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NT$
398.0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403.0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NT$
1100.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NT$
435.0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NT$
1573.0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80.0
|
編輯推薦: |
六朝、五代的苏州有很多故事;元代一百年间不只一个张士诚;民国军阀战争是祸害苏州的大事;每个朝代的建制和人口是历史变迁的重要痕迹……简史区别于史话的地方,便是在此,《话本苏州简史》脱颖而出之处,也正在此。通俗易懂又于史有据,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仿佛与苏州“易中天”品茗聊天……
|
內容簡介: |
苏州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悠久、曲折、文化内涵丰富是苏州历史的特点。从海边蛮荒之地到吴国迁都,从先秦到伍子胥建成,从战国时期春申君之治,到隋唐、两宋的繁荣景象,从明清时期的全国闻名,到民国时的不屈斗争……作者用脉络性勾勒的方式,引经据典,通过具体的人物、故事来串联,将头绪纷繁的苏州历史捋顺,并交代了每个朝代的建制和人口,使之成为可读性、知识性极强的“话本”式“简史”。
|
關於作者: |
朱红,原名朱弘。1936年出生于苏州。1979年加入江苏省作家协会。1981年获全国首届中青年诗人优秀诗歌奖。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4年调入苏州市文联,历任《苏州文艺报》主编、《苏州杂志》副主编。著有寓言集《装鬼的故事》,诗集《初夏的凤蝶》、《剪影者的世界》、散文集《寻找苏州》、文化丛书《甪直》、《文化苏州》、《锦绣相城》、《大吴胜壤——虎丘的经典记忆》、《风雅山塘》、《苏台烟云石湖月》、文学传记《沈德潜》、《细说泰伯》等。
|
目錄:
|
第一章 先吴
远古的奥秘
“姑苏”的由来
泰伯南奔之谜
第二章 先秦
勾吴剪影
吴国的崛起
伍子胥造城
攻克郢都和兵败槜李
黄池争霸
姑苏台悲歌
王翳迁都与黄歇治吴
第三章 秦汉三国
八千子弟出江东
刘濞与茂苑
庄助和朱买臣
洛阳说:皇帝仍姓刘
逃亡者的避风港
小霸王开基江东
东吴台柱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四章 晋南北朝
华亭鹤唳与莼鲈之思
人口大迁移
支硎山和辟疆园
灵芝石与点头石
刘宋太守图
南齐人物
南朝四百八十寺
南陈的覆灭
第五章 隋唐五代
杨素迁州城
黄金水道的开通
从贞观到天宝
渔阳鼙鼓动地来
苏州刺史例能诗
艺苑花烂漫
城头变幻大王旗
中吴军与南园
第六章 宋元
天下争言符瑞
先忧后乐的襟怀
吴中好处是苏州
祸国殃民花石纲
狗年二月大屠杀
《吴郡志》与《平江图》
无城墙的古城
马可·波罗如是说
火烧齐云楼
第七章 明代
自从来了朱皇帝
沈万三传奇
奇僧姚广孝
苏州的终身知府
功名梦与广西血
唐伯虎入狱
王鏊回乡
抗倭寇,反税监
周顺昌和五义士
第八章 清代
清兵下江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金圣叹哭庙
康熙南巡
诗人荣辱记
林则徐治水
血溅寿宁寺
辟商埠,开租界
王朝末世
第九章 民国
击落皇冠之后
军阀混战
走向近代化
鬼子来了
杨荫榆之死
血与火的壮歌
黎明前的战斗
后记
|
內容試閱:
|
