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聯絡我們  | 運費計算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註冊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閱讀雜誌 香港/國際用戶
最新/最熱/最齊全的簡體書網 品種:超過100萬種書,正品正价,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送貨:速遞 / 物流,時效:出貨後2-4日

2024年10月出版新書

2024年09月出版新書

2024年08月出版新書

2024年07月出版新書

2024年06月出版新書

2024年05月出版新書

2024年04月出版新書

2024年03月出版新書

2024年02月出版新書

2024年0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2月出版新書

2023年11月出版新書

2023年10月出版新書

2023年09月出版新書

『簡體書』京剧之王:清末民国伶人传奇

書城自編碼: 2563996
分類: 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历史/地理人物
作者: 杨二十四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417656
出版社: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5-20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3页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NT$ 315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NT$ 709.0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NT$ 505.0
真需求
《 真需求 》

售價:NT$ 505.0
阿勒泰的春天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NT$ 230.0
如见你
《 如见你 》

售價:NT$ 234.0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NT$ 305.0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NT$ 305.0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中国官僚政治研究(一部洞悉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经典之作) 》

售價:NT$ 286.0

建議一齊購買:

+

NT$ 398
《 京剧名宿访谈叁编 》
+

NT$ 564
《 活人大戏 》
編輯推薦:
他立下十全武功,

傲视历朝君王;

她牝鸡司晨

帝王在她鼓掌中。

他们以贱籍入宫闱

在世人心中立牌坊。

谁是京剧之王?



帝王、伶王,

戏中戏、王上王。

伶王要活着,帝王在演戏

使天下无你,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內容簡介:
本书讲了一段有趣的关于中国伶人的历史以及背景下的中华近代大历史。

乾隆皇帝与京剧的渊源,徽班进京历史与趣闻;梨园生活要素:关公、鸦片与扔鞋各自究竟如何,谭叫天谭鑫培戏里戏外,跌宕起伏;梅兰芳的风情与风流——尽在本书。

一段有关中国伶人的历史,如果分开段落看,荒唐、有趣、励志,最后总结却可歌可泣……伶人把戏剧当人生,情理之中而意料之外;君王把人生当戏剧,何尝不荒唐,在历史大戏中他们也是伶人。历史大事件,促成京剧传承;京剧演绎,改变历史。

假设乾隆没请大英帝国使节看戏,假设慈禧没挪用北洋军费看戏……历史象一根羽毛坠落,轻轻吹口气就改变结果。
關於作者:
杨二十四:IT达人,新派文艺青年,传统戏剧爱好者。
目錄
第一章 老佛爷的“万寿大典”

1完美老人的烦恼

2当皇帝当个够本

3领导艺术

4办!

5老佛爷的漏算

6外面的世界

7另一位老佛爷的另一场PARTY

8进京

第二章 徽班那些事

1要饭要成的艺术家

2走在艺术之路上

3扬州戏班那些事

4三庆班还差最后一块拼版

5高朗亭可不是来打酱油的

6一朝成名天下传

7高雅和三俗的斗争

8胜利者的接班人

第三章 唱戏就要唱成大老板

1圣人之路

2生存和读书人尊严

3吃饭和学艺

4八大胡同和伶人内幕

5扔鞋

6拜关公

7超级老生

8鸦片之祸

9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

10重振三庆

11一朝天子一朝臣

12低调才是最牛的炫耀

13新一代领导核心

14身后

第四章 谭叫天的北漂人生

1一门两叫天

2宗师诞生

3时代起风云

4北漂

5人生之路

6伶人之路

7太后是怎样炼成的

8风流尽被雨打去

9望重夜带刀

10蹉跎岁月

11金鳞岂是池中物

12黄金时代

13上海之行

14谭腔

15伶界大战

16融会贯通

17登堂入室

18甲午起风云

19鲜衣怒马浮云队

20鸦片洋标束锦装

21洗脚戏门生

22宝刀已老

23一代新人换旧人

24谭鑫培之死

25长江水后浪推前浪

第五章 梅兰芳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1庭前花开花落

2风暴中的蚂蚁

3上路

4旦角之殇

5冯耿光

6旦角新锐

7新时代

8试声新时代

9齐如山

10扬名上海滩

11因酒醉鞭名马

12第三代伶界大王

13为情多累美人

14日本之行

15那一场风花雪月的日子

16文化输出

17霸王别姬

18后记

尾声
附录
內容試閱
前言:伶人,比烟花寂寞

在中国,从古至今一直都有一种传播快乐的人。这些人以乐舞谐戏为能,娱乐大众。大家或者能通过他们的歌舞演剧开怀一笑,或者能有点情感触动,或者自己参与进去喊两声好或者喝倒彩,痛快痛快嗓子、发泄一下情绪。

这种社会活动,于社会貌似不会产生什么看得到的影响,实际上却提高了人类的幸福指数。这群致力于提高人类幸福指数的人,当然也不是义务做这些事的,他们要通过做这些事赚钱吃饭。当然,以我们今天对社会经济的认知度可以知道,这群人的活动实际上也刺激了消费,促进了经济发展。

这群人被称之为伶工、伶人、优伶,也就是俗称的戏子、唱戏的。

汉语中对“伶”的解释,有“瘦弱无助” “聪明机变” “孤独”三种字义。这些用在“伶人”一词的解释上都对,而且都非常贴切。在古代,伶人的生存状态在寻常百姓的眼里大多不幸。而且在传统的观念中,这群人的普遍悲惨状态又往往不值得同情。社会世俗之辈,本能上乐于与伶人亲近,但在道德规范上又有所顾忌,传统价值观把与伶人接近看成是极端堕落的行为,是一种禁忌。

细细看去,在中国历史中,伶人生涯就像烟花一样,光彩转瞬即逝。当人们仰视他们的时候,会赞叹他们的辉煌,使他们获得片刻的满足感。但是在辉煌过后,这种满足感会即刻化为灰烬,没人为他们惋惜。人们知晓他们爆发的美丽,但又畏惧他们的“易燃易爆”。伶人,被小心翼翼地储藏在角落里,无限期地等待一个辉煌的瞬间。最遗憾的是,连这种辉煌也不是必然的,也许因为环境潮湿,他们还没有经历辉煌就完结了一生,连绽放都来不及。

伶人的人生之路写满寂寞,比烟花还寂寞。

古代伶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个悲剧。所有残酷的词汇都可以加诸他们身上。间或,他们还被人施以各种酷刑:杖责、鞭挞、鲸字、放逐、刺配、凿齿、马践、射杀、砍头、腰斩、活烹,触目惊心。在那时,伶人日常上街,必须以绿头巾包头,扎绿腰带,反穿猪皮鞋;走路要走在路中间,让人们一眼就能认出来,突出他们的异类身份。

清末民初时,出过一位伶人之王,谭鑫培(谭贝勒、谭大王)。作为一个名伶,他终生都在为伶人的社会地位抗争。但是直到死时,他的内心还是充满困惑:我有一个努力奋斗的人生,为事业倾注了全部心血。为什么我靠唱戏混到锦衣玉食、往来王孙公子、出入宫廷馆阁,最后还是落得一个遭人轻贱的结局呢?在耿耿于怀中,他带着一种无法摆脱的羞辱感死去了。

其实伶人也是妈生的,究竟做了什么,要被这样对待呢?

