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NT$
1265.0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NT$
306.0
《
瘦肝
》
售價:NT$
454.0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NT$
254.0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
》
售價:NT$
704.0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NT$
454.0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NT$
152.0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NT$
857.0
|
內容簡介: |
相较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在关于国际传播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尤其是在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新观点、新创意以及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一是对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调研,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客观全面地分析我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实力、现状、基础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制定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策略和制定长远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
二是对不同类型的国家以及国际知名媒体国际传播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对比找出我国媒体的不足之处,从而为提高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参考借鉴。
三是根据我国国家利益的大局需要和媒体发展的实际,提出加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具体建议,为国家制定国际传播的整体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四是对中外业界和学界关于国际传播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相关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述,进而对有关国际传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作出了更具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阐释。
|
關於作者: |
唐润华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中外媒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毕业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法学硕士,曾在牛津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国际传播和传媒战略研究,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部委课题,研究成果获得过多项国家级奖励。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全国对外传播理论研讨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咨询专家、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舆情调查与研究联盟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
主要著作包括《傲视财富——世界顶尖财经媒体透析》(主编)、《解密国际传媒集团》(主编),《台湾新闻事业概观》(合著)、《新闻媒介的融合与管理》(合著)、《传播能力再造:新媒体时代的世界性通讯社》(合著)等。
|
內容試閱:
|
前 言
一
2009年6月,中央制订了《2009-2020年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总体规划》陶社兰:《用国际视野和民间表达向世界说明中国军队——中国新闻社军事报道方略》,《军事记者》,2011年第3期。。根据这个被视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纲领性文件”的《总体规划》,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成为中国媒体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总体规划》同时要求组织力量对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科学评估我国国际传播整体实力,深入研究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点、方向和途径,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分析介绍外国主流媒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经验做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社科规划办在2009年将“提高我国媒体传播能力研究”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华社组成以新闻研究所研究人员为主的课题组参加了投标,并荣幸地成功中标。这就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课题(项目批准号 09&ZD012)的由来。
2010年年初收到课题立项通知后,课题组即有条不紊地推进相关研究工作。首先召开了有业界资深专家、知名学者和新华社领导参加的开题论证会,对课题研究计划进一步加以完善,然后按照研究计划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进行广泛的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为全面了解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现状,课题组成员在全国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广泛、深入、全面的调研。调研对象既有中央电视台、新华通讯社、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外文局等中央媒体机构,也有上海、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媒体以及新疆、西藏、云南、广西、内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媒体。与此同时,为了征求对提高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意见建议,课题组成员对国内相关领域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度访谈,这些学者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
二是进行大量数据采集和案例分析。为了对中外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进行比较分析,课题组对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8个国家的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进行了深入调研,采集了大量数据,包括每个国家10多家媒体的各种数据;对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的发稿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涉及数据75000个;对《纽约时报》《泰晤士报》《南德意志报》的国际报道进行了统计分析,涉及数据50000多个;同时采集了我国主要媒体与国际传播相关的各种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课题组同时对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半岛电视台、美国有线电视网、英国广播公司等国际传媒巨头以及美联社、路透社和法新社等世界性通讯社进行了个案分析。
三是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进行学术交流。为了广泛获取相关信息,搜集真知灼见,课题组积极主动地与国内外专家学者进行广泛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国内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联合举办了三次国际传播学术论坛,包括2010年7月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举办的“贵阳国际传播论坛”、 2011年7月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举办的“中国海外传播圆桌论坛”、2011年10月与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联合举办的“全球传播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与此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利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机会,与新闻集团、美联社、BBC、半岛电视台、《纽约时报》等多家国际一流媒体集团的主要负责人以及一批英美知名学者进行了直接交流。
