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編輯推薦: |
只有爱的力量才能使成人接近儿童和理解儿童。爱和谦虚将为我们揭开“童年的秘密”,并使我们理解蒙台梭利博士工作的内在意义和真正含义。
——玛格丽特E. 斯蒂芬森(美国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教育委员会主席)
有些学校仅仅是把蒙台梭利的研究成果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使用,还有一些人坚持认为蒙台梭利的用意就在于此,他们忽略了蒙台梭利最珍视的东西:儿童对于人类的贡献。我常常认为应该驳斥那种错误观念,因为它造成了人们的困惑和混乱,但是到哪里去找一个足够权威的人站出来说话呢?答案就在这里,请玛丽亚蒙台梭利自己来阐述她的观点吧。
——马里奥M. 蒙台梭利(国际蒙台梭利协会总干事)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为什么能超越国界、世界观和复杂的宗教差异,从而风靡整个世界?我认为主要在于她发现和揭示了儿童成长的本质规律。这些为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像我一样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李跃儿(中国著名儿童教育专家)
从哲学意义上思考,蒙台梭利崇尚自主教育的思想与中国老子的“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发现孩子的天性,按照孩子的天性去教育,行不言之教,孩子自然会快快乐乐地成长。
——小巫(中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
|
內容簡介: |
蒙台梭利认为,童年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儿童是“人类之父”,只有发现和解放儿童,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童年的秘密》一书便揭开了儿童成长的奥秘,提出了一系列极富革命性的理念。
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有吸收力的心灵及其功能、身心发展的敏感期、重复操作的重要性、导向内在约束的自由、工作中的专注和快乐、社会性发展等内容,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
關於作者: |
玛丽亚蒙台梭利
20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1907年,她在罗马创办第一所“儿童之家”,并取得了惊人效果。在实践中,她提出了一系列极具革命性的教育观点,如“敏感期”“精神胚胎”“有吸收力的心灵”等,为我们揭示了儿童成长的奥秘。
她独创的“蒙氏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儿童教育,特别是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国父母的认可和推崇。
在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蒙台梭利先后撰写了《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等多部著作,在世界各地引起了一场儿童教育的新革命。
|
目錄:
|
前言
序
导论 儿童:一个社会问题
第一部分
第一章 儿童的时代
第二章 被告席上的成年人
第三章 生物学的间奏曲
第四章 新生儿
第五章 天赋本能
第六章 心灵的胚胎
第七章 儿童心理发展
第八章 秩序敏感期
第九章 智力发展
第十章 生长发育障碍
第十一章 行 走
第十二章 手
第十三章 节 奏
第十四章 人格替换
第十五章 活动能力
第十六章 理解力的缺乏
第十七章 爱的智慧
第二部分
第十八章 儿童的教育
第十九章 观察与发现
第二十章 “方法”
第二十一章 娇生惯养的儿童
第二十二章 教师的精神准备
第二十三章 偏离正轨
第二十四章 心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第三部分
第二十五章 成年人与儿童的冲突
第二十六章 工作本能
第二十七章 两种不同的工作
第二十八章 主导本能
第二十九章 以儿童为师
第三十章 儿童的权利
|
內容試閱:
|
离了精神分析理论和技术,进入了一个观察儿童及其所在社会环境的新领域。这个观察过程中并不包括探查病态心理疾病的艰难任务,而是要把握儿童心灵中反映出的人类生活现实,事实上可以说它包含了人类自诞生以来的全部生活。人类心灵探险的历史还有待于我们去书写,还没有人描述过儿童所面临的障碍,或是他们与比自己强大的成年人之间的冲突。成年人为儿童制定规则,但是却并不理解儿童。没有人描绘过儿童不为人知的痛苦、他们稚嫩的心灵所遭受的困扰、在实现天性所向的目标时经历的失败,以及儿童潜意识中自卑感的增长。精神分析对这些问题几乎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它主要关注疾病和补救治疗。另一方面,精神分析可以从对儿童心灵的研究中得到帮助,因为研究儿童是在处理正常人的问题和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旨在预防引起精神疾病的心理冲突,这正是精神分析学所关注的。一个关于儿童的新的科学探索领域由此而产生,与精神分析有些相似,但是又截然不同,它关注的是正常人而不是变态者,并致力于促进儿童精神生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促进我们对儿童精神生活的理解,唤醒某些成年人的良知,让他们认识到那种对待儿童的错误态度是他们自身潜意识的产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