玩耍、游乐之意。“嬉”“戏”二字常连用,“嬉戏”与“游戏”一词与极为相似。
在英文中,“游戏”有“play”和“game”两词,主要指“玩”和“比赛”。 “play”一词既可用作动词,也可用作名词,作为动词,表示各种操作、摆弄、玩弄等注重手指的敏感而有秩序的活动;作为名词用,它泛指一类行为的总称,从婴幼儿的角色游戏到玩笑幽默、表演等都包含其中,它所包含的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轻松自在、愉快,且不要求沉重的工作负担。游戏一词中也大量包含了人们对于这类活动的感受和判断,混杂了人们的多种体验,如自由选择、轻松、紧张、冒险、结果难卜、闲散放荡、无价值等。
德国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是教育史上第一个强调游戏的教育价值,系统研究游戏并尝试创建游戏实践体系的第一人。自福禄贝尔首次公开强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以来,更多的研究者对游戏进行了研究,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阐述了游戏的概念。
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一种本能的活动,是神的意志的体现。儿童的游戏,其意义和价值就在游戏的本身,只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活动过程即是目的,同时也是动机。
德国思想家席勒和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则将游戏看做是无任何功利目的或不具有实际意义的活动,都认为游戏是剩余精力的发泄和运用,儿童可以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鲁斯提出能力练习说,也叫生活预备说,这是关于游戏的一种生物效用观。格鲁斯在批评“剩余精力说”的过程提出其理论,他认为,游戏是一种练习本能的普遍冲动。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足以适应将来复杂的生活,因此要有一个准备生活的阶段,游戏即是学习或练习,是准备生活阶段练习本能的一种手段,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
美国心理学家霍尔提出游戏复演论,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是可以遗传的,游戏是个体对祖先动作和活动的复演。霍尔不同意格鲁斯的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联系的说法,认为游戏是儿童对祖先生活的再现,是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阶段,人类进化的每一个过程都能在儿童身上找到相对应的游戏行为,如儿童喜欢爬树,是想重复祖先在树上的行为,游戏中所有的动作和态度都是遗传下来的。
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游戏就是活动,这种活动的性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有目的的。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依据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对儿童游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认为游戏是具有社会性本质的活动,是在真实的实践情况之外,在行动上再造某种生活现象。游戏的本质是以物代物进行活动,游戏是儿童凭借语言,以角色为中介,学习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性实践活动。
苏联心理学家、苏联现代游戏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艾里康宁在维果茨基思想的基础上,借鉴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创立了自己的游戏理论体系。他认为,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的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
我国学者黄人颂认为,游戏是“幼儿喜爱的、主动的活动,是幼儿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
我国学者虞永平认为:“游戏是一类行为的总称。从一般意义上说,是指行为主体在消遣性活动中得到生理、心理的满足,这种活动不具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但有潜在的功利性。”
我国学者刘焱研究指出,可以通过游戏的外线行为因素的观察,即游戏活动中的表情、动作、言语、材料及角色扮演来认识游戏的外部特征,以帮助人们从操作的层面上来判断一种活动的性质。
邱学青认为: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资源进行的有序活动。通过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及材料等可以判断儿童的行为是游戏还是非游戏。
在《教育大辞典》中,游戏被定义为“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性活动。”
上述关于游戏概念的诠释可以说各有特色,暇瑜互见。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研究角度各异,对幼儿游戏概念的理解和看法是不同的,与其说各种观点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冲突,不如说是对游戏概念丰富性认识的相互补充。
由于游戏呈现出的复杂而矛盾的多面性,要给它一个让所有人都认同的概括化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可以通过游戏特征列举法来判断游戏行为和游戏活动,从而解决游戏定义困难的问题。
二、游戏的本质特征
游戏有其本质特征,游戏的本质特征如下:
1.游戏是幼儿自愿、自主的活动
自愿、自主是游戏的最基本的属性。一些著名的关于儿童权利与福利的国际文件,如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儿童权利公约》都把游戏与娱乐规定为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儿童权利公约》明确指出,儿童有权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游戏的愿望,可以自由选择同伴。游戏是一种无拘无束的活动,不是被迫进行的,对于游戏,儿童可以选择参加或不参加,儿童游戏没有外在的目的,游戏的目的存在于主体内部的需要,是由内部动机引起的,儿童做游戏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游戏探索周围的环境,发展交往的技能并表达愉快的感受。游戏将儿童的行动和思想连接起来,从而给儿童一种满足感。
2.是在假想情景中的虚构性活动
游戏的实质是愿望的满足。游戏是不真实的、充满幻想的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实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缓解儿童渴望像成人一样进行社会实践而又无能为力的需求矛盾。在游戏中,儿童创造了一种“想象的情境”,表现在儿童用一个简单、常见的东西代替另一个东西,例如,用椅子当“马”,以一种简略的形式再现真实的生活情境。儿童通过对现实物体、材料的借用,把它们假想、替代成游戏所需要的物品,如长枪、大炮、菜肴等,来模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他们在游戏中充当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充当的角色,例如老师、售货员、医生、警察、司机、爸爸、妈妈,也可以装扮成各种动物,在幻想中体验角色的语言和情感。游戏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儿童在游戏中绝对不会局限于生活,或者完全对周围生活进行翻版,而是通过想象,将日常生活中的表象,组合成新的表象运用于游戏之中,这些正是儿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游戏充满了假想性和虚构性,儿童就是在对游戏的角色、情节、语言、行为和游戏的材料、场景的想象中,用自己虚构的一个“真实”,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体验着幻想中的乐趣,平衡着内心对自由的渴望。
3.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胡伊青加曾发问:游戏的乐趣究竟是什么?何以儿童要愉快地叫嚷?接着他解释这是一种“被抓住、被震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