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NT$
500.0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NT$
347.0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NT$
398.0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NT$
653.0
《
宋代冠服图志(详尽展示宋代各类冠服 精美插图 考据严谨 细节丰富)
》
售價:NT$
398.0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NT$
254.0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NT$
352.0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NT$
407.0
編輯推薦: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写作耗时多年,几经修改,是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宋国君教授呕心沥血之作。
2.《环境规划与管理》是在多年教学科研、实地调研考察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内环境现状,著成的一本针对我国国内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指导书。
3.《环境规划与管理》试图探索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新模式、新知识,为中国环境规划与管理进入一个新的次元引领方向。
4.《环境规划与管理》第1、2、3、4章是基础部分,其余章节均依据基础部分的框架展开,不再详细说明其理论依据和方法,而是结合具体的环境介质直接给出框架和知识。
5.《环境规划与管理》一书中,除一般方法和技术外,每一类型的规划都尽量给出一般的模式,并结合案例告诉读者如何应用。
6.《环境规划与管理》可以作为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对从事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內容簡介:
环境规划是中央政府促进地方政府执行环保法规的重要手段。因此,环境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促使地方政府确保环境质量达标,主要内容是制订符合法规的环境质量改善方案,以及进行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方案优化。环境管理主要是环境行政部门依法执法的例行行动,包括信息管理、促进环境保护技术进步、核查、审批、问责和处罚违法者等。按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方向,本书主要按照环境介质论述和分析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环境规划与管理的主要内容、方法和完善建议。全书共十章,分别为环境规划与管理总论、环境规划的一般模式、环境管理的一般模式、中国环境管理制度、空气质量达标规划与管理、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固体废物管理、城市节能减碳规划与管理、农村和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主体功能区划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本书可以作为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对从事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關於作者:
宋国君,1962年9月生,经济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环境经济与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环境政策与环境规划研究所所长。讲授环境政策设计与评估(博士生)、高级环境政策分析(硕士生)、环境政策与管理研究(硕士生)、环境政策(本科生)、环境规划方法(本科生)等课程。
1983年大学毕业后在辽宁省本溪市环境保护局参加工作,在地方环保部门工作过11年,在市环保局、市环境监测站和市环境科研所从事过管理、监测和科研工作。具有北京大学环境规划与管理硕士和中国人民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环境规划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政策设计与评估、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管理研究、环境规划研究、节能减碳政策和管理研究、环境能源资源定量评估和环境保护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本。
目錄 :
第1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总论
11环境问题及其管理框架
111环境管理概述
112环境管理体制分析
113环境管理机制分析
12环境规划概述
121概念
122环境规划分类及基本内容
123环境规划的性质
124环境规划的目标
13环境规划的地位、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和作用机制
131环境规划是重大基础性规划
132环境规划需要遵循已有法律法规
133环境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34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
135环境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
136环境规划与主体功能区规划
137环境规划与其他应用性相关规划
138环境规划的作用机制
14环境规划与环境法、环境政策、环境管理的关系
141环境规划落实环境法律的目标,并遵守环境法律
142环境政策规定具体的执法和守法行动
143环境管理主要是指政府的例行活动
第2章环境规划的一般模式
21环境规划编制的一般模式
211环境规划的一般原则
212环境规划的一般内容和程序
213问题识别
214干系人确认
215目标确定
216行动方案设计和筛选
217实施计划制订
218控制和评估
219环境规划的表达方式
22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221社会经济发展基准年及情景分析
222环境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
23行动方案的编制方法和优化
24环境规划的社会经济影响分析
241成本分析
242效益分析
243成本效益分析
244社会影响分析
25环境规划实施方案和执行
251环境规划实施的界定
252环境规划实施的目标
253环境规划实施的一般模式
26环境规划实施效果评估
261评估方案设计
262评估标准
263评估内容
264评估结论与建议
27环境规划公众参与方法和技术
271公众参与环境规划的一般模式
272推进环境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战略