谭老板的疑问,其实也代表了古往今来的伶人们的疑问,而且越是成功的伶人,就越会陷入这种绝望的悲凉情绪中。伶人们的人生遗憾,其实可从谭大王本人重新编演过的一出历史剧《沙陀国》中找到答案。

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和爱,世人对伶人的轻贱和蔑视,很可能源于一段关于历史、政治、人性、情感的故事。

《沙陀国》这出戏讲的是后唐王朝开国皇帝李克用父子的事。也许连谭大王本人也想不到,正是这段历史,交代了伶人悲惨宿命的缘起。关于谭大王的人生大传,我们后面会详细交待,所以在这里先按下不表。我们先来说说这段沙陀国往事——一件“王子复仇记”般的,王子毁在伶人手中的事。

在大才子欧阳修做的《新五代史·伶官传》序言中,详细讲了后唐庄宗李存勖与伶人不可不说的故事。

故事开始说,割据一方的国君李克用快死了,他给儿子李存勖留了三支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三箭遗恨”。三支箭表示让他儿子要记住三段仇恨,遗嘱说,“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这段话,充分暴露了一种巨大的仇恨情绪。仔细思考可发现,这个世界上的仇恨本质上都与背叛有关。赤裸裸的投敌背叛,会造成巨大的仇恨,而纳叛的行为又让仇恨进一步升级。李克用与梁、燕、契丹这三个权力集团形成了这种直接的仇恨关系,不共戴天。他自己的整个人生都纠结在巨大的仇恨中,到死还不算完,死不瞑目,又把仇恨延续到了下一代身上。

他用了最常见也是最狠的一招——带着诅咒的遗嘱,要后代把仇恨继承下去。同时为了强调效果,他还制造了“三支箭”这种意象,对李存勖进行催眠,加深其立意。这种安排,确实给李存勖内心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死去的大人物说的话最有分量。李克用对李存勖来说,既是国君,又是亲爹,这种继承的仇恨就成了最典型的国仇家恨。带着亲爹的遗愿和三支仇恨之箭,李存勖继承了王位。李克用的催眠式仇恨传递,也达到了目的。把“梁王”
“燕王” “契丹人”都灭掉,成了李存勖的人生目标。

那三支箭本来也就是普通的兵器,和其他一起出厂的箭没有两样,没有更大的杀伤力。但是由于被命运赋予了意义,所以就有了高级的待遇。李存勖庄重地把这三支箭收藏在祖庙,每次出兵前,都会以猪、羊各一头,到祖庙对着三支箭念念有词祭告一番,然后隆重地请下三支箭,用锦囊盛好,背在身后。打仗时,他总是冲在队伍最前面,竟也仿佛神功护体一般,很少受到重创。等到凯旋时,他再把箭从锦囊中取出,隆重地藏入祖庙。

这三支箭并不是大规模杀伤武器,也不能使复仇的王子刀枪不入,所以在战术上,它们的价值是零。但在战略上,它们的精神力量不可低估。接下来上演了一段英雄快意恩仇的故事。李存勖攻进了幽州,“以组系仁恭、守光,号令而入,是日诛守光。遣大将李存霸拘送仁恭于代州,刺其心血,奠告于武皇陵即李克用陵墓,然后斩之”。先屠城,然后活捉燕王父子,在李克用墓前挖其心下酒。

又经过十年征战,李存勖兵破开封,找上后梁末帝朱友贞。朱友贞被吓崩溃了,“召控鹤都将皇甫麟谓之曰:‘吾与晋人世仇,不可俟彼刀锯,卿可尽我命,无令落仇人之手!’麟举刀将自刎,帝持之,因相对大恸”。李存勖把梁王朱友贞吓得想自杀又没勇气,就让臣子皇甫麟把自己杀了。皇甫麟不敢弑君,就要当场自刎。梁王一把拉住皇甫麟说,爱卿你要死我不管,你先杀了寡人再死,君臣一起嚎啕痛哭。自尊心完全被摧毁了,太没出息。

庄宗在后来听到梁王崩溃身死的消息后,“诏河南尹张全义收葬之,其首藏于太庙”。让手下把梁王的脑袋割了下来,祭奠了父亲李克用。李存勖二十四岁继晋王位,历经十余年鏖战,手刃燕王父子,吓死梁王君臣,演了一出中式的“王子复仇记”。

复仇成功还附带了一点小小的福利,一座江山。

庄宗成就大业,在魏州称帝。这本来应该很完美了吧。三十四五岁的庄宗剩下的人生似乎应该是坐享江山,等着寿终正寝了。如果能这样等下去,什么都不用做,待盖棺定论时他必然是一个武功赫赫、有道明君的典型,名垂青史。但是这个被战斗洗礼过的偶像英雄没多久就倒下了,身死国灭,而且身后落了一个臭名。

如果算上他爹李克用在世时所参与的征战,后唐得天下奋斗了二十年。在中国历史上,皇帝打江山用二十年时间这算是漫长的奋斗史。然而,这个得来颇不容易的天下,短短三年多,又亡在庄宗手里。欧阳修评价说“得之难而失之易”,庄宗最后“身死国灭”的下场也成为大家的笑柄。

扯了半天,还没有出现伶人。别急,其实正是伶人影响了整件事的大结局。

祸起萧墙,庄宗李存勖自小有点小爱好。史书中说他“自幼好俳优”,就是喜欢戏子,内廷一直好养戏子。在当时,尤其是这种帝王级别的,这种小爱好最多也就算一个很小的瑕疵。但是,就是这个小嗜好害了王子的一世英名。

唐庄宗小名亚子,这位完成了复仇大任的王子,最喜欢演剧。不但自己能演,而且能作曲。自幼便与伶人过从甚密,最爱与伶人为伍。李存勖征战虽然最后以胜利告终,但是过程也是拉锯式的。他宠幸的伶人周匝,在征战的过程中被梁王抢去了。灭梁进入汴州的那天,庄宗除了为完成父亲遗愿以外,更开心的其实还是找回了伶人周匝。但是,这种失而复得实在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因为正是这个伶人,让王子走上了过度宠信伶人的亡国之路。从这里开端,亚子上路了。

本来你喜欢戏子,关上皇宫大门在家玩儿就算了,但是庄宗对戏子的喜爱程度显然超过了常规,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

大破梁王之后,伶人周匝一见到庄宗就撒娇了:“你咋才来啊,我没死,多亏教坊使王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帮助,你要酬谢我这俩哥们儿。”

“教坊使”“内园栽接使”都是伶官职位,王俊、储德源这两人也是戏子。庄宗本以为周匝早就死了,看他还活着,又怜又爱,悲喜交加。马跑丢了,不但失而复得,还带回两匹马,这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王子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当场就要给众伶封官。

这时有明白的部将竭力劝阻说,大家辛辛苦苦帮陛下打天下,出生入死的功臣还未封赏,却先封伶人,这是要失去人心的。人心,是帝王之术的核心依靠。庄宗本来并不是糊涂蛋,但是意外的惊喜让人麻痹了,所以他并没有采纳部将的谏言,而是立刻封王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

