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NT$
408.0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NT$
296.0
|
編輯推薦: |
北京体育场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见证体育事业发展
北京体育场馆中成长起代代明星树立自强不息榜样
借亚运会奥运会东风北京一大批体育场馆拔地而起
|
內容簡介: |
《当代北京体育场馆史话》记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体育场馆建设和发展的历史。书中赞颂了党和政府重视群众体育运动,适应群众体育锻炼需要,有计划地建设体育场馆的历史。在记述体育场馆基本布局和内部设施基础上,还记述了在北京体育场馆里发生的生动故事、优秀运动员在北京体育场馆里成长的历史、爱好体育运动的群众在北京体育场馆里活动的情况,同时记述了一些新中国体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部书选题新,内容新,角度新,写得有血有肉,是填补记述北京体育运动史空白的创新作品。
|
關於作者: |
金汕,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供职于北京社会科学院并担任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学者,出版过《京味儿——透视北京人的语言》《当代北京语言史话》《当代北京音乐史话》《青春的浩劫》《透视人生》等社会学专著。在体育文化方面著述较多,出版过专著《中国足球之谜》《泪洒汉城——奥运反思录》《只差一步到罗马》《难圆足球梦》《这个该死的足球》《悲壮漫长的冲击——中国足球七次冲击世界杯纪实》《凝聚低谷可持续发展——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社会的影响》《当代北京体育史话》《当代北京奥运史话》《当代北京足球史话》等十余部著作;承担《申办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发展的影响分析》等大型课题。
|
目錄:
|
第一章北京体育场从无到有
清末,开风气之先的新式教育催生了一批校内体育馆,打破了中国没有体育馆的局面,社会上的体育场馆也随之出现。清朝统治结束后不到三年,北京建成最早的室内基督教青年会体育馆。1936年北京最大的公共体育场正式奠基。
一、古代北京体育有场地,但不是体育场
二、北京早期的体育场
三、清末运动场上的故事
四、大学开体育场风气之先
五、中小学体育场的故事
六、社会建体育场馆
七、北京最老的大型体育场——先农坛体育场
八、命运多舛的东单体育场
第二章承载着北京和中国历史的体育场
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体育场馆建设。继改建先农坛体育场成为实际上的国家体育场后,又建成了当时亚洲一流的工人体育场和工人体育馆,中国得以在此主办许多大型体育赛事,供市民锻炼身体的小型体育场也陆续建成。
一、新中国成立初体育场无法适应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二、修建群众体育活动场所
三、学校体育场馆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四、大学体育场里培养体教结合的好学生
五、寸土寸金的地段盖起体育场
六、改建先农坛体育场为国家体育场
七、国家运动队集训的场馆——北京体育馆
八、曾经的国家体育场——工人体育场
九、第一次主办世界性比赛的工人体育馆
第三章从“文革”到改革开放
“文革”的动乱并未阻止人们到体育场馆锻炼身体的脚步;国家投资建成的首都体育馆,既是举办重要体育赛事的场所,也是见证中美“乒乓外交”的地方。
一、浩劫波及体育场馆
二、生于乱世、承担重任的首都体育馆
三、北京体育场馆走进新时代
第四章北京体育场馆走向现代化
改革开放加快了体育场馆建设的步伐。1990年中国举办的第十一届亚运会、2008年中国举办的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成为推动北京体育场馆建设的东风,一批现代化体育场馆在北京拔地而起。
一、承前启后的亚运场馆
二、2008年的奥运会使北京有了多个世界一流的体育场馆
三、奥运场馆——北京建筑与文化的延伸
四、一批世界高水平体育场馆拔地而起