第3章环境管理的一般模式
3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311主要问题原则
312确定性原则
313效率原则
314信息反馈原则
32管理机构及行政决策机制
321环境管理的干系人
322环境立法
323环境司法
324环境行政执法
325行政决策机制
33环境管理机制
331信息管理机制
332资金管理机制
333监督核查与协调机制
334问责与处罚机制
34环境管理绩效评估
341环境管理绩效评估的含义、类型和要点
342评估指标体系
343评估程序
35中国环境管理体制
351环境管理体制总论
352环境管理体制的评估标准
353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历史沿革
354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现状
355中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归纳
356中国环境管理体制的完善建议
第4章中国环境管理制度
41总论
42环境规划制度
421政策目标
422政策框架和存在问题
423环境规划制度的完善
43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制度
431环境标准管理框架
432水环境保护标准管理
433大气环境保护标准管理
434其他环境保护标准和规范管理
435环境标准管理完善建议
44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
441政策目标
442主要内容
443环评相关法律责任及处罚机制
444制度评估及存在的问题
45排污许可证制度
451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目标
452排污许可证制度存在的问题
453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效果
454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定位
455评估结论
456以许可证制度为核心的点源排放控制政策整合
46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461政策目标及框架
462管理对象
46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实施
464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核查机制
46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奖惩措施
466环保模范城市制度
467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效果及评价
47环境信息管理制度
471环境统计
472环境监测制度
473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制度
48企业环境管理
481环境守法
482企业环境管理标准
附表
第5章空气质量达标规划与管理
51空气污染物、污染源及主要控制措施
511空气污染物
512空气污染源
513主要控制措施
52空气质量标准、监测与评估
521空气质量标准与达标判据
522美国空气质量标准及达标判据
523空气质量监测
53空气质量管理体制
531现行空气质量管理体制
532美国空气质量管理体制
533对我国的启示
54固定源排放管理
541管理现状
542美国固定源排污许可证制度经验
543对我国的启示
55移动源排放管理
551我国移动源排放控制管理
552美国移动源排放控制管理
56面源排放管理
57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的一般模式
571我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的问题存在
572空气质量达标规划一般模式
58危险空气污染物管理
581我国危险空气污染物管理
582美国危险空气污染物管理
第6章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与管理
61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总论
611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概念
612目标与属性
613定位与作用
614空间范围和时间尺度
615规划的依据
616流域水环境现状评估
617我国已有的相关规划
62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体系
621流域水环境保护相关规划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622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体系概念
623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体系设计
63国家级流域总体规划
631流域总体规划的必要性及定位
632流域总体规划的特性
633流域总体规划一般模式
64小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
641小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的必要性
642小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的界定
643小流域水环境保护规划的一般模式
65城市水环境保护规划
651城市水环境保护规划概念
652城市水环境保护规划的一般模式
653城市水环境保护数据核查
66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
661流域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系统保护
662流域水质监测
663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
664水环境保护规划管理
665工业点源的排放管理
666城市生活污水管理
667非点源排放管理
67城市生活污水绩效评估案例
第7章固体废物管理
7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
711工业固体废物排放和利用状况
712管理目标
713政策框架分析
714管理机制分析
715政策完善建议
72城市生活垃圾减量规划与管理
721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初步评估
722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规划一般模式
72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
724建筑垃圾管理
725台北市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经验
73危险废物管理
731总论
732工业危险废物管理
733医疗废物管理
734美国危险废物管理
第8章城市节能减碳规划与管理
81城市节能减碳规划一般模式
811干系人责任机制分析
812问题识别流程与关键技术
813目标体系确定
814方案清单与优选
815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816小结