开禁这件事是不能做的,一旦有了一时妥协,日后就有了进一步妥协的自我暗示,后果就只能是变本加厉了。

唐庄宗完成先王遗命,这时认为天下大定,更加宠信伶人,撒开了玩。玩你就玩演戏呗,可他显然玩过了界。继开了封伶官的先例之后,又让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一干优伶掌握了实权。这种“实权”是一种看似不显眼的权力,让他们负责探听宫外消息,回来汇报。

“进言权”,这在历史上始终是一种能左右君主决策的最重要的权力之一,著名的奸臣多半都掌握这种权力,是谓“谗臣”。在政治统治中,这甚至比什么相国、将军的头衔更重要,相国、将军不能进言影响君主照样没人搭理你。驾驭好了这种权力,就等于可以直接利用国家最高权力来发号施令。

时间长了,唐庄宗周遭就形成了一个进谗言的伶人集团。许多朝官和四方藩镇深知“上眼药”的厉害,都争着向伶官行贿,以求他们在庄宗面前帮自己说好话。伶人做大,从此彻底乱了朝纲。伶人长期的颐指气使,对靠军功起家的将士们而言,是绝对受不了的。帝国中,已经酝酿着危险的信号。

本来要只是以权谋私搂点钱,也就算了。但是有一天,一个伶人终于做出一件大事来。最后的结果,往小里说是颠覆了一个王朝,往大里说是影响了历史进程。演杂剧出身的郭从谦,是一个被历史牢牢记住的伶人。在他的蛊惑下,庄宗亲卫队造反了。

一个叫李嗣源的近亲外藩,突然发动兵变。这本来对唐庄宗而言,就算是一件糟糕的事,也不过是癣疥之疾,至少还没有糟糕到亡国的地步,但是关键时刻后院起火了。这次的“后院起火”并不是一种借代的手法,是真的起火了,火就是郭从谦放的。唐庄宗最信任的伶人郭从谦——被他提拔为警卫局卫戌队长的郭从谦,第一个起来响应李嗣源造反,率领一批伶人以及亲兵进攻皇城。唐庄宗宠信的伶人本来就住在内宫里,这时他们从中心开花,纵火焚烧兴教门。唐庄宗闻讯仓皇出逃,乱军中被宫楼上的箭射死了。一段本来很有浪漫情结的、皇室振兴的故事,就这样在一个狗血剧情的晚上,戛然而止。

《伶官传序》中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王子复仇记”里的王子,死在了一群伶人手中。而且他是被一箭射死的,甚至还没来得及控诉一下伶人的忘恩负义,或者表达一下临死的感想、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无声无息地死了。

既然当事人没发表什么感言,历史家就站出来替他发言了。这件事其实很有偶然性,伶人未必个个都脑后生反骨。欧阳修也说了公道话,“夫祸患长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涰,岂独伶人也哉”。他说,祸患是细节积累起来的,智勇双全的人容易沉迷娱乐,不能只怪伶人。但是欧阳修的公道话没有改变历史观点,伶人在世人眼中,从此被看作洪水猛兽。亡国之恨,也被发泄到伶人身上。世人都道“婊子无情,戏子无义”,伶人这个类型的人头上被加了“无义”的定性。这种情绪也被写史之人延续下去,被当作教训、真理、符号,成为中国的特定历史观。

在盛世中,伶人成了道貌岸然的忠臣们对主子说教、进谏的警示案例。而乱世中,伶人也永远是需要警惕的亡国祸根之一。远离伶人,声色危险,成了之后少年君王成长过程中的铁律和必修课。疏远伶人、轻贱伶人、孤立伶人,成了正人君子的行为准则、道德标准,被视为帝王之道和国策。

但是,伶人没有因之消亡。他们的特性,除了本身魅力以外,还有一种顽强的求生欲。他们用魅力做抗争,顽强地存在,可也仅仅只能很基本地存在而已。

世人老百姓也好,帝王权贵也好,从内心深处对伶人有磨灭不掉的渴望。一定程度上,禁忌、神秘本身又让这种本来只是声色娱乐的需求变质了,违禁、揭秘这种欲望得到满足是人性的快感。伶人,成了欲罢又不能的东西。

爱恨交加、道德与情感激烈碰撞的社会观,造成了伶人挣扎的命运。他们的人生大部分时间在寂寞的等待中度过。所以一旦机会来了,他们会迫不及待地爆发全部能量,化身飞灰也在所不惜。也许正是这种精神压迫下的激情和投入,让他们容易在艺术领域中获得创作的灵感。

历史主宰跟伶人说,一千年内,你们的卑贱命运不会改变。伶人早就认命了,兴奋地问,那一千年之后呢?主宰说,一千年之后,你们就习惯了。

历史走得很快,果然一千年后,天下换成了大清帝国。统治者像庄稼一样,一茬茬地换。人们从服饰到精神思想,都有了重大变化。但是,伶人一直没有在历史中有一次正面表现,所以受轻贱的命运也始终没有改变。我们这本书,写的就是清末民国这些可歌可泣的伶王传奇,希望你能喜欢。



第一章 老佛爷的PARTY



1完美老人的烦恼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天下大定,万物生长,风轻云淡。这时的大清朝,相当和谐。

来看看当时的社会发展程度。外患,只剩尼泊尔战争这类疥癣之疾,不成气候。辖内,国库充盈,家家有余粮,顿顿可吃大米、白面;汉、满、蒙、回、藏民族大团结,农民也懒得起义。出口方面,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热销,子民们挖黄土、养虫子、种树换真金白银,贸易持续顺差。内需方面,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如运河之类的,不断上马,消费受到持续投资的刺激,尤其活跃。社会上“就业岗位”充足,只要你想干,不愁找不到工作。遍街的“高薪诚聘”甚至吸引了很多外国人不辞辛劳,“偷渡”而来。经济繁荣带动文化艺术全面开花,中华文明圈软实力强大,万国来朝。

这些情况概括起来,就是电视剧里常演的乾隆盛世。

盛世了,理应人人快乐才对。谁能想到,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爱新觉罗·弘历老爷子,此时并不快乐。

这年,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郎世宁绘《乾隆骑射图》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七十九了。台湾、安南(古称交趾,今越南)已在去年完全平定。这位完美老人悄悄估算了一下,论历史功绩,他在有道明君排行榜进前三没太大问题了。乾隆老佛爷为这件事身心愉悦了好一阵子。

皇帝能活到这把年纪,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算一个奇迹。在年龄上,能和他相提并论的,只有梁武帝、宋高宗、元世祖。但这三位虽然年纪跟乾隆有一拼,但执政时间只有三四十年,无论文治、武功都跟乾隆有差距。这时的乾隆,在古今帝王界已经算是前无古人了。他之后又执政五年,还当了三年多太上皇,寿享八十九岁,进一步坐稳了这个“前无古人”。

尽管精神矍铄、威仪尚在,但是十全老人也好,健康老人、完美老人也罢,毕竟只能是“老人”了。乾隆感觉到,身边的人虽然依旧恭敬谨慎,但明显少了几分依附感,种种迹象表明,一些人已经有了其他想法。

作为一个老人精,他心里清楚,这帮人嘴上喊着万寿无疆,其实心里早就认定他的死期不远了。有的人在忙着准备之后要办了谁,也有的在忙着准备之后不能被人办了。乾隆没有为此动气,他也没想过真要“万寿无疆”。只是大家都在忙忙碌碌,独他无所事事。

