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NT$
1474.0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NT$
358.0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NT$
296.0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NT$
352.0
《
德国天才4:断裂与承续
》
售價:NT$
500.0
《
妈妈的情绪,决定孩子的未来
》
售價:NT$
194.0
《
推拿纲目
》
售價:NT$
1836.0
《
精致考古--山东大学实验室考古项目论文集(一)
》
售價:NT$
1112.0
|
內容簡介: |
《推进我国与东亚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研究:基于制造业产业内贸易视角》共分七章,其内容主要是基于产业内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分析框架,对东亚地区总体尤其是中国与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新型生产分工与贸易机制的发展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就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中国与东亚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这一重大问题,从发展与完善新型生产分工与贸易体系这一新思路出发探讨中国的政策取向。
|
關於作者: |
刘钧霆,1972年5月出生,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大学新华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南开大学博士后,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访问学者。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项目及省、部、校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中国与东亚经济体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研究》、《中国市场化民主化现代化特色之路》、《美国单极思维与世界多极化诉求的博弈》、《中国入世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等专著或合著5部,在ChinaEconomicReview、《国际经济评论》、《南开经济研究》等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学术成果曾获国家、省或市级奖励。曾荣获“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辽宁大学“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入选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等。
|
目錄:
|
1 绪论
1.1 本书研究的背景
1.2 相关研究状况
1.3 本研究的结构安排
2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生产分工与贸易发展的总体态势
2.1 东亚生产分工与贸易发展的总体状况
2.1.1 东亚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基本现状
2.1.2 东亚垂直专业化分工与贸易发展状况
2.1.3 东亚国家制造业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行业分布
2.2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生产分工与贸易发展态势
2.2.1 中国与东亚国家双边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态势
2.2.2 中国与东亚国家零部件双边贸易发展态势
3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生产分工与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东亚区域垂直专业化贸易的影响因素
3.1.1 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取
3.1.2 结果分析
3.2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生产分工与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3.2.1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
3.2.2 中国与东亚国家零部件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4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边际产业内贸易及调整压力分析
4.1 边际产业内贸易及调整压力的估算
4.2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边际产业内贸易水平及贸易调整压力的总体分析
4.3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贸易产品质量的动态变化及调整压力分析
4.3.1 产品的识别
4.3.2 产品质量的测度
4.3.3 边际产业内贸易中产品质量的变化
5 东亚生产分工与贸易体系面临的外部冲击及对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含义
5.1 东亚生产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基本特征
5.2 东亚生产分工与贸易体系面临外部冲击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参数校准和数值模拟
5.2.3 模拟分析
5.3 对东亚国家的实证检验及对中国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含义
5.3.1 计量模型的设定及数据说明
5.3.2 计量结果
5.3.3 对中国推进与东亚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含义
6 中国推进与东亚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及生产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完善
6.1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经济效应分析
6.1.1 模型设定
6.1.2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分析
6.1.3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增长潜力分析
6.2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东亚生产分工贸易体系的完善
6.2.1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对扩大区域内贸易的影响
6.2.2 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对提升东亚产业技术水平的影响
6.3 其他方案下中国与东亚国家自贸区建设及生产分工与贸易体系的完善
6.3.1 “10+1”机制的经济影响
6.3.2 “10+3”机制与“10+6”机制的经济影响
7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产业内贸易视角下推进中国与东亚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政策建议
7.2.1 中国应当继续积极参与东亚生产分工与贸易体系
7.2.2 中国应当充分培育和利用东亚生产分工与贸易体系的两种利益机制
7.2.3 中国应当进一步加大培育自主技术创新体系的力度
7.2.4 中国应当加强同其他东亚国家在扩大区域内需求方面的合作
7.2.5 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应当加快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性建设进程
附录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中国与东亚国家制造业生产分工与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
对于东亚区域内生产分工与贸易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前期主要沿着东亚产业内贸易的决定因素而展开。东亚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的“雁行”产业分工模式使学者们对FDI在东亚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中的重要作用格外重视,这也是东亚与西欧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研究的重要区别。瓦卡萨基(1997)较早地发现,由于FDI加强了日本对东亚其他经济体的技术传播并促进了东亚产业分工网络的形成,从而对日本与东亚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基米纳米等人(1999)则强调中间产品贸易在东亚产业内贸易中占有很大比重,而中间产品贸易正是由区域内FDI带动的。深尾、一户和伊都(2003)构建了反映FDI作用的产业内贸易决定因素模型,通过对日本电子机械行业的考察,他们发现FDI对东亚垂直型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起了重要的作用。耿强、吴春燕(2004)进一步基于东亚地区电子产业1988—200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检验,支持了深尾等人(2003)的结论。奥库博(2004)用引力模型检验FDI对日本产业内贸易的影响,结果发现FDI对日本与东亚国家产业内贸易呈显著的正相关。索恩和张(2004)考察了日本与其他东亚经济体的产业内贸易,他们将产业内贸易类型进一步细分,结果发现,FDI对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而收入差异与水平型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呈正相关。索普和张(ThorpeZhang,2005)用1970~1996年面板数据考察东亚区域内产业内贸易的其他决定因素,结果发现,市场规模、汇率贬值、收人发展水平与总体产业内贸易水平及细分类型产业内贸易水平都呈正相关,距离则与产业内贸易呈负相关。规模经济、贸易收支不平衡则对不同的产业内贸易类型有不同的影响。随着垂直专业化生产在东亚区域内的迅猛发展,产品内分工与贸易成为东亚生产分工体系与贸易格局的鲜明特征。一些学者开始对东亚垂直专业化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进行探讨。
3.1东亚区城垂直专业化贸易的影响因素
阿图科拉拉和亚玛什塔(AthukoralaYamashita,2005)在总结了东亚地区零部件贸易发展的特点后认为,东亚地区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发展可能得益于各国/地区工资差异以及该地区较早地引入“片断化”生产方式,由此创造了比较好的政策环境和显著的集聚效应。但乌拉塔(urata,2004)、基穆拉和安多(2004)的研究则是将视角集中在对东亚区域分工网络的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上,通过对跨国公司(特别是日本的跨国公司)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的考察来分析各国/地区之间的分工特点。概括地讲,这些研究从微观视角映射了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东亚发展的动因。而我们则在现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国家和产业两个层面对东亚垂直专业化生产发展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具体的定量检验。
3.1.1计量模型的设定与变量的选取
我们以前文对2001年东亚各经济分行业的出口Vs指数作为解释变量,代理东亚经济体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发展程度。在解释变量的选取上,根据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从国家和行业两个层面来选取相关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国家层面看。经济规模是影响垂直专业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结合胡梅尔斯(2001)和我们的计算发现,大国的出口垂直专业化指数往往较小国要低。这是由于,国内市场规模较小国家的企业可以通过扩大出口来实现规模经济,小国厂商的这种行为集中在国家层面上,就表现为小国具有更高的出口倾向。同时,小国由于资源缺乏和经济结构相对单一,其生产过程也更加依赖于外部进口(刘志彪等,2001)。小国对中间品较高的进口依赖和其产品较高的出口倾向一起,决定了小国的垂直专业化出口程度有可能高于大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