五、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体育场馆是北京市民健身和娱乐的场所
全民健身理念的形成,以及政府加大投入,加快了北京中小型体育场馆的建设;遍布北京社区的供群众锻炼身体的设施,给众多北京市民带来了健康和快乐。
一、把体育设施更多地放在全民健身上
二、北京体育场馆是北京市的年轮
三、工体那抹绿色——北京最大的“四合院”
第六章优化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
社会的发展,以及体育锻炼成为许多市民的生活习惯,促使北京体育场馆的建设和管理呈现多元主体发展的趋向,私企经营体育场馆和私企投资建设新场馆,使北京体育场馆数量明显增多,功能更加多样。
一、体育场馆培育多元主体,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二、让更多的人涌向体育场
后记
|
內容試閱:
|
北京历史的悠久可以追溯到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大约50万年前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地区就有原始人类在那里劳动生息。那时生产力低下,对大自然的认识也很肤浅,野兽常常出没在人居住的地方。人们渔猎、采集食物和躲避灾害时,须有奔跑、跳跃、投掷、攀爬、游水等技能,这就是最早期体育的雏形。
周代,北京地区是燕国的都城。燕国曾在此集训和驻屯军队,招揽善于搏击的武士,那时的武士都经过严格训练,他们的训练都与体育活动密切相关。
辽、金、元、清的皇族都是北方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能征善战,比汉人更好动,有更多的体育活动。他们入主中原后,都将北方地区的宫廷和民间体育流传于北京。有历史记载的就有五大类三十八个大项、最少184个小项。自辽代之后,北京地区在皇室、贵族、军队中盛行射箭、角抵、击鞠、秋千、踢毽、跳绳、赛马、风鸢及武术技击等活动,这些活动渐渐从王公贵族中走到民间,为人民群众所喜爱。十七世纪,清军进行了统一中国的长期战争,并最终定都北京。做为一个游牧民族,他们骁勇善战,从接触体育的角度看,要大大多于汉族军队。清代康熙就很重视体育,他一共六次南巡,到了南京、杭州,他就在当地的盐坞厂举行射击、赛马比赛,他经常出去“秋狝”,这也是一种体育运动。北京体育活动自古产生于几个渠道:首先是宫廷庆典体育,如摔跤、击鞠、冰嬉、冰球、冰舞、冰床等;其次有军事演练,如骑射、走骠骑、田猎等;还有体育娱乐,如秋千、踢毽子、抖空竹、赛马、鞭陀螺、放风筝、蹴鞠、捶丸、民间举重等;再有是节日民俗体育,如射兔、射柳、翻筋斗、钻圈、木球等;此外还有源远流长的武术运动、棋类活动。
有体育就有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可以称为体育场的前身,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体育场。真正的体育场“指有400米跑道(中心含足球场),有固定道牙,跑道6条以上,并有固定看台的室外田径场地。体育场按看台容纳观众人数分为:甲级25000人以上,乙级15000-25000人,丙级5000-15000人,丁级5000人以下。”体育馆的定义则为“室内进行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的建筑。体育馆按使用性质可分为比赛馆和练习馆两类;按体育项目可分为篮球馆、冰球馆、田径馆等;按体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一般按观众席位多少划分,中国现把观众席超过8000个的称为大型体育馆,少于3000个的称为小型体育馆,介于两者之间的称为中型体育馆。”当然也有不少体育场没有看台,但毕竟都比较规范,配有各相应项目的设施。所以,在漫长的岁月里北京有体育活动的场所,但不是体育场馆。