82城市节能减碳管理
821管理体制与决策机制
822信息管理
823资金机制与管理
824协调与核查
825问责和处罚
826管理绩效评估
83德州市节能减碳规划与管理案例
831规划问题识别
832规划目标确定总体目标
833规划重点方案与行动路线图
834节能减碳管理机制建设
第9章农村和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
91农村和城镇环境问题
911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912城镇的环境问题
913农村环境保护措施和行动
914农村环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92农村环境规划与管理
921农村环境规划
922农村环境管理
923完善农村环境管理的建议
93小城镇环境规划与管理
931小城镇环境规划
932小城镇环境管理
94生态县建设规划案例
941B生态县建设规划案例
942D县环境规划案例
第10章主体功能区划与自然保护区管理
101主体功能区区划
1011主体功能区与主体功能区划
1012国际上的主体功能区划实践
1013我国主体功能区划简介
102自然保护区管理
1021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机构与管理权限
1022自然保护区的信息管理
1023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协调机制
1024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资金机制
1025自然保护区管理的问责和处罚机制
1026自然保护区管理绩效评估
內容試閱 :
第1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总论
主要内容: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决策的重要形式。环境规划是对今后目标和行动的决策,环境管理则更关注例行的执法行动。本章提出了环境管理和环境规划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内容。
1.1环境问题及其管理框架
为什么会出现环境问题?首先,体现在人类对客观环境的认识上,即人类社会对自然系统的干预,比如资源开采和废弃物排放,这些行为削弱了自然系统的功能,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及生命支持等功能,影响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体现在人类的价值选择上,即当追求当期物质消费与追求远期的环境安全不一致时,如何进行抉择,即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抉择;最后,体现在集体行动的组织协调上,当客观认识和价值选择确定之后,共同行动成为最后的难题,即如何克服“搭便车”、“以邻为壑”等机会主义行为,这种问题在经济学上常与“外部性”、“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政府失灵”、“计划失灵”等概念相联系,是本书环境管理分析主要框架。
因此,环境问题的讨论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认识层次、价值层次、管理层次。管理层次上首要的问题是政府如何进行环境执法和实施环境政策。本书主要是在管理层次,站在政府的角度,对环境问题及其管理进行讨论,关于认识层次和价值层次不做过多讨论。
1.1.1环境管理概述
本书将环境管理定义为政府依据法律授权开展的日常行动,包括政府机构的基本职责,以及为提高管理绩效所采取的控制行动。
政府机构依法设置,为简要和方便,本书主要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为例进行分析。显然,环境问题还涉及其他政府部门,本书对此不再展开讨论。
中国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包括中央政府的环保部和省、市、县级政府的环保局(厅)。根据我国实际状况,本书把各级政府环保部门所辖的事业单位也包括在内。依据《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基本职责包括:编制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国家环境标准和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环境监测规范,定期发布环境状况公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环保执法等。
1.1.2环境管理体制分析
环境管理体制是指环境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和方法实现环境管理的任务。环境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机构的设置,其目标是使各项环境政策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包括信息、决策、实施过程、监督检查、评估、问责处罚等环节。直观地说,就是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全过程中,各种行动都应该由最高效的机构负责实施[1]。
当前,为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制,需要论证的主要问题包括:政府部门与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政府环境管理责权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权责划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关于环境保护职责划分;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模式设计等。
1)政府部门与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关系
按照环境经济学的一般理论,环境问题属外部性问题,企业排放的污染物对社会造成了负的外部效应,使公众的权益受到损害。由于公众具有“免费搭便车”的心理,难以有效地同企业沟通并维护自身的权益,因而需要由政府部门代表公众,通过动用公共财政进行环境管理,同企业谈判以制定各项排放标准,并监督企业执行。公众有权对企业的排放行为进行监督,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以及对政府的执法行为加以监督。
政府在处理同企业和公众关系的过程中,应当遵循公平性原则和效率原则。基于污染者付费原则(the polluter pays principle,PPP),企业需承担环境外部性内部化标准的责任,内部化的程度一般用排放标准(或排放限值)表达(参见第4章排放标准),除法规规定的核查检查外,所有污染控制的费用都需要由污染者负担,政府不能用财政资金支付企业的污染防治。效率原则包括成本效益原则和成本有效性原则。
环境质量作为公共物品,公众参与是基本方法也是环境管理的目标。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也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即环境信息公开是降低社会信息搜寻成本的有效手段。政府向市场购买公共服务,充分利用市场的效率,也是成本效益原则和公平性原则,因为,政府的垄断也是低效率的。