当人生目标全部达成时,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目标。

乾隆此时此刻就成了失去人生目标的人,颓废了。去年,他宠爱的固伦和孝公主也出嫁了,让他更感寂寞。深宫大院,每日闲坐,无所事事,他只能胡吃闷睡。

乾隆就像一本撕到最后几页的挂历,被高高地挂起来。是啊,虽然大家现在还必须仰视着他过日子,但是要不了多久,他就注定要成为被撕掉的最后一页。

当然,大清朝上下还没人敢拂逆他,乾隆大帝时不时也要展示一下存在。大家比以往更殷勤地伺候着他,但这种殷勤中掺杂了一种讨厌的等待气氛。等到那个必然到来的时刻,他将在第一时间被装进盒里抬出去。大家甚至已经等得不耐烦了。与注定将要过去的旧时代相比,未知的未来更加令人重视和期待。早在几十年前,埋他的坑就挖好了。

他老了。



2当皇帝当个够本



初春的一天,老佛爷又闷坐在乾清门内尚书房里,作了几首诗收入《御制诗集》。目前《御制诗集》已经收了四万多首诗了,再写下去意义不大。而他一直规划的十全武功,前几年也凑齐了。实在无趣,十全老人只好常常发呆,等晚饭。

闲下来的时刻,触动了他的牛山之悲。干皇帝都干到千古明君了,这日子怎么过!还能干点啥呢?人生,真如黄粱一梦啊。

乾隆想起了老爸雍正,他认为他爸一辈子一点也不快乐。从小到大就看着他爹——康熙忙活,没当皇帝忙争位,当了皇帝忙肃清政敌。好不容易都摆平了,却快死了,又赶紧忙长生不老。论才智,雍正不该如此愚昧,大概就是觉得自己这辈子不值,太累,于是得了长生不老的妄想症。雍正最后七窍流血而死,金丹是吃了,是否成道就不得而知了。

乾隆认为,他老爸过的是一个失败的人生,轮到他一定不能这样当皇帝。在还没登基前,他就紧急传谕把炼丹的道士都赶出去!他可不能上这个道。他立志,要及时享乐,当皇帝不享乐等于错过机遇,要当快乐皇帝!

乾隆一辈子干了不少正经事,但是从来不耽误玩儿。但如今垂垂老矣,享乐也快到头了,能做的事已经不多。他不爱酒,一辈子没喝过几杯;女色,还是算了,有心无力。乾隆现在只剩一个乐趣——看戏。

在六觉之中,乾隆唯独喜好这种视觉上的人间大欲。清朝皇帝看戏,就是从乾隆开始进入兴盛期的。

刚入关时,满人多是大老粗,大字都不认识几个,根本不懂什么文化艺术。富贵久了,自然也要搞些“文化美容”。他们本身没多少文化底子,就学明朝宫廷教坊司制度,设置宫廷戏剧。自圣祖康熙中期开始,皇帝便在南花园设立了专门的戏剧管理机构,称为南府,隶属内务府统辖。乾隆本朝,南府在他的支持下大规模扩张。内廷增加人手,选派大批幼年太监学习戏曲,成为所谓的“内学”。南府设大总管一名,官职从七品提升为六品。

可是仅凭一些太监在内廷闭门造车,远远满足不了皇帝的娱乐需要,真正经典的文艺来自藏龙卧虎的民间。于是乾隆在景山选址设点,成立剧团,广纳民间伶人。由此形成由专业人士组成的专职组团,专供宫廷娱乐。这个剧团也归南府辖制,随时为乾隆服务,相对“内学”称为“外学”。据记载,当时“内学”“外学”的人数达到了一千四百人以上。

人数增加了,就要加强管理。内学中又按“内头学”“内二学”“内三学”设三部。外学设“外大学”“外小学”两部。南府细分以下常设机构:内学、外学、十番学、中和乐、钱粮处、弦索学、档案房、大差处。从行政、财务、培训、业务、后勤保障到研发部门,甚至档案管理部门,一应俱全。

立这么多名目,就是为了满足这位乾隆老佛爷的戏瘾。清朝皇帝传到乾隆这一代,已经不再是粗鲁的、只懂附庸风雅的满人了,而是真的热爱戏剧。而乾隆也的确是一个戏剧内行。

喜欢戏剧的最高境界,就是自己参与,亲身体验。乾隆本人曾经亲手组建过一个戏曲创作班子,抓戏曲创作。这个阵容堪称豪华:由皇叔、八家铁帽子王之一的庄亲王允禄挂名,刑部尚书张照做主力,乾隆亲自当顾问。《啸亭杂录》中说:“纯皇帝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

这个高规格的创作班子,从古典文学中取材,原创了一系列作品。允禄亲自创作了三国大戏《鼎峙春秋》,张照创作了西游记《升平宝筏》、水浒《忠义璇图》,这些都是大部头的戏剧作品。乾隆帝甚至亲自操刀编剧编曲,比如《清稗类钞》里就记载:“高宗精音律,《拾金》一出,御制曲也。”

有南府戏剧文化机构随时伺候着,乾隆在内廷,可以走到哪里“看”到哪里。乾隆恐怕是历史上最好找的皇帝,宫中整日锣鼓喧天,哪有锣鼓哪有他,几乎每场戏他都不落空。但就算这样,老佛爷还是不能过足戏瘾。怎么办?到更广阔的空间去看,到全国各地去看!乾隆一生,三次东巡,两次西巡,六次南巡。历来“六下江南”的原因史家争论很多,其实笔者认为,多半是为了看戏。

一天晚饭后,老佛爷泡着土耳其浴,又想起了当年六下江南的事。那一路上,满眼盛世繁华,看戏听曲,好不快活啊。但是中国太大了,而人生却是短暂的,就算富有四海,也无法把天下所有尽收眼底。

他突然想到,今年农历八月十三是自己八十岁生日,他心里有了一番计较。

按照清朝的惯例,皇帝生日是“万寿节”,太后生日是“圣寿节”,皇后生日是“千秋节”,这都算正式的国家节日。像这次赶上皇帝八十大寿,按例该搞“万寿大典”,普天同庆。这可是当年的头等大事。

乾隆之前还没给自己搞过像样的“万寿大典”。之前七十大寿那年,百官起哄要给搞庆祝,被乾隆否决了。那时他雄心勃勃地要立十全武功,有精神寄托,是个有理想的皇帝。不过这次他可想开了,一定要撒开了折腾一次。

开个大Party(聚会),当皇帝当个够本!



