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想象欧洲丛书(7册)欧洲史
》
售價:NT$
1880.0
《
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努力奔跑
》
售價:NT$
149.0
《
做最好的班主任(李镇西教育文集版)
》
售價:NT$
230.0
《
数据驱动法律
》
售價:NT$
390.0
《
对话世界一流大学图书馆馆长
》
售價:NT$
995.0
《
揭秘立体翻翻书--我们的国宝
》
售價:NT$
490.0
《
清代贡院史
》
售價:NT$
800.0
《
光焰摇曳——变革与守望的梁启超
》
售價:NT$
440.0
|
編輯推薦: |
台湾文化界领军人物杨照,用说故事的口吻,讲述托克维尔观察美国民主的过程和背景,美国民主运转的条件和脉络。借由美国的例子,来辨认什么是好的民主,什么是坏的民主。带着读者,一起领悟民主的高贵,并认识到民主达成的复杂条件。
|
內容簡介: |
从2004 年起,杨照持续开设“现代经典细读”课程,希望能够绕路经由这些现代经典,让活在当下社会的人,有机会摆脱许多理所当然产生的麻木,重新思考、认知:我是谁?我为什么如此生活?我习以为常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来历?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接受什么、拒绝什么,究竟为何如此喜欢、讨厌、接受、拒绝?我该如何面对这样宰制我、决定我的现代观念与价值呢?
《以平等之名》是系列课程的第一种,作者用说故事者的口吻,轻松解读托克维尔在美国考察民主,最后撰写《论美国的民主》的前后过程,并认真地带领读者,走入文本的世界,深入讲述清教徒精神如何塑造美国民主,美国的公民自由又如何与法国的天然自由不同,更重要的是,杨照叙述托克维尔如何列举事例,分析美国的平等精神和议会传统,并告诫法国人应怎样学习美国的民主时,读者也能反思自身如何参与公共事务,这才是公民课的意义。
我希望能够呈现什么是真正的民主社会,让那些狂热的民主派了解:民主不如他们想象的那样光辉灿烂,更不是一个容易达到的梦想。民主有其众多必要的基本条件,缺乏一定形式的政府、缺乏一定的人民习惯,民主不可能正常运作。
我要让那些反民主的人知道:民主有其高贵之处。民主的高贵,是让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点高贵,有一点尊严,而不是让极少数的人拥有所有的高贵跟尊严。我希望让他们了解,不管他们喜不喜欢,这个世界就是会朝愈来愈平等、愈来愈民主的方向发展。
我希望大家看清楚,民主是我们无法抗拒的未来,只是在这个未来中,有较好的民主,有较糟糕的民主,如果能够借由美国的例子来辨认出较好的民主,我们就可以避免犯下许多不必要的错误。
——杨照
|
關於作者: |
杨照,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政论家。本名李明骏,1963年生,台湾大学历史系毕业,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候选人。曾任《明日报》总主笔、远流出版公司编辑部制作总监、台北艺术大学兼任讲师、《新新闻》周刊总编辑、总主笔、副社长等职;现为新汇流基金会董事长,“诚品讲堂”、“敏隆讲堂”长期经典课程讲师,并在News98电台、BRAVOFM91.3电台主持广播节目。
主要著作:
《故事照亮未来:通往开放社会的一百个观念》
《我想遇见你的人生》
《想乐:聆听音乐背后的美丽心灵》
《迷路的诗》
《寻路青春》
|
目錄:
|
第一章 集权与分权间的持续试验
真抱歉,我们是美国人
政治是“美国故事”的核心
大州小州平起平坐
赢者全拿的选举人团制
定义“国家”的三种权力机构
美国民主的特殊发明:总统制
为了联邦不惜一战
让州的归州,联邦的归联邦
第二章 两个法国人在美国
民主是个好东西
共和不只适用于小国
用雄辩的小册子传播理念
一个法国人对美国民主的客观分析
大革命无法推翻的文官系统
动荡的政局,迷惘的文官
两个法国人,两种对美国的观照
为法国的民主道路做准备
第三章 理解美国的两个关键词
历史的方向是愈来愈平等
写给相信进步史观的读者
平等是上帝的意志
为什么美国比法国先享有民主?