2)政府环境管理责权界定
在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是最高立法机关,国务院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行政执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是司法审判机关。法律的制定依照《立法法》执行。行政法规依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执行。环保部也颁布了《环境保护法规制定程序办法》。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政府的职责和权利。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各级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责就是执法,依据法规的制定程序,制定和颁布环境保护法规,并依法执行。政府与企业和公众的关系也会在相关法规中给予规定。
3)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权责划分
我国法律将大部分的环境保护责任规定为由地方政府承担,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并监督地方执行。
按照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政府代表公众处理环境事务,其处理边界为环境外部性的作用范围,但在现行管理体制下,具体负责环境法律执行的各城市政府部门是按照行政区域划分的。这样,当环境外部性的作用范围和城市政府的行政管理范围不一致的时候,地方政府部门对于这样的环境问题缺乏严格监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时就有必要重新界定中央和地方的责任。
对于跨行政区域的环境外部性问题,需要由更高一级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协调各地方政府部门参与共同管理,解决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互相推诿的问题,并且要直接参与对特定问题(如酸雨)的管理。
我国成立的环保部华东、华南、西北、西南、东北五大区域督察中心被认为是中央直接参与地方管理的最重要的渠道。受环保部委托,区域督察中心在所辖区域内监督地方对国家环境政策、法规、标准执行情况。目前五大区域督察中心的执法力量还十分有限,如何加强中央的派出机构的执法力量,以及设立省级环保部门在城市的派出机构,被认为是今后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2]。
4)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关于环境保护职责划分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总管和其他相关部门分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有权行使环境管理权的机构众多。在水环境管理中,环保部门负责制定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水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并监督点源达标排放,由水利部门、农业部门、海洋部门参与对水利资源和海洋水环境的管理,由建设部门负责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在大气环境管理中,环保部门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空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由发改委和工信部等部门开展对各地区行业部门能效碳效进行考核管理,由交通部门制订交通发展规划和开展对移动源的管理,由城管部门负责对餐饮行业等城市面源的排放进行控制。此外,对固体废物的管理涉及的部门包括环保部门、城管部门、建设部门、发改委及海关部门,土壤及生态管理涉及的部门包括环保部门、林业部门、国土部门及农业部门,噪声和放射性污染物管理主要由环保部门负责。
这种由多个部门共同开展的对环境事务的管理有其客观规律。一方面,在对污染源的管理上,由于水污染物的排放单位包括工业点源、农业和生活非点源,空气污染包括固定源、移动源和面源,而发改委、工信部门、农业部门、城管部门、交通部门作为特定的管理机构,能够通过自身掌握的信息和行政优势更好地对相应污染源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在环境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建设部门、水利部门等有必要通过技术和资金优势参与对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污水处理厂、水利基础设施等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种多个部门共同管理环境事务也可能造成“多龙治水”的混乱情况[3],对同一环境要素的管理中,不同部门管理职能交叉重叠、权力和责任的划分不明确的机制,一方面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对环境质量负责,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对一些污染源的监管缺位,致使管理低效。
为避免“多龙治水”情况的发生,发挥不同部门在环境管理事务当中的作用,一些学者提出在我国推行“统一监管,分工负责”管理体制的思路[4],只有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具有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其他行政主管部门具有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职能,但没有统一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工作的职能。
5)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内部管理模式设计
环保部门的内部管理模式是指对具体环境问题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保障管理的高效率。目前,普遍采用的是按照行政程序划分的部门管理模式,而不是按照环境要素划分的专业化管理模式。例如,环保部门普遍是按照新污染源的环评,已有污染源的污染控制、总量控制,科技研究等进行管理,每个部门负责所有的环境要素的管理。实际上,环境要素内部的联系更加密切,例如,空气污染控制,包括人群健康保护,空气质量监测管理,固定源、移动源和面源的排放控制管理等,各个环节无论在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方面联系都非常密切。站在管理的角度,各要素间的联系实际上并不多。例如,空气污染与水污染的关联很少,并且,在科学、技术、管理等方面差别很大,因此,按照要素管理,可能效率更高一些。即使存在一些的相互关联,也可以专门对此协调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