3领导艺术



皇上家想娱乐,也不是随心所欲的事。

做君主,一举一动都是舆论焦点。娱乐活动搞得太大,会遭到御史“有碍民生”的劝谏。清朝君臣之间虽然不讲民主决策,但实际上也存在着一个以国家核心利益为重心的制衡、约束关系。

尤其是像乾隆这种顶着有道明君身份的皇帝,到了晚年更要爱惜羽毛,万一弄个晚节不保不划算。面对总憋着一股“生以身谏,死以尸谏”之气的言官,乾隆对这种玩乐之事,至少是不好意思率先垂范的,这太丢脸了。

所谓的明君,肯定是聪明的。“万寿大典”不但要办,而且要大办,但不能落下话柄。

每当遇到这种说不过去的事,都是这样操作的:先找个机灵的大臣,背后给点示意,由他出面组织一小撮人自下发起提案,走正规流程呈报批示。皇上要假装不知道这个事,甚至假装提点反对意见,要等到一个适当时机才能勉为其难地表示一下支持,最后在百官的一致称颂中通过。这个姿态一定要摆足,这就是领导的艺术了。

由这点看,明君的人生远不如昏君潇洒。明君想娱乐还要靠领导艺术周旋,智慧不够还完成不了。所以,正是这种领导艺术的难度系数决定了历史上昏君罗列,明君缺货。

在之后的某个午后,某人奉旨进宫,到尚书房议事。

到了早朝时,便有一旁的福军机方步闪出朝班,上前正色道,启奏我主,臣有本奏。老佛爷眼前一亮,说爱卿快快奏来。

福军机说,当今盛世,国富民强,已经达到了和谐世界的境界。如今正逢我主执政五十五周年之际,又赶上八十寿诞佳期,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新高度。经济繁荣,地方上的群众艺术长足发展。大艺术家,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大清朝娱乐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万岁爷何不借此吉期,传召全国民间戏班进京献艺,搞几场汇报演出庆祝一番呢。

老佛爷假装沉吟,说全国范围办这个事会不会劳民伤财,是不是浪费太大了?

这时在一旁的某位大家都熟悉的和姓满族中堂意会,适时接过话头说,福大人主意出得实在太高了!皇上体恤民情,实在是明君中的明君!您七十大寿就因为体恤百姓没办,但这八十大寿毕竟是普天同庆的节日,大办可是民意,再不办全国人民不答应!我朝富甲天下,不用省这点银子。况且,这件事在政治和经济上也有着重大意义。

老佛爷说,咦——,爱卿快接着说。

这位和中堂接道,首先,这是对民间娱乐节目的审察,有利于抓民心、稳大局。其次,可借此机遇刺激内需,提振文化市场,创GDP(国内生产总值),保增长。再有,文化艺术这是软实力,可借此机会给来朝使节看看,也能顺便震慑番邦。依臣看来,这次不但要办,而且要大办,照世纪盛会的规模办!

乾隆见火候差不多了,一拍大腿,龙颜大悦。群臣窥出端倪,纷纷附和歌颂。结果在团结的气氛中,“万寿大典”被全票通过。最后命太监传旨,皇帝寿诞期间,举行“万寿大典”,恩昭全国各路民间艺人进京献艺。

在历史上,乾隆朝是清代排场最大的朝代,这次活动则是乾隆朝中规模最盛大的一次国家活动。

以上真相出自《国朝宫史续编》,其中录有当时的谕旨,记录了这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朕寅绍鸿图,仰承昊眷,临御五十余年,寿跻上耋,五世一堂,锡光笃庆,介景延禧,允为史册罕见升平盛瑞。兹王公大臣及直省将军、大吏等,以乾隆五十五年朕八旬万寿,吁请举行庆典,豫祝蕃厘。览奏具见诚悃。前此朕七旬庆节,内外大臣奏恳祝万寿,朕以徒增糜费,未俞所请。今内而王公、大臣,外而将军、督抚、大吏,以朕寿届八旬,臣工身际昌期,久承渥泽,感激欢忭,出自积诚。朕若仍不允准,无以申臣下胪祝嘏之愿,转似近于矫情。且载稽前史,三代以后,帝王克享大年,莅国最久者,不过六君,其年逾八旬者,仅梁武帝、宋高宗、元世祖三君,而在其位不过三四十年。若朕躬膺上寿,海宇乂宁,亲理万机,孜孜不倦,五十余年如一日者,实古所未有。此皆朕仰赖上天嘉佑,列祖垂庥,用能膺受纯熙,康强逢吉。允宜光昭盛轨,以答昊贶而洽舆情。

这道圣旨,其实还传达了两个直接的信息。

第一,“允宜光昭盛轨,以答昊贶而洽舆情。”皇上说得很明白,这是上天恩赐的太平盛世,是上天安排的!不大大操办一番老天爷都不答应!这算是为活动规格定了调。

第二,“若朕躬膺上寿,海宇乂宁,亲理万机,孜孜不倦,五十余年如一日者,实古所未有。”皇上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我辛辛苦苦一辈子,容易嘛我,现在就想看个戏,你们看着办!



4办!



办!大办!

一个国家的政治强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决策,二就是执行力。

乾隆当国,在政治上从不缺霹雳手段,因此形成了强大的执行力。这种执行力,保障了乾隆南巡图乾隆盛世的繁荣。

“领导动动嘴,手下跑断腿”,这就是执行力的一种表现了。文件传达下来后,内务府、造办处,甚至内阁、军机处以及各地总督衙门都不敢怠慢,忙成一锅粥。

揣摩领导的心意,在任何封建王朝都是为官的法门。皇上要玩什么,大家非常清楚。乾隆是众所周知的大清朝两位戏迷老佛爷之一,这些官员如果连这点机灵劲都没有就别做官干脆回家种地算了。进京献戏贺寿,自然而然就成了万寿大典的重点中的重点。

乾隆六次南巡时,地方上组织演出是必须的。所以,这次地方大员轻车熟路,就成了分管演出筹备的主力。这可是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皇上八十岁了,自己以后表现的机会也不多了,要尽快争取加分。

所以,有条件的要上,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

“条件”就是银子,买单。那么谁买单呢?这时的地方大员,经历了乾隆六下江南的历练后,早就成精了,不会傻到像圣祖康熙时的曹家,接圣驾接败了家。在他们的认知中,孝敬皇上应该,但也要有限度,自己掏腰包就在这个限度之外了。

缺钱怎么办?那年头也兴找企业家赞助。他们做贡献的时候到了!把权力转换成钱,正是地方大员们的拿手好戏。好在盛世背景下,民间有的是大富商,这些人穷得就剩下钱了,被“剪羊毛”的就是他们。

乾隆朝设立了很多混蛋制度,如买官卖官、议罪银等,为民间财富服务于统治阶层提供了腾挪手段。有钱人最关注财产安全,谁都想以官护财,或者索性自己谋个一官半职,可愁的就是寻不到门路。这次等于是朝廷给机会,还不趋之若鹜吗?

