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发展与制约:明清江南生产力研究(壹卷李伯重文集:江南水乡,经济兴衰,一本书带你穿越历史的迷雾)
》
售價:NT$
480.0
《
走进史学(壹卷李伯重文集:李伯重先生的学术印记与时代见证)
》
售價:NT$
360.0
《
故宫书画集(精编盒装)版传统文化收藏鉴赏艺术书法人物花鸟扇面雕刻探秘故宫书画简体中文注释解析
》
售價:NT$
1490.0
|
編輯推薦: |
《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库第1辑:中国道路与马克思主义》由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
內容簡介: |
本书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模式的关键词,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道路的关键词确立为研究对象。书中探讨了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会通的缘由,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深刻而清晰地解释了中国的建设、发展与崛起。书中把中国历史的特点概括为:学习—创新型文明、大一统国家、先进性团体,提出这三者是中国历史的最根本线索,是中华民族雄踞世界数千年而不堕的根本原因。书中论证了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会通的关键点,西欧的马克思主义由于受西方文明的影响,强调对立、斗争的一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三期则在不忽视运动变化绝对性的前提下,重视事物统一、和谐的一面。所谓中国模式的真正秘密,归根结底是中华文明传统的现代表现。
|
目錄:
|
论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道路
一、中国模式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中华现代文明——国家之建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
历史道路
三、推进中国道路、深化中国模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第三期的理论使命与战略任务
四、从国家富强到文明复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第三期
学说的历史地位
斗争、和谐与中道——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一、冯友兰版本的“和谐哲学”及其疑难
二、儒家主张“仇必和而解”吗
三、“和”在辩证法上的意义与地位
四、“和”在儒学中的意义与地位
五、导“和”归“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期的
哲学
论中华传统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基础
一、文明
二、国家
三、统治与教化
四、中华传统的现代转化
马克思主义研究与中国关怀
一、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当代中国面临的**问题
二、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表现
出强烈的中国情怀和中国主体意识
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要关怀历史上的中国、
当下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
中国革命与中国现代文明建立答客问
一、中国在近代为什么落伍
二、革命与阶级斗争
三、思想政治建设是党的建设之首要问题
四、新中国如何继承中国道统
五、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
中国社会主义的文明观
一、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之实质
二、中国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
文明国家与政党国家——中国共产党构建之国家体制的历史意义
一、何谓文明国家
二、政党国家的兴起
三、中国共产党与文明国家
人民共和与均衡政体
一、“名实之分”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循名责实
三、铁的必然性
四、《新民主主义论》的论证
五、均衡政体的政治现实性——功能界别
六、人民共和:从和谐社会到均衡政体
理解邓小平:在后毛泽东时代坚持了“大中至正”之道——将革命与改革统一起来的邓小平理论
一、改革与革命
二、开放与自主
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
內容試閱:
|
儒家虽有意愿,却无办法恢复一统。即令孔子本人,其削弱世卿、复权于君的努力亦遭失败。历史表明,无法单纯依靠在宗法礼制上矫正世族对宗子的政治僭越来加强君权。春秋末期,有的国家通过变法削弱了贵族权力,集权于国君,并革新战争方式,动员平民参战,从而提高了平民的军政地位。另一些国家则被执政贵族瓜分或取代。战国时期,一种君主集权的新型国家出现了,有学者将之称为通过战争缔造的“儒法国家”。这些提法虽不无值得商榷之处,但大致正确地指明了战国式新型国家与秦汉国家形态的连续性。*能体现新国家形态的秦国*终混一宇内、罢侯置守,重建了一套统一程度远高于周的政治秩序。
尽管秦朝很快覆灭,但汉承秦制,郡县制取代封建制成为中华大一统天下的基本形态。在漫长的中国政制史上,封建制及贵族制的因素虽曾以不同的形态再现过,但都不能挑战皇帝制度的正统性,也无法阻止皇权的不断加强。秦汉郡县体制并不是周代封建体制的再现,但它却加强了既维系着封建制又受到封建制威胁的天子之权。相比封建宗法制度,郡县制能更强地贯彻尊尊一统之道。这就是三纲首列君臣、次列父子的道理。汉宣帝日:汉家自有法度,王霸道杂用,非纯任德教、用周政。吕思勉解释说,所谓王霸相杂,即儒法合流而已。其实,这就是汉儒的主张。如董仲舒力倡德刑相济,虽以德为主,但已非纯任德教了。
秦汉君臣之间既无宗法血缘联系,故君统实已超越宗统。对周秦剧变,深谙学习自新之道的儒家实际是承认其正当的。《中庸》赞叹说:“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并适时提出了在东周遭到挫败后的尊王要求:“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不过,郡县制下的皇帝已是非周天子可比的新型君主。
这种新型君主,中国史研究者多目之以“专制君主”。即使对中国史素怀温情如钱穆者,亦不敢公然为“专制”辩护,无非澄清皇帝在历代还是要受到不同限制。然而正如有关考辨指出的,中文学界几乎从未在“专制”、“独裁”、“集权”、“极权”甚至“**主义”之间做出清楚的区分。源于战国变法、确立于秦汉的后封建的新型君主其实正同于西欧封建社会瓦解之后出现的“主权君主”。天子不再是等级贵族的一个级别,而类似于**主义君主——贵族与庶民与天子的距离几乎同样遥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