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浪潮将至
》
售價:NT$
395.0
《
在虚无时代:与马克斯·韦伯共同思考
》
售價:NT$
260.0
《
日内交易与波段交易的资金风险管理
》
售價:NT$
390.0
《
自然信息图:一目了然的万物奇观
》
售價:NT$
640.0
《
经纬度丛书·州县之民:治乱之间的小民命运
》
售價:NT$
440.0
《
女性史:古代卷(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大历史)
》
售價:NT$
560.0
《
跨代伴侣治疗
》
售價:NT$
440.0
《
精华类化妆品配方与制备手册
》
售價:NT$
990.0
|
內容簡介: |
黄建东、史鹤幸创作的《淡泊人生》是以“第一人称”写就的一本“散文体”的人物传记。书中时间跨度六十载,以写意纪年,以写实纪事。文笔晓畅,场景细腻,可读性强。通过一个人物的人生经历,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文化,以及人们此时此刻的价值观、世界观而成为今天的读者的一个咀嚼与反思。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而提升自己阅历、启迪人生悟性而变得明智起来。
|
關於作者: |
黄建东,六九届初中毕业生,在江西种过地、教过书、干过行政。回沪后投身商海,开过古玩店,做过酒商。被上海捷强“招安”后,白酒洋酒屡创佳绩,现任上海捷强集团品牌总监。难能可贵的是他身在江湖,滚滚红尘中竞每日不辍,读帖习字,作品屡现多家媒体而被誉“性情书家”,体现着作者过人的人文给养与气场。 《淡泊人生》一书,便是他数十年的一次回眸,一个过往,一段心路物语,折射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背影与集体记忆。 史鹤幸,七三届中学毕业,1992年考入上海教育学院,文字渐进成为他的安身立命。新世纪初,离开职场开始赋闲,闭关、修练,随后发表散文、随笔,题材广泛庞杂,且屡获奖项。原创《甬剧史话》《滩簧乱嚼》,编辑《高古神玉》等,体现作者不一般的阅读积累与人文学养,而炼就作者的文化多样性,被誉“杂家”。 《淡泊人生》那是惺惺相惜的一次文化合作。一个口述,一个执笔;一个写实,一个写意,可谓相得益彰,文字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
目錄:
|
题记
第一章 青灯有昧最儿时
一 花样年华
二 父亲黄循祥
三 母亲钱佩娟
四 大晒场走出的钱达三
五 癸巳蛇年
六 一方水土
七 中国式教育
八 一只蛋做三十只蛋饺
九 那些年代
第二章 从王西到滩溪
一 初人王西
二 流年不利
三 对面的女孩看过来
四 赋闲不闲
五 再人滩溪
第三章 风花雪月时
一 爱情是剂创可贴
二 人学九江
三 幸福在敲门
四 初试锋芒
第四章 我的地盘我做主
一 商海沉浮
二 自立门户
三 珠宝之玩
四 古泉大观
五 性情书家
第五章 慈善之举
一 丁忧三年
二 感恩图报
三 回哺社会
第六章 再出江湖
一 出山名酒坊
二 “招安”捷强
三 知识就是力量
四 商品及其他
五 红酒物语
第七章 还乡纪行
一 再走永修
二 同学梁建荣
三 将永修农产品推向上海超市
尾声:甲子之约
后记
|
內容試閱:
|
那年,春夏之交的上海。
一场暴风骤雨之后的整个城市,就像刚刚从水里撩起来的一样,建筑、树木、车辆皆淌着水。天空还是黑压压的乌云翻滚着,好似乱云飞渡,又像是倾翻的墨缸一样,浓浓的晕不开,凝结成厚厚的、大片墨团,仿佛正酝酿着一场新的、更大的暴风骤雨——那场景画面感十足,很有震撼力,俨然一幅爱德华·蒙克的《呐喊》,给人以眩晕的杂乱和无序,充满着一种莫名的隐喻…… 此时,坐落于上海市延安中路的一个职员家庭里,一个男婴的呱呱坠地,从这里迈开了他生命旅程的第一步——他就是我,本书的主人公黄建东——时年 1953年6月22日,农历年癸巳年五月十二,星期一,夏至。
母亲回忆说,我出生的第二天就是农历五月十三,那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一个财神关老爷的生日。关老爷堪称集儒、道、释于一身,被尊“武财神”,坊间都有祭祀关公的习俗,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关公庙,届时都会举行庙会。而就在“武财神”生日的前一天,我诞生在今天的瑞金医院……那年,有着百年深厚底蕴的一个红瓦黄墙的教会医院叫“广慈医院”,如今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
据说,那天我是哭着、喊着、闹着,不愿来到人世间,一双小小的拳头还紧紧地攥着,那紧攥着的正是伴随我一生的生命元气。或许,冥冥之中的我早早知道并害怕今后人生的太痛苦、太磨难而哭闹着不愿降生到人间。或许,也唯有老人与小孩可以与上帝通话。
那个延安中路955弄11号二楼,就是我的出生地,在这里度过了我的花样年华,在这里跌跌撞撞地走过了我人生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最初生命历练——堪称 “青灯有味最儿时”——多少稚气、顽劣,真诚、无奈均在其中。
这是一处独立式的、典型的西班牙花园式住宅,建筑系砖木混合结构,1931年建造。屋面采用四坡歇山式、红色洋瓦盖顶,规整的石砌墙体,大气厚实。
它的人口、阳台、窗檐、外廊等局部多处,都饰以古典风格的柱式。花园洋房的底层曾有一个大花园,园内棕榈、黄杨、香樟等树种,郁郁葱葱;竹篱笆上的丁香花、蔷薇花缠绕,酷似一幅泼彩画,工写兼俱。
还有背阴处的一座山墙上爬山虎,葳葳蕤蕤……门口还有一扇大铁门,花园一直到弄堂底,这里还曾是人民公园的一个苗圃基地。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家里人还在花园里种些毛豆之类的蔬菜……当初上海百姓的经济状况,可见一斑。
只是,今天的整个建筑在“文革”中受损,这个花园也不复存在,有的已建起了住宅,有的草坪改为水泥地,有的盖起了建筑;再加上后来,上海交通不堪重负而将临北的建筑拆了修建延安路高架,尚保留着我家这排楼及部分建筑。
如今,这里余下的旧建筑已与其他新建筑融为了一体,儿时记忆中的建筑风貌与昔时风采,业已荡然无存,唯有弄堂口新添的这块“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写着寥寥数行字“955弄单号111号,双号2、4、 10号”,仿佛还在续说着与凭吊着这里曾经的人文场景与人世变迁。
然而,我唏嘘着铭牌上的寥寥数语,可记载、承载得了这里曾经的过往。是日,我再次造访这里,并为这建筑拍照片存档,原住居民还说起我家的生活片段与旧日场景。言语中令人喟然长叹,岁月如水,多少往事成记忆……换了模样的旧居,怎不令我百感交集,“多少往事竞成梦,何处话惆怅”。
或许,一个人的记忆,也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乃至一个国家的记忆。这些记忆并深深浅浅地镌刻在我的人生最初的基因脉络里,永远无法抹去或褪色。因为,11号二楼,这是我的出生地,一个开启新生命之旅的地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