从19世纪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进一步入侵宰割中国,加之清政府的腐败和闭关锁国,中国进一步走向贫弱。中国不仅经济落后,中国人也开始被讥笑为“东亚病夫”。一些有识之士和朝野人士深感民族危机严重,于是在经济上发起“洋务运动”,在政治和教育上发起“维新变法运动”。较为清醒的洋务派主张效仿洋人坚甲利兵,以济时艰,办洋学堂,其中强健体魄也被提出。他们呼吁从教育这个根基上着手改革。清王朝在主张维新的社会舆论压力下,于1901年废除科举制度,但打破多年制度如何建立新的制度?清政府1903年奏准高等、中学和小学堂的章程,仿照欧美和日本的教育制度,北京许多百年以上的八旗官学改为官办的中学和小学。办学首先遇到师资问题,故先成立师范学校,为解决体育师资,急以军人代替体育教师,由于队伍文化成份不齐,曾造成一段时间的教学和教育的负面影响,但这毕竟把体育引入学校的开始。1904年,清王朝又批准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个章程进一步推进体育的普及,它明文规定各级学堂要增设体育一科,这是近代体育在北京的兴起的重要章程。应该承认,这些措施造成了西方近代的竞技体育在学校中快速发展,其积极进取的竞争性和有利体魄强健的作用,深受北京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体育进入教育体系,是学校近代教育和体育水平大幅度提高的一个标志。当时,在北京办教育的基督教率先在协和书院、汇文书院等中、小学增设了体育教学和竞技体育活动,成为了现代体育传入北京的主要渠道。这些学校为了教学和竞技活动的需要,分别修建了一些简陋的体育场,简陋与当时的经济落后有关。虽然简陋,也是一片健身和欢乐的园地。
1902年1月清政府派刑部尚书张百熙为管学大臣,负责京师大学堂的全面恢复工作(之前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大学堂被迫停办),他主持了一套由清政府批准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明确提出了智育、德育、体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在第八章的“建置”中也涉及到体育场馆:“京师大学堂建设地面,现遵旨于空旷处所择地建造。所应备者……体操场(体操场分两处,一处为屋外体操场,一处为屋内体操场)……体操之各种器具标本模型,皆随时购置,以应各科之用。”早年曾有历经者回忆当时在京师大学堂操场的情景,由于当时清政府未下台,因此还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所聘请的教习都是乘一泥轿而来,而学生宦官子弟不少,谱儿比教员还大。上体育课时,教员都毕恭毕敬地喊:“老爷,向右转!老爷,向左转!”所以体育场虽然学了西方,而内涵距离现代大学距离不小。但在操场上体育课毕竟是新生事物,对近代体育教育功不可没。
1905年5月28日在京师大学堂的操场举行了第一届运动会,没想到这个在今天看起来简陋的操场开创了中国高校运动会之先河。运动会还发了文告:“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完备。”
清末通州潞河中学的足球很兴盛,那时候的球迷怎样呢?今年69岁的陈金贵老先生从爷爷那辈儿就在通州住,后来父亲带着他们进北京城,陈金贵从16岁当学徒工一直到60岁退休,前些年思念故土,又回到爷爷生活的通州度过晚年。爷爷陈宝山出生于1887年,陈金贵的父亲回忆,在民国年间爷爷常说“我和蒋总裁同岁”,一解放就不再说了。陈金贵小时候听爷爷讲,清末潞河中学的足球场很棒很正规,因为潞河中学足球队远近闻名,他就是潞河中学的铁杆儿球迷。他爷爷那时候在运河码头干活儿,只要一收工就直奔潞河中学操场,自己揣着窝头咸菜,有滋有味地边看边吃边欣赏。爷爷跟金贵说,后来他知道北京城里也有球场,因为喜欢看足球,狠心买了一辆“除去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破自行车,就是为了跟着潞河中学足球队去城里的球场看球。潞河中学足球队到市内比赛都坐马车,球迷也不能跟队员搭车,于是用半年的收入买的自行车。爷爷得意地告诉陈金贵,那时候别说通州,就是北京城里有自行车的人比解放后的汽车还少。像这样跟着球队骑自行车去市内看球的也有七八个人,至于在在潞河中学操场踢,有几百观众是经常的。可以想见,在物质和文化生活匮乏的年代,球场给老百姓多少快乐啊!
陈金贵还记得爷爷说清末天安门没有广场,但天安门前有个空场可以踢球,他曾经骑着那辆宝贝自行车赶到“天安门足球场”看潞河中学足球队和一批外国驻军队比赛,潞河中学发挥的特别好,加上对方新来的一批驻军水平比不上上一拨儿,而潞河中学斗志高昂加上运气好,灌了对方10个球,把场外的球迷乐坏了。爷爷特别说,潞河中学其实并不都是中学生,因为有大学部,所以基本都是成年人。而天安门的空地就是民间自发形成的足球场,还有东单西北侧有个空地,常有来踢球的,国民党268师有个足球队挺有名气。陈金贵说,爷爷1965年故去,自己作为一个球迷在年轻时候听到爷爷的口述,知道清末和民国的球场与球队,没想到如今成了挺珍贵的口述史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