所以,为博取当今万岁爷欢心,有钱人个个不惜血本。于是,全国范围内,地方大员牵头,民间商人响应,一时间,到处都在组织戏班。特色名伶成了热门人才,被到处高薪诚聘。有钱人花大价钱精制戏装、道具,赶排新戏,争取官方背景支持。民间戏曲行业及相关行业甚至出现了用工荒。为办皇上家的差,套用《红楼梦》的话,“那银子花得淌海水似的”。

全国上下一盘棋,有关职能部门也体现出了高水准的执行力。其实即使没有行政问责压力,他们也是非常乐于配合的。负责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一来这种重大支出的预算完全没数,过手的人都能从中捞一笔,辛辛苦苦当官等的不就是这种机会么;二来这是花皇上家的钱讨好皇上,谁也不甘心落了后。

历史上每到这种时候,大兴土木都是惯例。硬件基础设施、场馆建设必不可少。当时以圆明园为主,清颐圆(作者按:即后来的颐和园)、中南海,包括热河行宫的内廷,大小豪华戏台有几十、上百座,都严阵以待,按“万寿大典”规格,全部改建、扩建、新建或推倒重建。此外,由西华门到北京城外,每隔数十步设临时戏台一座。京城近畿,被布置成了一座大戏台。可惜在1860年,圆明园被一把大火烧了,后世无缘得见当时盛景。幸好有几幅圆明园戏台的对联有幸被保留,从中依然能看出当时皇家娱乐的浮华景象。

纪昀纪晓岚,哪有锣鼓哪有他,曾撰圆明园戏台长联:上联是“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只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下联是“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沿街乞食闹莲花”。这么多字竖排写成斗方,戏台有多高可想而知。

刘罗锅的老爸刘文正的旧作:上联是“是耶非耶,其信然耶”,下联是“秦欤汉欤,将近代欤”。

乾隆御笔之多,多到拉低了古玩市场行情的地步。他题万佛楼,俗名万福楼,上联是“龙象护庄严,满多宝藏”,下联是“人天洽欢喜,遍恒河沙”。

一场规模空前的国家级、也是世界级的生日大Party,在当时世界上最高效的系统工程运作下,就这样万事俱备了。

大清王朝的执行力经受了一次考验,证明乾隆王朝的政府班子是高效、有力的。要不是偶尔出现些贪污情节,几乎就是完美的。

但是返回来一想,这件事真是英明的决策吗?



5老佛爷的漏算



推敲乾隆的心理,可能觉得看戏这件事至少不算什么重大过失。投入重资,大兴戏剧,也自有一番道理。

在乾隆朝认为,以戏剧来宣讲忠臣孝子、精忠报国这些官方的主旋律,有利于统治。推崇戏剧,也是大清朝笼络汉族、稳固政权的国策。在乾隆本人看来,大兴戏剧是从政治思想的高度治国,是正经事。

那个时候,没有报纸、电影、电视、互联网,从贵族到贫民,最普及的娱乐方式只有剧场。名伶的影响力,集文、宣于一体,本身既是商品又是媒体,比大文人写本书的影响力要大多了。

要彻底笼络民众,仅靠“做基层工作”“学乾隆语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灌输式的洗脑作用有限,甚至会造成逆反情绪。最好的方式莫过于通过文化作品渗透给老百姓,而当时的老百姓最认的也正是戏剧这种方式。

史料中记载清朝世象:“每演戏时,见有孝子悌弟,忠臣义士,激烈悲苦,流离患难,虽妇人牧竖,往往涕泗横流,不能自已。旁视左右,莫不皆然。此其动人最恳切,最神速,较之老生拥皋比,讲经义,老衲登上座,说佛法,功效更倍。”这是当时的知识分子对戏剧效应的总结:“妇人牧竖,往往涕泗横流,不能自已。”看戏看得眼泪哗哗的,足见当时无论男女老幼、贵族草根,都对戏剧十分钟情。

在民间,戏剧对精神层面的影响力达到了变态的程度。有痴迷看戏失业的,也有少女跟戏子私奔的。据《三冈续识略》记载,康熙年间,一位看戏的兄弟太入戏了,“从众中跃出,登台,挟利刃直前刺秦桧,流血满地”。其实秦桧早死了好几百年了,所以这次死得肯定不是秦桧了。可怜扮演秦桧的伶人,就这样被当场刺死在舞台上。

用戏剧方式做宣传,对“意识形态建设”有莫大的帮助。与普天下百姓同乐,也是统治阶层争取民心的政治手法。如今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时常要传递些自己是篮球迷的信息,这在政治上就是一种靠拢民意的姿态。以戏剧为主题的这次万寿大典,其实也是一种对民意的靠拢。

乾隆认为,借助这次万寿大典舞台大兴戏剧,是一场盛大的政治秀。自己娱乐了,还能借机治国,何乐而不为?况且财政也是由地方在民间组织,羊毛出在羊身上,不会虚耗国力。

怎样看这都是一件好事!不是吗?但是,看一个观点是否成立,必须要从反方找证据。不然,正方的理由永远是连绵不绝的。

从反方角度看,这样共襄盛举,问题就多了。

就以为组织戏班而花费的银两来说,仅在全国范围内海选、调演、组织高规格戏班进京这一项的直接花销,就是个无底洞。

史载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七月,庆典活动由避暑山庄开幕式一直持续到八月二十日圆明园的闭幕式,历时四十余日。期间,戏台上换人不换台连续表演,随时伺候犯了戏瘾的老佛爷。弘历自己在诗中描述:“不唯夹路笙歌沸,抑且蔽街楼阁罗。”这是说,在老北京城六十四点六八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密集地搭临时戏台,没有死角,走到哪里就要看到哪里。这种人力物力的消耗可想而知。

除了这些装满北京城戏台的演员,还有众多随行人员拥堵在京城。此外,活动还造成了进京的人潮效应。全国各地男女老幼集体向京城移动,这相当于人为地制造了一次春运。京城的设施满负荷工作,这真是一次伤筋动骨的重大决策。

这件事的后续影响力,恐怕也是乾隆老佛爷没有估计到的。

皇上每年都长一岁,今年办了就成了先例,明年生日时不办,就会被舆论质疑乾隆盛世没有“保持增长”。同时在规格上,也从此有了比照,降格就会被民意怀疑是不是国力衰退了。这样的大典时不时搞几次,乾隆朝就算有金山银山也是吃不消的。

清代酒馆戏园子皇上八十岁了,每年的万寿大典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所以从这年开始,一直到乾隆晏驾,年年都要庆祝一下。这也是清朝的时运,老佛爷一口气又活了八年,最后又办了八次。大兴戏剧从此成了国家的主题,局面彻底失控了。

前任皇上办了,后任皇上就得遵祖例办。历朝历代最好的借口,就是遵“祖例”行事。进京献戏从此成了祖例。死了的皇上虽然是祖宗,但是活着管事的天子才是饭碗。所以在当朝的衮衮诸公口中,当今天子永远是“尧舜禹汤”,巴结活皇上的积极性当然更高。

因而,当今天子名义上可能盖不过乃祖,但在实质规格上绝不能比已死去的皇帝低。这其中完全不需要去考量实际上当今皇帝的历史排名究竟怎样,“祖例”这种东西在吹捧中永远只涨不跌。祖例和国力,就像黄金和美元的关系一样,祖例一路飙涨,就意味着国力一路下跌。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止这些。戏剧,这样一来就成了时尚风气。

中国这么大,皇帝一家人是国家的权力核心,但是军机、中堂、贝子、贝勒这些贵族家同样也是一家人。围绕着这些家族单位,也有一个个小权力核心。时尚这种东西,上行下效。这些权力集团在“时尚”上相互攀比,跟起风来不遗余力。家族戏班这种奢侈需求成了刚性需求,拔份的家族没有戏班会让人笑话。风气一旦蔓延开,就成为了氏族家风。

这些人家的后代,从小就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中长大,学的都是看戏听曲、吃喝玩乐的勾当。贵族出身、袭爵制度,又意味着将来承担这个国家责任的也是这些人。这就是清朝特有的群体,八旗贵族。
靠这些人,国家能长远发展吗?

