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不废风雅 生活的意趣(汪曾祺风雅意趣妙文)
》
售價:NT$
280.0
《
东亚世界形成史论(新版)
》
售價:NT$
490.0
《
奶奶的半个心愿 “课本里的作家” 中考热点作家孙道荣2024年全新散文集
》
售價:NT$
190.0
《
天生坏种:罪犯与犯罪心理分析
》
售價:NT$
445.0
《
新能源材料
》
售價:NT$
290.0
《
传统文化有意思:古代发明了不起
》
售價:NT$
199.0
《
无法从容的人生:路遥传
》
售價:NT$
340.0
《
亚述: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的兴衰
》
售價:NT$
490.0
|
編輯推薦: |
1·目前关于兰波研究的最好著作。
2·被称为“重生的马拉美”——著名的法国文学教授罗伯特·G·科恩的力作。
3·逐篇解读兰波诗歌,呈现独特的兰波印象,解读19世纪法国文学的视野。
4·赏析、解读,但更多的是与兰波的心灵对话。兰波的诗歌似乎不停地否定我们的审美的和精神习惯,向我们提供某种双重的视觉。在种种谜团中,科恩引导我们进入这个天使少年的内心世界,探索他的自相矛盾;循着他逃离的方向,找到他不断变化的线索。
|
內容簡介: |
这是《兰波诗歌》的第一部,解读的是兰波早期诗歌。正如科恩所说,兰波早期最引人注目的想象(在后期诗歌中又有使用)是悲哀的“小拇指”,或是婴儿的波齐瓦尔,一个有残疾的小灵魂。小拇指短小,但是却像?《圣经》?里的大卫一样,?从自己的种种不足中发出一种巨人的精神力量。他在神秘的树林中行进,虽然畏惧,却充满好奇。在后来的童话故事变体中,这种想象和现实主义混合为一,真实地反映出这位19世纪强势精神诗人的特征。
|
關於作者: |
罗伯特·格里尔·科恩(1923-),斯坦福大学法国文学资深研究教授,曾两次获得古根海姆研究员称号,以研究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而知名,被学界称为“重生的马拉美”、“马拉美的同道”等等。
杨德友,1938年生于北京,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退休教授,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之根比较、比较文学、欧陆文学研究。2002年,波兰政府授予其“传播波兰文化成就奖”;2009年,中国翻译协会授予其资深翻译家称号。
|
目錄:
|
目录
译者前言
前言( 第二版)
前言( 第一版)
序言
兰波简明年表
孤儿的新年礼物
感觉
太阳与肉身
奥菲利娅
吊死鬼舞会
惩罚达尔杜夫
铁匠
九二与九三年的死者
乐曲 声中
另 一种形式的维纳斯
初夜
尼娜的妙答
惊呆的孩子
传奇故事
罪恶
恺撒的疯狂
冬梦
山谷睡人
绿色小酒店
狡黠的女孩
萨尔布吕肯的胜利庆典
橱柜
流浪
乌鸦
坐客
牧神的头
海关检查员
晚祷
巴黎战歌
我的小情人
蹲着
七岁诗人
教堂穷人
被窃的心
巴黎狂欢节或人口剧增
让娜 - 玛利亚之手
仁慈的姐妹
元音
星星在呻吟
正义者
与诗人谈花
初领圣体
捉虱的姐妹
醉舟
|
內容試閱:
|
《兰波诗歌》(The Poetry of Rimbaud,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73年版)出版后的二十五年间,关于兰波生活、作品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以及相关的音乐和艺术作品(例如本杰明·布里顿、保罗·兴德密思、巴布洛·毕加索等人的作品)不断出现,而且数量可观。这充分说明了兰波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力。
这些著述大大丰富了我们对于兰波作品、生平的认识(尤其是他在非洲的时候),但对于兰波的整体研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
这一点不足为奇:在研究优秀文学人物(例如狄德罗、马拉美)时,未被发现或未知的史料以及有说服力、有洞见的评论会掀起某种革命(这样的事件是少而又少的)。
1973年之后发表的著作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皮埃尔·佩提菲的《兰波》(瑞亚尔出版社1982年版)。
该书较全面地讲述了这位早熟诗人短暂而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佩提菲的论证是翔实的,对兰波的认识也是全面的。佩提菲认为,这位少年诗人是具有巨大创造力的天才;的确是,但是他也从某种更为成熟和负责任的角度来评判这位反传统的年轻人(或称其为“混混”)及其公认的怯懦性格和行为。
在《叛逆》中,阿伯特·加缪毫无伪饰地评说,他钦佩兰波的开拓的创造,重新审视了自己早年对兰波(和尼采)毫无保留的认同,清醒地看到某种虚无主义对于糟糕透顶的20世纪的含义。另外一方面,佩提菲肯定了《兰波诗歌》中一个见解:“兰波的同性恋经验没有什么决定性意义,只不过是一个情节而已。”这位传记作者认为,同性恋不是这位诗人的自然倾向,而是在走向通灵(超人预知力、天启)道路上的又一次放纵。同时,这也是对魏尔伦的让步,兰波病态地依赖“他”的温情,这也是令魏尔伦离开其饱受伤害的夫人的一个不道德的手段。
我不能认同佩提菲关于《记忆》这首美妙诗歌中的观点。作为重要“男人”的兰波,我看不出他的离开何以用在山后消失的太阳暗示。这首诗主要是讲一桩破裂的婚姻:兰波不可能是“已婚妇女”的逃跑新郎,因为这个“新娘”显然映射出他母亲的形象。在诗歌中,兰波把自己设想成一个儿童,而不是“男人”(这个词语指《灵光篇》中那些令人厌烦的成年男人)。
这让我再次确认兰波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在巴黎营房中,当他面对野蛮的公社社员时,这个貌似粗野、叛逆的少年以心神不安、间歇的凶暴方式第一次表现出对狂热社会的反抗。他强烈地渴望温情,渴望得到简单的接纳,“渴望静谧的源泉”(我以往这样说过)。
在《记忆》中,阳光的金盏草,“比金路易更纯,睁着金黄、温热的眼睛,/水之忧郁”,是普鲁斯特的金凤花的亲密对等物。在兰波的记忆中,金凤花开放在维翁那河步行道边的草地上,它象征着他对神的世界中家的记忆。兰波的“水之忧郁”
|
|