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NT$
374.0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NT$
9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NT$
352.0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NT$
352.0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NT$
576.0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NT$
3289.0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NT$
332.0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古往今来,人们崇尚自由、追求自由,也从未停止过对自由问题的思考。但“自由”这一谜题却总能以新的面貌、新的模式重现于世人面前。在追求自由的思潮中,马克思或许并没有为我们提供十全十美的解答,却为我们留下了极具价值的思想财富,以自由为关键词,重拾经典、重返历史、重新发现马克思,是为本卷主旨。
“重读马克思”专题,重新审视了德国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试图重新发掘“自然与自由”这一重要的现代法哲学主题。就马克思经典原著而言,《德意志意识形态》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全新的理论范式,可谓是马克思掀起的一场法哲学革命。“法律的历史哲学”一文就以“历史本位论”为切入点对这场革命进行了深入剖析,并从“真正的历史”和“宏观的历史法则”出发,探讨了法和法律历史生命的终结。“自由的新生”一文则将视野放在了“斯密与马克思”之间,通过对《论犹太人问题》和《国富论》的研读,用“自由”一词勾连起了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与古典自由主义法哲学传统,审视了现代法权模式下自由的要义。当然,自由不会是孤立、原子式的个人附属品,社会是自由应有的场域之一,“发现社会”一文就借助《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原典,梳理了市民社会在人类思想史中的沉浮历程,揭示了市民社会的本真面貌和基本价值。最后,“马克思早期笔记和时评中的自由观”则从其代表性作品出发,对马克思早期法哲学思想中的自由问题进行了汇总式阐述,进而着重辨析了自由与法律之间的必然关系。
马克思在前人基础上走上了一种未来哲学的“历史德性”之路,重新发现马克思,实则离不开对康德、黑格尔等思想前辈的深入解读,这便是“自然与自由”部分的要义所在。在该部分,“占有与道德性”一文通过对自由、占有、道德等问题的论及,阐明了康德法哲学思想中“国家”一词的新意义。“自然法与伦理共同体”一文对黑格尔的《论自然法》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认为黑格尔其实以探讨自然法的思辨方式重构了自然法体系,展现了黑格尔是如何在古典精神的基础上,实现西方古典和现代精神的初步融合。古代哲人的思想无疑具有极大反思性与启发性,但自由确是一个常有常新的问题,“‘自由’的辨证”一文就立足于现代的自由观念,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现代批判者柏林进行了解析,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了伯林对马克思的责难。
此外,马克思不仅是政治家、哲学家,更是经典的社会学家,而韦伯作为现代社会学奠基人之一,究其一生都在同马克思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因此,在评述部分,我们选取了一篇针对韦伯法律社会学理论进行评析的文章。“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英格兰问题’”一文试图回答韦伯理论中的“英格兰问题”是否存在,并将因果分析理论和理想类型理论运用到该问题的分析中,进而思考了形式理性法律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
目錄:
|
本卷题旨
重读马克思
法律的历史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法哲学解读李超群
自由的新生:从斯密到马克思杨惠琪
发现社会:《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研究樊文文
马克思早期笔记与时评中的自由观郭晓雨史汶昕
自然与自由
占有与道德性
——康德论占有的有效性根据汤沛丰
自然法与伦理共同体
——黑格尔《论自然法》解读王兴赛
“自由”辨正
——马克思与柏林自由概念释义王裕根
评述
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英格兰问题”
——以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为基础孟宪亮
译介
福柯的权力观:意识形态和统治权力的缺失?\[英\]保罗·莫库奥鲁著陈希译
|
內容試閱:
|
“法学是关于神和人的事务的知识;是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科学。”
然而,人世间最难认识的也莫过于“神和人事”、“正义和非正义”;尤其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人被打上各种烙印,原初本性已然扭曲,本相尽失,一如立于海边的“格洛巨斯石像”,因浸泡海中,腐蚀和冲刷已使其肢体断离碎散,而海水退去留下的贝壳、海草以及沙石又覆盖其上,以至根本看不清其本来面目。不过,一些思想的勇者却凭借自己优异的禀赋和勤奋的努力,剥开覆盖在人之本相上的历史沉渣,并将其所见形诸文字,汇集成书,此即流传于世的“经典”。
可见,经典乃是人类思想的结晶,是伟大思想家、立法者给人类留下的一座座思想“富矿”,是人类不断获得启发的源泉。思想巨人总是以其高超的智慧体察人类的情欲,洞悉复杂而深邃的人性。他们时刻关注着人类的幸福,他们提出的问题总是人需要面对的根本问题。面对经典,即面对人自身;阅读经典,即认识人自己。这是思想、学术最初的冲动。深入经典,学术才有宽厚的基础;借助伟人的眼光,我们才能看得更远。经典之于学术,犹如大地之于树木,只有深深扎根大地,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今天,“转型中国”之“转型”愈益明显,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各种理论日新月异,林林总总,眼花缭乱,令人目不暇接。面对这种现状,如果我们浮躁焦虑、时髦跟风,而非戒骄戒躁、厚积薄发,那么我们将会迷失在各种问题中间而找不到答案,束缚自己于桎梏而寻不到出路。那么,我们何处寻找定力,寻找那透视一切虚幻表面的锐利目光?经典!不管问题再多,理论再繁复,它们都指向人本身,时代在变,但人所面临的那些根本问题却始终未变,而经典之谓经典就在于它们对这些根本问题做出了独特的回答。只有聆听这些回答,领会其精髓,我们才能透过当下这些繁复的表面抓住问题的根本。
为了推进扎实的学术研究,也为了给那些抱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甘坐冷板凳,深入典籍并让那些尘封的思想开释出新意义的学者们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特创立《经典中的法理》这一集刊。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诚邀海内外有志于严肃研究的学术友人一起筑造这个平台,共同推进中国法理学学术的深度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