地理与气候决定了殖民社会的形态
新大陆没有欧洲旧贵族
建立自己的信仰王国
哈佛本来不是大学
为什么民主的起源在新英格兰?
第四章 现实中的民主
民主没有华美但也没有悲惨
民主创造中等的好与善良
美国经验标示了人类政治的未来
美国总统的权力与国力成正比
第五章 分辨两种“自由”
大有为政府与自由之间的矛盾
拿破仑以国家主义取代个人自由
自由有两种:自然的与市民的
公民自由建立在清教的道德基础上
同构型造就了乡镇会议的直接民主
大革命并没有产生出公民
自主的乡镇体现在地的公共精神
公共精神组构了集中而有效的政府
第六章 三权的细腻安排
制定宪法的意义远超过独立战争
司法高于立法,立法高于行政
政党扮演行政与立法两权之间的协调者
民主制度具有最高度的自我修正能力
第七章 “社会学式”的视野
上卷阐述美国民主的具体内容
下卷针对上卷进行社会学分析
民主并非来自革命而是来自共识
平等民主的社会使个人的自我想象变得宽阔
预期进步推着美国社会向前走
从众性与实用性是判断“好”的标准
不讲究差异所以不讲究细节
没有正典的美国语言、文学与诗
即使无关美国民主,也值得深思的题外观察
第八章 无远弗届的“平等”效应
大革命证明了“博爱”是个可怕的东西
“平等”比“自由”更容易受到欢迎
民主与平等的后遗症
财富决定一个人在平等社会的地位
追求财富是为了成为上帝的选民
愈民主平等的社会,经济发展动机就愈强大?
平等社会不再讲究礼仪与规矩
平等的扩张力量无法抵挡
托克维尔留给我们的大哉问
延伸阅读
美国法国托克维尔大事年
|
內容試閱:
|
真抱歉,我们是美国人
20世纪开始之际,美国最杰出的小说家,男的首推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女的则是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然而贯串两位杰出小说家的精彩作品,有一种共同的“抱歉”精神。甚至可以说,他们的小说之所以精彩,因为他们捕捉到了那个时代作为美国人的核心情绪─“真抱歉、真遗憾,我们是美国人,不是欧洲人,和欧洲社会相比,我们过得如此粗俗野蛮。”他们写出了对应于欧洲,美国人自我认同上的复杂惭愧心情。
在那个时候,1900年,如果有人告诉一般的美国人,说美国是世界的领导,他八成无法理解、更难认同。美国人普遍自觉处于边缘地带,在欧洲文明的边陲,虽然拥有很大的土地,累积了一点财富,创造了一点成就,但也就仅止于此。
然而,一百年后,到了2000年,美国变了,讲到强国、国际领导者,全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人,都优先想到美国。美国人也理所当然把自己看做世界超强,甚至是全球唯一的霸主。
2001年发生“911”事件,2003年美国出兵攻打伊拉克,这一连串的变化最清楚显现美国的地位与美国的能力。入侵伊拉克时,美国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其他国家的支持,盟友只剩下英国一个国家,但美国不在乎,仍然发动了战争。伊拉克不是一个军事的弱国,拥有庞大的军队,长年在武器发展与购买上投入庞大资源,却完全不是美国的对手。只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损失了差不多一个连的兵力,美军就攻进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推翻了侯赛因政权。美国不需要任何帮手,也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在军事上阻挡美国。
针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欧洲国家一面倒表示强烈反对,各国都瞪大眼睛疾呼:“How dare you?!”(你怎么敢做这种事情啊?!)但美国就是敢,美国不再在意欧洲的看法,也不在意欧洲的反对。
对照来看,我们就明白,20世纪真是“美国世纪”。20世纪全球历史最重要的现象,是美国的崛起,以戏剧性的速度爬上了国际霸主的地位。这不只是20世纪历史的主轴,也是理解21世纪的世界局势不能不探讨的背景。
平等民主的社会使个人的自我想像变得宽阔
平等、民主的政治制度运作,将会带来什么样的社会效应?