盛世背景下,浮华腐朽、享乐意识早已在官宦世家逐渐滋长,在民间也暗流涌动。这时急需的是及时用政策适当压制。可如今却反由最上层煽风点火、带头行乐,局面势必愈演愈烈。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

乾隆老佛爷一时贪图逸乐,给自己的人生点了一个小黑点。这个点也不幸成为了大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人的作风都有这个规律,美德总是难以坚持,恶习最容易成为习惯。

道光年间,清朝的国库差不多也见底了。道光皇帝自己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倡导着节俭的风气。但是为时已晚。这就好比财迷的地主老财窝头咸菜一辈子,其实只能委屈自己,根本挡不住儿女偷着大鱼大肉地败家。

清朝自太祖马上得天下,经过康乾励精图治,依然没有摆脱帝制王朝兴衰的怪圈。从此,清朝走入沉迷娱乐、奢靡成风的阶段,最终的衰亡也成了必然结果。宋、明两代,坏在玩器物亡国。到清朝,前朝弊病未除,之外却又加上大兴戏剧。

历史,就像羽毛在徐徐坠落,轻轻吹口气,就能改变它最终落地的方向。



6外面的世界



就在乾隆老佛爷觉得升平盛瑞、开锣唱戏的同时代,大清朝未来的敌人们却在遥远的地方开始着手改变自己。等他们腾出手来时,就要打破这个旧世界了,而大清国此时却像是睡着了。

1649年,英国皇帝查理一世人头落地,英国通过君主立宪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1769年,英国人阿克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不久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西方世界的工业革命拉开序幕。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会。同年,华盛顿宣誓就任美利坚合众国第一任总统,美国民主建国,开始崛起。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随着巴士底监狱被攻陷,法国大革命成功。皇帝路易十四人头落地,《人权宣言》发表,法兰西也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了。

俄国、德国、美国等相继成立了大学,世界开始现代化。

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夏天,从遥远的英吉利海峡,来了一位叫马戛尔尼的人。这本来可能是中国人认知新世界的机会,本来有可能让中国改变后来悲惨的命运,但结果是令人遗憾的。马戛尔尼以英王特使的身份率领英帝国代表团一行来华考察,主要是谈中英贸易逆差问题。

原来,在这时的中英贸易中,英国商品在中国根本打不开销路。英国人想得到中国的茶叶等本国的必需品,只能用白银换取。从18世纪中叶起,白银占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输出货值的百分之九十。当时,全世界能挖出来的白银差不多都被英国人倒腾到中国了。

英国人能在全世界范围内搞到白银,这本身就是一种实力。但这种实力,并没有使他们从乾隆那里得到尊重。乾隆接见马戛尔尼时,要求蛮夷必须行跪拜礼。而这时人家英国人早已经换了现代的文明思维,不肯接受这种封建时代的待遇,最后只同意以拜见英女王礼节,单膝下跪。

乾隆老佛爷对这件事,心里很不痛快,我八十多岁了你给我磕个头又怎么了?他根本不明白,这个世界除了中国人的逻辑,还有更加先进的思想和价值观体系在运行。他决定要用天朝气象,震慑番邦!怎样震慑呢?乾隆把他带到热河,赏了三天戏。

马戛尔尼把乾隆皇帝庆生看戏的情景写进了日记:

戏场中所演各戏,时时变更,有喜剧,有悲剧。虽属接演不停,而情节并不连贯。其中所演事实,有属于历史的,有属于理想的。技术则有歌有舞,配以音乐。论其情节,则无非是男女情爱、两国争战以及谋财害命等。至最后一折,则为大神怪戏。

马戛尔尼大概认为是演大地与海洋结婚的故事。

开场时,乾宅、坤宅(婚礼时,称男家为乾宅,女家为坤宅)各夸其富。先由大地氏亮出所藏家宝示众,其中有龙、象、虎、鹰、鸵鸟,还有橡树、松树以及奇花异草。大地氏夸富未完,海洋氏又尽出宝藏,除船只、岩石、蚧蛤、珊瑚等常见之物外,有鲸鱼、海豚、海狗、鳄鱼以及无数奇形之海怪。全是优伶所扮,举动神情,颇能酷肖。两氏所藏宝物,尽陈于戏场之中,乃就左右两面,各自绕场三匝。而后,金鼓大作,两方宝物混而为一,同至戏场之前方,盘旋有时,后分为左右二部,而以鲸鱼为其统帅,立于中央,向皇帝行礼。行礼时,口中喷水有数吨之多,水一至地,即由戏台地板缝隙流去,不至涌积,这时看者大加叹赏。

乾隆觉得很满意,辉煌的戏剧让他扬眉吐气了。在承德三层戏台前他发表讲话指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意思是,你们好好看看吧,你们有这种规模的戏剧吗?天朝多富有,多强大!

对,名目繁多。节日和月令,如元旦、燕九、花朝、端午、中秋等都是借口,要演月令应承戏,这是“应时戏”;皇族喜庆时日,如皇上一家的成员如果娶老婆了、生孩子了、满月了、结婚纪念日了、娶小老婆了,甚至皇帝要去打猎了,都要唱戏纪念,演“清宫雅奏”;皇帝、太后生日所演庆寿戏,每次要连演数十日,这叫“九九大庆”。

这样天天开Party,就是“天朝上国”了吗?

在乾隆的认知里确实是这样,只要戏还在唱,就是乾隆盛世。为了证明这个盛世的存续,大清朝的大戏只能不间断地上演。这成了一种无效消耗,陷入了一种逻辑死锁。越要证明强大,越要投入;投入越大,越消耗国力,离盛世也越来越远。

这时的乾隆王朝,就像穿比基尼的女人一样,看上去很开放,其实早已掩盖了最重要的部分。

马戛尔尼旁观者清,在他眼中,实际上现在的清朝,“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英国人很难相信,这就是《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的“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的国度。

有使团成员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记录:

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整个大清王朝陶醉在戏剧的梦境中,不能醒来,也不肯醒来。渐渐地,这个国家与时代脱节,脱离了世界发展的轨迹。虽然眼下还处在国力强盛的阶段,但是已经被别人看到了腐朽的本质,这为悲哀的帝国命运埋下了隐患。

乾隆皇帝总是强调看戏的花销不动用国家财政,不影响国力。但是中央压地方,地方压富商,最终还是由民间来负担。层层盘剥下来,“羊毛”很快就被剪光了。嘉庆继位后,京城内外白莲教发展迅猛,农民起义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乾隆奢侈过度的危机充分地暴露出来。

清末戏园子楼上女座也有好的一方面。比如民间娱乐文化产业因此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给后世留下了一座戏剧艺术巅峰。但是,铁桶江山出现了裂缝。

另一方面,一旦被人窥出虚实,外部危机就相当于已经产生了。

1840年4月7日,英国的下院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议题是:要不要向中国派遣远征军。

漫长的辩论过程中,一位叫小斯当东的议员站出来,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特殊重视。他说:“当然在开始流血之前,我们可以建议中国进行谈判。但我很了解这民族的性格,很了解对这民族进行专制统治的阶级的性格,我肯定:如果我们想获得某种结果,谈判的同时还要进行武力炫耀。”

发言的是这个国家的中坚力量代表,他的出现,代表了年轻的、主宰世界的新贵族,必将取代那些腐朽堕落的老贵族。他就是作为马戛尔尼特使的副使老斯当东的儿子,十三岁时随父到过中国,被乾隆爷爷亲切地接见过,见证过当年热河行宫那场大戏的少年。而此时,他已经是英国的汉学家,是这个新帝国、新世界贵族中的精英代表。