苏州古称姑苏,本是海边蛮荒之地,自公元前六世纪吴国迁都到此,拉开开发建设的序幕,方始名显于世。战国时期,一度做过越国都城和楚国春申君封邑之都。秦汉两代为大郡首邑,又是南控闽越的军港。六朝经孙吴、东晋的再度开发,人文渐盛,被誉为“东南文物之邦”。下来的隋朝虽短,对苏州却有特殊意义:一是始称苏州;二是开通江南运河,促进了地区经济大发展。这样到唐代就呈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被列为雄州。宋代苏州“井邑之富”又超过了盛唐时,“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民谚不胫而走。到明清时期,它已成为全国闻名的发达地区,《红楼梦》里甚至称它为“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无异为苏州做了最好的宣传。
然而,富名在外也有不利一面,封建王朝都把它当作下金蛋的鸡。如宋徽宗赵佶以平江府为“帝节镇”,把苏州的税贡变成他的“小金库”,还设立应奉局以搜刮“奇花异石”等地方物资。明太祖朱元璋更厉害,他给苏州定下了每年四百万石田赋,外加二三十万两税银,总额为中等州府的十倍,居全国第一!上缴利税多不是很光彩吗?唐寅在《姑苏杂咏》中对此还做了夸耀,其实应了一句老话:死要面子活受罪。因为农业社会靠天吃饭,苏州是水灾频发区,哪能保证年年丰收?再加明清实行海禁,阻遏了地区的外贸优势,所以苏州经常完不成纳税任务,拖欠国赋同样出了名。地方官对此不敢马虎,少不得要抓人打板子“追比”。这板子从唐宋一直打到清末,民国废除肉刑,不打了,改为拘押,苏州人叫“吃租米官司”。这还算好的,有时官府上纲上线,扣下一顶“抗粮”帽子,不知有多少人人头落地。
此外还有战争的破坏。苏州不是兵家必争之地,但也不是红色保险箱,每逢时局动荡,它作为“东南财赋重区”,往往在劫难逃,如隋初二次战乱,打得老城毁不可居,一度被迫放弃,迁到上方山下。唐末兵连祸结,鱼米之乡一再遭到焚掠,甚至好几次出现“以人为粮”的惨剧。最酷烈的是南宋建炎末,金兵血洗平江,死难者近三十万人,“吴中坊市悉夷为平地”(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几近全毁。其后如元末的朱、张交兵,清初的军事占领与反抗,近代如淮军与太平军的恶战,1924年江浙军阀的抢地盘,1937年日本侵略军的大烧杀,无一不是血与火的噩梦。
然而苏州既未香消玉殒,也未一蹶不振,劫波一过就自愈创伤,再度繁荣起来。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固然与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但研究者认为,更要归功于它的文化。这种文化被称为“吴文化”。由于历史变迁,其流布区域古今不尽相同,但在其发祥地苏州则是相对稳定的,故近人又称之为苏州文化。前人对此做过研究,概括出两点:一是“吴人巧慧”,这是指苏州人心灵手巧,善于创造,因而人才辈出,成果迭现;二是“吴俗繁绮”,此指苏州人会过日子,注重生活品味,因而节俗之多为全国第一,饮食文明、园林园艺、书画工艺和戏曲艺术等方面无不出类拔萃。这话虽非理论性阐释,也不够全面,却切中肯綮。正是这种文化的进取性和务实性,对苏州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不过文化是会流变的,地域文化被主流文化同化,或受外来文化影响而异化,是常有的事。而苏州至今能保有吴侬软语、精工巧艺、水韵乡情等特色,说明它有独特个性。有人把这种个性归结为“独立又善于兼容”(杨守松《黑发苏州》),很有见地。这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最能看得清楚,如宋代缂丝传到苏州,到明代就被化为具有吴门画风的工艺;苏绣吸收了西洋画的明暗处理,就融变成风靡一时的“仿真绣”。应该说,今日苏州在现代化变革中既能拥抱世界,又能守住底线,与这种文化个性有很大关系。
但也得指出,苏州文化并非全由苏州人创造。据方志记载,历代有不少外地才彦在此施展身手,做出了贡献。请看沧浪亭内所刻的“五百名贤”像赞,这是古代苏州先进人物的光荣榜,其中外籍人占了多数,说明苏州以贡献作为评价人物的唯一标准,不搞狭隘的地方主义。这种风气极有利于人才竞争,也有助于地区的发展。苏州能长期保持人文荟萃的局面,这不能不是原因之一。
悠久、曲折,文化内涵丰富,这就是苏州历史的特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