托克维尔讨论的民主社会效应非常广泛。一群人采取这样一种权力安排,创造这样一套政治组织、政治制度,势必影响社会的每一个环节,使其发生变化。一个贵族制的社会,和一个民主平等的社会,不会只在政治权力的安排上不一样,而是所有社会生活面向都因此而大不相同。
托克维尔提到了:一个平等、民主的社会,使得个人的自我想象变得宽阔。在高度结构化的社会里,有各种不同的身份限制,例如法国旧式的贵族制,或印度更严格的“种姓制”中,人无法超脱出生带来的身份,身份就是一切,而且身份划分得愈细,每个人在社会上的位置便愈固定,因而也就无所用于自我想象了。你的一生是写好写定了的,现实也就是你未来的全部,要如何想象、又干吗要想象?
一个愈平等的社会,其成员的自我可能性愈大,也就有愈大的自我想象空间。在这个社会里,他会变成什么样的人,要变成什么样的人,没有明显、严格的框架束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相应是流动的,今天的关系,不保证就是明天的、未来的关系。
在一个平等、民主的社会中,必然会出现的状况是“变化”,变化的可能与变化的事实,在每个人的生活里占据了重要地位,每个人不得不感受变化、承认变化并适应变化。如此一来,也就影响了这个社会成员对于人的认知与理解模式。
在身份制(例如贵族制或种姓制)的社会中,对于人的认知与理解,会偏向于看重固定不动的部分,相对轻忽会变动、可以变动的。种姓制里,认识一个人当然先要弄清楚他属于四大种姓的哪一个种姓,尤其要弄清楚他的种姓位置比我高还是比我低。不同种姓的人必须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我和他之间的关系也立即受到种姓身份的限制与规约。最简单一件事,我能不能跟他一起吃顿饭,甚至我能不能从他手中接过食物来吃,都要由种姓身份来决定。更不要说我能不能和这个人发展朋友关系或情人关系了。
固定不动的身份挡在前面,我们无法绕过这部分去接近、认识这个人。整个社会只有极少数人,我们有机会真正碰触到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思想、他们跟别人不一样的行为风格。所以在这种社会里,必然养成不自觉的习惯,让人忽视个性、忽视变化,而重视身份、强调不变的本质。这种社会里的人,倾向于信任不变的身份,却对于有所变化的因素,带着不信任、不安的态度。
然而在一个平等、民主的社会,托克维尔提醒我们:情况刚好相反。平等社会的成员其认知假设是人会不断改变。美国社会尤其有强烈的集体信念,相信人会一直不断变好。既然存在着变化的可能性,那么人当然会努力去追求各方面的提升。物质的待遇、精神的待遇的提升,要有更好的生活享受,要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在一个平等、民主的社会,一个重视变动的社会,人们相信自己会不断变好。在平等、民主的社会里,我们不会觉得自己轻易就认识了一个人,知道了、掌握了他和我之间的关系。这里没有任何简单、固定的东西让我可以抓到了就觉得安心,就觉得够了。对于人的认识,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任何当下的事实,而是摸索、揣测这个人的改变潜力,他的“可完美性”(perfectibility),他如何趋近更好的路径选择。变化的可能性,变化的方向比任何不变的性质更有助于形成我们对这个人的看法、意见。
一个含着银汤匙出生,在富贵家庭长大的人,不会在美国社会得到尊敬。会得到尊敬的,是那种依靠自力不断往上爬,不断自我提升、自我进步的人。读过《富兰克林自传》吗?这是美国历史上最畅销、也最重要的一本励志经典,定义了美国人心目中的“成功”是什么。《富兰克林自传》写的是自我打造(self-made)的人的故事。他不靠先天带来的好处,而是靠不懈的努力、靠坚毅的挣扎、靠他的知识、靠他的智能、靠他的毅力与勇气,克服所有不利条件,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有价值的人。
在法国,人家佩服你是看你身上拥有什么,你的财富、名声、身份、地位;可是在美国,你之所以值得佩服不全是因为你拥有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如何拥有这些特质的过程,你在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所经历的挣扎与努力。如果没有任何挣扎与努力,不论你身上拥有多少,都不可能获得真诚的敬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