冷酷的、精英式的、傲慢的思维方式,也许还加上一点乃父曾经忍辱负重、单膝跪地的愤恨,令他完全忘却了被乾隆爷爷亲切接见的细节。但实际上他不应该忘记从中国归来时携带的大包小包的赏赐,这令他们整个家族都在英国成了大款。而此刻,他丝毫没有考虑到中英两国人民的友谊。

他没有保持沉默,历史就按照书上写的那样进行了。由于中华帝国传说中的强大威慑力还在,而一个英国精英的影响力也并不那么大,所以投票结果并非压倒性的。但这种结果的影响力对世界来说却是颠覆性的,小斯当东的发言成了那根压垮中华帝国骆驼的稻草。

投票结果:主战的二百七十一票,反战的二百六十二票。

九票之差,鸦片战争爆发了。



7另一位老佛爷的另一场PARTY



我们先跳过一段历史,说说后来的大结局。切入角度就从另一位老佛爷开始,看看若干年后发生了什么。在大清朝的当家人中,论成绩乾隆老佛爷是第一名,可要是排知名度,却只好屈居第二。如果只提老佛爷,大家一定都认为是另一位老佛爷——慈禧太后老佛爷。

时光一下子来到乾隆身后百余年,大家都熟悉的这位最有知名度的戏迷老佛爷出场了。她是一位女性,对中国传统女性来说,死了老公是最大的人生悲剧,然而在她则完全不同,她人生最精彩的部分正是从成了寡妇之后开始的。在老公死了以后,她开始以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一干就是四十八年,权倾天下,一口气又熬死了三个皇帝。

慈禧太后接见外国公使夫人掌握大权以后,她看戏的排场比前一位老佛爷有过之而无不及。爱戏成痴,挥霍无度,谁敢不让唱戏她办谁。大家都是老佛爷身份,不能只许你贺寿不许我贺寿吧?更何况还有戏班子入京的祖例。所以在她六十岁生日的时候,一场盛大的戏剧生日派对又要开始了。

遗憾的是,这时的大清朝,历经太平天国起义、两次鸦片战争,又签了无数的屈辱条约,已如血色残阳。圆明园都烧了两回,哪有钱修颐和园戏台?没钱怎么办?调拨北洋军费,这算名正言顺。

当时的中国黄海上,还漂着致远号的残骸,邓世昌的英魂尚自恋战不肯离去。而与此同时,北京城却正忙着给慈禧太后老佛爷办六十岁的生日聚会时。怎么弄?搭台唱戏呗!在此时此刻,这个女人的政治驾驭力已经让她的统治形象接近于神。偌大一个大清朝,没一个人敢提起不久前海战失败的事。老佛爷说了,“谁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要让他一生不痛快”,谁还敢自找不痛快呢。

生日派对连开三天。贺寿戏开锣当天,北洋水师残部驻港时遭到日军偷袭。日军控制住港口的岸炮,给了北洋水师最后一击,北洋番号从这个世上被抹去了。隆隆炮声,给慈禧太后老佛爷的生日派对带去了问候。而老佛爷是在很久以后才收到这份贺寿大礼的,因为臣子们怕她“不痛快”瞒报了。老佛爷并不清代民间观戏盛况知道,其实丝竹锣鼓在贺寿戏台响起时,奏响的是北洋水师最后的挽歌。

如果“不知道”等于“没发生”,那这个世界上的事都用假装不知道来解决就好了。

之前搞了十年洋务运动的李鸿章,告老还乡不干了。清末洋务运动,完全没有机会韬光养晦,也失败了。此役之后,给日本的直接战争赔款达二亿三千万两库银。此时的国库早已被掏空了,没钱赔偿怎么办,就找当时的列强借高利贷。大清朝被人指着地图,你一块我一块地分掉了。这无疑是历史上成本最高的一场大戏,最后以悲剧告终。

孝钦显皇后当国的清朝此后进入苟延残喘的灭亡期,撑一天算一天。而老佛爷在最后的日子,每一天都与伶人相伴,麻醉自己,一直勉强到弥留之际。她带走了光绪帝,把一副烂摊子扔给了一个刚会叫娘的小孩,自己薨了。王室受到空前的鄙视,没有机会实行君主立宪,就给赶出紫禁城。昔日的臣子,换了个帽子就算革命了,从此改国号叫中华民国。

慈禧太后最喜欢的戏曲名伶,有同光十三绝。其中的谭鑫培锐意改革京剧唱腔,歌声一改之前流行的高亢激越,转而悠扬婉转,动人心魄,成就了一代戏剧宗师的地位。而他的前辈,大老板程长庚听到谭鑫培的唱腔却怫然不悦,感而叹:“我死后,子必独步,然子为亡国之音也。”谭鑫培的唱腔在大老板听来,是靡靡之音,大大地不吉利。程长庚果然一语成谶,不幸言中了。

虽然不能把清朝的厄运归咎于伶人,但恐怕也是祸根之一。旋即,被世界变革裹挟着,不止大清朝亡了,千年中华帝制也崩溃了。

恩格斯说过:“没有哪一次绝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他说这句话的同时代,中国进入到了屈辱的近代一百年。但是国剧的发展,却实现了一次质与量的同时飞跃。这一百年也是国剧最辉煌的一百年。在民国中期,国剧由梅兰芳大师推动,走向了世界。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力虽处于历史低潮期,但国剧却站在了世界舞台表演艺术的巅峰上。这可能也算是一种不尴不尬的补偿吧。

以大历史观看,评价文化发展与发展代价的得失,观点可能会因人而异。国家的崛起催生文化振兴,文化振兴的负累又导致国家衰落。但是,有朝一日也许文化再兴之时,又会带动民族的伟大复兴。

 

 8进京



按照时间线索,这里我们还是把时光推回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这边的世纪盛会准备妥了,但这并不是事件的全部。我们必须脱离乾隆这条人物线索,把事情转到同时进行的另一条人物线索上。

阅读历史,很容易判断出转折点在哪里,但是历史无法改变。历史中的人物,可能轻易就改变历史,但是历史中的人不可能具备历史观。

高朗亭就是一个没有历史观的人。

乾隆五十五年春天,高朗亭的脑子里,只有乾隆老佛爷万寿节这件事。他的身份,是扬州一带崭露头角的伶人,是众多进京的戏曲艺人中的一个参演人员。一天,高朗亭坐在余老四三庆班大篷车的戏箱上进了北京城。

高朗亭想,他这趟来京城一定会红。这种自信主要源于两点。第一,在众多进京汇报演出的戏班中,余老四的徽班有相当硬的背景。第二,在这个有来头的戏班中,他本人是挑班的头牌。

但是此行收获之大,还是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期。要是他知道后来的事,一定会把进京这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日记,并告诉后代人要牢牢记得这重要的一天。遗憾的是,没有人想到这天的重要性,所以连日期都失落了。不但他本人应该遗憾,国剧史、清末民国史也应该以此为憾。

在戏剧史上,这算是一次重大事件。在清末民国史中,这也是影响了国运的一次大事件。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台灣用户 | 香港/海外用户
megBook.com.tw
Copyright (C)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