四是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稳步推进各子课题的研究以及课题总报告的起草工作。各子课题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协作,在前期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严谨科学的学术研究,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相关内容的研究和子课题研究报告的起草工作。首席专家根据课题整体研究框架,在综合整理各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起草完成了最终成果,经过课题组成员多次讨论修改,最终定稿。
整个课题研究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阶段性成果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包括3部专著、30余篇公开发表的论文、2篇内参,其中6篇论文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篇被《新华文摘》转载,有的阶段性成果还被实际工作部门采纳。最终研究成果包括一部30多万字的专著和一部13万字的研究报告。
2014年9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以免于鉴定的形式通过本课题研究的验收,向课题组下发了《结项证书》(证书号 2014&J040)。
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始终贯彻研究计划中制定的思路、原则和方法,无论是众多的阶段性成果,还是最终成果,都紧密围绕当初设立此课题的初衷展开,旨在为提高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提供理论与决策支持。因此,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我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调研,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研究,客观全面地分析我国媒体国际传播的实力、现状、基础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制定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策略和制定长远规划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媒体国际传播的进程进行了历史回顾,概括出了不同历史时期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等不同类型媒体开展国际传播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重点媒体当前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现状、进展、主要做法及存在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经典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是对不同类型的国家以及国际知名媒体国际传播的经验进行总结,通过对比找出我国媒体的不足之处,从而为提高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提供参考借鉴。
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扎实的信息和数据对美国、英国、法国、印度、埃及等不同类型国家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对《纽约时报》、BBC、CNN、半岛电视台、《金字塔报》等知名媒体开展国际传播的成功经验进行了总结概括,旨在认清中外媒体在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差别,并从对这些差别形成原因的分析中找到尽快提高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是根据我国国家利益的大局需要和媒体发展的实际,提出加强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具体建议,为国家制定国际传播的整体战略提供决策参考。
在宏观战略层面,相关研究成果在深入分析和研究国际传播基本规律、国内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媒体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对我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本理念、突破重点、发展方向等提出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观点和思路;在微观操作层面,相关研究成果从国际传播网络建设、内容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新媒体发展、国际市场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效果评估等方面提出了系统的富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解决方案。
四是对中外业界和学界关于国际传播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梳理,对相关学术观点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评述,进而对有关国际传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作出了更具时代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阐释。
相关研究成果在大量文献研究、案例研究及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国际传播与国际关系、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与国家软实力、国际传播能力要素构成、国际传播战略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学术梳理,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看法。
相较于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研究在关于国际传播及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理论观点、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等方面均有所创新,尤其是在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方面提出了许多有较强实践指导意义的新观点、新创意以及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由于各种客观限制,本课题对外国媒体国际传播现状的研究主要基于现有文献,除了对一些外国媒体驻华机构的采访之外,基本上没有实地考察和现场调研,缺乏第一手资料,无法更广泛地听取外国媒体从业人员的意见。因此,这方面的研究有些信息相对比较陈旧,观察的角度不够多维,缺乏足够的新意和深度。
三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研究”是一个内涵深厚、外延宽广的课题。在长达四五年的研究过程中,参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比较多,有的来自我所在的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有的来自新华社其他部门,还有的来自新华社之外的其他媒体和研究机构;其中既有从事国际传播研究的理论工作者,也有长期从事国际传播实践的业界专家。为了完成课题研究任务,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付出了很多时间、精力、心血和智慧。
在课题研究完满结束之际,作为首席专家,我要向所有参与过本课题研究的人致以诚挚的谢意。他们包括排名以姓氏拼音为序:程征、陈怡、陈丽华、陈锐、陈瑶、杜斌、顾钱江、黄文、黄富慧、雷宇、李金慧、李立军、李宇、黎斌、梁昊、刘滢、栾轶玫、罗静平、马建国、毛湛文、明安香、申琰、孙燕萍、王丹娜、王建新、王雪、温飙、文建、吴长伟、杨晓红、张宸、张垒、张磊、赵鸿燕、赵瑞琦、周俊、周宗敏。
《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战略》一书是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各章主要执笔人分别是:第一章,唐润华、申琰;第二章,申琰;第三章,陈怡;第四章,唐润华、刘滢;第五章,文建;第六章,张宸;第七章,程征;第八章,黄文;第九章,栾轶玫;第十章,梁昊。唐润华、文建承担全书统稿工作,唐润华最后审定。
本课题研究还得到了新华社及其新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有关领导和朋友的大力支持,安徽大学出版社、新华出版社为本课题研究成果的出版提供了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